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旅游景观
㈠ 旅游景区的景观树木是生物性资产吗
主要有生物性资产科目,买树苗的时候
借;生物性资产
贷:银行存款
每年年底衡量树木的公允价值
借:生物性资产
贷:投资收益
最后处置时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生物性资产
㈡ 土耳其地文景观 生物景观 天气与气候景观 旅游商品 人文活动有哪些 每个举4例
地文(含气候):位于西亚和南欧,国土包括西亚的安纳托利亚半岛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区,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并与希腊以及保加利亚接壤,东部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纳托利亚半岛和东色雷斯地区之间的,是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首都是位处安纳托利亚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最大城市旧都伊斯坦布尔,经济学家及政治学家通常将土耳其认定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气候温和,地形复杂,从沿海平原到山区草场,从雪松林到绵延的大草原。这里是世界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巍峨的阿勒山高达17725英尺,山顶终年积雪覆盖,景色最为壮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此外,这还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度,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均发源于此。
东南部较干旱,中部安纳托利亚高原比较凉爽。一般来说,土耳其的夏季长,气温高,降雨少;冬季寒冷,寒流带来了降雪和冷雨。果园、麦田和水库储有充沛的雨水,葡萄园和去海滩游玩的人有充足的日照。气候多样性说明土耳其的农作物品种极为丰富。这里是世界上主要的烟草、阿月浑子(开心果)、葡萄干和水果蔬菜的产地之一。
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内陆高原向亚热带和温带草原、沙漠型气候过渡。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4—20℃和4—18℃。年平均降水量黑海沿岸700—2500毫米,地中海沿岸500—700毫米,内陆250—400毫米。
人文: 土耳其人占总人口的80%以上,其余为库尔德人(15%)、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等。
居民中99%信奉伊斯兰教,大多数属逊尼派。1%的人口为亚美尼亚东正教,希腊东正教,犹太教,天主教和其它。
土耳其语为官方语言,库尔德语、扎扎其语、阿泽里语、卡巴尔达语。
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5,使用一半左右的劳动力。在一般情况下,土耳其的大多数粮食作物可以自给。大部分可耕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其中小麦和大麦的种植面积最大。经济作物(棉花和烟草)是重要的出口商品。狭窄海岸地区的低地得到大面积灌溉,生产榛子、无核小葡萄、葡萄干和水果(包括柑橘、柠檬和甜瓜),也种植蔬菜供应国外市场。在常年长草的牧场,可牧放绵羊、少量的牛和山羊。森林主要是针叶林,大约占全国面积的1/4,主要分布在黑海周围,至今很少开发。
㈢ 下列不属于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的是() A沼泽 B 古树名木 C 草原、野
下列不属于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的是(A沼泽)
A沼泽
B 古树名木
C 草原、野生动物栖息地
D其他生物景观
㈣ 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地质旅游资源分类现状
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由于分类原则、标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种多样。现将主要分类方案简列于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专门的地质古生物遗产景点工作组,于1993年对地质遗迹类型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案。即把地质古生物遗产分为13大类,每一类中分为若干类型,总称为景观类型,这是较全面的一个分类方案。
(1)古生物类,包括动物、植物、生物遗迹、层叠石等。
(2)地貌类,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风化地貌、峡湾、岩溶。
(3)古环境类,包括古气候、全球环境变化。
(4)岩石类,包括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
(5)地层类,包括地质事件、层序地层、主要地层界线。
(6)矿物类。
(7)构造类,包括主要区域构造或主要构造现象。
(8)经济地质,包括所有矿床类型:侵入的、喷出的、接触的,如金刚石金伯利岩管、金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坑或采矿。
(9)其他,具有历史意义的地质景点。
(10)相关关系,板块构造。
(11)陨石坑。
(12)大陆和海洋尺度的地质特征,包括板块构造和它的边界等,如大裂谷、岛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陆架、海底黑烟洞、深海沟、海山、海底断层。
——《旅游地学概论》(陈安泽和卢云亭,1991)一书,将自然旅游资源分为5大组15类,而地质旅游资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游资源和水圈旅游资源两大组(表2-1)。
