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景景观
❶ 中国古典元素景观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目前风景园林界对待中国古典园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一是古典园林休矣论;其二是古典园林复兴论。前者将古典园林看作是无法融入现实社会的死物,否认发扬传统的积极意义;后者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强调继承古典园林,却往往追随其表现形式。笔者认为,无论东方或西方的、传统或现代的园林形式,采取全盘否定或照搬形式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无助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
尽管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日益成为风景园林师一展身手的国际舞台,然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国际地位还十分低下,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和作品。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始终在追随西方近现代的形式与风格,既缺乏理解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内涵的社会文化背景,又未能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与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但亦步亦趋。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缺乏可以直接继承的传统,另一方面对国际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与发展趋势缺乏深刻认识。
事实证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既不能完全依赖境外风景园林师的作用,更不能照搬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模式,只能依靠大量真正具有良知和职业道德的设计师的崛起,营造既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景园林作品。而深刻认识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1.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地位
1.1 发展历程
世界园林史表明,各种园林形式不可避免地遵循着发展—成熟—衰落的轨迹,园林风格与样式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并成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囿发展成人工山水园林类型,历经3 000余年的历史演进才日臻完善,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全部精华。尽管古典园林有着种种局限性,如果因此而将它简单的全盘否定显然是不可取的。
1.2 历史功绩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如果说17世纪在欧洲掀起的中国热不过是受喜爱异国情调的洛可可风格影响的话,那么中国园林对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出现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中国人崇尚的“师法自然”的园林理念和“诗情画意”的园林理法,在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中得到完整的体现,而英国风景园作为西方近代园林的开端,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中国园林一些惯用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如散点布局、环形游线、动态景观、巧于因借等,均已完全融入西方现代园林设计手法之中。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影片式散步道处理手法就是典型的案例。
1.3 衰落的根源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衰落,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重要原因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导致国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国力的日益衰败,使西方人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评论从褒扬转为批评。可见综合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国际地位的重要准则之一。此后的100多年来,中国古典园林始终未有适宜的发展环境。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片面追求全盘西化,使中国本土园林生长的土壤日渐贫瘠。国人既对外来文化缺少深刻的理解,又对本土文化和景观资源缺乏认识,造成目前中国一方面园林建设欣欣向荣,另一方面园林理论与实践水平均十分低下的尴尬局面。
1.4 中国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
旧的园林形式终将随着新时代的出现而逐渐走向衰落,新型园林也必定是在旧形式的废墟里成长起来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园林形式衰落、乃至消亡的根本原因,而急功近利、盲目抄袭只能导致各种园林思潮的加速消亡。因此,继承与创新是园林艺术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而它又建立在对古今中外园林艺术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对本土文化和景观资源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惟有继承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勇于创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2.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关于古典园林的研究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古典园林的理念与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二是古典园林中的不足与糟粕给现代人以警示。
