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景景观 » 风景园林生态学

风景园林生态学

发布时间: 2020-12-08 13:31:11

A. 我是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想要考景观生态学研究生,有哪些学校适合呢/该怎么复习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农林类院校都有此专业。
复习,首先去学校研究生招生网看看招生简章、招考科目,得知道考什么。

B. 景观学都包括什么啊,好像有景观生态学,景观建筑设计学,风景园林……这些名词之间是什么关系啊

景观生态学涉及的是大范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态。
景观建筑设计学---是比较热门的,比内如小区景容观设计。包括植物、灯光、小品、雕塑、喷泉等等
风景园林--更侧重与园林。。。

其实这三个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和地理是差很远的。

C. 木材科学与工程,林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哪个专业好

木材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好些。

D. 景观与遥感生态学怎么样

景观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是一个基于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科学,其核心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是土地和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科学和理性的分析,规划,设计和方法的问题找到一个解决方案,专员的规划和设计,实施和大地景观的维护和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满足,有良好的素养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素质的专家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毕业生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的国土区域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网站规划与设计,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娱乐和旅游的规划和设计工作。
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的理论知识的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理论知识结构的毕业生由三部分构成。
基础知识:了解了解的自然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和气候,植被,土壤,自然区划,土地和环境伦理的知识和理解,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景观美,理解人类的地理知识。根据主生态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包括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基础,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的经济生活环境,了解测量学和制图学掌握社会调查方法,掌握一门外语。
专业知识:了解历史的发展,中国和外国的风景,了解地理景观,中国山水美学的知识,掌握的理论和方法,规划的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大师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方法,主站点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主景观工程知识,包括道路,垂直,景观结构设计,景观建设,维护和管理知识的理解,掌握种植设计的原则,和理解公共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并掌握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恢复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公路景观设计的专业技能: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景观规划,设计和管理能力,IT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其他功能,使用(外语能力,自学能力),构成了专业技能的毕业生的结构。
课程: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统一规定的各门课程的核心课程的课程。核心课程设置课程的机构,以满足所需的最低时间要求。
专业基础课:素描,艺术,历史的中国园林,的国外园林史,历史的现代景观,景观游憩,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建筑设计,简介,初步景观设计,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景观资源科学/自然人文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或生态的基础上,城市社会学,环境行为,游憩科学,景观和文化景观植物,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政策和法规。
专业课程: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网站策划与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旅游规划,自然保护规划,园区规划,设计等),景观工程的原则和技术,种植设计。
初步核心课程:历史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景观游憩景观资源的科学/综合的自然人文地理学的植物景观,景观规划和设计原理,景观规划和设计(网站策划与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自然保护规划,公园规划设计),景观工程与技术,厂房设计。
会期:5年
学历:工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王的就业方向和经营范围的景观规划设计和运营的规划和设计机构,有关政府部门,综合土地利用和营销服务机构,以及项目的规划,决策和工程部门咨询工作工作管理的政府部门负责建设,国土,环保,旅游,文化,景观规划和设计教育和研究。

专业就业面很宽,也比较适合女生

E. 如何理解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学原理

设计者应该考虑生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尊重植物群落的自然特点,考虑植物他版感作用权的影响等,以达到植物景观的艺术性、生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研究植物生态学的目的在于阐明外界条件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化学成分、遗传特性和地理分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作用,为农业、 林业、畜牧业生产服务。
植物生态学的使命是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环境之间正常的或失常的关系,掌握自然规律,以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和保护环境。使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景观设计者来说,应该掌握植物生态学知识,充分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来指导设计,这样才能使景观设计在符合美学性同时,又符合科学性。

