风景画山水
1. 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求答案
因为风景画指的是以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仅使用于西方传入的油画、水彩画等。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属于风景画,但不用此概念。
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 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样,在西方画坛占重要地位的风景画也是如此。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们分别处在两种不同的文明当中,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二者之间的异同的比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不管那一种艺术只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1)风景画山水扩展阅读:
当中国艺术家在儒道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西方的画家则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光环中完成自己理想的嬗变。我们要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就需要从他们不同的发展历程入手,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出发去分析。
因为艺术的根本区别和差异并不在单纯的技法与材料,它们所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理念才是相互比较的关键。不管那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有本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譬如当亚洲人在用笔渲染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时,非洲的土著却在用刀刻划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执著的崇拜。
2.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区别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区别在于:表现形式、表现特点、空间表现方面、线条与色彩方面。
1、表现形式的区别
中国山水画以意境表现情感为主,给人以自由发挥而不受现实空间制约的感觉。在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坚持遵循以线为主、以色彩为辅的原则,十分重视装饰感的表现形式。在表现过程中,中国山水画十分重视艺术作品的形神、意境和气韵,注重山水画作品的审美体现。
在西方绘画中,画家们会重视研究物象的光线、明暗和色彩等,灵活运用手法和色彩提高画面视觉上的逼真效果。在西方传统绘画中无论是人物、景色还是静物都追求视觉的效果。通过对形体、明暗、色彩以及透视原理等的研究,画家可以使物象自然、真实、立体地再现,其逼真程度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2、表现特点的区别
中国画家并未采用再现现实空间的手法,而是侧重于展现近似乎平面的形象,通过一些笔法将情感和精神寄托于画面之中。
在中国绘画中,画家尤其重视对“达意”的追求,这一思想受到中国哲学中“立象尽意”和“得意忘形”的影响,使中国传统绘画中更倾向于“芟繁就简”和“精而造疏”的手法,力图将画家的情感抒发出来,实现“达意”的目的。
西方画家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与世界之外存在,要用看和听才能感受,而且西方画家认为上帝才是世界和美的创造者,因此在绘画中对于美的表现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与上帝靠拢。
3、空间表现方面的区别
中国画家是在视线的流动中把握空间万象,并没有限制固定的位置,因此在空间表现上也侧重于表现画面的流动特点。在中国山水画中,强调自由发挥,围绕着画家情感变化展开绘画。
在西方风景画中十分注重视觉效果的真实性,而焦点透视原理就是根据人们观看时的静态所见,符合人们的观察习惯,这样就可以使描绘的画面具有一定深度感,与其物理性相符,也更加真实。
4、线条与色彩方面的区别
中国绘画在不断积累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线”并在画家的手中成为抒写情感和胸怀的重要方式。在山水画中,画家用“线”将山石等的特性塑造出来,从而形成了形态迥异的“线”,而“线”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作品的质量。
西方绘画中,画家将描绘对象当作“面”来理解,表面出的东西更容易理解,而且与中国山水画相比表现出的视觉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在西方风景画中的湖光山色基本是由“面”组成,给人以真实、立体的视觉效果。
3. 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中国山水画属于风景画,不叫风景画而称“山水”,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西方不明白,统称风景画了。
4. 客厅挂迎客松山水风景画好吗
客厅墙上挂画是不错的, 至于挂什么画要看你的喜好以及和房间的风格相搭配,字画很能代表主人的品味和修养,原则上都是选一些寓意吉祥美好或象征健康长寿的画,只是要注意几点就行,
1、如果是山水画,要观其水势的方向,一定要向屋内流,不可向外流,风水上讲“山主人丁水管财”,水流入乃进财,水流出为丧财。如果有船,要使船头向屋内,忌向屋外,船头向外为损财折丁,船头向内为招财进宝。
2、挂奔马图。也要注意马头向内。
3、如果是挂猛兽图,兽头一定不可向屋内。
4、从风水的角度来看,家里不适宜挂一些意境萧条的图画,比如:夕阳残照、孤身上路、隆冬荒野、恶兽相博、孤藤老树等等,这样的意境在风水上是很不好的。
所以你只要注意选择就可以了,一般的大树或是迎宾送都是可以的。
5. 山水画和油画中的风景画有什么不同点
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虽然在题材上相同,最明显的差别是画种不同,一个是水墨,一个是油画。另外,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理想和不同的观察与表现方法。具体来看有以下三点:
一、观察方法不同
1、西方风景画采取定点观察、焦点透视
定点观察,如是再现
2、中国山水画的观察方法为散点观察、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搜尽奇峰打草稿”
二、表现手法不同
1、西方风景画因为观察方法的原因,在空间表现上呈现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另外也很注重光的运用;
①西方风景画要真实的再现自然,不能忽视“光”的因素,有了光,便有了体积,有了色彩。风景画的创作始终围绕自然的色彩展开。
