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麻莱风景
1. 关于垂云通天河的景色
通天河是长江上游中的一段,它上起囊极巴陇与长江正源沱沱河相接,下至玉树藏族附近的巴塘河口同金沙江相连,横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全境。河长813公里,流域面积比江苏和浙江两省加起来还要大。
通天河的河床海拔高3000~4000米。其上段河谷开阔,河槽宽而浅,河中沙洲栉比,水流散漫。两岸并非崇山峻岭,而是相对平缓的山丘。过楚玛尔河口后,两岸山岭才渐渐逼近河岸。左岸山岭属著名的巴颜喀拉山,翻过此山,便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源头。通天河下段,河道比较顺直,河槽逐渐稳定,水流比降增大,水势汹涌,两岸山势增高,谷底海拔由上游的4000多米下降到3000多米,成为典型的峡谷河流。
通天河左岸有然池曲、北麓河、楚玛尔河、色吾曲和德曲等支流,右岸有莫曲、牙哥曲、科欠曲、聂恰曲、登艾龙曲和叶曲等支流。据观测记录,通天河在下游直门达附近的多年平均流量为385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122亿立方米,其中水量的2/3以上来自曲麻莱色吾曲口以上,仅干流就蕴藏着数百万千瓦的水电资源。支流色吾曲与黄河源头之间,以及与格尔木河东源之间,均只隔一相对高度较低的分水岭。
通天河属高寒气候区,除高原东部边缘外,大部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很大,多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下段河谷地区,气候比较温和湿润。新中国成立前,除放牧外,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种植青稞。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区面积扩大,作物品种也有增加,先后试种小麦、蔬菜和各类瓜果都获得成功,产量也不断提高。
通天河两岸,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因此,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草原牧场,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畜牧区之一。
2. 请简要介绍三江源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山脉.河流.植被.动物).人文景观(民族风情.聚落特点等)
请去参考网络里的三江源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格尔木市都兰县相接。总面积31.6平方千米,包括17个县市,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43.88%,总人口占55.72万,居民以藏族为主。目前优质牧草逐渐被毒、杂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入,导致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
目录
简介
地理位置
生态资源
主要特点
地质地貌
气候
人口及民族??
湿地与水文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3张)青海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K㎡,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1]
编辑本段
地理位置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美景1(18张)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腹地,包括青海省的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全境以及黄南、海南、海西、三个藏族自治州所辖的泽库、河南、兴海、同德四县以及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唐古拉山,总面积达31.8万平方千米。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为野牦牛、野驴、藏羚羊、黑颈鹤等大批珍惜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规划图“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称为地区的第三“极”,是欧亚大陆发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孕育了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河流。三江源地区地处中纬度的青藏高原腹地,这里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沼泽地分布较广。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现代冰川,形成了巨大的冰库,是各江河径流补给的主要源泉之一。据资料,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长江总水量的相当部分都来自青海省境内,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国水塔”是当之无愧的。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江河源区和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三江源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样,具有多种植被类型,为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提供了极其独特的环境条件,使三江源地区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据统计,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兽类83种,鸟类197种,两栖动物8种和爬行动物7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美景2(14张)
一些耐寒喜凉的动物在与大自然的残酷斗争中,得到繁殖和发展,成了三江源地区的特有物种。该地区共有珍惜野生动物70余种,藏羚羊、野牦牛、藏原羚、喜马拉雅旱獭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仅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就有20多种。
