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特质
㈠ 当前社会认可的主流住宅应具备怎样的特质
都市景观设计的人文观
伴随着科学发展观在人类城市化中的实践指导作用日益突出,20世纪后期国际范围内的都市计划理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型,从早期侧重建筑外形到重视经济发展计划,再到后来强调都市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控制,21世纪以来更进一步突出了现代都市发展的人文内涵、审美取向和都市的可持续发展等三大理念,这些都市计划总体性的新进展对当代都市景观计划理论与实践转型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所谓注重城市人文内涵的发展,是指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都市景观建造贯穿了对满足居民个性需要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重新崛起,都市发展理念中的人文关怀也更为突出。
所谓注重城市的审美取向,是指作为融合着有形景观和无形文化的都市美景,既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明的综合展示,本身也是当地居民素质、行为、理念和精神追求的抽象整合。当代国际最新的都市计划与管理理论,已将都市形象塑造和维护视为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果说以人为本和审美取向是都市发展理念中的良好传统,那么现代都市景观新发展理念的第三大主题——可持续发展,则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了。在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已体现出现代人要求都市区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该宣言的主旨便是强调“发展”,是涵括政治、经济、文化、人类自身和谐平衡的过程。宣言明确提出“人类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为大家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
一个都市的整体规划,不仅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应该更加重视都市环境景观美感的设计与规划,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优美的都市景观形态。在选择都市用地时,除根据都市的性质规模进行景观设计用地的调查分析之外,还要从都市环境景观要求出发,对用地的地形地势、河湖水系、名胜古迹、绿化林木、有保留价值的建筑以及周围地区有无价值优秀自然景观可供利用,并进行调查分析,以便能组织到都市的总体规划之中,并在进行都市总体规划的方案比较时进行综合考虑。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他的《城市印象》中,专门论述了都市景观的感觉形式。强调建立环境景观印象。环境景观印象主要体现在环境景观的可识别性。环境景观印象由几个因素构成,它们是街道、边沿、区域、结点、标志。道路主要是指大街、步行街、公路、铁路和运河等;边沿是指河岸、围墙等;区域是指城市里较大部分;结点是指道路交叉位置,如十字路口;标志是指空间中易突出的物体,它是指建筑物、雕塑、招牌、店铺、山丘、塔等。他还论述了环境景观印象的形式特征与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其单一性、简明性、连续性以及对比性等之中。这是西方学者对于都市景观内涵较早较系统的一个描述。
我们认为都市景观是把建筑、园林、雕塑、道路、街区、广场等实体内容,加上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的影响,以及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时间到空间上加以综合作用而构成,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都市景观需要通过现代的理念来趋向完善和完美。
现代景观的设计也便是将各类要素根据在都市中的功能类型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景观形态整体,通过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法的交织使用,使都市景观既和都市圈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又使每个都市的特色更加鲜明,更激发起居住者一种审美的情趣。因而在都市景观要素分析中,我们首先便面临着景观要素,景观形态和都市功能、都市生态的多重有机整合。
都市环境景观设计与布局,是根据都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都市总体规划等,来决定都市景观设计的基本战略思路及确定都市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框架,既然都市景观设计仅仅是都市整体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景观设计便不能脱离整体布局。
2.都市环境景观与都市总体艺术布局关系应是相互包容,相互映衬
都市总体艺术布局处理的目的,主要是要求都市有优美的环境景观和良好的环境,都市艺术布局要有美学要求,美有自然美与人工美之分。自然的基本元素与城市的基本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城市形态的一些现状部分,应该保留,但是相应的城市功能可以发生调整变化。地势山丘,江河湖海花草林木为自然美;建筑雕塑桥梁为人工美,都是环境景观要将两者合理融合相互包容,相互辉映。
今后新城的居民将来可以在这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它们应该是今后新城公共空间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当然它会与开发、建设前的现状发生变化,带来相应的区别与不同。比如这样的自然人文基本元素和城市元素,它们不同的比例、尺度,不同的方位、定位,不同的功能与位置等,所有的一切都应该能够帮助去为整个新城创造一个合理的、有理由、有因果关系和城市可识别性的生态可持续性的健康城市发展景观。
当代都市景观设计应是都市文化创造与传承的统一,都市景观的设计既应有所创造创新,更应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因而其景观设计必须和旧城保护、都市更新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在这方面,日本的都市计划中重视传统景观的保护规划是成功的范例。
二、都市景观设计的美学思想底蕴
尽管人类对都市文明的审美需求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应承认是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都市景观计划,不论其理论还是实践,均不足百年,我国城市学者王建国博士曾从城市设计史的角度,将现代都市景观建设大致归纳为三个阶段,[2]即: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第一代城市设计,从总体上看,贯彻的是“物质形态决定论”思想,其对城市空间环境施加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视觉有序,对较大版图范围内的建筑进行三度形体控制,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系统基本上是建筑学和古典美学的准则,直觉感性多于科学理性。第一代城市设计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奥斯曼、艾纳尔、西特等,他们对城市的兴趣“在于人造形式方面,而不是抽象组织”(N.Schulz, 1979)。西特认为,“城镇建设除了技术问题,还有艺术问题”,他于19世纪末创立的“视觉有序城市”影响了其后不少的城市规划设计师。
