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黄山美景的诗句
1. 游客雨中爬黄山崩溃想回家,究竟是怎么回事
女游客在爬黄山的时候,爬到一半,一路上都被大风大雨不停“袭击”。看到前面的人山人海时,女游客顿时心生退意,想要回家。
2. 雨中登黄山的诗句又没有
疾风骤雨雾迷重,
翠谷猿啼不见踪。
玉瀑千层飞壁壑,
莲峰万丈望崖松。
岚涛北海灵岩秀,
碧霭蓬莱瑞气浓。
醉在黄山幽绝处,
桃源梦境再相逢。
3. 雨中的黄山从什么角度写出了黄山的美丽
一、雨中的黄山是从游客的角度写黄山的美丽。
二、全文:
黄山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山”,它以险、峻、美、奇而著称。关于黄山的描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话,“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来徽州人据此升华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高中的时候学过作家李健吾先生的一篇散文《雨中登泰山》,印象颇深。这次我上黄山,天公不作美,一路大雨,行程坎坷不已,正好成此雨中登黄山。
登山前导游小姐很风趣地说:“贵人出行招风雨,雨中登黄山是可遇不可求的哟”。尽管明白导游是在宽慰游客的心,但我们也算找了个平衡的支点。“不管风吹雨打,既然来了,就算天上下刀子,我们也要上山瞧瞧黄山的真面目!”这是我们的想法。路上导游云,游黄山,是抬头看景,低头看路。我云,左看雾,右看雾,抬头是雨,低头是路,走在雨中,全身湿漉漉。雨中的黄山,没有见到什么美景,所见的都是身披五颜六色雨衣的游客,像一批批的蝗虫,涌向黄山,别是一番风味。因为雨势实在是太大,照相机刚拿出来,镜头就湿了,所以一路上基本没能拍下什么好照片。既然不能拍照,我们就一边走一边调侃,有人说,黄山的美就美在云;有人说,黄山的美就美在雾;有人说,什么都不是,黄山的美就美在让我们身在山中不见山。我说:“抬头看雾,脚下看路;两边看树,模模糊糊;黄山黄山,待价而沽。”大家大笑。的确,黄山啊,你真像一位闺中秀女,羞答答地遮盖着一领似梦似幻的面纱,不轻易让人看清你的娇容。雨中黄山,一种别样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让人的思绪随着云层变化而变化的含蓄的美。此时,我也才算真正地理解“不识黄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
四个小时后,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拨1860米的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站在光明顶,心里充满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喜悦和自豪,雨中更添风势,风助豆大的雨点狂下,我们竟然被雨点打得脸上隐隐生痛,雨水汗水横流交织在一起,雨衣未遮住的衣裤全部湿透,波鞋也成了名符其实的雨鞋,山风吹来,凉丝丝地令人顿生寒意。晚上我们住宿在山顶白云宾馆,雨夜的黄山谈不上浪漫,但淅淅沥沥的雨声,竟能使原本有点烦燥的心慢慢的平静......
