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空间并置
⑴ 杭州桐庐的历史及当地好玩景点的背景知识等介绍!(详细的话还有追加分哦~)
桐庐县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曾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桐庐入钱塘县,至仁寿二年(602年)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庐西北七乡置分水县,同时于桐庐置严州。三年后废严州及分水县。如意元年(692年)复置分水,更县名为武盛。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分水县。宝应元年(762年)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县,大历六年(771年)废昭德还属分水。天佑三年(906年)划分水东北五乡入临安。1949年4至5月桐、分两县解放,1958年11月废新登、分水两县入桐庐。1960年5月又废富阳入桐庐,并隶属于杭州市。1961年10月复置富阳县,今桐庐县政区,基本上为原桐庐、分水两县辖地。
距桐庐县城23公里的瑶琳仙境,又名瑶琳洞,纵深1000米,游览面积28000平方米,她以神奇的地貌和瑰丽多姿的群石景观而享有“全国诸洞冠”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
邻近瑶琳仙境的红灯笼外婆家,景区占地11万平方米,依青山、临碧水,青砖黛瓦、小桥流水,设有以乡村风味、乡村景观、乡村游乐为内容的30多个景点,透出浓浓的村野之趣。在亲切温馨的外婆家漫步,沿百步街店铺作坊五花八门。听外婆讲故事,尝外婆小吃,林林总总的民俗风情让您嬉个够。乡村家园可住可游,设有乡村家园小木屋、露营村、中小学生活动实验基地。乡村酒吧、文艺表演等项目。
天目溪漂流傍红灯笼外婆家,选取毕浦码头至冷坑一段长约5公里的江面,行程约一个半小时。天目溪又称分水江。乘竹筏款款而下,溪流蜿蜒曲折,洲滩众多,一个滩连着一个滩,素有“溪有十八滩,一滩高一滩”之说,置身竹筏上,时而穿涧过坳,山回水转;时而跌宕起伏,破浪逐水。让人痴痴沉醉,尽享漂流之乐。
垂云通天河,与闻名遐迩的瑶琳仙境仅一江之隔,特别之处在于溶洞内有长达4500米的地下暗河,划船入洞,泛舟地下河,观赏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别有一番探险趣味。
浪石金滩,清澈逶迤的天目溪流转到一个名叫浪石埠的地方划了一个圈,圈的外面镶嵌着柔软的金边(沙滩),古时这里是天目溪水陆要津,相传有巨石能随波上下浮动,故名“浪石”。现在嬉水节目“龙舟竟渡”已列为杭州市龙舟比赛定点训练基地。
琴溪香谷,这里林窒幽深,溪涧大气候宕,有大批裸露的石包、石芽和悬崖石壁,以及状元神洞、象鼻洞、水龙洞等多处小型溶洞。尤为奇特的是,峡谷内漫山遍野的野桂花和上千株碗口直径的樟树,以及成片的“黄金柴”林和山兰,形成了满目青翠,四季飘香的自然景观。
桐君山—七里扬帆,与桐庐县城仅一水之隔。形似碧螺,美若翠玉。古人称之“浮玉山”、“小金山”。为我国中医药鼻祖胜地。桐君山麓有叶浅予故居。七里扬帆让历史上著名的“严陵七景”之一的绝妙景观又重现昔日风采。泛舟江中,山映明镜中,帆浮翠屏间,舟行景移,宛如一幅流动的富春山水画。夏季夜游,其中乐趣更是妙不可言。
大奇山,史称“江南第一名人”,海拔600余米,境内峡谷溪瀑,鸟语花香,满眼自然野趣。眼下在金牛潭景区西侧“长”出56座蒙古包,透出浓浓的草原风情,热情奔放的蒙古歌舞表演和别开生面的篝火晚会,宛如置身“天苍苍、野茫茫”的蒙古大草原。
严子陵钓台,东汉名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处。严光,字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窗,光武帝即位,严子陵坚辞不仕,携妻回富春山隐居,耕田垂钓终老林泉,后人仰慕其不事王侯高风亮节的精神而建祠纪念,濒临富春江,因其风景秀丽,为我国十大钓鱼古迹之首,景区内有双台垂钓、严先生祠、沧波桥、天下第十九泉、富春江诗文碑园等胜迹。
江南龙门湾,这里是富春江上的一处天然港湾,峡谷、平湖、孤屿、悬崖、瀑布、奇松都在这里集合,是富春江上风景最秀丽的地段之一。“一夜鸬鹚滩上泊,晓烟啼彻画眉声”这是清代诗人严遂成赞美龙门湾风光的诗句,自南北朝至清代,刘秀、范仲淹、苏东坡、谢灵运、李白、陆游、李清照等1000多位名人雅士在这里留下足迹,也留下浩如烟海的诗文杰作。
女儿村,这里是国内唯一一个彰扬女性文化,再现摩梭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民俗的风情园。这里常年有四个独具一格的展览;中国古今女性第一展馆、中国古代女性文化馆、中国56个民族服饰馆、巾幅风采剪纸艺术馆。有一个摩梭大家庭在此安家落户,他们来自有“母系氏族社会活化石”之称的泸沽湖,年轻女孩的山歌和甲搓舞,以及他们那质朴热情和不可思议的嗓音,令人惊叹。
白云源,在落差1200米的白云源景区,溪水随山势,每一曲、每一折都形成飞瀑跌泉,整条溪内有深潭50多个,有气势的飞瀑10多处。瀑布下有深潭、水潭倒映美景,山光水色融为一体,让人充分领略到“山因水美,水因水秀”的真味。