表2-1《旅游地学概论》中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资源开发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分为两类(表2-2)。
表2-2《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资料来源: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编.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将地质旅游资源分为35种,即:重要地质剖面,重要化石产地,有特殊价值的产物,峰林地质景观,碳酸盐山岳丘陵地质景观,高山钙化地质景观,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土林地质景观,丹霞地质景观,雅丹地质景观,沙漠地质景观,花岗岩地质景观,火山及熔岩地质景观,变质岩山岳丘陵地质景观,海岸地质景观,现代山岳冰川地质景观及登山地,古冰川遗迹,冻融地质景观,峡谷,瀑布,河流地质景观,温泉及地热地质景观,具有特殊意义的泉,地震遗迹,崩坡、滑坡、泥石流遗迹,陨石堕落遗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矿、古冶炼遗址,古烧瓷遗址,古窑、岩画及摩崖题刻,其他地质景观,多种地质景观。
——陈安泽研究员提出一个可以满足各类需要的综合性地质景观类型划分方案,把地质景观分为4大类,19类,52亚类:
1.地质构造现象大类
(1)地质类:层形剖面、区域标准剖面、典型沉积层序剖面、事件地层剖面。
(2)构造类:典型全球性构造、典型区域性构造、典型中小型构造。
(3)岩石类:典型火成岩(区、体)、典型沉积物(区)、典型变质岩(区)。
(4)矿物类:典型金属矿物(产地)、典型非金属矿物(产地)。
(5)矿床类:典型金属矿床(坑)、典型非金属矿床(坑)。
2.古生物大类
(1)古人类:古人类遗址。
(2)古动物类:古脊椎动物埋藏地、古无脊椎动物埋藏地。
(3)古植物类: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遗植物产出地。
(4)古生物群落类: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遗迹或可疑古生物遗迹类:古生物遗迹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遗迹埋藏地。
3.环境地质现象大类
(1)地震类:古地震遗迹、历史地震遗迹。
(2)火山类:古火山遗迹、现代火山。
(3)冰川类:古冰川遗迹、现代冰川。
(4)陨石坑:古陨石坑、现代陨石坑。
(5)其他环境地质现象类:滑坡遗迹、泥石流遗迹、地面沉降遗迹。
4.风景地貌景观
(1)山石景观类:花岗岩景区(点)、火山岩景区(点)、层状硅铝质岩景区(点)、碳酸盐岩景点(点)、黄土景区(点)、沙积景区(点)、变质岩景区(点)、其他山地景区(点)。
(2)洞穴类: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峡谷类:峡谷景区。
(4)水景类:风景河流、风景湖泊、风景海湾(岸)、瀑布、泉水、温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国地质旅游资源》(冯天驷,1998)一书,将地质旅游资源分类如下:
(1)山岳地貌旅游资源:如①花岗岩地貌景观;②变质岩地貌景观;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观;④丹霞地貌景观;⑤砂岩峰林景观;⑥冰山雪峰景观;⑦岩溶山地景观。
(2)岩溶、洞穴旅游资源:①溶洞;②峰林、峰丛;③高山钙华;④其他岩溶景观。
(3)河流、峡谷旅游资源:①风景河段;②峡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游资源。
(5)泉水旅游资源:①明泉、冷泉;②温泉、矿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游资源。
(7)海岸、海岸旅游资源。
(8)冰川旅游资源:①现代冰川;②古冰川遗迹。
(9)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黄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质剖面、构造及地质灾害遗迹:①重要地质剖面;②典型地质构造;③陨石坑;④地震遗迹;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遗迹。
(11)重要化石产地及古人类遗址:①重要化石产地;②古人类遗址。
(12)典型矿产地及古采冶遗址:①典型特殊矿产地;②古采矿、古冶炼、古烧瓷遗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画、摩崖题刻。
(15)奇峰异石。
(16)观赏石。
——《旅游地质学》(杨世瑜和吴志亮,2006)一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做了比较细致的思考,将地质旅游资源分为科考/科普性、观赏性、商品性三大类,比较具有创新意义,其具体分类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质旅游资源
(1)地壳演化—地质遗迹类:①地质构造;②地层序列;③地质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环境。
(2)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遗迹(新构造运动):①地震遗迹;②地面沉降;③地块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动;⑤陨石及陨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蚀沟;⑩坡面侵蚀。
(3)经济地质—人类地质活动遗迹(人类活动对地质的干预):①典型(特色)矿床(类型);②矿产开发遗迹;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观赏性旅游地质资源