F.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学基础主要包括

我就是华工的,楼上说的对,建筑是我们的王牌专业,本科生招生好像是没有“建筑工程”,就有“建筑学”吧?或者是没有叫做“建筑工程”这个专业?我记得有景观建筑设计、建筑学、城市规划等等,都是有区别的,其中的建筑学才是王者窢偿促锻讵蹬存拳担哗,其他没有这么牛气,名字上也能看出来,大一大二学的基本上是通用课程,大三大四就上专业课程,当然咯,建筑学院的人没有一个说不累的不管哪个专业,课业很繁重,具体的话你可以上我们华南理工大学的主页去本科招生那个链接逛逛,那里有详细的招生信息

G. 景观生态学可以做什么

【摘要】 工业革命后,随着新和谐工业村(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提出)梦想的逐步实现,我国正步 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社会中,随着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城市规模也在显著增大。承然,这种城市化过程对于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化妆运动”却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破坏、城市热岛效应、残缺的人文氛围……这一切都在企图奋力地唤起人们对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的尊重和保护。景观生态学,正是立足于自然与原有的人文情怀,以塑造城市形象和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为目的,运用一系列生态理念来解决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曾获2002年全美景观设计年度荣誉奖和第10届中国美展金奖的中山岐江公园为例,尝试阐述景观生态学指导下的城市绿地设计所带来的生态影响和社会效益。
【 关键 词 】 景观生态学 城市绿地设计 中山岐江公园
工业革命的爆发,推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浪潮下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居住条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表征现代化的来临,一系列城市现代化运动在世界各大小城市进行得轰轰烈烈。但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学家就提出“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公有资源的悲剧”则揭示了资料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而“地球资源极限”的提出,更警示了人类生存环境存在的危机。这一切,都逐渐把人们从对美与形式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对文化的关注。设计师开始明白运用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自然风比空调更健康。这些都是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之下,“设计尊重自然”(Design with Nature)的理念受到推崇,产生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景观生态设计。
19世纪末,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设想,以及由我过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都在力求使自然融入城市,使城市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些想法把自然和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地全面融合。它使公园不再是孤立在城市中的特殊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市民生活,它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的变化过程伴随人们的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1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空间格局)、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对生物活动、人类活动的影响。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使城市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同时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
1.2斑块 ─ 廊道 ─ 基质
1.2.1斑块(Patch)
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的地表区域。斑块的大小、数量、形状和格局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在城市绿地的研究中,在不同的分辨率下,我们可以将城市绿地看作一个斑块。中山岐江公园作为城区中的一块绿地,其占地面积达11公顷,绿地平面呈椭圆形,地域完整。景观生态学中,卷曲斑块在强化斑块与基质之间的联系上具有最高效率。而且公园占地面积广,
能支持的物种数量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面积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1.2.2廊道(Corridor)
廊道是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城市廊道中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蓝道,即河流廊道,它不仅指河流的水面部分,也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河流廊道是景观中最重要的廊道类型,特别是在矿物养分的输送和某些生物种类迁移方面具有其他廊道类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二种是绿道,即种植廊道,他是城市中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性要素,如林荫步道、防风林带等;第三种是灰道,即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岐江公园原有环境质量较差,因此在设计廊道时在兼顾游憩观光基本功能的同时,将生态环保放在首位。公园内尽量减少灰道,增加绿道。因为绿道不仅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重要的,而且它能让人们重新发现骑自行车和步行的悠闲和愉快。
1.2.3基质(Matrix)
基质是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其实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作为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如果我们把城市中的绿地看做斑块,则广泛的城区就是其基质 ── 这种关系有点像格塔式心理学的“图底关系” ── 城中绿地是图,城区是底。
1.3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
1.3.1景观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性。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据景观生态学有关研究表示,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越强,生态系统因而更加稳定。岐江公园内有多种景观类型,包括水文、土壤、植物以及原造船厂遗留下来的水塔、铁轨、烟囱和龙门吊等人文景观。丰富的景观类型使公园更具魅力,更吸引人们的使用。
1.3.2景观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化,又称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它包括斑块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和景观格局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有关研究表明,多样性产生稳定性。
2生态设计