天斗地漏,位于桐庐县东南,与浦江、诸暨、富阳三县(市)交界处,距杭州80公里,距桐庐县城30公里。天龙九瀑景点位于雪水云绿产地雪水岭东,据古典记载:“其间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盖百里,而泄水龙王托居其间“,后人筑庙祭祀,以求雨水。在此崇山峻岭之中,林木苍翠,溪流随山势落差,自峭壁悬崖之上飞泻跌落,形成九潭九瀑,落差俱数十米,为桐庐镜内第一瀑布群。九瀑或曲折幽深穿石破崖,或银河泻落、雷霆龙吟,身居其间,山水之奇绝给人以无限赞叹。悬崖飞瀑之上则溪流蜿蜒,幽谷鸣鸟,谷中植被茂盛,是天然的森林氧吧。
巴比松度假庄园,有骑马、射箭、划皮艇等游乐项目,是一处台湾客商投资开发的充满田园生活的自然休闲之地。
峰之语蜜蜂王国,是由浙江峰之语峰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9000余万元建造的一个以参观游览、休闲、趣味、餐饮、购物为主题的农业、科技相结合的科技生态园。园区共分:蜜蜂花卉生态园、生产线、蜂文化博物馆、餐厅、大型购物商场五部分,以种植草莓、四季瓜果、生态养蜂及参观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前的蜂产品生产线,集中体现蜂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
纪龙山,放松身心的休闲野营之地,可以越山野、探洞灾;可以狞猎射击、烘烤野味;可以夜宿帐蓬感受篝火晚会的奇异乐趣,也可住到淳朴农家之中享受农家饭的美味。
罗山天子地,天子地生态旅游区位于桐庐百江镇罗山村,距县城45公里。是集山、水、林、洞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具有“秀、雄、奇、险”的山岳风貌。峡谷长达3000余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由民族风情休闲、沟壑峡谷、高山揽胜、天子地溶洞四大景区组成。据民间传说,八仙云游四海,路过此地,发现一小孩举止不凡,有“天子”相。于是八相下凡,精心调教,小孩成为“天子”,“天子地”由此得名。
杭州
杭州历史悠久,自秦时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史界称为文明的曙光。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被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古称钱塘。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五代时的吴越国(公元907年-978年)在杭州建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民国元年(1912年),原钱塘、仁和县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划杭县城区等地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景点
虎跑梦泉
虎跑泉是一处以“泉”为主题的观泉、听泉、品泉、试泉的泉源景观,又是以性空、济公、弘一法师传奇故事为特色的人文景观,坐落位于西湖之南的大慈山定慧禅寺内。民间传说唐代性空大师游历此山,这里风景优美,只是无水源,决定去别处,忽然有神人告诉他即将有二只老虎会来挖泉,翌日,果然有二虎跑山出泉,甘冽醇厚,纯净无菌,从此“龙井茶叶虎跑泉”被称为 “西湖双绝”。 宋苏东坡赞虎跑泉诗中,留有“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的佳句。虎跑经全面改造,恢复了济公塔院、罗汉堂,并塑造栩栩如生的“梦虎”和济公传说浮雕。
灵隐-飞来峰
源到杭州旅游,一看西湖,二看灵隐,灵隐位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可谓“不可不去”。
相传始东晋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便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灵隐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据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常在冷泉亭上饮宴赋诗。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
飞来峰是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可与四川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1993年,灵隐景区新辟了“中华石窟艺术集萃园”,它借飞来峰山林之势,把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经典造像(如:乐山大佛、龙门石窟等)微缩于此,值得一看。
六和塔
位于钱塘江畔月轮山上,是北宋时吴越王为镇钱塘潮而建。塔有七面八级,高59.89米,雄伟壮丽。登塔俯瞰,钱塘风光尽收眼底。现在六和塔旁新建了一座中华古塔苑。走进塔苑,各个朝代、各个地区的一百多座古塔,集中展现了中国塔文化的精华。
六和塔身后北侧往山上走,越过塔苑,来到仿造应县木塔的台地,蓦然回首,六和塔和钱塘江大桥的雄姿尽现眼前,是最令人满意的拍摄点。
