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景色
㈠ 珠海哪里是最繁华商业区
珠海市的市区在香洲区,香洲区的整体发展情况在整个广东乃至中国都比较少见的情况就是区域功能区分地非常明确;
香洲汽车总站为中心的附近一带是老香洲、老城区,是土生土长的老珠海人聚集地,吉大是高档酒店写字楼聚集的商务带,前山是一大片一大片数不尽的住宅区,拱北作为连接澳门的出入口则是楼主想知道的珠海最繁华的商业区;
除了拱北整个商业区,还有几个个别的大型商业中心比如九洲城的免税商场,以及最近在南屏街口新开业的超大型商都:华发商都,同样是商业消费的好去处。
拓展资料:
珠海是珠三角地区海洋面积和海岛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海域面积6019平方千米,海岸线长691千米,岛屿146个(总面积236.9平方千米),被誉为“百岛之市”。陆地峰峦重叠,河网纵横,山川形胜,石奇洞秀,发展海滩旅游、海岛旅游和山岩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海滩旅游
银坑海滩浴场
金海滩
南沙湾海滩
凤凰山
白莲洞
- 又名鲤鱼嘴,位于香洲西南部5千米,九洲大道官村西侧两山之间。因“古有僧人隐迹于此,遍洞种白莲”而得名。山上怪石有心石、莲台石、木鱼石、鲤鱼石、观音岩洞、寒碧潭、九龙湖等自然景观。及建有翫月桥、观音庙、华佗庙、六角亭、石牌坊、九龙湖、九龙堤等。1979年始,市政府拨款重修、扩建。
赤花山
九洲岛
东澳岛
位于香洲以北约7千米的大浪湾。海湾长约900米,沙滩宽30多米,地势平缓、沙粒较细,向浅海滩延伸50米左右。
金海滩始名长沙湾,位于珠江入海口西侧,三灶岛的南端,东南两面环海,北倚炮台山。海滩长2300米,纵深500余米,面积1.3平方千米,滩势平坦,入水平缓,沙质匀细。是天然的海滨游泳与度假休闲的场地。
位于东澳岛。内滩长410米,水深13~17米。宜泳、宜钓、宜泊、宜海上娱乐。
山岩旅游
位于香洲北面。主峰海拔437米,面积约20平方千米。周围筑有杨寮水库、大镜山水库、正坑水库、青年水库。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山区林地被划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有尖峰岩、石牛岩、羚羊岩、花雨岩、浮屠石、飞鼠岩、凤凰髻石和百峒溪、凤凰池、龙潭等自然景观,及凤凰石亭、凤凰洞、银门洞、观音洞、郑仙洞、庵寺、烽堠等古迹。山泉甚多,盛产瑞兰。
因过去长满赤花(又称“龙船花”)而名。位于金鼎镇官塘村南2千米。山中有八景:六祖神明、赤花石炮,石鸡晨鸣,石壁反照,石船撒网,横岗木笛,赤企浓荫,石桥晚钓。山上有六祖庙、贞女祠古迹和凉亭。
海岛旅游
位于香洲东南面,距市区九洲港2千米。它是由大九洲、九洲头洲、鸡笼洲、横山洲、横挡洲、海獭洲、茶壶盖洲、大西排洲、龙眼洲等九个岛屿组成,总面积5平方千米。以面积1.5平方千米的大九洲岛居首。海湾形胜,林木葱郁,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有通天洞、银潭洞、将军洞、观音洞等。1984年始辟为旅游景点。
位于万山群岛中部,距香洲30多千米,面积约5.7平方千米。东澳岛完整地保留着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植被覆盖率达82%。岛上有石室、求子泉等。有新石器时期、夏商时期的古沙丘遗址;清代的铳城、烽火台和“万海平波”、“武当胜景”摩崖石刻及清政府在东澳湾附近筹建的税厂(海关分卡)等古迹。南端有南沙湾。
珠海十景
圆明新园、东澳岛(丽岛银滩)、唐家共乐园(鹅岭共乐)、珠海渔女(渔女香湾)、梅溪牌坊(梅溪寻芳)、农科中心(农科观奇)、飞沙滩(飞沙叠浪)、珠海烈士陵园(狮山浩气)、黄杨山景区(黄杨金台)、淇澳岛(淇澳访古)十个景点为“珠海十景”。
㈡ 陆地自然带景观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
标志就是纬度 纬度越低 就是离赤道越近 动植物不同 反之 纬度越高 越冷 下面给你参考纬度的分布
纬度自然带的存在早已为研究者们所承认,但关于地球陆地自然带的划分原则和数量,尚无统一的意见。这里所引用的地球陆地自然带,反映了大多数学者所划分的地带,每一自然带的典型和最富有表现力的特征是植被类型,因而这也反映在这个自然带的名称及其特征的描述上。
(1)热带雨林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本带气候属于赤道多雨类型,终年高温,各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上;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 毫米左右。整个环境过度湿润,适于热带雨林生长。这里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林中动物以鸟类和猿猴目为活跃。林下的风化壳上,发育着热带的砖红壤。
(2)热带稀树草原带。位于热带雨林带的两侧,在非洲和南美洲有着广泛的分布,而在澳大利亚、中美洲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分布不广。本带气候属于热带干湿季分明的类型,最大的特征是一年中有长达四个月以上的干季。热带稀树草原也称萨王纳群落,主要是由高大的禾本科植物所构成,在草本植被中间,零星地分布着成片的乔木或独株的乔木,如非洲的波巴布树、南美洲的纺锤树等,它们具有能储藏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热带稀树草原的季相变化非常明显,雨季草木繁茂,干季草原呈现一片黄褐景色。善于疾驰的
食草动物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食肉动物也很丰富,如斑马、长颈鹿、犀牛、羚羊、狮、豹等。茂密的草本植物引起生草过程的发育,因此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
(3)热带荒漠带。此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南非及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
陆地上中纬度地区自然带特征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如地中海沿岸、非洲大陆的西南端、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南沿海、北美洲的加里福尼亚沿海地区以及南美洲西部的智利中部。本带气候属亚热带夏干型,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色土。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如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东南部。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是这里的主要植被,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3)亚热带荒漠草原带。本带处在热带荒漠和亚热带森林带(包括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之间,在北半球位于热带荒漠带的北缘;南半球则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南部以及非洲和南美洲南部的部分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随着由热带荒漠向纬度较高地区推进,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最大降水量常在低温时期,夏季则高温、少雨,使本带干旱、缺水。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4)温带阔叶林带。又称夏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中部是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亚洲东部的夏绿林,包括我国东北和华北、日本群岛、朝鲜半岛、苏联的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等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辽东栎以及槭属、椴属、桦属、杨属等组成的杂木林。欧洲西部的夏绿林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这里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植被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为主。温带阔叶林的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少,但个体数量较多,主要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为最活跃。
