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解说词
① 关于风景名胜的解说词
灵岩寺解说词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景点介绍:
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佑二年(1057年),历时63年完工。“辟支”出于佛教,音译为“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高55.7米,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塔身为青砖砌就,各层皆施腰檐,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柱,内辟券洞,砌有台阶,可拾级而上,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登塔须沿塔壁外腰檐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塔身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自宝盖下垂八根铁链,由第九层塔檐角上的八尊铁质金刚承接,在塔内延续到地下,起避雷作用。辟支塔气势雄伟、造型美观、结构复杂、比例适当,呈典型的宋代风格,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宋代文学家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千佛殿,因殿内供置众多佛像得名。此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年),宋嘉佑和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建筑。
千佛殿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凸显唐宋之风。
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中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名为毗卢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钱塘运至灵岩。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铜铸成。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铸造。佛像头顶有螺形肉髻,体态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三尊佛像皆结跏跌坐,仪容端庄,衣纹流畅,服饰简洁,极具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这些塑像皆坐于80公分高的砖砌束腰座上,罗汉像顶距座面高度在105至110公分之间。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观其形态,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无不准确生动。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愠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纵目远眺,无不细致入微。看其气质,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伧潦倒,有的雍容华贵,无不形象传神,可谓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此外,人体与衣饰的关系处理也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的准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一位医学界人士说,透过罗汉的袈裟,能看出古人对人体解剖学的准确把握。另外,1982年维修时还发现,这些彩塑罗汉还像人体一样有腹腔,腹腔内有用丝绸做的五脏六腑,此外还有五铢钱、开元通宝和宋代前三朝的铜币及宋代铜镜、墨书题记等文物。
1912年,清末学者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1987年,贺敬之来灵岩参观千佛殿后写下了“传神何妨真画神,神来之笔为写人。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的诗句。艺术大师刘海粟来灵岩观后,挥笔写下“灵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
墓塔林 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塔林中现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石质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通。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呈方形、圆形、八角形,有浮雕装钸。塔身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号。塔刹则有相轮、覆盆、仰月、宝珠、花卉、龙图等图案造型。墓塔旁通常有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经历,它见证了灵岩寺的历史沿革,是研究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史料。
墓塔林中部为一南北甬道,其北端建有砖石结构、单层重檐式北魏祖师塔(法定墓塔),甬道两侧列峙全石结构群塔,依塔身形制分为方碑形塔、钟形塔、鼓形塔、穿堵婆塔(喇嘛塔)、经幢式塔、亭阁式塔六种。
墓塔林,是一座积淀丰厚的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墓塔,造型各异,结构细腻,布局合理;雕刻,内容丰富,技法多样,精美绝伦。如塔座束腰,雕有各种艺术形象,有承重的力士,在重压下咀巴大张,面部扭曲,四肢与腰背曲弯,全身肌肉突起,给人以力的夸张和负重的艰辛;有的雕骑士身跨雄狮,手执曲棍击打马球的场景;有的雕嬉戏玩耍的幼狮,憨态可鞠;还有的雕衣带飘逸、长绸舞动的娱乐场景等,一幅幅浮雕,无一不显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卓锡泉、白鹤泉、双鹤泉
位于千佛殿东侧崖壁下,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泉水从石涧中冒出,泉水甘冽,终年不竭,注入一石池中,宛如明镜,“镜池春晓”即出于此。卓锡泉,亦名锡杖泉,世传为法定禅师用锡枚敲击山石,水随锡杖飞涌而出得名。白鹤泉,亦名双鹤泉,旧传法定禅师寻水时,经山中樵夫指点,于双鹤呜处见泉,故名。卓锡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甘露泉
位于寺院东北里许,有“灵岩第一泉”之称。于悬崖壁立、杂木丛生处见一石窦,泉水以露珠般泄出,叮咚作响,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僧人常于此汲水煮茶为炊,入夜,也常于此说法论经,“清凉境界”为灵岩八景之一。
袈裟泉
位于转轮藏遗址东侧崖壁下,名列金《名泉碑》。因泉旁立一形似袈裟的铸铁块而得名。泉源旺盛,泉水四季不断,为寺院主要饮用水。该处危崖峭立,袈裟伴泉,池鱼戏游,曲廊环绕,别有情趣。袈裟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檀抱泉
位于寺院西南数里处,因泉旁长有千年青檀树而得名。它南依大山,北临村落,檀因泉润,泉因檀名,泉水旺涌,终年不息,为灵岩村民生产、生活主要水源地。檀抱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飞泉