三潭印月
又称“小瀛洲”,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景观最丰富、知名度最高者,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是江南水上庭院艺术的代表作。“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是这里的最大特色。
小瀛洲呈“田”字状,外圈和内十字有岛桥相连,亭台榭轩,点缀其间,内部被岛桥自然分割成四个湖,中心绿洲的“竹径通幽”艺术墙充满诗情画意。岛南端的“我心相印亭”前可观赏三潭印月胜景。每到中秋月夜,放明烛于塔内,灯光外透宛如15个小月亮。此时,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夜景十分迷人。
游三潭印月可在西湖边任何一个码头(分布在湖滨、中山公园、花港、岳王庙等处)乘西湖游船前往。
龙井问茶
以“茶”为主题的品茗清幽之处,在西湖西面的凤篁岭上。本名龙泓,又名龙湫,以泉名井。相传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已发现。泉水出自山岩中,四时不绝,水味甘洌,取小棍轻轻搅拨井水,水面呈现一根蠕动的分水线,颇具风趣。
龙井之西的龙井村,环山产茶,名西湖龙井茶,因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著称于世。元代虞集咏茶诗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真正龙井当地产的茶,产量很少,且大多远销国外。所以龙井村卖出来的“高价”茶叶,似乎并不“正宗”,还是杭州的百货商店里买的货真价实一点。
苏堤春晓
苏堤俗称苏公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观鱼,北接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首。当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开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横贯湖南北,全长2.8公里。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
苏堤的美丽不仅在于它在秀丽的西湖中穿越而过,还因为堤上种满了形态优美的香樟树及其他各种植物,是一条全年都常绿的长堤,特别是到了春天,堤上桃花盛开,树发新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加之春风和熙,令人心旷神怡。
断桥残雪
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相会之桥,位于白堤始端。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
桥堍有御碑亭等亭轩建筑,面临里西湖,与宝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对,山、塔、湖、亭、桥与湖边桃、柳组成一幅如画景色,十分迷人。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断桥欣赏西湖雪景,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断桥残雪”。
平湖秋月
从断桥由东向西走过1.1公里长的白堤,堤的那一头就是孤山最东端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每年农历8月14日-16日,这里都将举办“月是西湖明”中秋赏月晚会。平湖秋月楼柱上有一联云:“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道出了这里的境界。
岳庙
位于西湖西北角的岳湖畔,始建于公元1221年,是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而建的。内有忠烈庙、启忠祠和岳飞墓。忠烈庙内的岳飞塑像,上悬“还我河山”巨匾,为岳飞手迹。
孤山
位于西湖西北角,四面环水,一山独特,山虽不高,却是观赏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孤山既是风景胜地,又是文物荟萃之处,南麓有文澜阁、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馆和中山公园,山顶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东北坡有放鹤亭等。其中放鹤亭是为纪念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鹤子之传说。亭外广植梅花,为湖上赏梅佳处。
千岛湖
千岛湖碧波万倾,千岛竟秀,群山叠翠,峡谷幽深,溪涧清秀,洞石奇异,还有种类众多的生物资源,文物古迹和丰富的土特产品,构成了享誉中外的岛湖风景特点。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已形成了品位较高、内涵丰富的羡山、屏峰、梅峰、龙山、动物系列、石林六大景区的14处景点。
⑵ 北京市石景观山区庞村的历史
石景山区
编辑
声明
