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景景观 » 半山腰风景

半山腰风景

发布时间: 2020-12-09 09:44:52

㈠ 云阳山半山腰景色作文了300字

我的家乡是茶陵,这里有美丽的犀城广场、有威风的铁牛等等,但风景最美的要数我们茶陵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云阳山了。
云阳山上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春天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你时不时还会看到一两只蜜蜂在采蜜。还是一个锻炼身体的好地方呢!
你随着大路越走越高,走了差不多三十分钟,你就会看见一条瀑布。沿着瀑布往下看,你会发现一座壮观的铁索桥。刚刚上铁索桥时,桥会左右摇晃,不过走到桥中间就好多了。
再往上走,到了半山腰,山腰里有一口池塘,塘里养了许多五彩斑斓的鱼,还有几只老乌龟在慢悠悠地寻食。许多人都去喂鱼,丢下一大块鱼料,几乎所有的鱼都会去那里,包成团争食吃,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彩球。
你再往上爬的话就到达山顶了。你从山顶往下看,山下的梯田就像一块块黄色和绿色的长方形。这么美丽恐怕连画家都画不出来呢!山顶上还有一座钟塔,听说敲几下钟会带来好运哦!
这就是我家乡的云阳山,我家乡这美的地方。

家乡的名人王云樵作文300字
王云樵建国以来,能有幸与开国总理亲切握手并用乡土语言交谈的人。喝着灌河水长大的,在音乐界被誉为苏北“阿炳”的王云樵就是其中的一个。王云樵全家喜爱器乐,祖父辈、父叔辈乃至同辈,均善于演奏萧、笛、三弦、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百里范围,无人不知。
王云樵擅长二胡演奏、琵琶演奏,也热衷于曲目创作。他所创作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当时社会的乐坛所需。如在解放后,他看到新生的灌河春意盎然,在欣喜感叹之余,一气呵成写成了二胡独奏名曲《波摇金影》,此曲被评为全省器乐曲目创作一等奖。王云樵(1906-1998),别号松坡老圃,仁怀县鲁班乡黄佳田人,幼时聪颖好学,鲁班两级小学毕业,留校任教,开地方自学成才之先例。后含冤十五年,平反后,晚年曾参与纂修《仁怀县志》。平生喜好诗古文辞,着有《工余遣兴录》、《白云集》等。王云樵,原籍响水县南河镇新南村,生于1916年10月,1976年在响水县六套中学任教时不幸落水作古,终年60岁。

我爱美丽的家乡信阳灵山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在信阳,那里有个美丽神圣的地方——灵山。
罗山灵山寺位于河南省罗山县城涩港以南45公里处。其地山势奇伟,林木葱茂,寺宇掩藏。千年古刹灵山寺傍依少华山,寺院始建于北魏,距今有1500余年历史。是由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
进了灵山的大门,绕过栏杆,就来到有名的莲花池。莲花池的池水非常清澈。这里一共有三个池,分别是“福”、“禄”、“寿”。莲花池里遍布着石莲花,想要从莲花池上过去,必需从石莲花上走过去,这叫“步步生莲”。走石莲花时一定要小心,不能太快。不然这么多的石莲花间缝隙不定,一定会掉进水里。
走完莲花池后,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莲花喷泉。上面有一个巨大观音手,拿着一个宝瓶。泉水从宝瓶里面涌出来,流到这个巨莲花里。
绕过巨莲花,坐上观览车一路参观着沿途的山景上了山。下了车来到灵山的内院,这里有一口井,据说当年朱元璋为摆脱追兵曾躲藏于此井内才逃过一劫。打上来的井水清凉透彻,用来洗眼睛表示“明目”。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个个昂首挺胸,样子非常神气!一个手里拿着伞,一个手持琵琶,一个手持宝剑,一个手持赤龙。他们分别是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和广目天王。四大天王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过了四大天王殿,来到千手观音殿。千手观音共有四十二只手臂,除去合掌的双手外,其余的四十只手都持有法器,各有普济众生的用途。走过千手观音殿来到一个莲花小潭。只要投的硬币可以落到中间的莲花芯上,就代表“事事顺“芯””。这里还有一棵美丽的古树,始种于清朝雍正时期,有三百年的历史。这棵紫薇树历尽百年风霜,依然是这么苍劲、挺拔。
灵山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还有机会细细游赏。

