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景景观 » 岩溶景观

岩溶景观

发布时间: 2020-11-25 11:39:09

Ⅰ 我国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哪些

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广西: 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 北流沟漏洞, 兴安乳洞,永福百寿岩,宜山白龙洞,凌云水源洞,龙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观区。
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 溶洞景观有:泸西阿庐古洞、奇风洞、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
贵州: 本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
四川: 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喀斯特天生桥地貌。
湖南: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观,各种堆积地貌罗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奥妙无穷。
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米,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
浙江: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是浙江省规模恢弘、景观壮丽的岩溶洞穴旅游胜地,也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米,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
江苏: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龙宫。
吉林:通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深不可测,无法前往。
辽宁:本溪水洞, 福建玉华洞,龙空洞
福建龙空洞 玉华洞

Ⅱ 岩溶地貌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岩溶地貌就是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
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

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按其发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

按水文特征分为:充气带喀斯特、浅饱水带喀斯特、深部喀斯特。

按形成时期分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现代喀斯特等。还有生物喀斯特等。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
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学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Ⅲ 湖北有哪些岩溶景观

湖北五峰地质公园,地处鄂西碳酸盐岩高度发育区。公园内拥有完整的岩溶体系、典型的构造遗迹和地质剖面等地质遗迹,其中以岩溶地貌最为典型,因此该地质公园又被称为“岩溶公园”。
湖北咸丰黄金洞有令人称奇叫绝的溶洞景观。
湖北利川市腾龙洞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溶洞之一,世界特级洞穴之一。
湖北通山隐水洞,湖北省首家省级地质公园。

Ⅳ 国内外对比结语和中国岩溶地貌景观的保护

对岩溶地貌景观的研究和对比,文中选择了几个不同的景观类型,归纳其主要对比类型和特点为:

(1)中国广西桂林地区岩溶孤峰平原、峰林谷地、峰丛洼地地貌景观与越南下龙湾海中峰林地貌景观对比。桂林是世界上最壮观、最秀美、最引人注目的热带亚热带峰林地貌发育地区。桂林有2000多个岩溶洞穴,洞穴中遗存有大量人类历史和文化淀积和几乎所有不同类型的化学、生物沉积物,还有石林、喀斯特泉、峡谷等岩溶景观资源,所以桂林被誉为世界喀斯特博物馆。桂林岩溶风光早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下龙湾海上峰林,在世界上也为极晶,它是世界自然遗产。

(2)中国云南石林岩溶地貌景观与非洲马达加斯加、贝马拉哈区剑状喀斯特进行对比。云南岩溶石林地貌成因复杂,形态多样、发育历史长、景观典型。石林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自然美著名全球。

福特(D.C.Ford,加拿大喀斯特地貌学家)、威廉姆斯(P.Williams,新西兰喀斯特学家)、沙勒蒙(J.N.Salomon,法国喀斯特协会主席),参照世界遗产标准,共同认为:①路南石林在科学上的显著特征是:与世界其他地方的石林相比,路南石林自早二叠世起的多阶段、复杂演化历史是无可比拟的:这是路南石林的显著(也可能是最独特的)地质、地貌意义。②就世界范围而言,路南石林类型的突出代表有:塔状、浑圆古堡状、裸露型剑状石林。因此,路南地区包含有所有的石林喀斯特的典型类型。路南是唯一的有几种刃脊峻峭形态的剑状石林(Shilin/tsmngy)喀斯特产出的地点,这种裸露型石芽代表了土下和渗透型植被风化的经典例子,以及人类几千年活动影响产生的效果,这使路南石林的意义更为显著。

路南石林的其他显著特点:①尽管在世界上,有几个单一类型的石林地有便捷的通达条件,如法国Montpellier-Le-Vieux的古城堡状石林,但路南的石林有比其他典型的剑状石林喀斯特地更好的旅游设施和通达条件。②路南石林与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有密切联系。③路南石林有很强的美学吸引力,这已为路南石林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所证实。路南石林的多种引人入胜的魅力和其幽静环境为艺术家所长期称颂,由此更加增强了路南石林的吸引力。众多的湖泊增添了石林的美丽景色,幽深、洁净的水面衬映出多姿多态的石柱、古城堡状山原坡和山谷景观的远景眺望;公园内有选择的人工植被,多种自然景观、少数民族朴素的传统耕作方式的结合,增强了路南石林的吸引力,这是其他地方的石林所没有的。