本词条已参考行政区域类词条编辑指南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网络地理组一起交流。
石景山区是北京西部的一个行政区,是北京市六个城区之一。位于长安街西段,最东端距距天安门14公里,[1] 面积84.38平方公里,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常住人口63.9万人。交通畅捷,可进入性强。石景山因“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而得名,自古就是京西历史文化重镇。区域内山地面积占23%,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7.09%。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73.89平方米,居北京市城区首位,是北京市城区中山林资源最丰富、绿化覆盖率最高、人均拥有公共绿地最多的地区。
中文名称
石景山区
外文名称
Shijingshan District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中国北京市
下辖地区
辖9个街道
政府驻地
石景山路22号
电话区号
010
邮政区码
100043
地理位置
长安街西段
面 积
86平方千米。
人 口
61.6万(2010年)
方 言
北京话
气候条件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灵光寺,八角森林公园,法海寺,云冈森林公园
行政代码
110107
拼 音
Shijingshan Qu
区委书记
牛青山
区 长
夏林茂
区人大主任
岳德顺
区政协主席
吴克瑞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行政区划
3 地理环境
▪ 气候特征
▪ 位置
4 交通
5 人口
6 社会事业
▪ 基础设施
▪ 文化事业
▪ 医疗卫生
▪ 教育事业
7 经济
8 旅游
历史沿革
编辑
石景山区风光 (20张)
自有史以来,至中华民国时期,石景山区现辖地区(简称“石景山地区”)无独立建置,分别属于蓟国、燕国、广平县、幽都县、宛平县、北平特别市郊五区。1948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将石景山地区划为“北平市第二十七区”,是为独立建置之始。后两次更名,于1952年8月27日,定名为“石景山区”。其后,区划几经变动。1967年8月7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将石景山办事处改名为石景山区,此后,行政区域未再变动。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封帝尧之后于蓟,都城蓟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封召公爽于燕,都城在今房山区董家林一带。石景山地区属蓟国地。后蓟国衰落,约西周末年被燕国兼并,燕迁都蓟城。石景山地区属燕国都邑地。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秦兵攻占燕都蓟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废止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石景山地区属广阳郡蓟城蓟县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西汉实行郡、国并立制度。石景山地区属燕国蓟城地。元朔三年(前126年),汉武帝废燕国置“燕郡”。地属燕郡蓟城地。元狩六年(前117年),封刘旦为燕王,燕郡复称燕国。[2]
石景山区
元封五年(前106年),西汉始设十三州部。石景山地区属幽州燕国蓟城地。元凤元年(前80年),燕王刘旦谋反失败自杀,改燕国为“广阳郡”。石景山地区属广阳郡蓟城地。本始元年(前73年),改广阳郡为“广阳国”。地属广阳国蓟城地。王莽新朝元年(9年),废广阳国设广阳郡(曾改名广有)。石景山地区属幽州广有郡伐戎县地。东汉形成州一郡(国)一县三级政区,建武二年(26年),复置广阳国。地属广阳国蓟县地。建武十三年(37年),废广阳国并人上谷郡。地属上谷郡蓟县地。永平八年(65年),恢复广阳郡。建安十八年(213年),幽州并人冀州。地属冀州广阳郡蓟县地;不久,幽州复置。石景山地区属幽州广阳郡蓟县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实行州一郡一县三级制度,前后虽有幽州燕郡、燕国等称谓变化,石景山地区始终为蓟县辖地。
隋开皇元年(581年),隋取代北周,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州一县二级制度,石景山地区属幽州蓟县地。大业三年(607年),废幽州置“涿郡”。地属涿郡蓟县地。