位于灵岩寺崇兴桥南里许,因泉水从崖壁缝隙中泄出,故名。又因泉水沿壁滑下,石润水滴,又称此处崖壁为“滴水崖”。因每遇霞光照来,颗颗水珠流光溢彩,乾隆帝取其名为“雨花岩”,并写有“未见飞空天女散,落来岩际尽天花”的诗句。由于景色壮美,古时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灵岩寺景区石中含窍,地下藏机,泉水飞瀑不胜枚举。除卓锡泉、袈裟泉、檀抱泉被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外,双鹤泉、白鹤泉、甘露泉、饮虎泉、上方泉、飞泉、黄龙泉、朗公泉亦被载入济南名泉之列。
② 急求关于风景的解说词……
鸟的天堂”是广东省的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风景区。在距广州市100公里外的新会县天门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历史的奇特的大榕树。这棵树的树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为新的树干。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大榕树竟独木成林。林中栖息着成千上万只白鹤、麻鹤、灰鹤和其它鸟雀。白鹤、麻鹤朝出晚归,灰鹤则夜作昼息,它们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鸟的世界”。
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如今,“鸟的天堂”已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客。◆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时,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一说是《小鸟的天堂》),更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四海。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可以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天马河中有游艇,可供游客观鸟和游玩。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榕树的叶、根、树皮均可入药。
画眉鸟身体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头、后颈和背部有黑色斑纹,有白色的眼圈,叫的声音很好听。
“小鸟天堂”四面环水,有一株巨大古榕树,树冠的覆盖面积达一公顷,数以千计的白的、灰的鹭鸶栖息其间。白天,白鹭飞出觅食,夜间归来。傍晚,灰鹭飞出,晨早归来。鸟群悠闲自乐,见了人也不受惊。
著名作家巴金曾来此游历后写了一篇游记《鸟的天堂》,因而这棵榕树便有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小鸟天堂”。相传,此树植于明代景泰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小鸟天堂位于新会城区以南10公里的天马村河中。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这里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小鸟天堂是侨乡广东新会著名的国际级生态旅游景点,位于距城区10公里的天马村。她以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占地达18 亩,远看像一片浮动绿洲的古独榕,堪称南国奇观。而每天栖息在这棵美丽大树上数以万计的各种野生鹭鸟,暮出晨归,嘎嘎而鸣,翩翩起舞,更蔚为壮观。这一自然景象出现在人口稠密区,生生不息,已延续了384年(明万历戌午年公元老派1618年始于“雀墩”),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典范,实属罕见。历年来,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而至。
“一株榕树便天堂”,一句诗概括了小鸟天堂的特点。三百八十多年前,这里原是一个水中泥墩,一棵榕树经长期繁衍,成为覆盖面积达一公顷的“独木林”,泥墩也成为绿岛。岛上的榕树长期栖息着数万只的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蔚为奇观,形成“独木成林古榕树、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奇观。380多年来,天马人一直用“爱树护鸟,爱护自己,爱护子孙”的祖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用各种各样方式保护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使这个自然奇观完好无损地保护至今。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游后写了散文《鸟的天堂》,“小鸟天堂”从此得名
解说词:
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鸟的天堂。今天由我做你们的导游,一起来游览鸟的天堂。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这里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小鸟天堂是侨乡广东新会著名的国际级生态旅游景点,位于距城区10公里的天马村。她以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占地达18 亩,远看像一片浮动绿洲的古独榕,堪称南国奇观。而每天栖息在这棵美丽大树上数以万计的各种野生鹭鸟,暮出晨归,嘎嘎而鸣,翩翩起舞,更蔚为壮观。这一自然景象出现在人口稠密区,生生不息,已延续了384年(明万历戌午年,公元老派1618年始于“雀墩”),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典范,实属罕见。历年来,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而至。“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游览了小鸟天堂,写下了名篇《鸟的天堂》,并于1980年载入全国(包括港地区)统篇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成为经典课文,每年在全国约2300万名该年级学生中广为传诵。一级又一级,一代复一代,这个名闻遐迩的“鸟的天堂”,已在全国数亿学生中深入人心。这一奇特的自然生态景观,这一珍贵的自然遗产,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活的“教科书”,并以此作为窥视大自然的窗口,让人们从中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新型人鸟关系的过程,从而唤起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人类共同家园的美好情感。 时下,独具生态文化色彩的“休闲型”旅游,已渐成热点,正引领着旅游新时尚。2002年又恰逢国际生态旅游年。请到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来;请到人们心驰神往的绿色家园来!“人间毕竟有天堂,暂别浮华,拥抱自然,聆听百鸟和鸣,感受天籁之声;到人的乐园,远离尘嚣,觅一方静土,让疲倦的心灵得到片刻栖息……好了,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迫不及待了吧?闲话少说,现在就请您自己参观鸟的天堂。2小时后在这里集合,祝您旅途愉快!