就中国古典园林的警示作用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中国古典园林是在长期封闭的社会状况下,主要在私家领域里沿着山水格局一脉相承、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而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使人们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之一;
(2)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城市水资源十分贫乏。因此,山水式园林更适合江南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宜建造大规模的山水园林。像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大型山水园林都是在原有水面或沼泽地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然而现在对一些新建水面的维持消耗了大量珍贵的水资源,正在建造中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不惜在平地上挖湖堆山,其实是劳民伤财的反生态设计理念;
(3)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现代人融入真山真水之中已十分便利,无须再在城市之中尽享山林之乐。而真山真水的气势及其丰富的景观环境却是假山假水难以比拟的,导致以人工山水为主的古典园林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紧紧抱着古典园林形式不放不利于中国园林的发展。
(4)中国古典园林表现自然的写意手法与传统建筑的体量与形式十分融洽,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则显得格格不入。随着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全盘西化,现代人也趋向于西方园林形式;
(5)中国古典园林中惯用的山石、小品和木结构建筑等造园元素,或因材料难觅,或因功能丧失,或因维护成本较高而更换材料;且精湛的技艺大多失传,导致现代仿古园林作品设计制作水平低下,精工细作荡然无存;
(6)中国古典园林大多营造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大环境的影响甚少,未能突破私家园林的局限性。在追求急功近利、希望全盘照搬的现代社会中,也难免遭到摈弃;
虽然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面临上述种种不利条件,但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对地域性景观的认识,有助于现代人对本土景观资源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惟有营造出既符合本土地域景观特征,又满足本地居民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的园林作品,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发展与成熟。
笔者试图运用抽象概括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和元素的特点出发,运用现代园林的设计语汇,对中国古典园林加以剖析,力求揭示其本质特征并彰显其现代意义。虽然这种研究方法难免管中窥豹、有失偏颇,但较于常见的文学化描述方法,无疑更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特征,并对现代园林设计更有借鉴意义。
概括起来,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一些共有的设计理念有着自己的处理手段;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了自己的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后,也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
2.1 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
自然始终是园林创作的素材,西方传统的规则式园林认为自然是不完美的,必须经过加工才能达到完美的高度,因而强调在园林中人工痕迹的表现。而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西方规则式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在本质上都是以自然作为园林创作的对象和素材,前者力求对自然不完美的地方进行修饰加工,后者则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融。英国自然风景园和法国英中式园林在借鉴中国造园理念时过分凸显了一方面的特征,因此有些变味。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因过份雷同于乡野景观,而法国的英中式园林又过于人工做作,反而适得其反。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的高度是难以逾越的,应师法自然、顺应自然。
2.2 范山模水的景观类型
东西方园林共有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土的自然资源条件,再现本土的自然景观类型。因此,自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征、水文地质状况、农业生产模式和乡土植被类型等等构成的自然资源状况和区域景观类型,既是园林设计的首要条件,也是园林空间布局和构成要素的主体。
中国古典园林也是再现本土自然景观典型特征的范例。中国的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2/3。在传统文化和道教思想的影响之下,国人始终认为无山无水则不成园。而西方人更为关注的是惯常的景观类型,着重表现的是田园风光。这是造成中西方园林形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对国土景观类型以及景观元素敏感性的差异,加上生活情趣上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园林在形式上的巨大反差。因此,对地域性景观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营造适宜的景观类型,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前提条件,也是体现园林特色的主要方面。