(5)温带荒漠带。本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以及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类型。这里植被贫乏,只有非常稀疏的草本植物和个别灌木;土壤主要是荒漠土。
(6)温带草原带。从东欧平原的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这是一条东西走向很宽的温带草原带;北美洲中部和南美洲南部的温带草原,由于一系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呈东西向带状的分布形式。温带草原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类型,植被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和栗钙土;啮齿类(如黄鼠、野兔)、有蹄类和一些食肉动物(如狼、狐等)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
.陆地上高纬度地区各自然带主要特征
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约在北纬50°~70°之间,如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这里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十分寒冷,夏季温暖潮湿。形成了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动物界主要以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苔原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圈内许多岛屿。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这些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苔原带;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
冰原带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这里全年由冰雪覆盖,气候终年严寒,最暖月的平均温度仅在某些地区高于0℃。植物非常稀少,仅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才有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冰原带的动物界也很贫乏,南极大陆没有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诸岛上有时可以看到白熊和白狐;在南、北半球冰原带的海水中,有鲸和海豹等。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有哪些规律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主要有以下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带状排列,并按经线方向有规律的南北更替的变化。纬度地带性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不同纬度的地带,不仅热量条件不同,而且水分条件也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和自然景观。
(2)经度地带性。自然带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逐渐更替,大体上与经线相平行伸展成条带状。它的产生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必需具备一定的热量条件。
(3)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种垂直的气候变化影响到生物、土壤也相应发生垂直变化,因此形成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对某个具体的山地来讲,它总是处在一定的纬度带内,因此纬度地带性也必然给它打下烙印。此外,山体的高度、走向、坡向以及海陆位置等也对垂直地带性变化有重要影响。
(4)非地带性。在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之为非地带性因素。在它的影响下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遭到破坏,变得很不完整或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如在北纬50°~70°的大陆上是东西延伸的针叶林,而南纬50°~70°之间由于大部分是海洋,因而没有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面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从以上可以看出,地球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各方面规律的支配,其中热量条件是最基本的。在纬度地带性的基础上,又叠加上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诸方面的作用,使得自然带的分布既有一定的规律,又错综复杂。
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从旅行中获得对地域差异现象的感性认识。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显著差异。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图3.54)中可以看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规律性。
自然带(阅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
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综合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地域分异。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且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带状的分布,这叫做自然带。各自然带有规律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陆地上的自然带
世界陆地,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几个大的自然带,就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很简略的分法。如果再进一步划分,自然带可以分得更多更细些。例如,温带森林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带:(一)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度到70度之间);(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南北纬35度到50度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度到60度之间的大陆西部);(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度到35度之间的大陆东部);(四)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度到40度之间的大陆西部)。地球表面的各个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带逐渐地转变为另一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在着过渡,例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的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的半荒漠带等。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地面上如果排除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的干扰,自然带在平地上的分布应当是相当规则的。这种假设的“理想大陆”自然带,具有两种水平分布规律,即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按照水平分布规律分布的自然带,叫大陆水平自然带,它是同山地垂直自然带相对来说的。
收起
㈢ 探险家的故事300字
我探索,故我成功
上帝总是爱和人们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当你克服重重困难、踌躇满志地准备拥抱胜歉利的时侯,却猛然发现自已又回到了起点。此刻倘能坦然面对,必定心怀一个信念——“下一个苹果正等特着我!