③ 温州的风景名胜解说词
江心屿位于瓯江之中,占地1070亩,是中国四大名胜孤屿之一。国家4A级旅游区。“江心双塔”专1997年被世界航标协会属定为历史文物灯塔。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西塔建于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蜀僧青了率众僧余屿中建江心寺。
江心屿自然风光秀丽,屿内绿草如茵,古树名木苍翠蓊郁,亭台点缀,桥榭相映,历来被成为“瓯江蓬莱”、“水中盆景”。人文景观丰富,拥有宋文信国公祠、浩然楼。谢公亭、澄鲜阁及应领事馆旧址等古迹。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李白、杜甫、文天祥等历代名人贤士留下咏叹孤屿诗章近千。孤屿夜景更是流光溢彩,灯光影声的完美组合,让夜色中的江心屿如诗如画,如歌如潮!
④ 小河风景的的语言优美的解说词
描写河边的景色优美句子
1.湖水像黑得发亮的丝绒,在宁静的夜里泛着幽光。湖水是凝然不动的,如同一缸浓浓的美酒。
2.小溪就像一条缀满闪光宝石的飘带,深深扎在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
3.峡谷中的溪水真像长出了翅膀,飞上山头,变成千百个大喷壶,浇灌着一片片庄稼。
4.小河边树木葱葱,麻利的翠鸟点过水面,留下圈圈圆晕;笨重的鸭子浮过,划破水面上树的倒影;风起,粼粼的波光在阳光下格外的明丽耀眼。家乡的小河,美丽的小河。
5.清晨,小溪多美啊,溪水映着灿烂的朝霞像浮动的彩色缎带。我喜欢在溪边读书,清新湿润的空气滋润着我的喉咙,淙淙流水伴随着我的琅琅读书声。
6.一阵微风吹过,镜子一般的水面波动起 来。鱼儿成群结队地游到水面,张大嘴呼吸着新鲜空气。偶尔也有跃出水面的鱼儿,翻个身又落入水中,激起一圈圈的波纹,使水中的倒影晃成一片。
7.瞧!阳春三月的早晨,我又来到了小河边。潺潺的流水唱着欢快的歌,哗啦啦地向东流去,水中的鱼自由自在地游着,好不快活!几棵柳树正在河边梳洗长长的秀发,那柳枝纤细而柔软,像瀑布一泻而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摆着腰肢。近看,那柳芽像一颗颗绿星星挂满枝头,摇摇摆摆,可爱极了,而我,似乎也变成了其中的一颗,和柳枝一起荡秋千。“好不婀娜多姿的垂柳!”我不禁叹道。柳树仿佛听懂了我的话,摇晃着枝条说:“嗨!老朋友,我们又见面了。”
8.在我的家乡里,有一条小河。小河十分得清澈,岸边的小草弟弟和柳树姐姐都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好久不见的小河水,一只小斑鸠站在小河中间的石头上,正在一边欣赏着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一边品尝着河水,一块块冰从山上随着河水往前淌。夏天,太阳火辣辣的毒,这是,最令人兴奋得是我们可以在小河里洗澡,有一次,我在小河里洗澡,一下子坐了下去,正好踩在了一只小鱼的身上,小鱼被我踩了下去。河边还有人插上伞钓小鱼、网小鱼。
9.泉水日夜不息地从山缝中淅出,涓涓滴滴,汇成细小的清流,从乱石丛中穿过,从山崖上跌落,曲曲弯弯,流淌在杂草和荆棘丛生的坎坷的山岩之间。
10.从前,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前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这条小河清澈见底,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它清得能看见河底的小鱼在嘻戏,能看见河底数不清的小石块儿。河底住着一群非常友好的鱼兄弟,它们每天都在一起做游戏,简直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当地的人们都非常爱护这条小河,从来不污染它。
11.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的丁冬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门开犁播种啊!