世界自然遗产,马达加斯加石林以其密集和高大的剑状石林而著称于世。

(3)中国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石花洞与美国卡尔斯巴德岩溶洞穴(世界自然遗产)对比。石花洞形成在奥陶纪灰岩中,洞穴中集中了几乎所有喀斯特洞穴化学沉积物的类型和形态,洞中发育有7层水平洞穴。周口店北京猿人洞在石花洞南约10km,也发育在奥陶纪灰岩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含远古人类化石洞穴。卡尔斯巴德洞穴发育在二叠纪灰岩中,有3层水平洞穴,洞中也有大量绚丽多姿的化学沉积物。附近洞穴中留有印第安人古岩画。

(4)中国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Luse天坑对比(Nakani Mt New Britain,PN.Guinea)。大石围天坑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巨型天坑群。具有典型的,几乎完美的天坑特征和极高的观赏性。大石围天坑口部直径600~420m,最大深度613m,底部有大型地下河,原始次生林。Luse天坑口部直径为300m,最大深度420m,底部有洞穴、植被茂盛,是世界上最知名天坑之一。

(5)中国四川黄龙沟边石坝彩池群岩溶景观与美国黄石公园(世界自然遗产)边石坝对比。黄龙钙华滩流全长2500m,宽约30~170m,海拔3650~3100m。沟中是金黄蜿蜒的钙华滩流,连接着八君2331个千姿百态,斑斓夺目、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钙华彩池。其中高6.8m的世界最高地表石坝。黄龙沟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喀斯特钙华堆积地貌,最大的钙华滩流和最美丽、壮观的彩池群。

美国黄石公园位于中部高原上,平均海拔2440m,在黄石公园众多的温泉泉口附近形成了数千个钙华边石坝彩池,其中锰犸彩池边石坝彩池覆盖面积达1平方英里,可与黄龙钙华滩流对比。此外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帕姆卡莱边石坝彩池也可与黄龙沟彩石坝比较。

中国岩溶地貌景观分布广泛、成因复杂、类型齐全典型、保存完整、有各时代不同系统,不同成因的典型类型和世界罕见的特殊类型,如湖南古丈红石林。所以中国是世界上岩溶地貌景观最丰富的国家。

中国岩溶地貌景观中含有古人类、生物、学信息和文化内涵。

地质地貌、化学沉积、环境变化等大量中国岩溶地貌景观形态多姿、造型优美、峻险壮观、美学价值高,其中有许多是世界级的极品,是旅游和观赏的最佳地方,其旅游和经济价值极高。

岩溶地貌景观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千方百计保护、爱护它的生态环境。

Ⅳ 中国岩溶地貌景观的类型划分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方案很多,如卢耀如院士、朱学稳研究员等的分类,但是这种分类多是从成因角度出发的分类。把它当成一种资源,特别是作为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案还很少见。陈安泽在《今日中国》49卷曾以“岩溶景观”为题,从旅游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案,把喀斯特旅游景观分为“桂林山水型”、“高寒山区钙华堆积型”、“岩溶瀑布型”、“岩溶峡谷型”、“岩溶洞穴型”、“岩溶泉水型”、“岩溶河流型”等,但亦较粗略,且缺少分类原则,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现提出一个新的分类方案,以供参考。

1.中国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划分原则

本分类方案基于下述原则:①地质成因原则。必须是碳酸盐岩或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其他可溶性盐类岩石或钙质胶结物形成的景观不包括在内,一些以构造为主或重力崩落为主形成的景观亦不包括在内。②经济价值原则或资源价值原则。这些景观必须有观赏价值或旅游开发价值,其中每种类型必须可以构成独立景区或景点,那些虽然是一种喀斯特现象,但不能独立构成景区者,即没有独立开发价值者不列为一种类型。③中国地域原则。这些地貌景观类型必须是在中国境内所见到,而且有园式旅游景区开发实例者。