科学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与荆棘,探索的过程也就无比艰辛,惟有具备坚强的意志、超人的毅力和博大的胸怀者,方能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中不断完善,最终走向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一例。他为了寻找做灯丝的最佳材料,曾经做了无数次实验,他用过普通的金属丝线,还用过其他许多材料,可结果都归于失败。有些人因此而嘲笑爱迪生,认为他做了这么多实验,一点价值也没有。而他却坦然地笑笑说:这些实验的价值就在于告诉后人,这些材料都不适合做灯丝,可以使后人避免重复失败,这离成功不是更近一步了吗?的确,生活中任何一次探索,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
不仅科学的探索如此,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还记得1993年一个叫蒙特卡洛的地方吗?还记得萨马兰奇向世人宣布结果的情景吗?还记得澳洲人喜极而泣,紧紧拥抱的情景吗?还记得12亿中国人当时的极度失望吗?一个即将到手的苹果就这样突然坠落了。自从1993年北京申奥败给悉尼后,国人便刻骨铭心地记住了上面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不得不承受这失败的打击。但是,失败没能冷却中国人的申奥热情,挫折没能阻止龙的子孙探索的步伐。正视失败,勇于探索,不屈不挠,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中国人在知道200O年奥运会主办权的“苹果”不属于自己后,便移动梯子,自标指向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只“苹果”我们卧薪尝胆,完善自己,扛起“新北京、新奥运”的大旗,终于在2001年圆了申奥梦。回顾昨天,在1993年的“世纪申奥”活动中,悉尼、北京还有那属于全人类的奥林匹克,其实都是赢家!
失败后的不断反省,不断探索,使我们摒弃了浮躁和对形式的过于专注,走向了成熟。最终我们不仅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而且还使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空前高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增强。
综上所述,在追求与奋斗的旅途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失败,但挫折有挫折的价值,失败有失败的意义,成功最终属于不懈探索的人。我探索,故我成功!
㈣ 这个季节去哪旅游最合适
冬季适合旅游的地方有西藏、瑞士、卡拉库勒湖、拉萨、大理。
1、西藏
冬季的西藏也很美,冬季是去西藏旅游的淡季,不过今年西藏旅游部门特推出了“冬游西藏”优惠政策,其中目前公布的一条政策就是布达拉宫自11月1日起至明年3月15日将实行免费参观!