12.在小溪的淙淙声中,饱含树脂的幼芽在开放,水下的草长出水面,岸上青草越发繁茂。 这儿是一个静静的旋涡,旋涡中心是一棵倒树,有几只亮闪闪的小甲虫在平静的水面上打转,惹起了粼粼涟漪。
13.春天来临,小河两岸的野花、小草、杨柳,在小河的轻抚中,柔弄着黄眉绿眼,舒展着轻软的胳膊。当晨雾消失,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阳光洒在河面上,露出一大片红色,多么像美丽少女脸上的红晕。渐渐的,河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微风吹拂,顿时,金光被扯成无数块碎片,在河面上飘荡着……再看看河中密密麻麻的小鱼儿,嬉戏的鸭子,还有岸边漂浮的像小铜钱般大小的浮萍,这一切的一切使小河春意浓浓,生机勃勃。
14.江水一浪接一浪,不断地冲洗着岸边的岩石,把岩石冲刷得十分光洁。
15.小河洋溢着满河的春水,带着来自上游的残冰碎块,高兴地流淌着。每一个小小的漩涡,都是一片笑意,映着蓝天白云,和两岸初春的嫩绿,流动着柔和欢快的声音,啊!
⑤ 求风光片的解说词
这是一个佳景回荟萃的神秘幽深的峡谷世界。
这是一个自然纯净、不柒世尘的原始画廊。
这是一个集峡谷、瀑布、暗河、溶洞、原始植被、峰丛绝壁、溪流奇石为一体的人间仙境。这就一是桂西边境旅游带上的一颗明珠——靖西县古龙山峡谷群风景区。素有“山水桂林,气候小昆明”之美誉。它以其所特有的KAST地貌蕴育了这神秘的峡谷。而地壳的变迁和亿万年的河水的冲刷鬼斧神工般的将大自然的杰作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它神奇雄浑、、幽深神秘、原始清新、别具一格。
在旅游 期间既可以观赏幽深奇异的原始峡谷风光,又可以体验惊险刺激的明河暗河漂流;既可饱览气势磅礴的瀑布又可品味千恣百态的溶洞奇观。它是生态旅游、科考探险、摄影绘画、吟诗写作、休闲娱乐的天然圣地。是峡谷观光游、暗河漂流、观瀑休憩游的绝佳景区。
古龙山峡谷群风景区由古劳峡、新灵峡、新桥峡三个峡谷组成的。峡与峡之间的河流及三个地下暗河溶洞相通。形成三峡三洞连通的大峡谷群。整个峡谷长6.8公里。它是以优美的原始生态山水风光、神奇的溶洞景观和浩翰多恣的原始森林景区为主体。以暗河峡谷群及溪流瀑布为特色。以峡谷观光、暗河漂流为主要功能的生态旅游景区。景区内由山、水、林、藤、洞、瀑、石为一体具有秀、奇、险、幽、奥、野的景观特色。
说古龙山秀,秀在漫山碧透、郁郁葱葱的原始植被,秀在繁茂的古稀植物和生机盎然的奇花异草。秀在清澈秀透、碧蓝纯净的河溪清潭、秀在泌人心脾溅谷飞瀑。秀在充满诗情画意、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和如梦如幻的世外美景。
说古龙山奇,奇在这裂透地表、穿岩透石的大自然无穷力量!奇在这巧夺天工、玲珑剔透、维妙维肖、如雕似刻的鹅卵石;奇在暗河内似飞禽走兽;如行神飘仙、如千恣百态的钟乳石上;奇在溶洞内金鱼吐珠、如娇龙戏水的妙绝佳景!