2.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及实例

根据以上原则可将喀斯特旅游资源分为4类14种亚类及代表型(表3-2)。

表3-2 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分类简表

以上4类14亚类中的每个类型既可以构成独立的旅游景区、景点,也可相互结合构成综合性景区。实际上喀斯特旅游资源在形成时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大型旅游景区中往往多种类型共生。但是,每一种类型景观的特色又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构成了许多以一种类型为主要景物的喀斯特风景区,再加上同一亚类又可细分出若干代表型,从而使每处喀斯特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大大增强了喀斯特景区的可游度。为了对各类喀斯特旅游资源有较深入的了解,兹分述如后。

(1)孤峰

孤峰是一种单峰碳酸盐岩石山。峰体四壁峭立,坡度多>60°,底面积一般在0.01~0.05km2,个别有达0.1km2,平面形状为圆形,高度几十米到100多米,呈塔形、锥形、田螺形等,孤立在喀斯特平原上,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到晚期的产物,以桂林独秀峰为代表型。

(2)峰林

峰林由相互离立的塔状、锥状碳酸盐岩石峰组合而成地貌景观。这些离立的石峰坐落在相对平坦的地面上,如喀斯特平原或喀斯特谷地中。按其所处位置可分为平原峰林型和谷地峰林型。据朱德浩等所编中国喀斯特地貌图统计,全国峰林地貌为15000km2,广西峰林地貌为12000km2。朱学稳统计桂林地区(兴安至阳朔)峰林地貌1123km2,以兴坪—福利景区为代表。峰林地貌在桂林地区与清澈秀美的漓江相组合,构成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自然奇观,成为旅游资源中的极品。

(3)峰丛

峰丛由联座丛生的锥状碳酸盐岩石峰,和峰丛间洼地组合而成的地貌景观。与峰林的区别是,除了各峰体的基座(或垭口)相连外,峰体的形态以锥状为主,且较高大和具有正常的斜坡。一组峰丛之间伴生着小型洼地、漏斗或落水洞是此种地貌类型的又一特征。峰丛地貌从全国来看,其分布面积要比峰林广的多。据朱德浩等统计,全国峰丛地貌约125000km2,为峰林地貌的8.3倍。但局部地区两者的比例又很接近,据朱学稳统计,桂林地区(兴安—阳朔间)峰丛地貌为1216.4km2,仅比峰林地貌多两个百分点。另据朱学稳调查,我国的连片的峰丛地貌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西部,如都安、巴马、风山、东兰、忻城、河池、宣山、南丹、马山、天等、靖西、大新和龙州等县;贵州南部的荔波、独山、罗旬、惠水、紫云、龙安、兴义;云南东部的罗平、丘北和文山。零星或小片地分布于广西的桂林、阳朔、荔浦、柳州、上林;贵州的龙里、镇宁、沛镇;云南的文山、沪西、蒙自、弥勒。此外,四川南部的兴文、筠连;湖南南部的道县、西部的龙山、桑植及湖北的建始和粤北等地亦有分布。峰丛还可根据形态、形成原因、空间分布等,分为不同的“型”,如“分水岭峰丛型”、“谷间峰丛型”、“岛状峰丛型”、“边缘峰丛型”、“深洼峰丛型”、“浅洼峰丛型”。也可按构成这种地貌的岩层的时代去划分,如广西的峰丛地貌主要是泥盆纪地层所成,而贵州兴义的峰丛地貌则主要是三叠纪灰岩所组成,也可称之为“兴义型”。峰丛地貌,美学价值极高,气势磅A,多成为旅游资源的精品或极品。由于它的分布广,开发潜力极大。