唐初,武德元年(618年),废涿郡,复置幽州。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石景山地区属河北道幽州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划全国为十五道,开始形成道一州一县三级政区。地属河北道幽州蓟县地。天宝元年(742年),幽州改称“范阳郡”,析蓟县置广平、广宁二县。地属河北道范阳郡广平县地。天宝三年(744年),撤广平、广宁复并蓟县。至德元年(756年),于蓟县西置广平县。乾元元年(758年),复改范阳郡为幽州。石景山地区属河北道幽州广平县地。大历三年(768年),改幽州为“范阳府”,地属范阳府广平县地。建中二年(781年),设幽都县。地属范阳府幽都县地。唐末,广平县废,后在幽州(唐代称蓟城为幽州)城西设玉河县。石景山地区属范阳府幽都县、玉河县地。
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为报答契丹援立之助,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石景山地区属幽都县、玉河县地。
石景山图书馆
契丹天显十一年(936年)末,契丹进占幽云十六州。辽会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设南京道,同时改国号为“辽”。辽实行道一府一州一县四级政区,南京道下辖幽都府。石景山地区属南京道幽都府幽都县、玉河县地。开泰元年(1012年),幽都府改称“析津府”,幽都县改称“宛平县”。地属南京道析津府宛平县、玉河县地。金天辅六年(1122年)底,金攻占南京。翌年,宋宣和五年(1123年)三月,北宋接管,改燕京为“燕山府”,析津府改为“燕山府路”。[3]
石景山地区属燕山府燕山府路宛平县、玉河县地。金天会三年(1125年)年底,金国夺占宋燕山府,恢复燕京和析津府,并置燕京路。天眷元年(1138年),废玉河县,辖地并人宛平县。石景山地区属燕京路析津府宛平县地。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海陵王下诏迁都燕京。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改燕京为“中都”,析津府改为“永安府”(翌年又改为“大兴府”),燕京路改称“中都路”。石景山地区属中都路大兴府宛平县地。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军攻占金中都,将中都改称燕京,中都路改称燕京路。石景山地区属燕京路大兴府宛平县地。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改燕京为中都,燕京路改称中都路。地属中都路大兴府宛平县地。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元”。翌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中都路改称“大都路”。石景山地区属大都路大兴府宛平县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占大都城,将大都路改为“北平府”,十月,北平府隶山东行省。翌年三月,设北平行省,北平府隶北平行省。石景山地区属北平行省北平府宛平县地。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地属顺天府宛平县地。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军攻占北京。石景山地区属顺天府宛平县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顺天府辖域内设东、南、西、北四路厅。石景山地区属西路厅宛平县地。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溥仪“逊位”。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2日,临时参议院决定以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石景山地区属顺天府宛平县地。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10月5日,顺天府改称“京兆地方”,地属京兆地方宛平县。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京师警察厅在近郊设东、南、西、北郊四个警区,石景山地区归西郊警署管理。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当时,北洋政府仍设在北京,统治北方地区。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6日,北伐军进占北京。6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直隶省改名“河北省”,将原京兆地区各县并入河北省;北京改名为“北平”,设北平特别市。lO月30日,行政院确定北平特别市区域,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平特别市西郊区,南部属河北省宛平县地。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设立市辖区,将全市分为15个区。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8月,十三区(西郊区)正式成立。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平特别市十三区、南部属河北省宛平县地。