2.1生态设计的概念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根据生态设计先驱西姆 · 范 · 德 · 莱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图亚特 · 考恩(Stuart Cown)对生态设计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生物多样性,最少地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师对有害物质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师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针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和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
2.2生态设计原理
以上述生态设计原理为框架,并结合约翰 · 莱尔(John Lyle)等提出的人类生态系统设计和再生设计原理,罗伯特 · 萨尔(Robert Thayer)等提出的可持续景观和视觉生态原理,以及生态城市原理,结合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尝试阐述景观及城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2.2.1地方性
我们常常会惊叹于桃花源般中国乡村布局之美,而实际上它们多半是在居民和场所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创造性的设计。也就是说,设计应植根于所在的场所。对于任何一个设计,设计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在什么地方做设计?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设计?自然能帮助我们什么?
设计尊重场所文化,即要尊重传统文化和乡知识。当地人的经验,他们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赋予精神的。它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当地人的或者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做个关于人地关系的设计。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例如中山岐江公园,原址是粤中造船厂,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忙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来看,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来看,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的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以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2.2.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应该是杀鸡取卵的方式。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生态设计强调要保护资源,减少能源使用,对原有资源进行改造再利用。
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在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不是把旧船厂彻底拆掉和推平用于开发,而是利用原有的古榕树,厂房和机器,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但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拉近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话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及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旧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烟囱与龙门吊的再利用,船坞的再利用,机器肢体的再利用。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的加工和再利用,而体现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废弃的钢材用作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自然美的象征,以及体现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红盒子”,都在以历史的身影反映一种现代化的气质。
2.2.3让自然做功
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减缓洪灾和旱灾的危害;局部调节气候;维持物种的多样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启迪以提升人文精神等。
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丰富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未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在岐江公园设计中,大量的乡土植物以及一些发育良好的植被带的到保护,植物类型多样,包括古榕树、木棉树、棕竹、芦苇、月季、散尾葵、荷花、菖蒲、茭白、旱伞草等二十多种植物,为可爱的五星瓢虫和七星瓢虫创造了优美的栖居环境。
2.2.4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城市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系统支持也往往被遮隐。自然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景观,应该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
岐江公园亲水生态护岸设计,正好向市民展现了自然的过程。公园内湖水水位随岐江水位变化而变化,而且湖底有很深的淤泥,湖岸不稳定。面对这些自然的挑战,设计师分别运用梯田式种植台、临水栈桥和水际植物群落,较好地实现了湖水在变化很大的状态下,仍然保持亲水性和生态性的目的。驳岸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湖底修筑了几道挡土墙,墙体间回填淤泥,由此形成一系列梯田式水生和湿生植物台,它们在不同时段内完全或部分被水淹没。同时,精心选择的野生植物与花岗岩人工栈道相结合,产生了脱俗之美,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际群落的不断丰富和成熟,生物多样性将不断提高,生态、亲近和美学效果将更加显著。
3结语
与传统设计相比,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生态设计应该作为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验。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
生态设计还应是一个过程,通过这种过程使每个人熟悉特定场所中的自然过程,从而参与到生态环境和社区建设中去。生态设计是使城市和社区走向生态化和趋于更可持续的过程。
岐江公园注释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概念: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自然过程和历史的积淀。让生态来做设计,应成为当代设计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等,城市生态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唐东芹,博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中国园林,1999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
【4】俞孔坚,庞伟,足下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中国建筑工出版社,2003
【5】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建筑学报,2002
【6】俞孔坚,叶正,李迪华,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以中山市为例,城市
规划,1998
【7】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杨贵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9】封云,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10】俞孔坚,李迪华,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景观中国,2002
生态学中的景观并不和口语中的景观一词完全一样.