㈡ 梦见自己在半山腰一景区

梦见自己在半山腰一景区意味着:
心情愉悦的日子早晨,到附近的风景区走走版,接触大自然吧! 让洋溢芬多精的权空气舒缓紧绷神经,感受枫红遍野独有的秋日氛围!但假期尾声到处都人山人海,出发的时间也最好提早一点,以免阻塞的交通打乱了一整天的玩耍计划喔。

梦见自己在半山腰一景区的吉凶:
青年期甚劳苦,因勤奋求上进而在中年末,虽可很顺利成功并发展隆昌长久。但人、地格,有凶数者:在晚年或许会再产生艰难、困苦、劳心,甚至遭致失败之忧。此三才局,若数理无凶,即无病,有病吃药便可速愈。【大吉昌】

㈢ 半山腰的视角作文

半山腰的视角

不是路尽头的鲜花才最鲜艳,沿途的风景已经足够绚烂;烟火不是在燃尽的那一刹那间最美丽,而在燃烧的过程的中才最璀璨。不是山顶的风景最美好,站在半山腰欣赏风景,极目四望,那才是风光无限。
虽然我是个不知勤劳是何物的人,不过,除了吃喝睡,我还是有一些爱好的。登山是其中的一种。
我把山分三个部分,山脚、山顶、半山腰。之所以将半山腰写在最后,不止是因为它是三个字,更因为我的目的地不是山顶,而是半山腰。
半山腰,不像山顶,高耸入云,可以俯视一切;也不想山脚,被草木簇拥着。真的,只是因为它是半山腰。
在半山腰上,
抬头,可以看见云彩,看它到处游荡;
低头,可以鸟瞰大地,却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向前看,是一片绿,那些参天大树树叶和树枝组成的绿,沁人心脾;
向后,可以触摸到山,用自己的肌肤,一寸寸触碰着山的并不光滑却感觉那么自然的肌肤;
左面,是一条幽径,踏着它,一路上花香作伴,鸟语为乐,享受露珠顺着叶脉滑到手中的感觉;
右面,是一条大道,一座由大石块堆砌成的阶梯,向上是云缭绕的山顶,向下是草木成群的山脚。
这是我的,半山腰的风景。我漫步于此,像一场梦中梦,宿醉,宿醉。