[3]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12月14日,日军扶植的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翌年4月17日改北平为北京。1938年7月,伪河北省公署划全省为4个“道”,宛平县分属“津海道”;1940年6月改为8个道,宛平县分属“燕京道”。1940年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临时政府改组为“华北政务委员会”。9月,伪“公署”废除以数字命名的市辖区为内、外城郊排序,4个郊区改称东郊、南郊、西郊、北郊。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京市西郊区、南部属河北省燕京道宛平县地。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各级伪政权垮台,北京恢复北平名称。12月6日,北平市政府恢复以数字命名市辖区,共16个区,西郊区定名为“十五区”。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平市十五区、南部属河北省宛平县。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北平市警察局将4个郊区分局调整为8个,称郊一至郊八分局。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北平市政府将十三至十六4个区调整为8个区,称十三至二十区,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十七区;当时,郊区各区按警察分局的顺序习称为郊一至郊八区。故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平市郊五区、南部属河北省宛平县。
1948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将石景山地区划为北平市;二十七区,为石景山区独立建置之始。1949年1月下旬,北平市第二十七区人民政府成立,区政府设在北辛安大街。5月,市政府批准,田村、模式口、高井、五里坨、三家店等地划归二十七区管辖,辖区面积由31.25平方公里增加到99平方公里。
1949年7月1日,北平市第二十七区改称北平市第十九区,辖域不变。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自8月1日起,第十九区改称第十五区,辖域不变。
1951年4月7日,根据北京市郊区委员会决定,第十三区(今海淀区)所辖东杨坨村地区划归第十五区管辖,辖区面积增加到124平方公里。
1952年8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将第十五区所辖三家店、东杨坨、五里坨、黑石头等村划归京西矿区管辖,第十五区改称石景山区。区政府设在北辛安和平街3号。辖区面积61平方公里。
1954年5月,北辛安镇建置撤销。
1956年3月17日,市政府将京西矿区所辖五里坨乡、黑石头乡、高井乡和海淀区所辖八大处乡划归石景山区。
1958年5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石景山区,原辖区大部并入丰台区,田村、西黄村乡划归海淀区,五里坨乡划归门头沟区。
1963年7月8日,北京市人委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石景山办事处,为市人委派出机构。
1964年2月,中共北京市委决定,将石景山中苏友好人民公社移交丰台区领导。
1967年8月7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决定,石景山办事处改名为石景山区,石景山中苏友好人民公社划归石景山区管辖。
1978年,区委、区革委会机关从北辛安和平街3号迁址石景山路35号。
1980年12月24日-29日,石景山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撤销区革命委员会,恢复区人民政府。[3]
行政区划
编辑
解放后,北京市区划几经调整。1952年,撤销宛平县,成立丰台区、南范区、石景山区,隶北京市。1958年,南苑区、石景山区大都并入丰台区。1963年,石景山区从丰台区分出成立石景山办事处,1967年建为石景山区。丰台区人民政府驻丰台镇。
2005年,石景山区辖9个街道:鲁谷街道、八宝山街道、老山街道、八角街道、古城街道、苹果园街道、金顶街街道、广宁街道、五里坨街道。共有133个社区。年末户籍人口35.0万人。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489439人,其中:八宝山街道 100731人、老山街道 37774人、八角街道 7084S人、古城街道 62249人、苹果园街道 81852人、金顶街街道 61963人、广宁街道 14361人、五里坨街道 30664人、首钢迁安矿区街道 28992 人。
石景山区辖9个街道:八宝山街道、老山街道、八角街道、古城街道、苹果园街道、金顶街街道、广宁街道、五里坨街道、鲁谷社区(街道)。[4]
辖区街道
八宝山街道辖15个社区:电科院社区、玉泉路西社区、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社区、瑞达社区、中铁建设有限公司社区、玉泉西里北社区、玉泉西里中社区、玉泉西里西社区、玉泉西里南社区、鲁谷住宅社区、四季园社区、永乐东小区北社区、永乐东小区南社区、青年楼社区、三山园社区。