第二天雨势依然很大,宏伟壮观的黄山日出是看不成了,我们只好改变路线抄近路坐揽车下山,结束这次行程。
雨中游黄山的经历使我顿悟,外出旅游的关键是自己的心态,千万不要因为特别在意天气的好坏而破坏了融入自然的心情。既然晴天有晴天的乐趣,那雨天肯定会有雨天的韵味;如果照相留影受到了影响,那正好可以增加欣赏和体验景物的时间。虽然,由于一路伴随着风雨,黄山远处景致无法一一看尽,留有些许遗憾,但也为下次再来找到了借口,此次雨中登黄山,更增加了我一份刻骨铭心的经典阅历。
4. 描写雨中黄山的诗句有哪些
【杂曲歌辞·宫中乐】
作者:张仲素
奇树留寒翠,神池结夕波。
黄山一夜雪版,渭水雁声多。
【奉送五权叔入京兼寄綦毋三】
作者: 李颀
云阴带残日,怅别此何时。
欲望黄山道,无由见所思。
【宫中乐五首】
作者:张仲素
奇树留寒翠,神池结夕波。
黄山一夜雪,渭水泻声多。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作者:武平一
紫汉秦楼敞,黄山鲁馆开。
簪裾分上席,歌舞列平台。
马既如龙至,人疑学凤来。
幸兹联棣萼,何以接邹枚。
【秋浦歌十七首】
作者:李白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5. 描写“雨中的黄山”的诗句有哪些
李颀 《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
云阴带残日,怅别此何时。
欲望黄山道,无内由见所思。
2.张仲素 《宫中容乐五首 》
奇树留寒翠,神池结夕波。
黄山一夜雪,渭水泻声多。
3.武平一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紫汉秦楼敞,黄山鲁馆开。 簪裾分上席,歌舞列平台。
马既如龙至,人疑学凤来。 幸兹联棣萼,何以接邹枚。
4.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
5.张仲素 《杂曲歌辞·宫中乐 》
奇树留寒翠,神池结夕波。
黄山一夜雪,渭水雁声多。
6. 赞美秋天雨天黄山的句子
1、黄山归来已经很多天了,但那秀丽的风景犹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仍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我想告诉大家:黄山值得一游,如果你不去,将是你终身的遗憾。
2、黄山可真高啊!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耸立入云端。从山上好像仙人那样,能腾云架雾,悠然而去似的。
3、黄山可真险啊!我从来没看过这样陡峭的山峰。一座座峰危屹立,怪石嶙峋。崖峭似刀削,几乎是九十度垂真的真梯,隔老远也让人心惊肉跳,好像一失足立刻就会从崖上跌下去摔的粉身碎骨似的。
4、黄山可真险峻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黄山上的怪石,星罗棋布,点缀在波澜壮阔的黄山之中。这些石头,有的大,有的小,造型别致,有的像人,有的像怪兽,有的像物品,非常有趣。我和妈妈站在鳌鱼峰往下望,太高了!如果你一动好像就会从山崖上跌落下去。
5、黄山乃“天下第一奇山”。在黄山四绝中,黄山的奇松人们更为情有独钟,在黄山的山顶上,陡崖边,滑坡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的潇洒,挺秀,优美,遒劲而饱经苍桑,它们给人们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迹。
6、黄山上得奇石还有很多,比如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仙人下棋等。你们不知道黄山的四绝吧,就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黄山的四绝有温泉松树奇石云海。这就是黄山,这就是我们的黄山。
7. 描写雨中黄山的诗句
五律·雨中游黄山
墨翁
题记:不巧,选定中秋,单位组织黄山游,恰逢下雨。专也罢,雨中游黄山属,别有一番情。友人摄得《雨中黄山》照,赋诗题之,聊作纪念。
黄山久负名,更有迎客松。
雾霭清泉冷,烟岚古树青。
拾级观雨景,登顶赏云亭。
环望群峰岭,若无若有中。
8. 雨中登黄山的诗句又没有
描写黄山风景的优美诗句
1、石猴万载坐高崖,盼客归来手托腮;待到明版年春日暖,权漫山遍野故人来。——《猴子观海》
2、山盟海誓长生殿,玉殒嵬坡痛断肠;魂寄蓬莱仙境地,明皇亲手画晨妆。——《蓬莱三岛遐想曲》
3、红艳春花簇簇开,黄山美景盼人来;轻舒巨臂邀诸客,再上天都眺远台。——《黄山盼客松》
4、望客殷勤上雨台,才逢君面又离开;热情挥手由兹去,恭请明年又再来。——《黄山望客松》
5、玉蕊向天开,观音下界来;东归陀岛去,留下佛莲台。——《莲花峰传说》
6、开在黄山上,无人识得伊;深红蒹浅紫,唯独有春知。——《黄山迎春花》
7、摩天接日云台渺,飞瀑挥毫忒有神;写出丰姿遒劲字,顶天立地一完人。——《观人字瀑》
8、千姿百态皮蓬境,变化无穷巧石奇;才见登梅鸦鹊跳,阿倾指路一仙耆。——《皮蓬仙境》
9、光明顶上彩云飞,忽见仙桃石已归;石去天涯无歇处,仍回松岭伴朝辉。——《飞来石》
10、松翁挺立玉屏峰,颔首相邀似重逢;笑迎东西南北客,黄山深处觅仙踪。——《黄山迎客松》
9. 谁有徐迟《黄山记》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
黄 山 记
徐迟