②笔触
水纹
2、中国山水画在空间表现上采取“三远法”与“虚实相生”。
①所谓“三远”是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话语: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②中国画家用画面中的描绘处与空白处的交替层次变化,一层层形成山水形象的前后关系。——山若实,水则虚;树若实,云则空;远若实,近则虚。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③色彩方面,中国画使用的色彩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随类赋色,这种化繁为简的创作方法更符合中国儒道思想所追求的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
水纹
三、审美观念不同
1、西方风景画追求如真如幻视觉美景;
《干草车》康斯泰伯尔
2、中国山水画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画家在山水画中,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意境就是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高度统
一,即心与物、情与景的融合。简言之:意境是有情感的画境。
总体上来说,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在观察、表现、审美理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西方风景画是写实和理想的,画家们以镜子为师,以色彩为灵魂,崇尚科学,客观写实;中国山水画是写心和诗意的,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表现出应然的美景,同时以笔墨为核心,宗法哲学,主观写心。两者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出天地之大美。
6. 山水风景画挂在什么位置好
山水画有山有水最好,山主人气水主财运,雄伟俊丽的山代表靠山,水代表财运,如果是远处的水,没有断开的水寓意会更好,代表源源不断的财运。山水画宜于挂客厅。
7.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是什么
1、理念不同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
西方风景画多强调对景写生,在现实中感觉大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最大量的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
2、造型手段不同
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是“线”。通过在创作中积累出的各种不同的“线”,抒写自己的胸怀,抒写心中独有的山川。“线”在中国画家的笔下有极深刻的含义,往往是将许多繁复的事物,仅仅通过几条富有生命力的“线”表达出来。
西方风景画的湖光山色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面”组成,通过对“面”的使用增强画面的体积感和真实感,因此西方风景画仿佛比中国山水画要厚重,也就比中国山水画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
3、造型特点不同
中国画在造型上提倡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又一突出特点。中国画的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作者的抒情达意,所以中国画家敢于舍弃对象外在的形态,敢于为了强化作者感情的表达而进行一些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
西方风景画家在作品的造型上贯彻自己的美学思想,充分利用油画的特性极力展现大自然的瑰丽。西方风景画家的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具体的命名,当然这与中国画家笔下命名的山水不尽相同,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更接近自然,而不是单纯为了对象的“神”,而对对象的“形”有所忽略。
8. 对准大门口有山水风景画好不好
大门口放山水风来景画非源常好,一般山水画寓意都是非常好的,山寓意有靠山,基业永固,水代表聚财,招财进宝,如果有太阳的话就更好,寓意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像这样的山水画也有一涵家做的手工刺绣画,可以去看看,效果非常好,寓意也非常好!
9. 山水画和油画中的风景画有什么不同点
【山水画定义】
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编辑本段]【演义历史的长河——中国山水】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的图像、人的性情。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自抑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特别让人感动的是《稷神祟拜图》。在以农立国的背景上,祭祀稷神一直成风。而这幅图中的禾、田、人的关系传达了先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素朴理解。在沉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自然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社会意识又成为最为关键的文明起源。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人类对农耕定居的“家”的理解。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迭与倾斜重迭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迭、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迭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的更多更多。
这种用视觉形式冲突所构成的艺术感动,在石刻画的《春雨图》、画像砖的《宅门图》、《收获戈射图》等等古远经典中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体验。一个十分明显的指向是,随着人与自然、社会的认识关系的深入,人们看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观念为象、装饰为用、几何为图的原始图式,演化为意志为象、生活为用、境界为图的古典图式。这一看的历程,认信的积淀,山水画构成要素的萌芽集合,都为山水画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宇宙的永恒,体味人在此中的自由,是魏晋山水诗的开启。谢灵运的意义就是在文的自觉时注重形的依托,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真正代表中国山水情怀的是陶潜。陶诗是超越玄言的哲学深刻,它没有放弃玄言诗的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一个有艺术的创意,就是将亲身体验到的无形结构找到形状。山水草木在陶诗中是真意深情,是体现中国精神的哲学,是超然事外,是平淡中和。