2.3 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受中国山水诗画的影响,古典园林着重表现的是自然中的山水格局。在狭小的空间中表现恢宏的自然山水之势。山石、林泉等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素材,入画是园林设计的基本要求。相反,西方的规则式园林最初都是由建筑师设计的,习惯于用建筑的眼光来观察自然,用建筑设计的手法营造均衡稳定的空间格局,台地、植坛成为园林中的基本元素。受中国园林的影响,18世纪的英国人开始用诗人的心理、画家的眼光来观察自然,导致了风景式园林的出现。
2.4 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园林是人类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环境的产物,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是享受园林生活乐趣的前提。因此,东西方古典园林都十分注重如何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在庭园中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就江南而言,闷热的夏季和阴冷的冬季都令人感到不适。因此,众多的私家园林首先通过空间布局来引导气流穿堂入室,形成过堂风;园内挖湖堆山,既有利于排水,便于植物生长,又可在山丘之巅享受微风拂面带来的清爽;而西北叠山、东南理水的风水原则,目的是阻挡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同时使夏季的东南风从水面上吹过,更加凉爽宜人。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成为十分重要的设计依据,影响到园林空间、地形、水系、色彩等设计元素的处理手法。为人或动物,以及植物群落提供更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已成为众多现代园林作品的出发点。例如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竹园设计,采用下沉式空间处理,结合混凝土挡墙和抛物面光源的反射,有效地改善了局部小气候条件。在本不太适宜竹子生长的巴黎地区,成功地营造了30多个品种竹子专类园。
2.5 巧于因借的视域扩展
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建造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中,与外界的自然或城市环境相对隔绝。为了使园林景观不至于孤单突兀,需要将其与周边的自然、城市、村庄等景观相联系,形成整体性园林景观特色,也起到扩大园林空间效果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尽管建造在封闭的空间中,但并不局限于园址边界的限定,而是以场地的视觉边界为设计范围,通过巧妙的借景手法来形成完整统一的园林景观。正可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借景不仅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而且加强了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同时使园林景观与城市与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此外,巧于因借还起到空间的引导和指示作用,使得园林中的景致令人目不暇接。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山脊线、天际线或地平线等作为空间的参照,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或把周围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引入园林,这与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2.6 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
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营造过渡空间,是中西方园林的通用手法。西方传统园林观念认为,园林其实就是人工与自然之间的过渡性空间。意大利别墅庄园和法国府邸花园都建造在自然或乡村环境中,需要在外围的自然与人工的建筑之间,营造从自然到人工的过渡空间。而中国古典园林多建造在城市环境之中,在园外的人工环境与园内的“自然”山水之间,也需要营造出一系列从人工到自然的过渡性空间。
2.7 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
人体接受外界信息的80%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中西方园林都十分注重视觉效果的表现。而中国园林强调“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所谓“以有限面积,营无限空间”,“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是中国园林典型的象征手法。
在现代园林设计手法中,如何以自然为师,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广袤的地域景观特征,也是设计手法高超与否的衡量尺度。正如中国古典造园家所言,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营造出空灵的空间效果。
2.8 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善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与西方古典园林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形成强烈对比。
当代许多中国园林作品因注重形式表现,或以繁琐张扬的外表,或简单直白地模仿自然乡村景观,都必然遭到人们的抛弃。法国园林史学家格罗·莫尔(Georges Gromort)评价意大利园林时说过:“文艺复兴中期的意大利园林像高贵的妇人那样,给人以端庄典雅的感觉;而后期的园林则像是职业妓女一般浓妆艳抹,迷惑人心”。这对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所追求的方向亦不无警示意义。