一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作为最高的效果,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这种光最神奇不过。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
二
鸿蒙以后多少年,只有善于攀援的金丝猴来游。以后又多少年,才来到了人。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他和浮丘公、容成子上山采药。传说他在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40公尺的光明顶之傍,炼丹峰上,飞升了。
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在他足下,险阻山道阻不住他。他是李白。他逸兴横飞,登上了海拔1860公尺的莲花峰,黄山最高峰的绝顶。有诗为证: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惜升绝顶,俯视天目松。李白在想像中看见,浮丘公引来了王子乔,“吹笙舞风松”。他还想“乘桥蹑彩虹”,又想“遗形入无穷”,可见他游兴之浓。
又数百年,宋代有一位吴龙翰,“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看来那时候只能这样,白天登山,当天回不去。得在山顶露宿,也是一种享乐。
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能登上莲花峰顶。汪以“从者七人,二僧与俱”,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登山队,“一仆前持斧斤,剪伐丛莽,一仆鸣金继之,二三人肩糗执剑戟以随。”他们只到了半山寺,狼狈不堪,临峰翘望,败兴而归。只有少数人到达了光明顶。登莲花峰顶的更少了。而三大主峰之中的天都峰,海拔只有1810公尺,却最险峻,从来没有人上去过。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诗倒是写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没有一个。
登天都,有记载的,仅后来的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
三
白露之晨,我们从温泉宾馆出发。经人字瀑,看到了从前的人登山之途,五百级罗汉级。这是在两大瀑布奔泻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级,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但我们现在并不需要从这儿登山。另外有比较平缓的,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我们甚至还经过了一段公路,只是它还没有修成。一路总有石级。装在险峻地方的铁栏杆很结实;红漆了,更美观。林业学校在名贵树木上悬挂小牌子,写着树名和它们的拉丁学名,像公园里那样的。
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雄峻难以攀登。这时山路渐渐的陡削,我们快到达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
然而,现在这边界线的道路全是石级铺砌的了,相当宽阔,直到天都峰趾。仰头看吧!天都峰,果然像过去的旅行家所描写的“卓绝云际”。他们来到这里时,莫不“心甚欲往”。可是“客怨,仆泣”,他们都被劝阻了。“不可上,乃止”,他们没上去。方夜在他的《小游记》中写道:“天都险莫能上。自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水僧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归而几堕崖者已四。又次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堕险几毙。自后遂无至者。近踵其险而至者,惟余侣耳。”
那时上天都确实险。但现今我们面前,已有了上天的云梯。一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它似乎是无穷尽的石级,等我们去攀登。它陡则陡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石级是不为不宽阔的,两旁还有石栏,中间挂铁索,保护你。我们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便已到了最险处的鲫鱼背。
那是一条石梁,两旁削壁千仞。石梁狭仄,中间断却。方夜到此,“稍栗”。我们却无可战栗,因为鲫鱼背上也有石栏和铁索在卫护我们。这也化险为夷了。
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我们一行人全到了天都峰顶。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
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感谢那些黄山石工,峭壁见他们就退让了,险处见他们就回避了。他们征服了黄山。断崖之间架上桥梁,正可以观泉赏瀑。险绝处的红漆栏杆,本身便是可羡的风景。
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看呵,这是何等的公园!
