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一时观不透
❶ 兰亭集序与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异同
兰亭集序抄与春夜宴从弟桃袭花园序在形式上的异同
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51岁,会稽内史任上。这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已经36年,在士族制度的统治下,社会矛盾重重,当权者无心北伐,只图奢侈享乐。文人士大夫意志消磨殆尽,多崇尚老庄思想,清谈玄理之风极盛。李白的《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
兰亭集序与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在内容上的异同
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暂短的,必然“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
李白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低沉清幽。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❷ 乾隆豋庐山诗后二句是美景一时观不尽,天颜有幸再来游
全诗如下:
龙川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看西北三千界,势压江南十二州,
好景一时看不尽,天缘有分再来游。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有一名叫周颠的疯和尚在东华门谒见朱元璋,口唱“告太平”歌,言朱元璋定都南京,天下太平。后随军横渡长江,至彭泽前小孤山时,忽无风,船不能渡,疯和尚遂站立船头,呼啸一声,东凤劲吹,兵马始扬帆渡江而过。后和尚辞别而去,问他居处,答:“吾乃庐山竹林寺僧也。”随之白云升起,疯和尚踏白云向庐山而去。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特遣使来庐山,访周颠不遇,人传已在此乘白鹿升天。朱元璋即建亭立碑,以张其事。凭亭北眺长江、九江,近瞰山麓东林寺、千佛塔,皆历历在目。亭内矗立一块大碑石,碑上镌有周颠仙人传及朱元璋写的《颠仙诗》。亭的两侧有石刻诗联:“一亭烟雨壑万松,四辟云雾江湖棹”。在御碑亭下,有朱元璋所题《庐山诗》一首,原文如下: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至今庐山有真迹流传,有史可考确为朱元璋诗文。这是这首诗的正根儿。这首诗意境不错又处于庐山风景之中,所以流传甚广。到后来也附会上了许多其他传说。
内蒙古的勃隆克为塞外景观之一绝。相传康熙年间,为了显示清帝国大一统的声威和一派升平气象,康熙皇帝亲率王公贵族、朝廷重臣及京师御前甲胄近万人,浩浩荡荡直奔塞外边陲。在迤逦千里的途中,偶然发现了“山青林茂,草丰水秀”的勃隆克,康熙旋即惊叹不已。遂登高举目四顾,但见脉脉青山,悠悠绿水,莽莽从林,茫茫草原尽收眼底,一览无遗。康熙正襟肃立,凝视勃隆克山山水水,微露思索之状,便口吟七律一首,诗云:
青山松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河漂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望塞北三千里,近视江南十六洲。
美景一地赏不尽,天缘有分再来游。
显然是朱元璋诗的翻版,只是把西北、东南换成了塞北、江南。
到了晚清,公案小说兴起,表现侠义英雄效忠皇家圣主的小说大量出现。在《乾隆下江南》这部书里,也借用了这首诗,不过主角换成了乾隆皇帝。
“天子用完,一同出门,随到金山寺游玩。一路驾小艇来到山前,见这寺建在江中,十分巍峨雄壮,景象辉煌,到了玉台书前一望,见往来商船,源源不尽,远看水色天光,玲挑剔透,果然好一座名胜禅林。圣天子此际满心欢喜,就在桌前取了一管笔,向墙上题了一首诗云:
龙川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看西北三千界,势压江南十二州,
好景一时看不尽,天缘有分再来游。
❸ 老艺人说书开场白
1、湛湛青天不可欺,张飞喝断挡阳桥,虽然不是好买卖,今天来的人不少。专
2、野草闲属花遍地愁,龙争虎斗几时休,抬头吴越楚,再看梁唐晋汉周!
3、难难难,道德玄,不对知音不可谈,对了知音谈几句,不对知音枉废舌!
4、色色色,千古一过,君子失德小人常乐,大丈夫也难把美人关过!
5、远看忽忽悠悠,近看飘飘摇摇,在水中一出一冒,有人说是葫芦有人说是瓢,二人打赌江边瞧,原来是和尚洗澡。
(3)美景一时观不透扩展阅读:
写开场白技巧
首先要紧扣诵读活动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话题;再次要美化句子有文采,可巧用各种修辞手法;最后宣布活动开始。常见的开场白有以下几种:
1、故事式:故事式开场白是通过一个与活动有关的时间或者故事作为开头,故事式开场白要避免复杂的情节和冗长的语言,要简洁明了。
2、开门见山式:开门见山,用精炼的语言交代活动的意图或主题,然后在主体部分分开论证和阐述即可。
3、幽默式:幽默式式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或者事例作为活动的开场白,它可以使听众在轻松愉悦之中很快进入活动接受者的角色,幽默式的开场白切忌低级庸俗的笑话或粗俗的语言。
4、引用式:活动的开场白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语,为展开自己的活动主题作必要的铺垫和烘托。
❹ 乾隆写的一首诗是什么一时观不透
应该抄是 "美景" 两个字吧
金山竹袭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
美景一时观不透,天缘有份画中游。
也有人说这首诗被人给改了.原诗为:
青山竹影几千秋,云所高峰水直流.
万里长江漂玉带.日轮明月滚金球.
眼观湖北三千里,近视江南十六洲.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分再来游.