3.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中国现代园林的健康发展,既要认真汲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征。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才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3.1 与时俱进,拓展园林设计领域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性之一,在于习惯闭门造车,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弱。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园林如何自我更新,拓展设计思路和领域,将中国园林理念与内涵带入人居环境、城市景观、风景名胜、自然保护、郊野公园、乡村景观、工业园区,以及道路、河流等景观规划设计之中,产生新的思想与活力,是中国园林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3.2 开阔眼界,研究园林发展趋势
中国园林要走向世界,前提是开阔眼界,对各国园林发展史和现代园林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在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普遍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注重场地特征、空间塑造、时空效果、地域文化特色,强调简约和个性化设计风格的潮流下,中国现代园林如果还停留在抄袭模仿中西方园林,大搞形式主义,注重实体景观而忽视空间塑造,强调张扬和人工堆砌的设计手法上,就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
3.3 立足本土,再现地域文化景观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风景园林师长期的艰苦努力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关注现代园林的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景观文化特征的园林作品。好的园林作品是从“乡土”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园林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资源类型和人文历史类型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造景元素,营造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的景观类型。
3.4 博采众长,关注园林文化内涵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表现形式上差异较大,但在本质上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也应研究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现代园林之短,融西方园林现代理念与设计方法于中国本土景观资源与文化内涵之中,是加速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捷径。
3.5 重科学,加强行业交流合作
当今,园林设计已成为一门十分综合的学科。这就要求园林设计师不仅要用感性的眼光,更要用科学和理性的方法去观察、研究自然与环境,要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园林建设。园林设计师还必须密切与资源、生态、生物、水保、哲学、社会学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学者们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能避免在园林建设时浪费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也能使园林设计师产生新观点与新思路。
3.6 朴实无华,融设计于自然
现代园林设计最忌讳人工堆砌、矫揉造作,这些恰恰是当代园林设计中最常见的弊病。在中西方园林发展史上,真正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都是那些朴实无华、简洁肯定与地域景观和历史文脉紧密联系的作品。
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学的出现,改变了西方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一员。过去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现在将自然作为景观设计主体。传统园林被看作是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炫耀,而荒地则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衰退。实际上,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迁徙,而植物也是如此。在一片荒地上,自然将运用它的所有能力,使之成为各种迁徙植物的竞争之地。在传统景观设计中,自然与人类作用在相互竞争。而好的园林设计应该是减少、甚至没有人类参与而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
❷ 1元钱背后的景色是哪里
1元钱背后的景色是西湖。
第五套人民币1元背面人民币上的图案并非完全写实,摄影师回所在角度只答能拍到两座石塔。三潭印月,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中部偏南,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北宋时已成为湖上赏月佳处。
(2)元景景观扩展阅读:
其他人民币背景:
5元人民币纸币背面景观是:泰山(山东泰安)。
10元人民币纸币背面景观是:长江三峡-瞿塘峡夔门(重庆)。
20元人民币纸币背面景观是:桂林山水(广西桂林)。
50元人民币纸币背面景观是:布达拉宫(西藏拉萨)。
100元人民币纸币背面景观是:人民大会堂(北京)。
❸ 第五套人民币背面的风景名胜图片
第五套人民币背面的风景名胜图片如下:
1、第五套100元币背面:人民大会堂(北京)
(3)元景景观扩展阅读
1、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的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发行人民币以来,历时60多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发行五套人民币,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除1、2、5分三种硬币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第四套人民币于2018年5月1日起停止流通(1角、5角纸币和5角、1元硬币除外)。
目前流通的人民币,主要是1999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