说古龙山峡谷群险,险在惊心动魄、刺激惊险的峡谷漂流;险在绝壁峭崖,险在如娇柔龙出海奔腾于险谷中、曲折湍流,让人犹如进入惊涛拍岸之险境!
说古龙山幽,是此水显幽、是险崖的飞瀑、是石隙间叮咚的山泉、幽谷的浅流、丛林间的啾啾鸟鸣,幽得这般神秘、幽得如此宁静。它以藤显幽:古藤老树相互璨缠绕、曲境通幽。
说古龙山奥,奥在一个个世人无法猜想的千古之谜;地裂的峡谷群是怎样形成 的?柔软的河水如何穿岩透石?形成神秘的溶洞?峭崖绝壁上的天梯来历如何?恐龙时代的桫椤如何能保存并成片生长?等等。这都有待人们去探去揭开它的奥秘。它的奥还奥在弥漫山峭的云雾,如梦如幻,变幻莫测。那神秘面纱下面那动人的故事吸引着人们前去探幽寻胜!
说古龙山野,野在原始的峡谷风光,野在原生态的植物和两千多种国家保护动植物,野在雨后山野如洗、风清秀峦的野趣盎然。犹如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三个峡谷各有韵律
古劳峡主要有秀瀑幽潭、层林抱丘、峡谷沙滩、绿海密林、古劳碧河古劳峡林满幽深,随处可见飞瀑流水,随处可是野花飘香。120多米的古劳瀑布凌空飞泻,尉为壮观!经过亿万年河水冲流过的鹅卵石沿河堆砌,令人叹为观止。
新灵峡主要观景有古龙洞壁、神秘洞天、峡谷河道弯延,水流湍急漂流刺激。此峡谷弯弯有景、滩滩有趣,漂流于九九八拐凝无路的急流中既可追波逐浪中放松自心,感受大自然力量的张扬,体验辟波斩浪中奋勇拼搏的人生真谛。
新桥峡主要的景点有:峡谷画廊、险崖飞瀑、水帘幽洞、暗河惊滩金鱼吐珠、娇龙戏水、水滴冰融等。它以幽深险峭著称。它崖峭古幽、迁回曲折飞瀑流珠、奇石峥嵘、古树葱葱。形成一幅壮丽的多姿多彩的原始生态风景画卷。“游时尽览峡中趣,游罢长思世外天”。整个游程历经数里绝壁,十里喷泉、百里画卷、千里洞天。原始 的生态风景长廊,让人仿佛置于世外桃园。这就是靖西神秘而令人神往的——靖西县古龙山峡谷群风景区!
⑥ 九寨沟观光车上有一段春夏秋冬美景的解说词写的很美,求下载!!
【九寨四季】
春:
春日来临,九寨沟冰雪消融、春水泛涨,山花烂漫,远山的白雪映衬着童话世界,温柔而慵懒的春阳吻接湖面,吻接春芽,吻接你感动自然的心境...... 这是多么美丽的季节,这是多么美丽的风景!
夏:
夏日,九寨沟掩映在苍翠欲滴的浓阴之中,五色的海子,流水梳理着翠绿的树技与水草,银帘般的瀑布抒发四季中最为恣意的激情,温柔的风吹拂经幡,吹拂树梢,吹拂你流水一样自由的心绪。
秋:
秋天是九寨沟最为灿烂的季节,五彩斑谰的红叶,彩林倒映在明丽的湖水中。缤纷的落英在湖光流韵间漂浮。悠远的晴空湛蓝而碧净,自然自造化中最美丽的景致充盈眼底。
冬:
冬日,九寨沟变得尤为宁静,尤为充满诗情画意,山峦与树林银装素裹,瀑布与湖泊冰清玉洁、蓝色湖面的冰层在日出日落的温差中,变幻着奇妙的冰纹,冰凝的瀑布间、细细的水流发出沁人心脾的乐音。
九寨四时,景色名异,春之花草,夏之流瀑,秋之红叶,冬之白雪,无不今人为之叫绝,而这一切,又深居于远离尘世的的高原深处,在那片宁静得能够听见见人的心跳的净土融入春夏秋生产方式的绝美景色之中,其感受是任何人间语言都难以表白的。
⑦ 北大美景照片的解说词
北京四合院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小导游—( ),我将带你们去一个风水宝地—北京!
