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景观
⑴ 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建议拜托各位了 3Q
浅淡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来源] 《蓝天园林》2006年第6期(总31期) [作者] 韩秀茹 何跃君 刘志成 摘要: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阐述景观设计内涵的基础上,对目前条件下生态化设计和人性化设计的实质、可行性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为今后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化设计;人性化设计;发展趋势 Abstract: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worsening of urban environment,landscape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valued by people. In this paper,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design was reviewed. The substance,feasibility and method of ecological design and humanized design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design;Humanized design;Trend 景观,犹如散落在茫茫大千世界的璀璨星辰,装点着人类的环境。它们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生成,有的是精雕细琢的人为创造,焕发出不同的奇光异彩,成为人类共享的艺术珍品。 所谓景观,简言之,就是具有观赏审美价值的景物。它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和乡村的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对古希腊和罗马贵族奢侈与肉欲生活的向往,因此才有了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随后的巴洛克广场及景观设计,甚至于将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因此才有了柯布西耶的快速城市模式[1]。 近几十年来,人口爆炸,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整体生活水平和物质能量消耗水平成倍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症候已使人类认识到其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威胁自身发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今天,随着新世纪和新时代的来临,人类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谋求建立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以图重建已遭破坏的家园;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这是新时代赋予景观设计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1 景观设计的内涵 景观设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学科,融合了社会行为学、人类文化学、艺术、建筑学、当代科技、历史学、心理学、地域学、自然、地理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并且相互交叉渗透。景观设计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广义上讲,从古至今人类所从事的有意识的环境改造都可称之为景观设计。它是一种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性质的创造活动。它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每个时代都赋予它不同的内涵,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它是一个创造和积累的过程[2]。 何谓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 它必须具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谓景观效应[3]。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4]。景观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5]。 2 生态化设计 2.1 生态化设计概念 近年来,“生态化设计”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也是疑惑之点。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两个方面:⑴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设计;⑵使设计的结果在对环境友好的同时又满足人类需求。参照西蒙·范·迪·瑞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 Cown)[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笔者认为:“生态化设计就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景观设计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关联的新秩序,使其在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统一,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景观环境。” 而目前条件下,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2.2 生态化设计原则 2.2.1 地方性原则 首先,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由于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环境获得日常生活和物质资料和精神寄托,他们关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设计应考虑当地人和其文化传统给予的启示[1]。 其次,应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场地外的生态要素对基址有直接影响与作用,所以应该设计不能局限在基址的红线以内;另外任何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在设计时应根据基址特征进行具体的对待;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尽量避免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 第三,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要避免单纯地追求宏大的气势和英雄气概,要因地制宜,将原有景观要素加以利用。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景观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景观生态学强调生态斑块的合理分布,而自然分布状态的斑块本来就有一种无序之美,只要我们在设计中能尊重它,加以适当的改造,完全能创造出充满生态之美的景观。 2.2.2 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 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大规模的景观设计过程中,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尤显重要,如城区和城郊湿地的保护、自然林地的保护;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景观设计中如果合理的利用自然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节约能源;利用废弃的工地和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把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在生态恢复后变成市民的休闲地已成为一种潮流。 景观对能源和物质的耗费体现在整个生命周期之中,即材料的选择、施工建设、使用管理和废弃过程。为此,材料选用原则应以能循环使用,能降解再生为主,而且应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 2.2.3 整体性原则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7]。 现代景观设计绝不只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要相地合宜,要得体,与自然、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广场、街景、园林绿化,从城市到牧野都寄托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注重人的生活体验、人的感受,是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栖居之所。美好的景观环境既是未来生活的憧憬,也是历史生活场景的记忆,更是现代生活的空间和系统。景观设计就是要解决人与人,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创造出和谐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8]。 2.2.4 多学科综合原则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联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景观。
⑵ 山村村口景观石题字
xxx村x年x月x日 题