(4)石林

石林由高5m以上的碳酸盐岩柱状体(剑状、针状、塔状、蕈状),成群组合出现,远望如林的一种地貌景观。它与峰林地貌的区别是在构成地貌的单体上,石林的单体是石柱,峰林的单体是石峰。石柱的高度最高不超过50m。5m以下的柱体应称为石芽,有些地区把低矮的石芽也命名为石林是不妥当的。石林的形成条件,特别是保存条件要比峰林、峰丛地貌严格得多,因此,石林地貌的分布要稀少的多。目前已知的石林景区有云南石林、福建鳞隐石林、贵州兴义泥凼石林、四川兴文石海洞乡石林和新发现的四川兴文两龙石林等。除云南石林研究较为深入外,其他都待深入研究。据作者观察,各处石林由于母岩的时代不同其外貌和美学观赏价值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建议可依此把它们分为若干代表型,如云南石林型(母岩为二叠纪灰岩)、泥凼型(母岩为三叠纪灰岩)和两龙型(母岩为奥陶纪龟裂灰岩)等,盼望着早日有深入研究石林的著述问世。作者同意张寿越研究员的观点,石林形成于早、中更新世晚期,且以土层下发育为主,至晚更新世以来才被剥蚀露出地表。这种脆弱的柱体地貌不可能长久保存,因此,早、晚第三纪成因说令人怀疑。中国的山水审美理论是“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须远观,形须近察”。而石林属于中小尺度的景观,个体形态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必须近察”才能领略它的美学效果,所以这种景观对游人的亲和力极大,感染力极强,是旅游的精品、极品资源。可与云南石林媲美的四川兴文两龙乡龟裂灰岩石林的发现,为这种旅游资源展现了更加辉煌的前景。

(5)天生桥

碳酸盐岩经溶蚀冲蚀作用形成的拱桥形地貌。其形成过程大体是这样的,先期的地表水流经碳酸盐岩地区时,沿岩石裂隙溶蚀下渗成为地下伏流,久而久之其通道成为溶洞,随着地壳抬升露出地表,洞体变为桥孔,桥自天然塑造,故称天生桥。我国的天生桥众多,但以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景区之天生桥最为壮观。在武隆县羊水河峡谷中段1.5km谷段中,分布着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三座巨型天生桥。天龙桥高235m,拱孔平均高度为96m,跨度平均34m;青龙桥高281m,拱孔平均高度103m,跨度平均31m;黑龙桥高223m,孔高平均116m,跨度平均28m,武隆天生三桥在世界上也属最高大的喀斯特天生桥群。国内报道的天生桥有广西乐业新化乡布柳河仙人桥,高145m,拱高67m,跨度177.14m;贵州织金官寨乡天生桥,桥高128m,拱孔高93m,跨度85m;贵州水城金盘乡天生桥,桥高136m,拱孔高121m,跨度55m。其他尚有广西兴安白石乡天生桥,云南中旬天生桥、云南弥度天生桥,贵州黎平天生桥,其高度、拱孔高度均不及武隆天生三桥。天生桥雄奇险峻,是引人遐思的旅游资源,武隆天生桥是此类资源的极品。

(6)天坑

碳酸盐岩地层中,因溶蚀、崩塌作用形成的巨型漏斗状凹地,其下往往与地下河相通。天坑是中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新的喀斯特术语,在国外此种地形被称为“大型塌陷漏斗”。朱学稳对此种地貌有较深入研究。他把此类地貌描述为“四周为陡崖峭壁的环绕(基本圈闭),深度和直径分别大于200m、300m,总容积大于10Mm3的喀斯特负地形”。这种地貌幽深奇险,对游人有强烈吸引力。中国已发现的大型天坑有:重庆奉节小寨天坑(深度662m,为世界最深)、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最深为613m,(20km2内有天坑20多个,其密集度为世界之最)、四川兴文岩湾天坑、重庆武隆篝口天坑等。这些天坑在规模上和形成特点上都具有“世界之最”。

(7)钙华堆积景观

喀斯特泉水沉淀形成的钙华堆积构成的地貌景观。这种景观在我国最著名的景区有四川的黄龙、九寨沟风景区,云南中甸的白水台风景区等。黄龙景区的主要钙华景观有金黄色的钙华滩流(长2.5km,宽10~170m)。边石坝-彩池(共8群2330个)、钙华瀑布(由圆柱状、半球状的钙华壳形成的外形似瀑布的钙华堆积物,如洗身洞钙华瀑布宽30余米,高7.8m,流水越过坝顶亦成水瀑);九寨沟的主要景物是海子和瀑布。海子是大型的边石坝-彩池,多数海子的边坝是钙华胶结作用所形成。瀑布的跌水也是由高大的钙华坝所致。黄龙九寨属于高寒山区(海拔3000m以上,平均气温低于5℃)钙华堆积景观,从科学上、美学上都有极高的价值,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旅游资源中的极品。