四
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泛滥;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冈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复往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顶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散去了。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阳光一照,丹崖贴金。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波涛平静了,月色耀眼。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等人骑乘,便可起飞。而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峦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渐渐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颗微粒。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万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豪光四射。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飞舞,那喑呜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聚起来。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风急了。西海门前,雪浪滔滔。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我多末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我穿过密林小径,奔上左数峰。上有平台,可以观海。但见浩瀚一片,了无边际,海上蓬莱,尤为诡奇。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经过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游兴更浓了,我又踏上云层,到那黄山图上没有标志,在任何一篇游记之中无人提及,根本没有石级,没有小径,没有航线,没有方向的云中。仅在岩缝间,松根中,雪浪褶皱里,载沉载浮,我到海外去了。浓云四集,八方茫茫。忽见一位药农,告诉我,这里名叫海外五峰。他给我看黄山的最高荣誉,一枝灵芝草,头尾花茎俱全,色泽鲜红如像珊瑚。他给我指点了道路,自己缘着绳子下到数十丈深谷去了。他在飞腾,在荡秋千。黄山是属于他的,属于这样的药农的。我又不知穿过了几层云,盘过几重岭,发现我在炼丹峰上,光明顶前。大雨将至,我刚好躲进气象站里。黄山也属于他们,这几个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他们邀我进入他们的研究室。倾盆大雨倒下来了。这时气象工作者祝贺我,因为将看到最好的景色了。那时我喘息甫定,他们却催促我上观察台去。果然,雨过天又晴。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的含水的花瓣。轻盈的云海隙处,看得见山下晶晶的水珠。休宁的白岳山,青阳的九华山,临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庐山。远处如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这时彩虹一道,挂上了天空。七彩鲜艳,银海衬底。妙极!妙极了!彩虹并不远,它近在目前,就在观察台边。不过十步之外,虹脚升起,跨天都,直上青空,至极远处。仿佛可以从这长虹之脚,拾级而登,临虹款步,俯览江山。而云海之间,忽生宝光。松影之荫,琉璃一片,闪闪在垂虹下,离我只二十步,探手可得。它光彩异常。它中间晶莹。它的比彩虹尤其富丽的镜圈内有面镜子。摄身光!摄身光!
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10. 雨中的黄山,山峰隐约着的是山色刚毅的容颜的短文题目
《雨中登泰山》
出发前已略知黄山梅雨天气,几次想打退堂鼓,但不甘心.登黄山没有回头路,重重压力之下,起程了.
爬山时先坐了一程汽车,又坐了一程缆车,实际我要登的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也就是海拔一千八百六十米而已,等于我要走的山高只有二百米左右.
黄山导游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本地小姑娘,娇小的个子,圆圆的脸蛋,脚拖着一双凉鞋,很难想象她怎能胜任黄山导游这工作,但她却始终领着我们三十一位团友,打着旗走在前面,令人肃然起敬.每到观景台,蜿蜒的队伍就停下来赏景.一番喘气后,探头出去,只看到茫茫一片,除了雾还是雾.眼前深不见底,仿如将人带着了一个飘渺的世界,很有把握不住,似真似幻,似虚似实的感觉.雾气一动不动,似缺了点灵气,想耐心等风吹开云雾,却丝毫未见动静,景色多少有些单调.黄山的真面目却半点不露,真有“不识黄山真面目,只源身在此山中”的感叹了.这时天下着瓢泼大雨,一路蹒跚而来,鞋套破了,鞋,顿成雨鞋;几层的衣服裹在两件薄薄的雨衣之下,夹着汗臭与雨水,也粘乎乎的;背上的行囊不轻,压得腰快弯了.更狼狈的是,一心想拍几幅美照回去,却连相机也拿不出来,只好眯着蒙蒙的双眼,扫描一下传说中的名山——黄山的魅力了.雨中的黄山的魅力何在?是山的秀气的若隐若现吗?是景的奇丽与人的距离感吗?是雨的拦路与梯级的陡峭给人生命极限的考验吗?是历代文人在黄山留下的痕迹与诗文吗?我为什么要知其难而进?难道仅仅为了感受黄山的云海滔滔吗?黄山的精彩始终没有捕捉到,筋骨的疼痛,路途的艰难却折磨着我.