2、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此间举行的会议上透露信息:将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会议认为,在中国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探索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正式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权重为10.92%,决议已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
❹ 现在一元钱后面的 那个景观是什么
三潭印月(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是西湖三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又名三潭映月,面积6万平方米。四周围是环形堤埂,岛中有湖,水面划为“田”字形,建有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岛上建筑精致,四时花卉扶疏,有“水上仙子”美称。岛南湖面上有三个石塔鼎足而立,塔高2米,球形塔身中空,有五个小圆孔,有“月光映潭,塔分为三”之说。历来人们将这里比作神话传说中的仙岛,故此岛有“小瀛洲”之称,岛荫凝秀,园林精雅,文脉蕴藉,丰姿绰约,名列西湖十景,尤以中秋时节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赏月人心中各有寄托的“明月”上下辉映、神思遄飞而向为秋游者所必到。
[编辑本段]三潭印月历史
三潭印月园地是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积而成,周围环形堤埂筑于万历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连以曲桥,东西系以柳堤。面积7公顷,俯视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水上园林而著称。洲上有“开网”、“亭亭”、“迎翠”、“闲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楼、台,石桥曲折有致,漏窗空灵深远,花木扶疏,倒影迷离,置身其间,有一步一景,步移景异之趣。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杭州西湖泛舟,您可领略“烟笼秋水月笼纱”的美境。是西湖上的三潭印月,是自古以来的赏月胜地。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中秋月夜,在塔里点上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纸中透出,宛如一轮轮明月,倒影在湖中。等到皓月当空时,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 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衬,画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让人流连往返。
三潭印月,花木扶疏,步移景异。以其地处湖中,是领略西湖山光水色的绝妙处,更是观赏苏轼诗中所说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晴光”与“雨色”的最佳处。
湖中三座石塔最初为宋代苏轼所建,苏轼疏浚西湖后,为了不使湖泥再度淤积,在堤外湖水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名之为“三潭”。
在三潭印月南堤之上,临湖而立。
据说三潭印月在中秋之夜可看到三十三个月亮,每个石塔有五个洞,总共可印出三十个,还有天上一个,倒影一个,据说最后一个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编辑本段]三潭印月主要景点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零七),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三潭印月景观富层次,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
九曲桥东,隔水与一堵白粉短墙相望。墙两端了无衔接,形若屏风。但粉墙上开启四只花饰精美的漏窗,墙内墙外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墙外游人熙熙攘攘,墙内却幽雅宁静,咫尺之间兀自大异其趣。交通情况:由西湖坐船前往。
由于三潭印月的美丽景色,国家将它的形象放在了钱币上。最先是七十年代末的外汇兑换券1元,正面就是翠绿色的三潭印月图案;然后第五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的背面风景也采用了几乎一样的图案——水中的三座石塔。因此,西湖此景的名气大增。
[编辑本段]主要由两大景点组成
一是小瀛洲
它西湖三岛中最大的岛,面积约7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占60%。岛基是明万历年间钱塘县令聂心汤利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筑而成的。清代又对其进行了扩建,东西连柳堤,南北建曲桥,形成了今天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格局。周游其间宛若入仙山琼岛,因而称之为小瀛洲。
二是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
相传苏轼疏浚西湖之后,在湖水深处建成三座瓶形石塔,名为三潭。明令从苏堤到这里的水域不得种植菱芡,以防湖泥淤积。现存的三塔是明天启年间重建的,三塔高约2米,分布呈每边62米的等边三角形。
民间传说,三潭印月是一只大香炉的三只脚,而这只大香炉则倒扣着一条黑鱼精,香炉的三只脚伸出水面就成了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湖上赏月的极佳去处。每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人们在中空的塔内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这时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呈现出“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绮丽景色。三潭印月因此得名。
我心相印亭大家切不要以为是爱侣间俩心相印的意思,“我心相印”是佛教禅语,意为“不必言说,彼此会意”。但话又说回来了,如不是“俩心相印”又何来“不必言说,彼此会意”。
“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一个岛,面积6万平方米,素有小瀛洲之称。四周围是环形堤埂,岛中有湖,水面划为“田”字形,建有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岛上建筑精致,四时花卉扶疏,有“水上仙子”美称。岛南湖面上有三个石塔鼎足而立,塔高2米,球形塔身中空,有五个小圆孔,有“月光映潭,塔分为三”之说。