㈣ 已站在山顶上,不在意半山腰的美丽风景,你怎么看

路过半山腰,人在旅途。旅途风景很重要

㈤ 长城半山腰景色描写

[编辑本段]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姚鼐记述。[编辑本段]作者简介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诗人,桐城人。人称惜抱先生,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又发展刘大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清乾隆28年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儒雅”。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此文是作者同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纯游览泰山之后所写的一篇游记。作者重点描述日观峰日出的奇特景象。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城廓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创设了一个奇妙的艺术境界。作者把对祖国山河赞美之情又扩展为对历史的回顾,写日观峰附近的祠庙行宫,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几笔,给读者以高山,景奇,胜迹多的印象。此文脉络清晰,繁简适度,比喻巧妙,用词确切。具有桐城派散文“雅洁”的特点。[编辑本段]重要词解其阴,济水东流。 阴(山的北面河的南面)阳(山的南面河的北面)当其南北分者 当(在,正在)自京师乘风雪 乘(趁着,引申为冒着)道皆砌石为磴 为(作为)其级七千有余 余(整数后表不定余数)崖限当道者 当(占着,挡着)及既上 及(等到……时)苍山负雪 负(背)明烛天南 明(照亮)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极天云一线异色 极(尽头极点)云(云朵)异(奇特的,与众不同的)或得日或否 得(获得)其远古刻尽漫失 远(久远,指时间漫长) 漫(不可辨认)僻不当道者 当(面对对着)皆不及往 及(赶得上)多平方 方(方形)少杂树 少(数量小不多)生石罅 生(草木生长,长出)世皆谓之天门云 云(句末语气词)[编辑本段]有关字词句1.“阳”和“阴”这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水很常见。本课“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说山。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南面。2.“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这一句用了“乘”“历”“穿”“越”四个动词,“风雪”言“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主动;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几个短句,几个动词,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3.比喻和拟人的运用本文有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点。“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编辑本段] 写作特点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语言简洁、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编辑本段]内容和结构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全文共有五段。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个描写重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赏析】作者:肖旭清代的散文和小说、戏剧相比,未免逊色,但也有大家,不乏佳作。清代散文流派不如明代繁多,最大流派“桐城派”。因这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派创始于清初,延续到清末,它有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主张学习《左传》、《史记》、唐宋八大家古文,讲究“义法”。所谓“义”,就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桐城派所提倡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儒家的一套封建伦理道德。所谓“法”,是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雅洁。这套要求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的写作理论,使人容易执法遵循,所以有影响。在写作实践上,他们务求材料,语言简明,以阐明中心为原则,文章风格是简洁有余,生动鲜明不足。他们的创作取得一定成绩,有一些好的作品为人传诵。 (“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因“南山集”文字狱牵连被捕,关在刑部监狱。他目睹身受了监狱里的种种黑幕,名篇《狱中杂记》以大量的事实,栩栩如生的描写,揭露了监狱中官吏贪赃枉法、坏人逍遥法外,无辜者负屈含冤的真相,抨击了司法部门的罪恶与黑暗。他的《左忠毅公逸事》记叙了明末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生前的逸事,以史可法为陪衬,把左光斗以国事为重,不计较个人生荣辱的可贵品质写得慷慨激昂、情真动人。在桐城派作家中,方苞的文章比较深刻,能反映复杂的生活和社会的真实面貌。这个流派除了有明确的理论和一定的创作实绩外,作家和追随作家众多,因此,在清代文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他少时家贫而体弱多病,学习刻苦。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 《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先后主讲梅花、钟山、紫阳等书院,达四十余年,所到之处,土子都以能入他门为荣幸。他为了宣扬桐城派主张,使青年便于学习古文,选辑了《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选文七百余篇。这是现代流传广,影响较深的一部古文选本。姚鼐少年时随伯父姚范学习经学,以姚范好友刘大櫆为师,学习古文,深受其影响。