只有沿途棵棵奇松,慰藉着疲累的心灵:株株紧靠在一起的团结松;树枝全长到向阳一边,像葵扇一样展开的凤尾松;枝叶婆娑,杀气腾腾的黑虎松;情意绵绵,双双偎依在一起的连理松;迎风翘首,独自挺立的迎客松……
望着满山的奇松,一时兴奋起来,浮想连篇:黄山松,雨中你仍然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客人,履行山主人的职责,让登山的人无论何种境况下不至两手空空而归,你的生命追求里,除了顽强,除了傲骨,除了脱俗,也该有松的信念吧?面对满眼高矮各异,粗壮不一,形态有别的形形色色的松,我真想跪下双脚,双手合十,仰松朝拜.学习松的气度、品格、精神、内核……
往前走,路遇几个挑山工,两条扁担在肩膀上压出一条深痕,身体摇摇晃晃,两边是超过百斤的物品,走在天雨,路滑,陡峭,狭窄的山路上,真有一不小心就摔下悬崖的危险.我赶忙让到一边,感慨千万,他们生活是多么不易.比起我这样的旅行者遇到的困难,他们的路险阻得多.我只是为了寻找乐趣走到这雨中的黄山,他们却为了谋生而面对这漫长的山路;我只有两天的考验即可离开这个艰苦的旅途,他们却可能要一辈子用肩膀和双脚去丈量这人生的旅程.但我为什么没有看到他们痛苦的样子?也许是别无选择?也许是已经适应了生存的环境?如果黄山松有让我匍匐下跪的感觉,黄山挑山工却有让我嚎啕大哭的感觉,他们生活挺难!
继续朝前走,脑海里满是这个想法:挺住,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你去面对,不管是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过程的苦,也许会换来结果的甜.不是说“黄山归来不看岳”吗?至少这过程我参与过了.
遗憾的黄山之旅,也一定是这辈子铭心刻骨的灵魂洗涤之旅.
黄山落日
“登山情满”.原总觉得到黄山去,必须看到黄山日出,才算不虚此行.所以每次到黄山,看日出的念头总是顽强地存在.放弃其它活动,养足精神起早去苦苦等激动的时刻到来,便成了多次黄山小住的主要内容.在凌晨时,我身披租借的棉袄,时儿花上根火柴照路,摸石穿林从西海宾馆赶路到北海的至高点,心里总有种特别的感觉,好象自己正在办一件庄严、神圣的事情.黑的夜色,陌生的石径小道,对我匆匆的前行毫无影响,仿佛是一个朝圣者带着与生俱来的那份虔诚,要走向一个新的世界.
可是,也许总是那么不凑巧,一次次的守望,一次次的失望,四次光临,却毫无收获,只有其中一次略有希望,但光盘刚一露头就被烟云吞没,使同行者都产生恨大自然的无情,也格外敬畏大自然的迷人魅力.
那天傍晚,雨过天晴,我独自在西海不远的幽静小道上散步,静心品味青松、翠竹;倾听清泉流淌的韵声,让心回归真朴的世界.无意的回首间,一片灿烂阳光迎面射来,好象要透过我身体一样.这时的夕阳,已在远山之后,它正将金色光芒超过起伏的山恋,穿过千叠的云层,投向了东方.顿时,我三步并两步地快跑奔至附近的排云亭,这里挤满了人群,我急忙找了一块立足之地眺望,只见那夕阳,放射出万道金光,天空流云溢彩,群山的脉络变得格外分明,茫茫云海好似披上了桔红色的缕纱,在群山峻岭中升腾,这时的山与云,云与天,在夕阳的照耀下,好似一副不是画卷胜似画卷的天然国画,真是气势磅礴,伟岸绝世.我连声呼唤:美哉!壮哉!在渐渐沉落的夕阳下,山峰显得越来越高大、雄壮、沉稳;白云更是显得宁静、浓融、纯净,夕阳慢慢地与山与天与云融为一体,变成黑蓝色版画,随着波光的消逝,由远而近地又化入夜色之中.
夕阳最后沉落了,云山与夜色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山和天空投入了夜的怀抱,还是黑夜闯进了山与天的世界.依旧清晰的是那巨幅壮观的大自然画面,依然是清凉的是山那边吹来的袭袭微风.此时,无论巨大或微小的形象,无论辉煌或平淡的色彩,都回归到一个原始状态,一个酝酿新的形象和色彩的状态.