顾凯之《洛神赋图》局部现今,用“确立”二字来正名山水画的众说是顾凯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在这类摹本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虽然文题中心是赵升舍命从师的故事,但其环境刻划部分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后来观照。
这一模板作用的确立,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a.山有受光面、背影,水有倒影,祥云可成为东与西的重要观照,水天的“空青”可托出有太阳的天气。
b.按照东西的顺序排置远近山峰,营造一个高峻险绝的境地。
c.中段布局主要讲求取势的“对峙”,具有相对意义。
d.东、西、中三段山要用“紧凑性”将长卷关联起来。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气使之分为两重。
顾氏的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鸟瞰呼应的重迭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间模式。
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画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与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纵情丘壑的人物,他在《叙画》中提出了“望秋云,神飞场;临春风,思浩荡”的怡情说,和“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的尺幅千里说。可以讲,至魏晋以降,中国山水画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核心认信已确立了逻辑起点,而空间视觉原则也得以逻辑的深化。
[编辑本段]【第一度时空坐标——青绿山水】
展子虔《游春图》
被宋徽宗题名为《展子虔游春图》是青绿山水的开山之作。这幅画呈顾氏笔脉,在六朝墨勾色晕的基础上,创造了勾框填色的重彩青绿,开李氏父子青绿山水一派。这幅画作的问世,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尽管学术界对作者及年代多有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第一幅独立山水画作品的认知。
创造山水画金碧辉煌时代的是大小李将军。时任武卫大将军的李思训以《江山楼阁图》标一变之法,其笔墨达到了“夜闻水声”的通神境地。其子李昭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二李的青绿山水可以说造百代影响,画史界有人称之为北宗之祖,历代均有追随,郭熙、范宽、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珪、王晋卿、王希孟、赵伯驹、冷谦、仇英等都从中汲取着影响。
山水画的缘起,使中国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山水为主,山水、人物、花鸟交替发展的格局。山水画虽起步较晚,但较之人物、花鸟却一直成为中国美学的主脉。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现象。为什么呢?在此给出一些基本认知:
—、确立了知山乐水的圆觉之境:山水画的缘起,是中国画天人合一意境的历史集成,是知山乐水大田园观民居意识的集中体现。可以说,青绿山水的标树确立了中国审美的一个重要基调:闲情逸致式的陶冶(至元时这一认知成为立信的基准)。人们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萧条空寂与静穆平和。圣者说的“道、理、性”均在山水面前顿捂圆觉,以终成情性。这种以山为乐、以水为知,以空为悟、以远为觉的精神确立,这种天人合一的忧乐圆融意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是士者文化的一种精神,是素朴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中国哲学在中国山水中找到了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涵。
二、确立了愈小而大的意蕴之理:中国古典最为重要的一个美学命题是愈小而大。在古典分析时指出的超以象外,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的美学品地,就是对愈小而大这一命题的艺术理解。实际上,这是中国人用特殊的视错觉审视图像的艺术。一再说的中国画咫尺千里法则,就是对这一命题的艺术揭示,它除了告知哲学以外,还告知一个极为独特的透视原理,它让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情境中知觉物合一、象于无形的一种特殊的大象与大音,若说中国画的感动,最大的致因莫过于此。
三、确立了学科表现的语法规则:任何一个画种,要想独立于艺术之林,必须在语法结构上满足复杂性与丰富性的要求。即本书多次强调的,必须藉助复杂的视错觉结构实现自然物象的简化。青绿山水的历史意义在于:一方面它让绘画从宫室壁画的人事为用、宗教理说中解脱出来,让山水不再成为人事宗法的环境与陪衬,成为主要的精神寄托。另方面它在表现语言上第一次为山水画定立了法度规则,系统地在构图、设色、树法、石法、水法、笔法、论说上进行了建树。应该说系统的有学术的山水画认知从这一时段起才真正进入了广延与深刻。
特别提及吴道子的疏体山水。一个著名的故事:千里江陵,吴道子一日而就;李思训数月始成。说明疏密二体的山水画在方法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疏体估计是边际线的艺术(可能尚未触摸到轮廊线)。由于这类画作只缘于传说,未见真迹,对于主张认真看而不是听的来说,实在无法想象,只能把猜测留给想象力丰富的人,所能做的还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当的双眼移至中唐,两类变化引起了山水画新的认知:一是山水诗的美学成熟。王维、杜甫、白居易、元稹等诗性美学家,从不同角度深化了人们对诗意美(特别是诗境)的认知,以诗入画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式。一是禅宗美学的发展。道由心梧己成为士大夫重要的思想纲骨,在一个圆觉过程中,由“禅、心、参”的圆融而觉悟,以禅入画亦成为一个重要的立境模式。诗境与禅境一经交汇,中国山水画的大象、大音之境便油然而生。应该说,独设道场的中国山水画,基此才成为一个系统的思想构架。儒、释、道的美知火花,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得以闪现升腾。中国山水画的逻辑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得以演义新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