第二代城市设计师在城市建设中遵循了经济和技术的理性准则,但仍信奉“物质形态决定论”和1920年“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并用建筑师和精英的视角看待城市问题,(包括社会和经济问题),他们采取的是“把砖瓦沙石和钢铁水泥在地面上作一不定期组合的那种物质和空间环境的解决方法”(P.Hall,1975)。他们把城市看作是一架巨大的、高速运转的机器,注重的是功能和效率,注重在建设中体现最新科学和技术成果,而技术美学观念和价值系统由此而产生,代表人物有:柯布西埃、科斯塔、克莱尔兄弟等。第二代城市设计发展到50年代末时,其内在目标,方法论特点等又由于世界性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而产生了新的完善和发展。总的说,第二代城市设计满足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些显见的现实需要,功不可没。后期提出应把设计对象放到包括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城市空间环境上,用综合性的城市环境来满足人的适居性要求,并且考虑了特定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类型,同时,旁系学科如心理学、行为科学、法学、系统论等亦渗透到城市设计中。而大部分的实施对象却相对缩小到城市界内的保存、开发和更新改造方面,这一时期的城市设计已成为综合性环境设计的一个分支。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第三代城市设计,亦即“绿色城市设计”,通过把握和运用以往城市建设所忽视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现代性,力图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美丽家园。为此,他们除运用第二代城市设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外,还充分运用了各种可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城市生态学和景观建筑美学的一些适用方法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代表人物有麦克哈格、西蒙兹、荷夫、杨经文、赫尔佐克、皮阿诺、罗杰斯等。溯其渊源,绿色城市设计与早期的“花园城市”(Garden City)、“有机疏散”(Organic Decentralization)及“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思想有一定的内在的相关性,与以往相比,绿色城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建设内在的质量。追求的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时代主流相一致的,适度、温和而平衡的美丽城市。
在这近百年的现代都市美学追求中,欧美以及日本等城市化先进国家涌现出了不少重要的都市景观理论和都市美学设计大师,例如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主义”、芦原义信的“空间秩序论”和西蒙兹的“大地景观”构想。这些代表性人物和其观点至今仍渗透在世界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当中。
柯布西埃关于都市计划的理论,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其中心思想包含在两部重要著作中。一部是发表于1922年的《明日的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另一部是1933年发表的《阳光城》(The Radiant City)。他的都市规划观点主要有四点:(1)他认为传统的都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护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随着都市的进一步发展,都市最中心部分的商业地区内交通负担越来越大,而这些由于对于各种事业又都具有最大聚合作用,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2)关于拥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就局部而论,采取大量的高层建筑就能取得很高的密度,但同时,这些高层建筑周围又将会腾出很高比例的空地。他认为摩天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都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3)主张调整都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就业密度,以减弱中心商业区的压力和使人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都市。(4)他论证了新的都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都市交通系统。这种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率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布置在地面以上。
他遵循的都市机械美学原则是:(1)以几何为基础去创造洁净、简单的外形。(2)崇尚秩序、功能与朴实。(3)理性与效率至上。(4)现代的建筑要使用现代的建材。(5)摒弃装饰,尤其是仿古。(6)追求标准化、重复化。
根据机械美学思想和原则,柯布西埃于1922年发表的《明日的城市》一书中,假想了一个300万人的都市:中央为商业区,有40万居民住在24座6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周围有环形居住带,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都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机械美学的城市设计思想的重点是“秩序”(order),而秩序的基础是几何,是直线,是直角。艺术是“完美秩序”的追求,艺术是人创造的,它服从于自然规律。“秩序是每一个活动的钥匙,感性是每一个行动的指引。在混乱中出现纯净的形。它带来力量,安定人心,又能使美具体化。这样,人的心智并没有白费,他以适当的工具去创造了秩序(梁鹤年,1999)。”这就是柯布西埃的美。
㈡ 人为什么需要认识世界
你思考得很深刻,在哲学中也有这样思考的流派,怀疑主义是其中一个著名的代表。怀疑主义着从绝对认知的角度来否定现有认知的正确性和真理性,这一个否定是有根据的,也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却不能再实践中获得绝对认同。而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有真理的基本自我评价就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对立统一于一体的辩证观点,以及认识过程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就解决了怀疑主义的问题。
另外,你提出的假设,触及的问题实质是:从已知到未知,认识是如何发生的?