他发展了方苞、刘大櫆的理论,提出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这个派别真正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文史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作家。由于生活经验所限,他的散文内容较贫乏,偏重形式,写景文章成就高。作品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经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包含了很大容量。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文章既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全文共四部分。开头即写泰山,这第一部分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用笔概括却颇耐玩味。作者开章写道:“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这一笔把山和水联系起来了。你看:泰山卓立不群,直逼云端,山南一条汶水向西流去,山北一条济水向东流去。这水绕山流,山水相映是泰山的特点。“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突出了山势的高峻挺拔,又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作者用粗笔写出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几样景色,勾画了泰山有层次,有色彩,动静交织的总貌。简略的轮廓勾勒,线条清楚,给读者留下了大量联系,想象的余地。第二段为第二部分,写登山的路线和山巅观晚照。分三层。从“余以乾隆”到“至于泰安”是第一层,写作者来泰山的时间和路线。这层和主题关系不大,但必须交代,所以,作者作了简括介绍。写自己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动身,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过长城,来到泰安。这次旅游路途遥远,行程并非一日,作者却用了不足30字作交代。他选用了精确的词语,用承前省略主语“余”的短小句子,突出了动作和地点,把旅程路线一气贯下,简练传神。几个动词用得很好——“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自”、“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真是一字一图,字精意工。从“是月丁未”到“磴几不可登”是第二层,写登临泰山的路线。头两句干净利索地交待了登山时间——十二月二十八日,同游者——知府朱孝纯;出发地点——南面的山脚。关于登山过程,先总写后分叙。“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共级七千有余”三句,从四十五里的山道,七千余阶石砌台阶,总写了登山过程。而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难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尽寓于此中了。从“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开始,由三谷引出登山路线。“中谷绕泰安城下”的“谷”为谷水。姚鼐、朱孝纯开始沿着中间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越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山谷走,他们就到了山巅。作者清楚地叙述了自己登山的具体路线,接着又叙说了古时的登山路线是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去,他走的不是这条路线,作者交代了自己登山和古人登山路线有异。在写古今不同登山路线上,作者注意了避平板、讲变化。写自己登山,纯写路线,“始循”、“越”、“复循”、“遂至”等词,十分明确,叙说很清楚。写古时路线时,把重点放在介绍有关的地理知识上;东边山谷的路上有个天门,东边山谷的水(“东谷者”)古时候叫天门溪水,今天所经过的中岭以及到了山顶上凡是有高高山崖横在路上的地方,大家都称为天门。这些知识随手带出,非常自然,给读者增加了地理知识,有确凿可靠之长,无考据繁冗之感。最后两句“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这两句所见所感应贯串于整个登山过程中,作者在段末总提—句。姚鼐乘风雪来泰安,乘风雪登泰山,真是乐而不知其苦。这段余下的部分是第三层,写姚鼐等到了泰山之巅,看到青山上驮着白雪,白雪明亮地照耀着南方的天空。他们极目远眺,只见夕阳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悬色美奶画,而山间停留着的云雾像带子一样。作者用最经济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还有那“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祥、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作者写景摄取了大自然的灵魂,达到神真,不愧为写景的高手。这夕照图是第二部分的重点。在日观亭观日出,是作者此行的主要活动,所以单列一段,着力描写。第三段即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写在日观亭所见的日出前后的景象。“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时分,姚鼐与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刮起山上积雪扑打在脸上,亭子以东从山脚下起都是云雾弥漫着。”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引入,接着写日出。日出景色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极难状写。作者能捕捉到急速变幻中的景色特点,依次写出日出景象的绚丽多彩。太阳出来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这时夜色已退,晨曦初蔬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很快这一线异色不断扩张、变幻,成五彩纷呈。天宇散绮铺锦,一派灿烂夺目。这满天霞光的背景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足了势。太阳出来时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赤红赤红的象丹砂一样,下面有幌动着的红光承托着。