老山街道辖10个社区:高能所社区、研究生院社区、玉泉西路社区、何家坟社区、老山东里北社区、老山东里社区、老山东里南社区、老山西里社区、十一号院社区、翠谷玉景苑社区。
八角街道辖16个社区:京源路社区、八角北里社区、八角中里社区、建钢南里社区、古城南里社区、八角南路社区、古城南路社区、八角路社区、公园北社区、八角北路社区、八角北路特钢社区、杨庄南区社区、杨庄中区社区、八角南里社区、地铁古城家园社区、杨庄北区社区。
古城街道辖22个社区:北小区社区、古城南路东社区、古城南路西社区、环铁社区、北路天翔社区、八千平社区、古城路社区、特钢社区、古城西路北社区、十万平社区、古城西路南社区、北辛安特钢社区、北辛安南北岔社区、老古城前街社区、老古城后街社区、北辛安大街社区、白庙社区、水屯村社区、南大荒社区、北辛安铁新社区、水泥厂社区、庞村社区。
苹果园街道辖18个社区:西黄村社区、黄南苑社区、军区大院社区、下庄社区、八大处社区、三疗社区、西井社区、海特花园第三社区、苹果园一区社区、边府社区、琅山村社区、苹果园三区社区、苹果园二区社区、苹果园四区社区、军区装备部大院社区、海特花园第一社区、海特花园第二社区、西黄新村社区。
金顶街街道辖15个社区:金冬苑社区、金秋苑社区、金夏苑社区、金春苑社区、赵山社区、西福村社区、铸造村社区、模式口东里社区、模式口中里社区、模式口南里社区、模式口西里中区社区、模式口西里北区社区、模式口西里南区社区、模式口北里社区、模式口村社区。
广宁街道辖4个社区:东山社区、新立街社区、麻峪社区、高井路社区。
五里坨街道辖10个社区:军区联勤部大院社区、石府社区、黑石头社区、西山机械厂社区、高井社区、隆恩寺社区、东街社区、西街社区、红卫路社区、南宫社区。
鲁谷社区辖22个社区:双锦园社区、永乐西小区北社区、永乐西小区南社区、西厂西社区、西厂东社区、久筑社区、五芳园社区、重聚园社区、依翠园北社区、依翠园南社区、六合园北社区、六合园南社区、石景山医院社区、新华社鲁谷社区、七星园北社区、七星园南社区、中铁建总医院社区、衙门口东社区、衙门口西社区、衙门口南社区、新岚大厦社区、重兴园社区。[5]
地理环境
编辑
气候特征
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680毫米左右。
位置
石景山区
位于北纬39°53′-39°59′,东经116°07′-116°14′。距市中心仅14公里,是外城四区中距市中心最近的城区,利于吸纳人气距天安门16千米。处在长安街的西向延长线上。位于北京市西山风景区南麓和永定河冲积扇上,地势北高南低,略有起伏。
石景山区西北部山地是太行山余脉。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317px; top: 10px; z-index: -7987772; background: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 2016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石景山区
交通
编辑
区内长安街延长线、莲石路、阜石路三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与五环路、四环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20余条公交线路穿越本区。地铁一号线连接地铁二号线、五号线等城市轨道交通路线。到中关村核心区20分钟,到CBD商务区30分钟,到首都机场40分钟。
一号线地铁,横贯全区;运营在长安街、阜石路、石门路等北京主要公交线路728、337、347、354、370、598、389、941、336、318及在区内运行的公交线路交叉成网。
人口
编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489439人,其中:八宝山街道100731人、老山街道37774人、八角街道70849人、古城街道62249人、苹果园街道81852人、金顶街街道61963人、广宁街道14361人、五里坨街道30664人、首钢迁安矿28992人。
2005年末,石景山区户籍人口35.0万人。[4]
社会事业
编辑
基础设施
水、电、气、热、通讯、光缆等基础设施完备,实现地下管网的数字化管理。区域内有110千伏变电站6座;有58个供热单位,实现3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年供水量达1482万吨。道路总条数168条,总长度228公里。区域内拥有高等院校4所;文化馆1座,图书馆2座,体育场馆4座;17所综合性医院,49个社区服务中心。已连续多次获得“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的殊荣。
文化事业
文化设施包括文化馆1个,图书馆2座,博物馆2座,影剧院5座,街道社区文化中心9个,社区图书分馆9个,完备的文化场所和公益设施,提高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档次和水平,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内容。
医疗卫生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