小瀛洲为浚湖之泥所筑,岛中湖面被桥堤分割成“田”字形,构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风光独绝的景观。
三潭印月,花木扶疏,步移景异。以其地处湖中,是领略西湖山光水色的绝妙处,更是观赏苏东坡诗中所说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晴光”与“雨色”的最佳处。
湖中三座石塔最初为宋代苏轼所建,苏轼疏浚西湖后,为了不使湖泥再度淤积,在堤外湖水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名之为“三潭”。
在三潭印月南堤之上,临湖而立。
“我心相印”是佛教语汇,意思为:“不须言,彼此意会”,也即通常所说的“心心相印”之意。亭前有石栏,凭栏了望,湖中三石塔亭亭玉立在眼前,广阔的湖面与远近景色也历历在目。亭柱上悬挂着著名作家周而复写的一副楹联:
山光静对烟波际,
塔影清涵水月间。
歌曲
vae\阿布
月圆之日下三潭印月
我凝视天空画面浮现
不羡鸳鸯不羡仙
但愿今霄你我月下团圆
镶着鸳鸯的手绢
擦拭着有泪的错觉
亭台楼阁下比远古更古的遥远
象是一汪深不见底的清泉
墙边斑驳在蔓延
密云遮盖下滴水的屋檐
划出我每日等你的那条弧线
当我品味那种苦叫做离别
肖圃二楼夕阳斜照破旧窗帘
梅花碑反射朝霞漫天的缱绻
西湖边我心相印亭心绪点点
小瀛洲春色里长叹孤独年年
吟颂
三 潭 印 月
--扬眉
一湖荡漾的春水,
舔舐着小嬴洲的基石;
一川漂浮的清烟,
笼罩着印月潭的田园。
七顷的绿岛
是天宫瑶池落下的一角,
四方的水塘
是昆仑宝镜跌碎的残片。
先贤的祠堂
铭记着前人的功勋伟业,
九曲的平桥
胜揽了九折三回的景致。
四座的水亭
韵出了江南别致的风情,
一抹的花墙
划分了墙里墙外别致的洞天。
空气中弥漫着幽雅的桃花香气,
气息里漂浮着轻悠的花粉孢子;
柳帘里穿梭着轻闲的夜莺身影,
影子中呢喃着幽静的暖夜絮语。
橘色的媚儿
从保成寺的山坳中翘起,
拢开羞涩的水雾面纱,
将滚烫脸旁贴在成隍阁黝黑的肩脊上,
似在依偎着壮实的汉子,
迟迟不肯离开他温暖的胸膛,
明眸中却掩饰不住对山川大河想往的春心。
踱开细碎的莲步,
娇小的玉足履在凤凰岭的山脊,
舒展开懒散的笋肩,
把一捧亮晶的鳞片洒在西子的湖面。
浩淼的烟波中,
清光粼粼水天一色,
山小树高岭长林幽。
轻扭腰姿
探入深邃的星空,
慢抬玉肘
挥别恋过的情郎,
遥手相顾的泪眼
青丝间却掩藏不住与大海相栖的热望。
肩胛上飘逸着轻薄的彩云,
在天际间腾起了扭曲的丝带,
缠绕着四方水塘的池埂。
稀疏的草木间,
暗香脉脉芳华竞灼,
亭倩楼翘阁深榭短。
扭转藕臂
抚弄暗绿的潭水,
水中留下皎洁的倩影;
抿拢粉唇
香别昧过的汉子,
嘴角还挂着狡黠恬静的酒窝。
熏风几度芙蓉娇羞,
细绦蔓枝桃柳依依。
水畔融入浩浩的情思,
把无限的深情柔在一川浩淼的烟波中,
五孔三塔亭亭玉立,
三舟五楫仄仄飘荡。
塔影、云影、月影影影相印,
烛光、月光、湖光光光成晖。
以那千年的石塔为证,
见证着碧水丹心的永恒。
我心相许水天入怀,
彼此会意地老天荒。
哦,
墨竹无语
筛落着斑驳的光影,
投入静谧的楼阁;
兰花有意
释放着浓郁的香气,
弥漫曲折的石径。
芭蕉含羞
低垂着青绿的叶片,
回想着画梅的雪琴;
玉兰吐情
绽开了丰韵的面容,
遥思着舞剑的玉麟。
墙桓袖春
将钱塘的美景凝聚在西子的衣襟中,
石塔映晖
把人间的憧憬涵容在西子的明眸里,
三潭印月
将仙界的版图融会在西子的心田上,
扬眉有情
把盛世的图卷描绘在西子的山水间。
[编辑本段]门票价格
三潭印月门票价格:20元/人
❺ 景观设计中软景和硬景什么意思
硬景:是指在整个园林景观单元中,有铺装、建造、木作、机电等方法造就的景观元素,如亭、台、廊、榭、景墙、水池、喷泉、假山、雕塑等。
软景:与应景搭配的以植物造就的景观。
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设计) 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
(5)元景景观扩展阅读:
硬景的分类:
1、实用型硬质景观
实用型硬质景观包括道路环境、活动场所和设施小品三类。其中,道路环境又由步行环境和车辆环境组成,主要包括人行道、游路、车行道、停车场等;活动场所包括游乐场、运动场、休闲广场等;设施小品即照明灯具、休息座椅、亭子、公共停靠站等。
2、装饰型硬质景观
装饰型硬质景观以街道小品为主,又分为雕塑小品和园艺小品两类。现代雕塑作品种类、材质、题材都十分广泛,已经逐渐成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综合功能硬质景观
一些硬质景观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硬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景观设计
❻ 人民币背面的风景都是哪些地方
1、100元后面是人民大会堂。
拓展资料
1、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货币流通的要求,199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199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6种面额,其中1元有纸币、硬币2种。
2、第五套人民币继承了中国印制技术的传统经验,借鉴了国外钞票设计的先进技术,在防伪性能和适应货币处理现代化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各面额货币正面均采用毛泽东主席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中国伟大的民族文化。
3、第五套人民币取消第四套人民币里的1角,2角,5角和2元纸币。
❼ 五元人民币背面的风景名胜
第四套五元人民币背面是长江巫峡,第五套人民币背面是泰山。
巫峡绮丽幽深,以俊秀著称天下。它峡长谷深,奇峰突兀,层峦叠嶂,云腾雾绕,江流曲折,百转千回,船行其间,宛若进入奇丽的画廊,充满诗情画意。
“万峰磅礴一江通,锁钥荆襄气势雄”是对它真实的写照。峡江两岸,青山不断,群峰如屏,船行峡中,时而大山当前,石塞疑无路;忽又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天,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巫峡两岸群峰,它们各具特色。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
(7)元景景观扩展阅读
第四套人民币主币背面主景取材于中国的名山大川。100元券为井冈山主峰,50元券为黄河壶口瀑布,10元券为珠穆朗玛峰,5元券为长江巫峡,2元券为南天一柱,1元券为长城,1角、2角、5角券为民族图案。这些主景与正面主景(1角、2角、5角为民族图案)相呼应,共同强调主题。
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正面均采用毛泽东同志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分别选用了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泰山、杭州西湖。
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