一想到北京,大家是否又想起了北京的老宅子—四合院?四合院,可说是天下闻名,老北京人都说如果没有了四合院,北京就像没有了生命一样,它倒是成了北京的“掌上明珠”!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四合院,也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之所以这样,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
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如果四合院没了,那就彻底失去了老北京的文化色彩,那不仅是北京的符号,也是北京的魂儿。可想而之四合院是北京的一种文化特色,成为了北京美丽的风景线!
本次的北京四合院之旅就要到这里结束了,之后我还会给大家展示一些它的美丽照片!
⑧ 请帮我收集2张成都的风景,要有解说词
黄龙图片:http://ublog.daqi.com/tuhai/article/tu_0/255495695/index.html#t
黄龙,位于潘县境内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山下,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同九寨沟景区一道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黄龙沟长约7公里,景区段4.7公里,宽约1-2公里。景区海拔3145米-3575米之间,纵坡平均降为8.7%。黄龙景观的形成与从沟顶端分水岭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有直接关系。泉水富含碳酸钙类,它顺坡漫流而下,没有固定的河床。溪水在顺坡而下的过程中,碳酸钙物质逐渐沉淀,形成了以乳白色和淡黄色为基调的钙化景观。上段和下段因坡地较平缓,碳酸钙流泉遇阻沉积而形成层层叠叠如玉石砌成的池子,地质学上称为泉化台。黄龙沟的中段是一条约1.5公里长的坡状乳黄色钙化沉积带,称为“金沙铺地”。黄龙景观以雪山和森林拱卫着无数形态各异的钙化彩池为主要特色,人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些彩池的艳丽奇巧,只好尊奉它人“人间瑶池”。
黄龙,过云人都称之为黄龙寺,因为明朝时驻松潘兵马使朝觐在沟内修建有改善龙前寺、中寺、后寺3座寺庙。现前寺已荡然无存,中寺仅剩凤音殿,后寺也只有1座院落。“黄龙”一名则是根据两个古老的传说而来:一是说大禹治水时,有一条黄龙负舟帮助大禹疏通岷江,到了松潘后留在了黄龙沟内。《松潘县志》记为:“禹治水至茂州,黄龙负舟助禹治水,自茂州而上,始有岷江……后黄龙修道而去,遗五色山水于世,世人建寺,岁岁朝祀。”另一说是古进修有位黄龙真人在此修道成仙而去。后人为纪念黄龙真人,在沟内修建黄龙寺。《松潘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黄龙寺,明兵马使马朝觐所建,亦雪山寺。相传黄龙真人修道于此,故名。有前中后三寺,殿阁相望,各距五里”。
杜甫草堂图片:http://tu.daqi.com/tuhai/article/tu_1/246246044/index.html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⑨ 小学二年级语文,写北京风景的解说词
灵岩寺解说词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景点介绍:
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佑二年(1057年),历时63年完工。“辟支”出于佛教,音译为“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高55.7米,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塔身为青砖砌就,各层皆施腰檐,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柱,内辟券洞,砌有台阶,可拾级而上,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登塔须沿塔壁外腰檐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塔身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自宝盖下垂八根铁链,由第九层塔檐角上的八尊铁质金刚承接,在塔内延续到地下,起避雷作用。辟支塔气势雄伟、造型美观、结构复杂、比例适当,呈典型的宋代风格,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宋代文学家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千佛殿,因殿内供置众多佛像得名。此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年),宋嘉佑和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建筑。
千佛殿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凸显唐宋之风。
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中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名为毗卢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钱塘运至灵岩。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铜铸成。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铸造。佛像头顶有螺形肉髻,体态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三尊佛像皆结跏跌坐,仪容端庄,衣纹流畅,服饰简洁,极具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这些塑像皆坐于80公分高的砖砌束腰座上,罗汉像顶距座面高度在105至110公分之间。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观其形态,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无不准确生动。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愠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纵目远眺,无不细致入微。看其气质,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伧潦倒,有的雍容华贵,无不形象传神,可谓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
⑩ 请您选择安徽的一处风景名胜写一段解说词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
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一望东南形胜阔,何须海上问蓬莱!”今日来“长江绝岛”小孤山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