冬季去西藏旅游,可以去万里冰封的纳木措,冬日仙境般的羊卓雍措,雪后然乌湖的盛世美颜,去林芝欣赏“雪域江南”的魅力。
5、大理
1月大理旅游推荐,任何一个季节都可以来大理旅行,春秋自不必多言。冬天的大理阳关灿烂,气候干爽,是有阵风。在大理古城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事,也没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
在大理,一定要在花木扶疏的院落里读书、晒太阳,让大理冬日的紫外线把自己晒成健康的小麦色。
旅游安全注意事项如下:
1、水上活动必须按规定穿着救生衣,勿超越安全警戒线,勿独自下水;行走雪地、山路要小心谨慎;年迈和身体不适者勿参加剧烈或刺激性活动项目。
2、购物和娱乐消费要注意财物安全,保管好发票或凭证。
3、按不同季节、地区、出游方式,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常用药品和证件。
4、遇到紧急情况或安全事故,拨打导游或当地报警、救护、投诉电话,并保护好现场和物证 祝楼主旅游愉快。
㈤ 长江流经哪些省市自治区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km,比黄河(5464km)长900余公里。
长江正源是一个宽阔的地理单元,它包括昆仑山至唐古拉山间的广阔地域,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
区内地形起伏和缓,平均海拔4400-4700米,年均气温-4℃以下,气温低,植被稀疏,常年冻土广泛分布,动物种类简单,多为高原特有的种类
(5)陆地景色扩展阅读:
长江水量:
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
与长江流域所处纬度带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虽然都超过长江,水量却远比长江少,前者约为长江的70%,后者约为长江的60%。
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951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463亿立方米,重复水量2360亿立方米。由于流域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量为2760m3,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长江水资源特征,主要反映在河川径流的时空分布上,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99%;在地表水资源中,河川径流量又占96%以上。
汛期的河川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70%~75%。径流地区分布也很不均匀,单位面积产水,以金沙江和汉江水系为最少,鄱阳湖和洞庭湖水系为最大;按行政区,青海、河南最小,湖南最大。
㈥ 什么是自然景观和陆地的海洋生物和植物
标志就是纬度 纬度越低 就是离赤道越近 动植物不同 反之 纬度越高 越冷 下面给你参考纬度的分布
纬度自然带的存在早已为研究者们所承认,但关于地球陆地自然带的划分原则和数量,尚无统一的意见。这里所引用的地球陆地自然带,反映了大多数学者所划分的地带,每一自然带的典型和最富有表现力的特征是植被类型,因而这也反映在这个自然带的名称及其特征的描述上。
(1)热带雨林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本带气候属于赤道多雨类型,终年高温,各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上;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 毫米左右。整个环境过度湿润,适于热带雨林生长。这里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林中动物以鸟类和猿猴目为活跃。林下的风化壳上,发育着热带的砖红壤。
(2)热带稀树草原带。位于热带雨林带的两侧,在非洲和南美洲有着广泛的分布,而在澳大利亚、中美洲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分布不广。本带气候属于热带干湿季分明的类型,最大的特征是一年中有长达四个月以上的干季。热带稀树草原也称萨王纳群落,主要是由高大的禾本科植物所构成,在草本植被中间,零星地分布着成片的乔木或独株的乔木,如非洲的波巴布树、南美洲的纺锤树等,它们具有能储藏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热带稀树草原的季相变化非常明显,雨季草木繁茂,干季草原呈现一片黄褐景色。善于疾驰的
食草动物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食肉动物也很丰富,如斑马、长颈鹿、犀牛、羚羊、狮、豹等。茂密的草本植物引起生草过程的发育,因此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
(3)热带荒漠带。此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南非及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
陆地上中纬度地区自然带特征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如地中海沿岸、非洲大陆的西南端、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南沿海、北美洲的加里福尼亚沿海地区以及南美洲西部的智利中部。本带气候属亚热带夏干型,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色土。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如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东南部。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是这里的主要植被,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3)亚热带荒漠草原带。本带处在热带荒漠和亚热带森林带(包括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之间,在北半球位于热带荒漠带的北缘;南半球则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南部以及非洲和南美洲南部的部分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随着由热带荒漠向纬度较高地区推进,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最大降水量常在低温时期,夏季则高温、少雨,使本带干旱、缺水。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4)温带阔叶林带。又称夏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中部是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亚洲东部的夏绿林,包括我国东北和华北、日本群岛、朝鲜半岛、苏联的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等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辽东栎以及槭属、椴属、桦属、杨属等组成的杂木林。欧洲西部的夏绿林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这里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植被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为主。温带阔叶林的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少,但个体数量较多,主要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为最活跃。
(5)温带荒漠带。本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以及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类型。这里植被贫乏,只有非常稀疏的草本植物和个别灌木;土壤主要是荒漠土。
(6)温带草原带。从东欧平原的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这是一条东西走向很宽的温带草原带;北美洲中部和南美洲南部的温带草原,由于一系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呈东西向带状的分布形式。温带草原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类型,植被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和栗钙土;啮齿类(如黄鼠、野兔)、有蹄类和一些食肉动物(如狼、狐等)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
㈦ 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不同于土地、矿藏等传统资源,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广域性、区域性、不可移动性、多样性、永续性等特点。