(1)第四纪—现代地质景观:①岩类山岳地貌景观;②地质构造地貌景观;③侵蚀/蚀余地貌景观、岩溶景观(喀斯特)、丹霞地貌、峡谷景观、淋溶景观、风蚀景观、洞穴景观、侵蚀阶地、奇峰异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质景观:①现代冰川景观·雪山景观·冰川景观·冰碛物景观;②消亡冰川景观(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观:①湖泊;②河流;③峡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岛;⑩沙砾石滩。
(4)文物性地质景观:①摩崖字画;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题(词);⑤石质文物建筑。
3.商品性旅游地质资源
(1)观赏石(天然)。
(2)彩石、宝玉石。
(3)观赏石材。
(4)观赏矿物矿石。
二、本书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我们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可知,地质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科学普及价值。为了人们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景观的科学性,本书按照成景的地质作用类型,对地质旅游景观分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便读者在游览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都能有所收获。
我们根据已有的地学知识,以内外力作用为基础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我们对外力地质作用采用其对地貌改造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我们将内力地质作用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在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时,我们主要以该地质旅游景观所反映的地质作用过程为主要划分依据,对各种地质旅游景观进行分类,其分类具体方案如表2-3。
表2-3地质旅游景观分类表
该分类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有一些景观具有双重属性,不易对其进行简单分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今后的研究思考中会对其进行完善。但此分类方法,对于不具备地学素养的一般游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质旅游,理解景观的科学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从而在深层次上实现寓学于游。
㈤ 什么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种类并举例说明
自然旅游资源又复称自然风制景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兴趣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它们通常是在某种主导因素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参与下,经长期的发育演变而形成。虽然在历史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人工构景物体,并带有特定时期历史文化的某些特征,但就构景的主体来看,依然具有自然景观的基本特点,所有人工构物仅起着衬托和点缀作用。
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自然旅游资源分为四大类,即地貌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天气气象类和生物景观类。
①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如山地景观、喀斯特景观、丹霞景观、砂岩峰林景观、风成地貌景观、火山景观、冰川景观、海岸景观等;
②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和各类泉水;
③天气气象旅游资源:如极光、云海等;
④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草原和各种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等。
㈥ 旅游者在观赏生物景观时,主要是欣赏其哪些方面
旅游者在观赏生物景观时,主要是欣赏其哪些方面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类.作为风景旅游资源的生物则主要是指的植被——覆盖山体的森林、树木、花草,及栖息于其间的动物和微生物(大型真菌类).
㈦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价值有哪些
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及其类型
生物是地球表面有生命物体的总称,按其性质可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据统计,现今被发现、记载并定名的生物体约有2000000种,这使得自然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物景象.作为旅游资源的生物景观,主要是指由动、植物及其相关生存环境所构成的各种过程与现象.
生物景观以其复杂的形态和由其自身生命节律所表现出的变化性构成了旅游景观的实体,是自然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的类型.
㈧ 生物景观有何旅游功能