具体哪首诗对我也不太清楚,但你那句诗所缺的应该就是"美景"二字
❺ 用几句话,写一处景色。句子要流畅,语句要优美。
1、宁抄静的夏夜月朗风清,总是能给我一种清逸娴静的感觉。明净清澈如柔水般的月色倾洒,清光流泻,意蕴宁融。月色柔和而透明,轻盈而飘逸。
2、枫树林给大地铺上了红色的地毯,秋风一吹,枫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好似在鼓掌欢庆这丰收的景象。看,那菊花,它们开得多么热烈!多么旺盛!黄的、红的、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披着寒霜,争妍斗艳,喷芳吐香,开得到处都是,简直成了一个锦簇的世界。
3、二月里的春风,在白天,暖洋洋的,带点潮湿味儿,吹在脸上,却有点像棉花絮拂着脸上的味道;可是一到夜晚,特别是深夜,那股尖厉劲儿,真有点像剪刀呢。夜风在河滩里飘动着,沙滩里的柳树,像喝醉了酒似的,使劲地舞动着她满身的嫩油油的枝条。
4、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5、一阵秋风吹来,金黄的树叶经不住吹袭,从树上飘飘悠悠打着旋儿落下来,像美丽的蝴蝶在半空中翩翩起舞。地上的树叶厚厚的,像给大地铺上了一条无边的金毯。蚂蚁兄弟急急忙忙赶来,钻了进去,把它当成自己的棉被。
❻ 乾隆写的一首诗是什么一时观不透
全诗如下:
龙川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看西北三千界,势压江南十二州,
好景一时看不尽,天缘有分再来游。
❼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它的白话理解是什么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的白话文理解就是:一时看不尽这美景,希望依然有缘分的话能去画中一游;该句出自乾隆帝的《画中游》,原文如下:
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
译文:
几世春秋竹影在金色的山中摇曳。云层高远江水自流。长江万里好似飘飞的玉带。明月好似金球滚动。从远处的湖北三千里到近处的江南十六州。一时看不尽这美景,希望依然有缘分的话能去画中一游。
(7)美景一时观不透扩展阅读:
历史故事:乾隆皇帝与画中游
在颐和园中,排云殿两边依山势对称布置了许多建筑,如前山东部乐寿堂北的半山坡上有一巨石,上刻乾隆手书四个大字“燕台大观”,巨石下有一组建筑,名“乐寿堂”。
而在万寿山前西部,画中游的亭台楼阁别具一格,各建筑物之间以爬山廊连接,利用山形地势的高低,筑有不同高度的平台,而且建筑的不同形体相互搭配,构图丰富。
登阁眺望湖光山色,犹如置身画中。相传这画中游是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据说当初乾隆三下江南,回到北京后便想仿照江南景致造清漪园。
他先找来工匠制作模型,可模型完成后他总觉得听鹂馆后空着块地方不合适,找人设计了多种图样,均不满意。乾隆日思夜想,后于梦中见一白须老者带二使女前来,使女手中各持一画轴,打开后是两幅画着楼台亭阁的图画,美妙绝伦。
❽ 写一处景物的作文二百多
冬天抄又是一个温柔的姑娘,她给朝阳抹上红润,给大地披上白纱,你瞧,那堪蓝的天空中旭日像醉汉的面孔涨的通红地从树后出现了。它的光辉照射着大地,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温暖。乡间小路覆满了白霜,在人们脚下踏的簌簌作响。
万顷青松完全融入皑皑白雪之中。近处的房屋、栅栏……都穿上了柔软、洁白又得体的棉衣;树木的枝条,千姿百态.有的长长的。绒乎乎的,像娃娃胖胖的手臂;有的缀满大大小小的绒球,似乎你大喊一声,它们就会“扑簌簌”滚落下来。整个天地间是洁白、雅静的,犹如一件巨大晶莹、奇伟壮观的艺术珍品。
几场大雪飘落之后,大地就是一个银色的世界。山脉、河流、田野、房屋被升腾的太阳映得熠熠生辉,直逼你的眼。站在旷野上,猛吸几口凉丝丝、甜津津的空气,再徐徐地吐出去,你会感到五脏六腑都是清新的。
田野披上一望无垠的地毯,树上如玉花绽放,屋顶如涂了白漆,道路如月光洒落,树上冰凌霜挂,太阳出来,红装素裹,粉妆玉砌,分外妖娆。
❾ 人为什么要旅游
外出旅游可以让人放松身心,开阔眼界,洗涤心境,可以见识一个世回界大好河山。答也感悟人生,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见识各地的奇人异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出去旅行接触的人越多,你就会被这个世界上的其他生活态度所感化,因此也会对你自己的一些态度会有一些多多少少的改变的。
很多旅游者就是为了放松自己的心情而做的一种移位空间治疗方法。可以缓解自己的生活压力,回归自然界。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让心情经历一次洗礼,让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让整个身体为之放松,去感受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氛围。
旅游的价值在于过程,所以对结果的要求不是很高。它带给人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愉悦 ,比如赏风景 ,尝美食 ,住民宿等等,如果要住民宿,可以通过小程序<旅小筑>来预订,设计的很有风格。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❿ 行至山穷水尽处,坐看风起云涌时。这是哪一首诗作者是谁
是“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
作者 唐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 文】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
【文体知识】
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名句点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
【名句运用】
类似本诗描写云的诗句有陶潜《归去来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王勃《滕王阁诗》中有“闲云潭影日悠悠”等。
【难句解析】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拓展积累】
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自知” 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王维运用“空”字的诗句还有:
《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桃源行》》中有:“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鸟鸣涧》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过香积寺》中有:“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