景观这个概念有其美学定义\地理学定义和生态学定义.在生态学中,景观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地理空间单元.
在生态学中,景观是生态系统之上的层次,强调异质性.景观生态学比较新兴的一个学科,现在研究的人很多,也很热,但是真正从理论生态学角度,经典生态学角度来研究的人并不多.大多数的人是从地理的角度,从GIS应用的角度来研究景观.
景观生态学家研究景观生态学.不过,研究景观生态学的人通常都是生态学家,或者是GIS方向和其他方向与生态学结合进行生态学研究的人.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并不是完全独立的,需要以来很多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
至于他们的学历和工资,因人而异,有的高有点的低,这个人群中,有的是教授或者研究员,有的是学生.所以有的人工资比较高,有的人低到只拿点国家补助.
应该说,所有研究生态学的人,都应该对景观生态学有所了解,专业做的地方,有沈阳生态所,有中科院的生态中心等等,很多大学也都有这样的研究机构.

H. 景观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

生态设计是一种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具体的物理形式或表达方式的过程。它是人类有意识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以满足预想的需要与欲望心。著名景观设计师斯图亚特•考恩认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景观生态设计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那么,景观生态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地上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学原理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生态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园林景观是人们在城市中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在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类处于设计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地位。设计要素包括山水地形、建筑、植物和水体、具有很大的人工成分,维持它正常运转的能源、物质均来自于园林景观生态系统外部,所以说它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十几年,人类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从生态角度讲,园林景观设计应尽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使城市的生态负效应尽量得以补偿。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原则应用的最终目的为:与良好的生态过程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而产出达到最大。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1遵循地域自然条件原则
(1)气候因素
在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设计。如设计师在设计初期可以考虑当地的气温、日照变化规律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不同方式种植,使之在夏季温度较高时段能够遮阳,降低环境温度,而在冬季要避免影响采光。也可根据温度、降雨、湿度的年内变化选择不同开花结果期植物种植,使景观具有季相变化,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还可根据场址的风向特点合理安排景观廊道位置,使其可以引导自然气流增强基地内的自然通风,有效增加气流运动并缓解热岛效应。
(2)尊重地形,维护场地完整性
在园林设计当中,应当尊重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设施,甚至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特点和废弃设施重塑新的园林景观,既保留了原有基地的历史文化,又满足人们需求。如对于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应加以保护利用,而不是一味推平重建。保持场地的自然风情与原始面貌成为建设园林城市的前提与基础。
2植物造景过程中遵循植物生态学原则
(1)维持园林中植物群落丰富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近年来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指的是“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园林中植物配置多由单一物种构成,此种形式搭配的群落其结构与功能都不完善,该系统比较脆弱,很容易受病、虫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所以要维持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就应该尽量设置与地带性植被结构相近的生物群落。
(2)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依据生物的不同高度将植物划入实际所逗留的层中。成层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一般来说,植物群落的地上部分可划分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构成的地被层等四个基本层次。在园林植物的配置过程当中利用植物群落的成层性以及层片特点,在物种选择过程中依据“近自然群落”理论,效仿地带性顶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点来选择物种,构造一个合理的、多层次的群落结构。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乔-灌-草混合搭配,取缔稀疏乔木配置大面积草坪地配置方式。
(3)生态位以及优势度理论
生态位是现代生态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的位置上及其在生物群落中功能关系。群落优势种与次优种群的稳定发育较大程度影响了群落的稳定性,在园林“近自然群落”设计过程中根据地带性顶级群落中物种生态位、优势种、以及物种重要值,合理配置园林群落中的植物,才能展现出一个健康的自然群落。
(4)植物的物候变化
物候是指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受气候影响,在一年中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现象。物候知识的不断发展,己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为物候学(Phenology),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动物、气象、水文、土壤等环境条件周期性变化的科学,它是介于生物学、生态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在四季分明的地区,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为表现植物的季相特征提供了有利条件,可尽量使春色早临、秋色晚去。在配置手法上,春、夏之花,秋之叶果,冬之枝,都是很好的素材。要组织好素材、在城市中的园林绿化景色中,能体现春色满园,夏之浪漫,秋之丰美,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多色彩,多季相的植物配置,可以很好体现园林植物的生态性。
3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遵循适用、经济原则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也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是指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适用”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永恒性和长久性。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园林空间应当充满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游人流连忘返。
经济条件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样一处园林绿地,甚至同样一个设计方案,由于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施工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园投资。当然,设计者应当在有限的投资条件下,发挥最佳设计技能,节省开支,创造出最理想的作品。实际上,正确的选址,因地制宜,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情况下办好事。当然,园林建设要根据园林性质、建设需要确定必要的投资。