这一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用途广泛,经济价值较高。据初步调查,青海的药用植物约有370种,其中常用的中草药有259种。冬虫夏草驰名中外,药用价值极高,高耸入云的冰峰雪山、大河、盆地、荒漠、冰川、湖泊、沼泽等奇异复杂的地域类型,美丽如画的辽阔草原,奔腾不息的江河源流,熠熠发光的大小湖泊,神出鬼没的野生动物、茂密的原始森林与藏族人民用勤劳双手创造的光辉灿烂的高原文化、历史遗迹、宗教寺庙、民族风情、乡土习俗,构成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综合体。
藏族全民信仰佛教,宗教气息浓烈,是三江源地区最显著的一大人文景观。三江源地区藏传佛教寺院比较正规的约有340余座,占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的54%以上。三江源地区佛寺之多,信教群众之广泛,僧侣之众,广大藏族同胞对佛教信仰之虔诚,花费之巨大,是世界上任何地区、任何民族中不多见的。
长期以来,青藏高原被称为生态“处女地”。但是,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逐渐退化。位于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也趋于恶化。如一些地区超载放牧,掠夺性的利用草场,滥采乱挖黄金、冬虫夏草,盗猎珍惜濒危野生动物,使得草场大面积退化,畜牧业水平降低,植被破坏,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杂草增加;鼠害肆虐,有些丰美草场已经变成寸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草不生的黑土滩;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不断加剧,面积逐年扩大,沙尘暴天气增多;冰川退缩,水位下降,江河断流,湖泊干涸;自然灾害频发,雪、旱、风沙等灾害加剧,防灾抗灾能力低下。三江源的冰雪、湖泊及沼泽地均为江河的重要补给源和水源涵养区,如果环境持续恶化,不仅直接威胁当地群众的生活,甚至会影响中华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及其孕育的珍惜野生动植物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了地球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物种基因库,保护了人类的珍贵遗产和生存环境。这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将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遗患无穷。这也正是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编辑本段
生态资源
长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被 藏野驴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区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5种,鸟类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35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
此外还有9个植被型,以及众多的溪流、湖泊等秀美的水体和雪山、冰川以及沼泽等湿地。区内独特的地貌类型、丰富的野生动物类型、多姿多彩的森林与草原植被类型和秀美的水体类型,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自然风景。随气象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各种天象景观、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林相及水体大小、形状的变化,更增添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编辑本段
主要特点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四个显著特点: 1、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
编辑本段
地质地貌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6564m,最低海拔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金沙江江面,平均海拔4400m左右。海拔4000~5800m的高山是保护区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由于受第四纪冰期作用和现代冰川的影响,海拔5000m以上的山峰可见古冰川地貌。
保护区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状,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因地势平缓、冰期较长、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东南部高山峡谷地带,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多在1000m以上,地形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编辑本段
气候
区内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冷季为青藏冷高压控制,长达7个月,热量低,降水少,风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产生热气压,水气丰富,降水量多。由于海拔高,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植物生长期短。
全年平均气温为-5.6~3.8℃。其中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6.4—13.2℃,极端最高气温28℃;最冷月1月为-6.6~-13.8℃,极端最低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262.2~772.8mm,其中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夜雨量比例则达55%~66%。年蒸发量在730~1700mm之间。日照百分率为50~65%,年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年辐射量5500~6800兆焦耳/平方米。沙暴日数一般19天左右,最多达40天(曲麻莱)。
编辑本段
人口及民族??