⑶ 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
农村居民点景观是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自然与人文斑块镶嵌组合而成,是农村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载体。单个村用地规模小,人口密度低,不同规模及结构的自然村落构成一定的空间形态,这样就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农村居民点景观(蔡为民等,2004)。研究表明景观生态学方法可以较好地描述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形状及分布状况,一般可以采用景观指数来衡量(周伟等,2011)。另外景观指数的选择要最大限度地反映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的信息(邬建国,2000)。在此次研究过程中,从农村居民点规模、破碎程度、形状等方面引入农村居民点斑块个数、破碎度指数、紧凑度指数、分维数指数。这些指数的含义与计算公式邬建国(2000)已系统阐述。通过计算,研究区各研究期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如表6.6所示。
表6.6 研究区各研究期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
从研究区各研究期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来看,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在逐渐增加,尤其是2013年,斑块数量达到968个,相比1986年,增加了近15倍,相比2009年,增加了3倍多。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的增加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的直接表现,其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达到 2019.45hm2 ,相比 1986年,增加了近 12 倍,相比 2009年,增加了49.53%。破碎度反映了土地利用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表征了土地利用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土地利用景观的干扰程度(邬建国,2000)。一般而言,破碎度指数越大,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破碎化程度越高。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破碎度指数表明,1986—2004年期间,农村居民点破碎度呈现降低的趋势,而2004—2013年期间,农村居民点破碎度呈现上升的趋势。紧凑度指数一般在0~1之间分布,紧凑度值越大,其斑块形状的紧凑性越好,反之则紧凑性越差(曹银贵等,2009)。在1986—2013年期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紧凑度指数在逐渐降低,表明农村居民点斑块形状的紧凑程度在降低,即农村居民点呈现分散的态势。结合破碎度指数来看,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程度增加,为紧凑度降低创造了条件。分维数指数体现了土地利用景观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分维数指数一般在1~2之间分布,1代表形状最简单的正方形斑块,2表示等面积下周边最复杂的斑块(邬建国,2000),即分维数指数越大,斑块的形状越复杂,越不规则。在1986—2004年期间,农村居民点分维数指数在增加,表明农村居民点斑块复杂的程度在增加。2004—2013年期间,农村居民点分维数指数略有降低,表明农村居民点斑块复杂的程度略有降低。
通过各研究期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的集中反馈,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在增加的同时,其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在增加,并且斑块呈现分散化、形状复杂化的态势。同时也进一步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的粗放性、无规性。在资源型经济模式及现代农业经济模式的推动下,给城乡一体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给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⑷ 乡村景观的简介
1974年,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博尔恩在《德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报告中,阐述了乡村景观的内涵,并根据聚落形式的不同,划分出乡村景观发展的不同阶段,着重研究了乡村发展与环境、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他认为,构成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结构。20世纪6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坏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引起农业地理学家的兴趣。1960 ~1971年在奥特伦巴(E.O.Ot- renba)的倡议和领导下,出版了《德国乡村景观图集》,土地利用图和农业结构图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索尔认为“乡村景观是指乡村范围内相互依赖的人文、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域单元”,或者是“在一个乡村地域内相互关联的社会、人文、经济现象的总体”。社会地理学家着重研究社会变化对乡村景观的影响,把乡村社会集团作为影响乡村景观变化的活动因素。
中国的乡村也在变化,发展20年,科技、农业机械生产力、以及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质量都成几倍的提高。
⑸ 乡村景观的定义是怎样的呢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研究乡村景观最早从研究文化景观开始。美国地理学家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随原始农业而出现,人类社会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即成为文化源地,也称农业文化景观。以后,西欧地理学家把乡村文化景观扩展到乡村景观,包括文化、经济、社会、人口、自然等诸因素在乡村地区的反映。
⑹ 美丽乡村景观设计
在打造特色文化的同时,注重保留农村的乡土味道,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重村庄和环境相互融合,让那些有岁月沉浸痕迹的旧房子、老院子、石牌坊等与现代建筑相融合。挖掘人文历史,把文化美和自然美融入村庄发展中,建设有乡土味道的美丽乡村。进村口的五福标醒目,主要街道两侧墙壁上悬挂了不同字体的福图案,仿古墙、农家院、街头摆件、线杆悬挂物等显得古色古韵。村里的广场搭建摆放了葫芦架、窝棚、粮食囤、桦秸垛、石磨、碾子、辘轳等传统乡村物件,展示了乡土风情。打造集餐饮住宿、休闲商演等为一体的温泉小镇,及汇聚“粗、杂、素、淡、鲜”等农家特色的美食小镇,集老作坊、老物件、老曲艺等为一体,打造养生文化。
关于质优价廉太阳能路灯厂家,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对一根据你们当地的情况,专门定制生产适合你们当地情况的太阳能路灯。这样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利用率,也节省了不少的金钱和人力。当然你如果感兴趣,也可以申请潢川利民科技的代理,技术方面厂家会全程负责,你只需要跑单子就行,赚钱也非常容易。
⑺ 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有什么差别
城市和乡村的不同首先是在于其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而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所呈现出来的景观才有所不同.
乡村:因地理位置,多从事农业等(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产品、渔业等),人口稀疏,交通不发达,建筑分散,低层建筑居多.
城市:因地理位置优越,有较多人居住,从事非农业,如服务业等,人口密集,高层建筑居多,建筑也很密集.
⑻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1.自然景观 乡村以农田为主,房屋稀疏 ;城市以高楼林立,交通网络纵横交错
2.建筑物(高度、密度等) 乡村低,稀疏 ; 城市高,密集
3.公共实施(类型、数量、便利程度等) 乡村类型少、数量少、不过便利 ;城市类型多、数量多、非常便利4.人口(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职业等) 乡村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小、农民 ;城市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大、工人
⑼ 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
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⑽ 乡村的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1.自然景观
乡村以农田为主,房屋稀疏
;城市以高楼林立,交通网络纵横交错
2.建筑物(高度、密度等)
乡村低,稀疏
;
城市高,密集
3.公共实施(类型、数量、便利程度等)
乡村类型少、数量少、不过便利
;城市类型多、数量多、非常便利4.人口(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职业等)
乡村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小、农民
;城市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大、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