(8)喀斯特旱洞

碳酸盐岩经地下水溶蚀、冲蚀成为空洞和次生碳酸盐沉积物,如石笋、钟乳石、石花等构成的景观。洞体脱离地下水面后成为旱洞。北京石花洞是旱洞的典型代表,洞体共有6层,上下高差130m,除洞中常见的洞穴堆积外,大片分布的月奶石(一种在寒冷条件下形成碳酸钙凝胶)十分罕见,该洞之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在世界上都属前列。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各种喀斯特洞穴近10万处,目前已调查的长度超过500m的洞穴在400个以上,最长的洞穴是广西乐业百朗洞(已探明长度75km),其次是湖北的腾龙洞(探明长度52.8km),洞体中最大的洞厅是贵州格必河洞中的苗厅(面积11.63×104m2)。洞穴不但以其美学和神秘性吸引游人,而且不受季节影响,可以常年对游人开放,是一种全天候旅游资源。全国已开放的旅游洞300余处,这类资源开发潜力极大。

(9)喀斯特水洞

洞体仍处于地下水面且充水的一类洞穴。此种洞穴多是水平洞穴。辽宁本溪水洞是中国最大的水上游览洞穴,洞长3074.5m,洞体水平,洞高平均8.8m,宽10~20m,已开发洞段长2438.4m,其中水道为2187.5m.该洞生于下奥陶纪石灰岩中,是太子河及其支流汤河地下径流所致。从旅游角度出发,能开展水上活动的洞穴,其游览价值更大,因此,本分类方案将它列为一种独立的洞穴类型。我国著名的水洞还有北京银狐洞、贵州龙宫洞等。

(10)喀斯特文化洞

洞中有古人类、古动物或古文化(如岩画等)遗存者。这种洞穴的科学考古价值往往大于旅游价值。我国此类洞穴很多,对游人开放的著名洞穴有北京周口店的中国猿人洞,广西桂林航皮岩洞等。

(11)喀斯特峡谷

河流通过碳酸盐岩地区由溶蚀、侵蚀和塌陷作用形成的条状负地形。往往有阶地及早期宽谷的遗迹。长江三峡是典型喀斯特峡谷,游客可坐在舒适的江轮上,尽情欣赏水景、山景,体会大自然神奇力量。因此峡谷往往也是风景河段。

(12)喀斯特嶂谷

喀斯特嶂谷指两壁陡立,谷底较窄(有时仅有数米至数十米),谷深远远大于谷宽的特殊谷地,这些谷地往往分布于河流的上游或中游,河流坡降大,水流急。从旅游出发,这种谷地往往适于漂流活动,是一种上好参与型旅游资源,贵州马岭河募集嶂谷是其典型代表。

(13)喀斯特瀑布

在碳酸盐岩地区形成的瀑布,有山岳型、河道型等。贵州黄果树瀑布是河道型喀斯特瀑布的代表。当打帮河通过喀斯特地区时,在河道上形成一系列瀑布,黄果树瀑布是其中的最大者,瀑布高66.8m,宽81.2m,巨大水流似从天降,水花飞舞,声若惊雷,使游人产生触目惊心的美感。山岳型瀑布是指在碳酸盐岩山区陡崖上下泻的水流,如云南路南的大叠水瀑布、河南云台山瀑布等。

(14)喀斯特泉

碳酸盐岩分布区,地下水溶蚀作用出露地表者。我国著名的喀斯特泉景区有济南的趵突泉公园、山西太原晋祠公园和河南辉县百泉风景区等。济南趵突泉是由火成侵入岩在地下阻挡了寒武纪石灰岩层中的喀斯特地下水的流动,从而涌出地表成为历史有名的泉水。其实济南除趵突泉外还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泉等众多的泉。在著名的《老残游记》中把济南描写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济南因此被称为泉城。由于北方缺水,上述喀斯特泉景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旅游胜地。喀斯特旅游资源不但类型多样,而且精品、极品资源多,分布广,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类型。