中文名称:生物景观 英文名称:biology landscape 定义:以生物群体构成的总体景观和个别的具有回珍稀品种和奇异形态答个体。
生物景观和我们所谓静止不动的风景是不同的
生物景观具有多样性 趣味性 和研究价值
同事也从一个层面上反映了当地的环境已经人们对环境的保护认知
㈨ 生物景观在旅游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在旅游中,生物景观的构景作用主要是以“背景”来体现的。是以大范围的森林、草原及栖息于其中的动植物来体现的。
比如北京百花山已知有维管束植物92科800多种;野生动物40多科150多种;松山有维管束植物106科783种及变种,野生动物53科184种及亚种等。这只是说明北京的这两个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物种,人们到这里来游览可以有机会观赏到、找到这些种类的动植物,感受到自然保护区的气息、氛围和特点。但是在两地游览之时,并非想看就能看到这么多种类的动植物的姿态。这是因为植物种类分布面积广,同一山地由山谷到山巅,由林下到石缝间;每一种植物各有自己的花期、果期,前后不一;各种植物生长时多呈混合状态,一般游人难以辨认。而动物更具有游走、迁徙等流动性。游人于某天某时于某地想要都见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动植物资源丰富只是作为景观的大背景出现加以欣赏的,这也正是我国古人很少有对每一种植物、动物一一进行观赏描写的原因之一。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新游人将会在这一领域中领悟出独到而新颖的见解。
第二,生物景观虽然是以“大背景”形式出现的但却是所有背景材料中最丰富多彩、最变化无穷、最富有生气的组成内容。
自然旅游资源中的风景地质、地貌、水体、气候和天象等均属非生命物质,由它们构成的景观,虽有动有静,但多属以地球内、外营力为表现形式的自然演变过程,所以这种“动”是无生命的“动”。只有动、植物的存在,才使自然界增加了生命的活力、灵气,成为一种充满了生机的千变万化的动和静相结合的景观综合体。如果你到北京郊野旅行,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看到许多落叶阔叶林,在一年内随着四季的转换,其形态、色彩发生着千妩百媚的变化。春天,树木、花草长出了新芽、新叶,开出了鲜花,溢出了芳香;夏季,大地铺满了绿荫,田野一片青翠;秋天,树叶变黄、变红,果实累累挂枝,形成一个色彩斑斓的金秋世界;冬季草木凋零,空间通视加强,遇降瑞雪,山林披银戴玉,晶莹剔透,与夏季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夏季的几个月中,北京山区的草甸地带各种野花一批批的开放,有的地区会变换三四次不同的景象。总之,北京一年四季鲜明的气候,使这块土地的景观发生着既有规律又很奇妙的变化,给人以多种形象的、直观的、多变的观赏美感。环境空间中又生活着不同的珍禽异兽或观赏昆虫。这种美的活力变幻,正是居民四季出游所感受的不同的灵气。可见风景植物在旅游中的功能之大、之多。动物更是风景动感的载体,成千上万只兽类、鸟类、蜂、蝶,奔走或飞翔、鸣叫于浓密的森林和起伏的原野之间,鱼、虾、两栖动物游弋或跳跃于波光粼粼的水中、田边,把一个无生命的世界变成了热闹非凡、生机盎然的灵动世界。因此,从旅游角度而言,一切有观赏意义的风景生物都是装点河山、造景育景、最富灵动美的自然要素。
第三,风景动植物比其他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更多的旅游功能。
这是因为:动植物种属和数量繁多,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生存。地面、土内、水下、空中到处都有动植物繁衍和生息,每种生物又有各自的生态、习性、色彩、造型等特点,可满足人们多种观赏心态及娱乐、健身、考察、食用等功能需求。如观赏植物具有观花、观叶、观形、观果等功能;观赏动物具有观体形、观色态、观姿态、听鸣叫声等功能。除了这些观光功能外,还可利用植物为人类创造幽境、别墅、小庭院;利用动物开展垂钓、狩猎、围捕、采集等活动,以达到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加知识、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发展精神文明等社会、经济目的等多种精神需求。
第四,风景动植物是活的有机体,它们既有适应自然环境、维持其遗传性的特点,又有适应新的生存条件,被人类栽培、饲养、引种、驯化的可能,因此,风景动植物在旅游造景中也具有可移动、可组合造景等可能性。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动、植物都有自己的发生和演化过程,反映在有机体生活上则为带有其祖先遗传特性的生物学特性。因而要想使其正常地生息和繁衍以发挥其固有优势,人们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发展或者创造其所需要的固有环境,以利繁殖。如可以通过了解植物的芽期、花期、果期和发叶落叶及其条件等物候学特性,动物的休息、活动、嗜食以至于发情、繁殖等生物学特性以达到异地引种的目的。此外,由于生物生活的可塑性及人们创造环境的能动性,也可以按生物的适时适地原则和逐步适应变异原则,就地就近或从稍远地方引入,以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广见和观赏反差心态。实际上,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园林树种和花草均是靠人工栽培和引进的方法,来发挥其旅游观赏效应的;许多人工兴建的动物园,让动物在人工创造的环境或模拟那种动物生态条件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以适应旅游观览活动的要求。如植物园、动物园就是这些生物体被人类栽培、饲养、引种、驯化的组合造景的具体表现内容。
因此,生物景观具有组成独立景点的潜力。以种类繁多的植被类型为大背景舞台,开辟具有观赏价值的特殊片林或珍奇树种、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珍稀动植物群落景观为独立景点展示给游人,将是未来森林公园的旅游规划中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