I. 我的本科专业是生态学,想读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生,哪些大学的这个专业比较好呢

景观生态学跟景观设计(规划)是不一样的,一个偏科学,一个偏设计。
(1)单纯内景观设容计的话,北林比北大、清华好,南林不了解。
(2)希望大小不好说,首先看你的专业符不符合报考资格,其次就是你的能力。绘画基础有帮助,但没学过设计很吃亏。
(3)其他科目都是学习类的不用说,对你本科非设计专业来说主要是专业课难度比较高。简单来说就是“快题”,在数小时之内提交设计成果,判分重点在于设计理念及设计表达(图面表达),不过跟其他考试一样如果多做练习可以“背题”,相关快题课题可以在网上搜。

J. 生态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哪些应用

1自然不属于人类,人类属于自然
自然生态系统是与当地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产物,其结构复杂,稳定性高,具有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顶极群落是生态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类型。
地球环境的演变产生了生物,生物又改变了地球环境,生物物体与其生存环境所构成了具有极其复杂相互作用的动态复合体生态系统,每一种生物有其特有的环境资源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生物间的生物关系,即生态位。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的种群,与其他生物一样,生存离不开与生物一起协同演化的自然环境,也就是说,人类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生命支持系统而生存,但自从人类有了文明和自己的生产之后,人类开始按自己的需要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并且人类的活动水平及影响力不断加大,已对自然演进的过程及自然结构体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具有与地质要素相同的塑造自然结构与改变自然演进过程的能力。人类一方面依赖于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凭借自己的能力构建了与自然系统相隔离的庞大人工系统,越来越使自己变成生态位高度特化的生物。城市就是按照人类的意志和愿望,对自然系统进行强烈改造和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系统。城市是一种建筑物高度密集的人造实体,人口高度密集的社会实体,能流、物流、信息高速交换的经济、科技、文化实体。但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建立在在自然系统本底基础上的,无论是整体意义上的城市,还是生物意义上的城市人群不可能离开区域或全球生态系统而独立生存。
2园林绿地系统是连接人工环境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桥梁
吴良镛教授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著作中指出,人居环境地,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典型类型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生物物质、能量,离不开经过长期演化获得的大气环境、光热环境、水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机制。但是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越来越向自然环境异化方向发展,人类的居室、办公楼受到人工控制的程度越来越大,城市的空间,甚至局部大气越来越多地被人造物所充塞,所建造的庇护所(Shelter)越来越特化,人们在四季有空调的建筑物内感到“舒适”,越来越依赖局部大气、温度、制造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这种矛盾的二重性需要一个中介来进行调和,无论是环境还是心理都需要这种调和,能承担这种功能上和空间上的调和作用只有依靠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只有当园林绿地生态系统成为人居环境的主体部分和连接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桥梁,才能实现吴良镛先生所说的“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合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生态学研究尺度与园林绿地之间的关系
师法自然一直是我国园林的造园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开敞空间方法加入生态学理论,给城市规划注入新的血液,开始了城市生态绿化的研究和实践。城市生态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运用生态的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它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维持和发展。
现今已对城市生态绿化(地)的研究主要有:
1)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包括园林植物计算绿量回归模型的建立,园林植物以及人工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研究(释氧固碳、蒸热吸热、滞尘降尘、减菌、减污、抗污、抗寒等)。
2)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群的研究。包括绿色量、园林绿地的功能量化、城市绿化环境评价与需求调查。
3)城市森林绿地和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