保护区内总人口为约76000人,占三江源地区总人口的13.7%。在保护区总人口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它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保护区平均人口密度只有0.5人/平方公里。
编辑本段
湿地与水文
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
河流湿地
三江源区河流主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大类,有大小河流约180多条,河流面积0.16 平方公里。外流河主要是通天河、黄河、澜沧江(上游称扎曲)三大水系,支流有雅砻江、当曲、卡日曲、孜曲、结曲等大小河川并列组成。流域总面积为237957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总流量为1022.3 立方米/秒,年总径流量324.17亿立方米,理论水电蕴藏量为542.7万kw。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格拉丹冬雪山,三江源区内长1217km,占干流全长6300km的19%。除正源沱沱河外,区内主要支流还有楚玛尔河、布曲、当曲、聂恰曲等,年平均径流量为177亿立方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雪山,省内全长1959km,占干流全长5464km的36%,主要支流有多曲、热曲等,年平均径流量232亿立方米,占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49%,占三江源区总径流量的42%;澜沧江发源于果宗木查雪山,三江源区内长448km,占干流全长4600km的10%,占国境内干流全长2130km的21%,年平均径流量107亿立方米,占境内整个流域水资源总量的15%,占三江源区总径流量的22%。
湖泊湿地
三江源区是一个多湖泊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河流域和长江、黄河的源头段,大小湖泊近1800余个,湖水面积在0.5 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188个,总面积0.51万平方公里。其中,矿化度1~3g/l以下的淡水湖和微咸水湖148个,总面积2623 平方公里。盐湖共计28个,总面积1480 平方公里,矿化度大于35g/l。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有扎陵胡、鄂陵湖、玛多湖、黄河源区岗纳格玛错、依然错、多尔改错等。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具有巨大的调节水量功能。
沼泽湿地
本区环境严酷,自然沼泽类型独特,在黄河源、长江的沱沱河、楚玛尔河、当曲河三源头、澜沧江河源都有大片沼泽发育,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沼泽分布区,总面积达6.66万平方公里。沼泽基本类型为藏北嵩草沼泽,而且大多数为泥炭沼泽,仅有小部分属于无泥炭沼泽。
长江源区有沼泽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占江源区面积的13.9%。沼泽大多集中于江源区潮湿的东部和南部,而干旱的西部和北部分布甚少。从地势方面看,沼泽主要分布在河滨湖周一带的低洼地区,尤以河流中上游分布为多,当曲水系中上游和通天河上段以南各支流的中上游一带沼泽连片广布。以当曲流域沼泽发育最广,沱沱河次之,楚马尔河则较少,显示长江源区的沼泽东部远多于西部地区。在唐古拉山北侧,沼泽最高发育到海拔5350m,达到青海高原的上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沼泽。黄河河源区沼泽发育受到半干旱特征限制,主要分布于河源约古嵩到曲、两湖周围及星宿海地区。澜沧江源区大小沼泽总面积为325 平方公里,占江源区土地总面积的3.1%。主要集中在干流扎那曲段和支流扎阿曲、阿曲(阿涌)上游。其中,较大的沼泽群有扎阿曲、扎尕曲间沼泽、阿曲、干流扎那曲段流域内沼泽。
雪山冰川
三江源内雪山、冰川约2400平方公里,冰川资源蕴藏量达2000亿立方米,现代冰川均属大陆性山地冰川。长江流域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北坡和粗尔肯乌拉山西段,昆仑山也有现代冰川发育。以当曲流域冰川覆盖面积最大,沱沱河流域次之,楚玛尔河流域最小,冰川总面积1247 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约9.89 立方米。雪山冰川规模以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尕恰迪如岗及祖尔肯乌拉山的岗钦3座雪山群为大,尤以各拉丹冬雪山群最为宏伟。黄河流域在巴颜喀拉山中段多曲支流托洛曲源头的托洛岗(海拔5041m),有残存冰川约4 平方公里,冰川储量0.8亿立方米,域内的卡里恩卡着玛、玛尼特、日吉、勒那冬则等14座海拨5000 m以上终年积雪的多年固态水储量,约有1.4亿立方米。澜沦江源头北部多雪峰,平均海拔5700米,最高达5876米,终年积雪,雪峰之间是第四纪山岳冰川,东西延续34km长、南北12km宽的地带。面积在1 平方公里以上的冰川20多个。澜沧江源区雪线以下到多年冻土地带的下界,海拔4500m~5000m,呈冰缘地貌,下部因热量增加,冰丘热融滑塌、热融洼地等类型发育。山北坡较南坡冰舌长1倍以上,冰舌从海拔5800m雪线沿山谷向下至末端海拔5000m左右,最长的冰舌长4.3km。源区最大的冰川是色的日冰川,面积为17.05 平方公里,是查日曲两条小支流穷日弄、查日弄的补给水源。
地下水
三江源区不但水资源蕴藏量多、地表径流大,而且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据估算,仅玉树州的地下水贮量就约达115亿立方米。地下水属山丘区地下水,分布特征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碎屑岩空隙水。地下水补给方式主要为降水的垂直补给和冰雪融水。
编辑本段
土壤
三江源区土壤属青南高原山土区系。由于青藏高原地质发育年代轻,脱离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时间不长,现代冰川还有较多分布,至今地壳仍在上升,高寒生态条件不断强化,致使成土过程中的生物化学作用减弱,物理作用增强,土壤基质形成的胶膜比较原始,成土时间短,区内土壤大多厚度薄、质地粗、保水性能差、肥力较低,并容易受侵蚀而造成水土流失。
三江源区地域辽阔,受地质运动的影响,海拔差异很大,并且高山山地多,相对海拔较高,形成了明显的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由高到低,土壤类型依次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和山地森林土,其中以高山草甸土为主,沼泽化草甸土也较普遍,冻土层极为发育。沼泽土、潮土、泥炭土、风沙土等为隐域性土壤。
高山寒漠土:分布于4700m以上、雪线以下分水岭脊的陡坡地段,三江源区内面积约194.23万公顷,主要集中分布于玉树、果洛州。植物种类单调、盖度不超过15%,但分布有雪莲、贝母等高山特有珍贵药材。