黑夜到来时,太阳把辉煌收敛,群山把宽阔掩藏,而在夜晚的另一端,太阳与云山还将为世界奉献更壮美的早晨.
黄山日出,是激动人心的,它的雄浑、壮阔和不可阻挡的气势,仿佛是新世界诞生的宣言.但是,黄山落日,让我们感受到希望的力量和奉献的意义,更信令我对大自然的真挚敬爱.
雨中黄山行
那是九月中旬的一天清晨,我们结束了对杨子石化教育的考察.处长带着各校书记、校长和科室长离开了南京前往黄山游览.
车在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司机师傅指着前面的一个镇子说,那就是当年新四军遇难的地方.我默默注视着前方:镇子被一条小河从中间分开,阳光下,小河宛如一道绮丽的彩虹.
到达黄山的第二天早晨,老天爷淅淅沥沥地下着雨.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在雨中攀登黄山.天气雾蒙蒙的,能见度在两三米之内.虽说无法眺望黄山的美丽景色,但大家仍然很开心,雨中的黄山有雨中的乐趣.
我们从黄山的背面往上走,不多时就到了鸳鸯松和鸳鸯桥.瞧着鸳鸯松和鸳鸯桥,一个个像找回了初恋的感觉,脸上的笑意显得天真可爱,似乎一下子从复杂回到了单纯.
由于是在雨中,大家继续往山上攀行,头脑中想象着莲花峰的奇妙.当我们登上了莲花峰,莲花峰的意境却消失了.浓重的雨雾索绕着山峰,人在云雾中,难以看到惊险、奇美、峻峭的黄山.无论你往哪里瞧、往哪里望,看到的都像是北国的冬季,一片皆白.这样也好,雨雾为游人提供了安全的视觉,站在莲花峰上,不会觉得是站在悬崖峭壁上,没有任何恐高的心理反应.
莲花峰上的松树倒是依稀可见,但不见挺拔之势.树梢平滑,枝形如帽,虽显低矮,但形状独特,枝蘩叶茂,横向伸展,即使在雨雾里也能感受到佳木秀而黄山美的妙境.
莲花峰峭壁的栅栏上,被游人锁满了连心锁.同行中的两位校长大姐,在摊架上用心挑选着自己心爱的铜锁,将其奉为圣洁之物.她们竟然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早已离开莲花峰的同事们,在锁链上寻找吉祥的空隙,带着耐心,带着虔诚,专心至致地将锁挂在长长的锁链之中.我不清楚她们在锁什么,也许是想把什么锁住吧.我是个男士,不晓女人心事,但我能猜测出,此时此刻在二位大姐的心中肯定是开辟出一块圣洁的天地,头脑中闪现着一串串圣洁之辞,为子女、为丈夫、为家庭、为自己、还有未来……
雨开始大了起来,我在雨中感受着黄山的情意,想象着黄山的秀美和那在云霭之中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我脱去了雨披,让自己沐浴着黄山的风、黄山的雨,攀行在充满芳香的石阶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看一看、摸一摸杜鹃树,还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稀有树种,令我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在雨中不知不觉来到达了“大块文章”.“大块文章”四个大字凿刻在神刀砍削一样的峭壁上.我站在那里看了有些时候,我不知道这是谁的字迹,但这字迹让我感觉到黄山本身就是大块文章,有多少诗人、文人、画家、乃至帝王将相先后到过这里.
往前又走了一段路,然后下了几个石阶就是一线天.狭窄的一条缝,像是天斧劈开的一道深渊,游人也如同天外来客,像甲壳虫似的一个接着一个从石缝中爬上来.我从另一侧石梯口下去,立陡的石梯令人胆颤,我小心翼翼的向下伸着脚,惟恐有一点闪失.下到最低点,这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然后又向着光明顶攀行.