4)城市生态绿地的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国外的绿化,早期发展一直以崇尚富装饰性植物的设计为特色,较东方传统造园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更强的征服自然的色彩。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以研究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设计思想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发展最早和最快是美国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生态的设计思想先后出现了四种倾向:
1)自然式设计与传统的规划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美国奥姆斯特德(FredericLaw Olmsted)极为推崇此模式。
2)乡土化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特色,代表人为西门德斯(Simonds)和詹逊(Jenson)。
3)保护性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纳绍尔(JoanNassauer)、惠尔克(Willian Weilk)和夏戈(BillyGress)在设计中运用了该思想。
4)恢复性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代表人物有K.希尔(KristinaHill)和A.丹尼斯(AgnesDenes)。
最近又提出了生态展示性设计的概念,即通过设计向当地民众展示其生存环境的种种生态现象、生态作用和生态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
生态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同的生态学研究尺度与绿地系统建设的层次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3.1 区域绿地体系
区域的含义指城市群或城市与城郊复合体。在区域这个层次,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应是建立一个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这包括两个层面:第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格局,特别区域水循环;第二,生物多样性维护安全格局,主要在于景观(生态学概念的景观)和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安全,城郊和城乡结合部、河口湿地是区域甚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所在,特别是一些鸟类、鱼类的重要栖息地或迁徙过境地。
3.2 城市绿地体系
这里的城市指城区部分。城市空间上是多种生态系统的聚合,由于其建筑往往所占的比例最大,完全不同于自然系统的下垫层性质与人为活动所排放的物质能量改变了城市局部环境,使得城市在生态上成为孤岛,朝着不适于人居的方向发展。所以城市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缓冲孤岛化倾向,尽量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因子保持接近自然系统的状态。
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可以用来描述城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按照生态学性质,基质是城市的建筑物,绿地生态系统构成斑块、廊道。在城市整体个层次上,由斑块和廊道构成的绿地生态系统能够起到掩盖建筑物基质的作用,理想的状况是,城市下垫层的生态性质由绿地生态系统主导,使城市不再成为生态上的孤岛,与周边系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合适人居的户外环境。但绿地生态系统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问题,如碳氧的平衡等。某些规划声称以碳氧平衡作为确定绿量(绿化率、覆盖率)的依据,实际上夸大了绿地的作用,城市根本不可能依靠自己解决碳氧平衡,碳氧循环即使不是全球机制所决定,也至少是一个大区域的机制所决定。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依赖于景观层次上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城市及郊野的自然系统保留斑块在生态学上往往具有特别意义,有些生境和生物群落可能是非常独特的,甚至是惟一的。但是完全重新构建人工绿地,不必过于强调物种多样性,只需满足生态调节功能结构物种的关联要求和审美要求即可。那种拼命追求物种数量的导向实际上走向形而上。生物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物种数量叠加,并且大量引来外来物种的潜在威胁人们已得到共识。
廊道(林带)需要一定的宽度,但宽度标准很难作出定量结论。目前环城林带、交通干线林带存在着相互盲目攀比的现象,但对其作用的认识却是非常模糊的。自然系统的廊道主要起着生物通道的作用,但在城市是否要强调生态通道?在林带改善小气候效应方面,农田防扩林的研究成果很值得借鉴。有一些观点非常强调林带与主风向的关系,实际上线状林带对风的改变只限于林带高度3~5倍的范围,除非林带形成网络。林带的建设须考虑城市生态特点。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虽然巨大,却有明显的失误,如在干旱地带,缺水是主导障碍因子,营造乔木林带以后,树木的蒸腾作用使地下水位下降,生境更加旱化,如用旱生灌木和草木却能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笔者推想我国的林带理念可能部分来自于中国人的围墙观念,如同历史上的围长城一脉相传,但万里长城并不能挡住外族进入中原。
景观的美学价值是一个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动态变化的难以确定的问题。都市人的审美时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但久居深山的农民却见高楼大厦最兴奋。保持景观中最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给予最大的信息量可以作为一种准则。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