根据你的假设,提出的命题应该是这样的:由于主体(即人)与客体存在质地不同或不通的嫌疑,主体可能就无法认识客体。
这个问题,据我所知,还没有哪个哲学流派能够明确地说出个一二三来的。也就是说,基本上,各个哲学流派都是把主体对客体的作用结果直接当做认识论的研究基础了,即,要么认为主体可以对客体进行能动的反应,要么就是认为主体无法对客体进行准确的反应,从而分别产生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方向。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是直接应用了认识的结果,而没有提及认识的机理。或许,哲学把认识的机理归类为具体科学中的生物学了吧。
阁下对认识产生的机理进行了逻辑性的思考,然后提出了这个假设性的疑问。我个人认为,虽然哲学无法解释这一机理,但是,并不妨碍哲学的功能。
如果非要说哲学中对认识产生的机理,尤其是对阁下的提问有所回答的话,那就只能回到世界本源的问题上了。在唯物主义看来,世界本源是物质,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抽象的,物质是万物的基本特性,所以万物具备共性。当然,相应的,在唯心主义看来,世界本源是精神,万物都是精神的衍生物,万物归结于精神的作用,所以万物具备相通之处。
我想这些恐怕不能说服你,毕竟你一定也想到过这些。
所以,我的观点是,哲学对认识产生的机理并未详述,而只是直接利用了认识的结果。你觉得呢?
㈢ 自然景观的什么特征有哪些
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内要,在自然景观容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而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即宗教建筑景观。人文景观可以这样概括:人文景观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性、文化性,一定的实物和精神等表现形式的旅游吸引物。
㈣ 具有什么特质的人才可以做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师从事的工作领域涉及环境景观建设的诸多要素,需要从业回人员具备良好的工作答素质。它的专业及核心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及设计,其相关专业及知识包括城市规划、生态学、环境艺术、建筑学、园林工程学、植物学等等。
良好的景观设计能力,熟练掌握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业务知识与操作系统;有施工图经验,熟悉植物配置,具备较强手绘能力和较强的详图设计能力,良好的写作能力.
㈤ 它被称为陕南九寨沟,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秋天去旅游怎么样
都知道四川有个九寨沟,没想到,在陕西也能遇到“九寨沟”,黎坪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现代人文景观为主体,园区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一山一势,倾绿泄翠,西流河峡谷横贯其中,既有奇石险峰之壮美,又有古树清流之秀丽,被专家誉为巴山深处的“九寨沟”、“东方瑞士”。
原创声明:本文由旅游之后编辑小旅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 亲爱的爱旅游的小伙伴,很高兴今天给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闻,虽然你们不能跟小旅一起体验旅行过程中激动和快乐,但是小旅会用最真实、最真情的感受,写出更好的文章,让你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乐趣; 在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方去旅行,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小旅愿陪你走完这一场!
虽然进景区的路全是发卡弯,但在景区里看到这么美的地方也是值了,这里的水,石,山都非常有特色,潭瀑灵秀,空气清新,温度宜人,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虽然景区人不多,但班车仍然兢兢业业,接送游客非常及时,景区车的服务非常认真负责,观光车一路随行,每个景点都可以看到,有机会还来这里避暑,看红叶。
这是一个小众但非常值得游玩的景点,给5A都不过,因为都是自然景观、水美清澈堪称陕西的九寨不为过,还有千年形成的山体特质,简直超值,景区电动车一直跟随,大概6个区域,玩完一个坐车再逛下一个景点,简直方便的很,老人和孩子体力也没问题,周边也有农家乐,秋天更美,还会再去的。
今天小旅就给大家先分享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不一样的看法请大家在评论区说出来,我会很认真的回复你们,再次感谢那些喜欢小旅文章的小伙伴,小旅会继续努力给大家分享更优质的旅行作品,下一期将带大家走进更神奇的地方!
㈥ 你眼中双子座的女生有什么特质
双子座的特质是:适应能力强、机智、健谈又善变和狡猾。
愿你也懂双子座,愿你也爱这样真实的双子座。
作者:龙女工作室占星Helen
㈦ 景观格局的特征有哪些
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的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的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景观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分析景观格局要考虑景观及其单元的拓扑特征。目前景观格局的分析多局限于二维平面,三维景观空间格局模型还很少见。景观格局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在看似无序的的景观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秩序或规律(李哈滨,Franklin,1988)。
㈧ 关于宁波月湖公园的作文
我爱家乡的月湖
我的家乡在宁波,那里物产丰富,美丽无比。那里有一个有名内的地方———月湖公园容。
春天,杜鹃花争奇斗艳,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一簇簇,一朵朵,推来推去,争着要人们观赏自己的美丽呢!小草从土里探出小脑袋,绿油油的,像给大地铺上了一条绿毛毯,小鸟也在枝头唱着动听的歌儿。
夏天,荷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阳光下懒洋洋的晒太阳,湖水波光粼粼,时不时的闪着金光,仔细一看,清澈见底的湖水里还有几条活泼可爱的小鱼哩!休闲的人们或在树阴下乘凉,或在石板上闭目养神,或打打太极。
秋天,一片片树叶从枝头悠然滑落下来,小蚂蚁看见了把它当做小船,甲虫看见了,把它当做游乐园,瓢虫看见了,把它当做小房子,落叶慢慢地飘呀飘呀,有的像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一位位舞蹈演员,有的像黄莺展翅欲飞,美丽极了!
冬天,雪花纷纷扬扬,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一阵阵欢笑声,勾起了老人们悠长的回忆,雪把世界变白了、地上、树枝上都堆满了积雪,给人们一个银色的世界。
我爱宁波,我爱家乡的月湖公园,它是我们宁波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