高山草甸土:分布于4000~4700m山地阳坡,是区内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之一,总面积达1445.61万公顷。植物以莎草科的蒿草、禾本科为主,有少量的豆科植物,是适宜的牧草资源。
高山草原土:是森林郁闭线以上和无林山原高山带较干旱区域发育的土壤,分布于海拔4000m以上的宽谷、湖盘阶地和缓坡,面积约为648.28万公顷。主要植被为紫花针茅、异针茅等疏丛禾草建群种类,盖度达60~80%,鲜草产量约500~1200kg/公顷,是良好的天然牧草资源。
山地草甸土:分布于海拔3400~4300m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浑圆山顶、河谷阶地以及较高海拔的山前滩地,降水量较高,达387~650mm。主要植被为蒿草、垂穗披肩草、早熟禾等,阴坡、半阴坡还长有杜鹃、金露梅、锦鸡儿、小蘖等灌丛。盖度75~80%,鲜草产量达2600kg/公顷以上。宜作牲畜四季草场。
高山灌丛草甸土:分布于林区乔木线以上、海拔3400~4200m的阴坡半阴坡的冷湿地带,植被类型为密集高寒灌丛,主要建群种类为百里香杜鹃、头花杜鹃、山生柳、金露梅、鬼箭锦鸡儿等,草本有蒿草属(Kobresia)、苔草属(Carex)等。草本根系较多,腐殖质厚约5cm,有机质含量多在10%以下。
灰褐土:分布于三江源区的东南部、海拔4300m以下的中低山谷地,植被有云杉、青海云杉、川西云杉、祁连圆柏、大果圆柏等,是亚热带和温带山地垂直带向高原沿河谷指状延伸的地带,有腐殖质累积、钙化和淋溶过程。
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分布于玉树、果洛各林区海拔3300~4100m的阴坡,乔木树种主要有紫果云杉、川西云杉、鳞皮云杉、红杉、白桦和红桦等。土壤剖面为暗棕色或棕色,有腐殖质积累、粘化和棕壤化过程,土壤层次过渡不明显其它如栗钙土主要分布于河谷阳坡、半阳坡、阶地、中小河流下游的阶地、洪积扇上。沼泽土分布于河流两侧的河漫滩、河流交会处低洼地带、高海拔滩地和河流上源。泥炭土分布于河源地区缓坡下部、宽谷洼地及大滩的低洼地段,地表长期积水、多热融坑和冻胀丘或塔头草墩,以高山带、亚高山带的多年冻土或岛状冻土区较多。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泥炭层发育深厚。植被生长茂密,盖度达90%,种类以藏蒿草为主,产草量1500~2000kg/公顷。
编辑本段
植被
植被类型
三江源区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
森林植被以寒温性的针叶林为主,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区的东部、东南部,属于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和温带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山峡区域。主要树种有川西云杉、紫果云杉、红杉、祁连圆柏、大果圆柏、塔枝圆柏、密枝圆柏、白桦、红桦、糙皮桦。
灌丛植被主要种类有杜鹃、山柳、沙棘、金露梅、锦鸡儿、锈线菊、水荀子等。
草原、草甸等植被类型主要植物种类为蒿草、针茅草、苔草、凤毛菊、鹅观草、早熟禾、披碱草、芨芨草以及藻类、苔藓等。
植被类型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十分明显。水平带谱自东向西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沼泽植被和垫状植被则主要镶嵌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间。高山草甸和高寒草原是三江源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和天然草场,高山冰缘植被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植物区系
三江源区植物区系属泛北极植物区。源区的玛多、杂多、治多、曲麻来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乡(大致为源区的西部)的植物区系属青藏高原植物亚区的唐古特地区,主要由东亚中国—喜马拉雅和中亚区系衍化而来,在高原环境下特化的本地特有种组成。源区其它地区的植物区系则属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横断山脉地区,垂直分布明显,是世界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区域。
三江源植被区系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因受冻土地貌、高海拔和高原气候的影响,大多数地区植被区系成分简单,群系内部组成较为单一,多为单优势结构,建群种和优势种明显,伴生种不多,适应高寒半湿润环境的高寒草甸得到了最广泛发育。植被的原始性和脆弱性十分突出,部分地区仍保持原始状态。
植物种类
三江源区的野生维管束植物有87科、471属、2238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8%,其中种子植物种数占全国相应种数的8.5%。在471属中,乔木植物11属,占总属数的2.3%;灌木植物41属,占8.7%;草本植物422属,占89%,植物种类以草本植物居多。
保护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
编辑本段
野生动物
3. 青海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文章列表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格尔木胡杨林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察尔汗盐湖景观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文风景绮丽多姿的文成公主庙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气势恢宏的佑宁寺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仙米原始森林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柳湾墓地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热水吐蕃墓葬遗址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诺木洪文化遗址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龙羊峡水电站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隆务寺 佚名 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