Ⅵ 岩溶地貌景观有什么特点

岩溶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溶蚀作用为主所塑造的各种地表和地下的地貌。山东省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岩溶地区之一,可溶性岩出露面积约为16200平方公里,广泛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在鲁东有少量分布。鲁中南地区的可溶性岩主要为古生界的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及白云岩。鲁东的可溶性岩主要是胶东群与粉子山群中的大理岩,以及蓬莱群香夼组石灰岩等,见于掖县、蓬莱、福山、牟平、栖霞一带。 山东的岩溶地貌是以溶蚀-侵蚀为主的温带岩溶地貌类型,以岩溶-侵蚀山地和丘陵为其总的地貌特征,山区中的河流表现为旱谷特征,在一定的地貌部位和高度部位发育和存留着石芽、溶沟、岩溶泉、溶蚀洼地与溶洞等岩溶形态。在可溶岩分布的海岸段,则形成海蚀-溶蚀为主的滨海岩溶地貌景观。 九寨沟就是

Ⅶ 我国主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有哪些典型的代表有哪些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三种。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喀斯特地貌指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7)岩溶景观扩展阅读:

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Ⅷ 全球岩溶峰林景观对比

岩溶峰林地貌景观是湿润热带、亚热带的典型岩溶地貌景观。它一般包括有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三部分。但在全球很少发现有这样典型的岩溶峰林景观。

斯洛文尼亚的狄纳尔岩溶区那里有一些石灰岩山峰造型奇特,并有众多的洼地和落水洞,山中发育有大量的洞穴,地下河和岩溶泉、喀斯特这一岩溶术语,即出于此。那里的石灰岩石峰即为岩溶峰林。

狄纳尔喀斯特岩溶区成为世界岩溶研究的经典地区,有其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在自然条件方面,一是该地区有厚达5千米的连片分布的碳酸盐岩;二是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将碳酸盐岩抬升到海拔1000~2000m的高度;三是有丰富的降雨,一般年降水量为1500mm,多是集中在蒸发量小的冬季,从而使其有较多的地表水流,这几个因素都有利于岩溶发育。

越南下龙湾,位于河内东150km的北部湾西部,在海面上由三叠系灰岩组成的峰林小岛,星罗棋布,姿态万千,小岛上还有许多洞穴。这种峰林和我国广西一带喀斯特景观相似,不同的是它不与准平原或大谷地相连,而是被海水所淹没,似乎是林立的溶峰漂浮在海涛之中。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发育了峰林—准平原喀斯特景观后,由于地壳沉降、海水上升,使相对平坦的平原沉入海水下。当然,后期的雨水淋滤,对海水面上的溶峰仍然继续产生溶蚀作用。海水对海水面上的峰林山体产生溶蚀与冲蚀作用的结果,就发育了有海蚀的喀斯特现象与洞穴(图3-59)。

图3-59 越南下龙湾岩溶峰林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下龙湾海上岩溶峰林地貌景观授予“世界自然遗产”称号(表3-8)。

表3-8 桂林与下龙湾岩溶峰林特征对比

岩溶峰林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并有大厚度,多时代的碳酸盐岩大面积出露地区。以广西桂林地区最为发育和典型。桂林山水,北起兴安,南到阳朔100多千米,以峰秀、洞奇、石美、河清,引人入胜。由石灰岩组成的不同形态岩溶地貌景观,有孤峰平原、峰林谷地、峰丛洼地、小片石林、众多洞穴、地下暗河等。漓江由桂林到阳朔,两岸峭拔的石灰岩翠山与迂回的绿水相结合,形成长达百里的山水画轴,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狄纳尔岩溶区一直被誉为“经典岩溶区”但随着我国岩溶科学研究的深入,以桂林岩溶峰林地貌为代表的中国南方湿润热带岩溶峰林地貌愈来愈受到世界岩溶界的重视,英国牛津大学岩溶地貌学家斯维婷从1976年开始,十多次到桂林等地进行考察和科学研究,早在1976年第一次访问桂林后就指出:“中国南方岩溶可以成为世界岩溶发育研究的最好模式”在广西、贵州等省(区)广泛分布的峰丛、峰林岩溶形态已被国际岩溶学界广为接受,成为全世界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类型的典型形态,fengcong(峰丛),fenglin(峰林)已成为专业术语被国际岩溶界所应用。部分国外岩溶学家誉桂林为“世界喀斯特的首都”。

Ⅸ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景观都有什么特点

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和竖井等地理现象。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

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堆积地貌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天坑和竖井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9)岩溶景观扩展阅读: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演化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