(1)旅游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广泛。可以说,在地球上任意一点都有旅游资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陆地上有人们熟悉的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像黄山集地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于一体。城市有体现人类智慧的现代建筑,乡村有浓郁的民俗及田园风光,人烟稀少的山区、沙漠,有原始、纯朴的自然风光;在无人居住的陆地上则有人们不熟悉的特色景观,如南极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涛汹涌的海浪和一望无际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万变的气象景观。可以说,几乎在地理圈范围内的各个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存在。
(2)旅游资源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各种旅游资源既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从而使旅游资源产生区域性差异。如海岛低地、热带风光、椰林竹楼、高山积雪、沙漠驼铃等特色旅游资源,均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不仅自然旅游资源受自然环境影响,人文旅游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环境决定。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中,为了获取适宜的生存条件,不得不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因而,人类创造的各种人文景观及文化遗产,也都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留下了区域特征的烙印。以民居建筑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标志,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内蒙古牧区的牧民则主要居住帐篷与毡房,西南部潮热地区的居民更喜欢所谓“吊脚楼”,等等,这些民居的特点都与生活地的自然环境特异性密切相关。
(3)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各种特色旅游资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与其地理环境、区域环境相适应的地区,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区域特征。这正是旅游资源个性特征——不可移动性的体现。与这类地方色彩、区域特征相适应的是自然环境的个性特征,离开了个性特征,建立在特色、个性基础上的内涵与吸引力将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马俑运到外地去展出,由于数量有限,且脱离了兵马俑博物馆周边地区强烈的“兵马俑”氛围,一方面,人们很难感受到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由于数量上与兵马俑博物馆相去甚远,人们根本无法感受两千年前秦军兵强马壮、气势磅礴的阵容,体会秦始皇统帅百万大军“横扫六合”、“北却匈奴”、“南平吴越”,统一中国的宏伟业绩。再比如湖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作为景点被移造到其他地区后,游客通常很难理解为什么费那么大工夫建造似乎没有什么用途、还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楼。这也是许多仿造旅游景点共同面临的问题:仿真、逼真,甚至以假乱真,但由于缺乏区域环境的烘托气氛,使游客难以感同身受。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属地原则,即在旅游资源地进行开发,而不是把资源迁移到其他地方,制造“人造景点”,为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事实上,大量的旅游资源也是根本不存在迁移可能性的。
(4)旅游资源具有永续利用性。旅游产业之所以被称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就是因为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永续利用性。对于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一般不能将其像食物一样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风光、城镇风貌、名胜古迹、园林建筑等所形成的旅游资源,只是供旅游者参观游览,旅游者能带走的也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美感,但绝无可能把这些旅游资源也带走。再如黄山风景区的招牌——迎客松,尽管每年都有百万计的游客观赏、与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时时在迎客。由于这些资源不是实物消费形式的资源,因此,它们可以长期地为人们所利用。当然,也有少量的资源,如食品类的、消耗性的,在旅游活动中会被旅游者消耗掉,这在农家旅游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这些消耗性资源需要进行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使用也是相对的,在旅游过程中这类资源也会出现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长期使用资源也必须进行可持续开发,如黄山风景区对各景点进行轮休,即每一个景点在接待游客几年后就封闭一段时间,使该景点内的自然植被、生态环境能够得以恢复。所以在开发利用中,需要重视通过各种保护措施,一方面减少其自然的、人为的破坏,另一方面进行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等,延长资源的使用期限。
(5)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文化属性特征,蕴藏着一定的科学性和自然的或社会的哲理。从这一层面上,旅游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休闲、猎奇的水平上,更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观光、游览、参与和体验,在得到各种美的享受之外,还能丰富阅历、增长见识。例如,各种绚丽景色、博物馆、遗址遗迹、经典建筑,除了增加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外,还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思维。所以通过旅游活动、通过欣赏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创造出历史。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每到一处名山大川,都会因景而发,留下脍炙人口的景点诗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虽是吸引游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要获得这种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游者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当然,旅游活动真正的内涵,实际上正是通过对景点的某些文化内涵的欣赏与领悟,找到旅游者与景点之间在心灵上的谋和点,是进行旅游增值开发的关键,也是旅游产业与旅游资源长期、永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旅游开发不仅应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且更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蕴涵于景观的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现给旅游者,使其由单纯的表面旅游演化为内涵旅游,从而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㈧ 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句子
代悲白头翁
年代:【唐】 作者:【刘希夷】 体裁:【乐府】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
应怜关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
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知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
唯有黄昏鸟雀悲!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莫回。刘禹锡《石头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黛玉《葬花吟》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 《江楼有感》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浪淘沙》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腾王阁》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子夜歌》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其二 李煜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离思》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刘希夷和张若虚都是唐诗意境的开拓者,这两句诗不仅在句式上相似,在意境和寓意上也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