到达光明顶时天空忽然风雨大作,气温骤然下降,身上的汗水雨水顿时冰冷起来.光明顶是游人在此观看日出的最佳地点,若不是赶上风雨天气,在这里住上一夜,说不上明天一早准能看到云海日出的壮丽景观.一阵疾风暴雨扫过去,天气又变得细雨斜风.此时有几位广东游客坐着轿子上来了,显得阔气、富态和发达.
在轻柔的小雨里,我走近了迎客松.迷茫中的迎客松真像一位好客的施主,热情地伸出双手迎接慕名而来的游人.也许由于长久的迎接姿态,迎客松的双臂出现了残疾.站在迎客松面前,隐隐约约的可以看见有一根吊带斜拉在树干上,令树木怜惜,令观者惋惜,令黄山叹息.
下山的时候仍然是在雨中行进的,但只有我们几个人徒步下山的.顺着石蹬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下蹾,这时才体验到什么叫上山容易下山难.往下蹾了几分钟,天空出现了一道云缝,一束阳光亲昵地洒下来,天都峰的雄姿出现在眼前.我们仰望天都峰,抒发着不虚此行的感慨.因为天都峰是黄山最高最险的山峰,峰形如同神仙赐予的一把宝剑,直剌翻云弄雨的苍天.
雨停了片刻,又劈头盖脸地下了起来.我们带一种满足,一种愉悦,一种胜利往山下踮儿.前面的几个人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是迎面上来几个挑夫.挑夫挑着沉重的担子,口中喊着号子,扁担一上一下的颤悠,脚步随着扁担的节拍上着石阶.大概每上十个台阶就需喘息一会儿.每天早晨五点钟出发,晚上方能到达山上的宾馆.山上的给养就是靠挑夫挑上去的.挑夫迈着极其艰难的步子,机械地,周而复始的挑上、挑下;我想他们大概不会觉得黄山的美妙吧.
我们终于回到了黄山脚下.路边几棵高大的桂花树,黄花满枝,香气扑鼻,令人陶醉,令人难舍难离.黄山,美中之最.
黄山深处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迎面而来的是雨和雾,山峰前前后后地围着,隐约着的是秀美的山色羞涩的容颜.盛夏的凉意卷袭而来,布满青苔的石阶上迈动的双脚.风儿在雨中轻轻走过,默默了千年的树,默默了万年的花,呈现一片浓浓的黄山夏韵.
山峰耸立,山谷深邃,远道而来的游人与我一起在寻觅,寻觅每一处梦中的遭遇.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雨歇歇停停,雨衣脱下又穿上,雾霭与阳光交错而出.飘忽之间,潮湿的雾霭从我鼻息下掠过,又渐渐成为远处迷离的朦胧.虽已身处山中,这名满天下的秀色却也欲见还难.我心中的情绪枝枝蔓蔓,绵延成一片剪不断,理还乱的雾霭,实在分不清美与距离的因果来.触手可及的,是冰冷的山石上姿态各异的树,较之别处更有了一番雨致.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山巅的迎客松与送客松与梦中的轮廓相似,在意想不到的空间遗世独立,无论岁月的雕琢,只浮漾着常青树的深沉.面对山巅的绿,像是提醒着人生的命运,即使到达顶峰也一样是平凡的绿色,不用太浮躁,更不用太傲然.只以达观的姿态,迎接每一个陌路的旅人.
初到的惊喜已淡定成山中的一块石,一株草,美俯拾皆是,我恍如梦中,不愿摄下任何一处景象,身在画中,除了一片寂静的山色,早已远离都市的尘嚣与繁华了.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熙熙攘攘的人流渐行渐远,剩下我独自一人在黄山深处.不知黄山的登山石阶共有多少级?在机械地挪动脚步之余,只闻蝉声阵阵,鸟语花香.我究竟心无旁鹜,历尽千难万险,早已把自己的生命归于平淡.
在峡谷的底层,一条蜿蜒的溪流闪着光亮流过,那潺潺的流淌声穿越山谷,像一曲柔软的旋律,像是对我诉说,又像是对我提醒着什么.黄昏来临,此刻,山峦和峡谷都落入空空的静寂,似乎又要沉沉的酣睡.
我为它美的内涵而留恋,不愿过早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