有人说,这就是东海。作者没有写红云幻成半圆形,以极快速度跃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作者精笔细绘了太阳的形象后,就从日观峰以西的群山景象着笔,描写日出后的景色,“回视日观以西诸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是说群山中有的山得到阳光照射,呈红色,有的得不到阳光照射,现白色。这两种颜色错杂相问。所有的山峰都像弯着腰一样。作者用群山的外围形象进一步开拓太阳这个中心形象,红白杂间的山景渲染了日上后的辽阔境界,表现了太阳的效果。群山“皆若偻”的想象里,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成分,这些山也和作者一样,被日出的壮景所陶醉折服了。这一部分描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动静俱观,把太阳未出、将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连续画面描绘出来了,再现了日出前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晚照固然媚丽动人,但日出更壮美,更有气势,更激发人向上。这是自然景物本身在对比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含义,也是作者所以要长途跋涉、顶风冒雪登临泰山一睹日出的原因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是第四部分,写泰山的名胜古迹和景色特点。前一段写名胜古迹,泰山上的名胜古迹很多,为我国名山之首,作者只选了日观亭附近的一些古迹,加以简要记叙。写时,以日观亭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记叙得清清楚楚,构成了以日观峰为中心的一组风景图。这些古迹的简介,突出了日观峰自古以来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览胜地,游人甚众,周围的古迹也随之而起。关于石刻记得较多,作者说这一天(即观日出的十二月二十九日)看见路上的各种石刻,都是从唐显庆以来的,那些更古的碑石都模糊不清了。另外一些比较偏僻不在路上的石碑,都来不及看。在石碑部分的描写中作者是以有限的露景写出无限的藏景。“慢失”概说了石碑的磨灭缺损,包含了种种不同情况和无尽的具体内容。“僻不当道者”把无数石刻于不言中表达出来。这些记叙言简意丰,体现了桐城派的风格特点。第四部分的后一段从作者游踪所及,综合叙述泰山景色的特点。说泰山上多石头,少泥土。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的,圆的少。山上杂树少,松树多,生长在石缝里,都是平顶松。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痕迹。靠近日观亭几里内没有树,而雪深得与人的膝盖相齐。这段文字,前几句扣住“多”和“少”这组反义词,写出泰山的三多三少:多石,石多平方状,多松树,少土,石少圆状,树少杂树。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着重写了山石的苍黑颜色和平方形状,着重写了松树生于石缝之中和平顶的状貌。这样,用短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后几句,以“无”字组成的短句,突出了泰山无瀑布,无鸟兽踪迹与声音,数里内无树,只有冰封雪飘的深冬景象。这一部分,以概述和归纳的写法,写出泰山的一些古迹和景色特点,这是对泰山全貌的必要补充。作者工于结局,结句“雪与人膝齐”,把作者在深雪中迈步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形象融为一体,煞住全篇,收得似尽而不尽,给人留下的印象既是完整的又是大有回味的余地,读者尽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体味此中境界,作艺术的再创造。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记”,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登泰山记》洋溢着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颂之情。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人。在姚鼐笔下,隆冬时节风雪弥漫的泰山优美绚丽,毫无冷落萧条之感,游览者顶风冒雪,豪情满纸,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寄托,也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情怀。文章的基凋积极、乐观、豪迈,使人读了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也多少能领略一些人生的真谛。古代游记散文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是很可贵的。《登泰山记》的写作技巧是高超的。首先,结构“言有序”,章法严明。全文由介绍泰山到记叙登泰山经过,进而描写登泰山所见之景,围绕泰山逐层推进,井然有序。作者犹如一个训练有素的导游,先向大家介绍游览地点的概貌,使人对它有总印象,然后带领大家登山观景。途中,说古道今,介绍有关地理知识,发表对泰山景色的看法。全文除第一段以时间为顺序外,以游者行踪为线索,写清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有条不紊,前后呼应,作者很好地实践了“言有序”的写作理论。其次,文章剪裁得体,重点突出。本文的重点是写景。介绍泰山,简略处理,写旅游情况,一笔带过后,作者笔墨立即深入中心写游览泰山,很快展开了重点部分的记叙。写景的中心是写观日出,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个全文的重点的呢?一是写夕照图和名胜古迹,惜墨如金,略作勾勒点染,对日出着墨较多,以示突出。在写几样景物中,详略分明,安排合理。二是在写日出时,把从二十八日观晚照后到二十九日的再度登山一段经过,一概略去不提,整个第三段纯写日出情况,非常鲜明突出。本文在剪裁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功力和桐城派的风格特点。《登泰山记》的语言简洁而形象。全文450多字,写尽了泰山景色的多姿及作者的豪兴,做到了篇无冗句,句无冗字。全篇以短句为主,适当夹用长句,达到简洁爽朗而不局促,明确形象却不呆板。作者用字精妙,状物传神。“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两句,写泰山夕照,神形俱真。前一句用拟人法写出了雪之厚,“负”字用得神奇,写出了山有坡度、层次,远望如人之脊梁。积雪甚厚,山如不胜负重,写出了积雪的深厚感。“烛”字名词动用,形象地写出了雪光的晶莹明亮。“居雾若带然”设喻颇新,把半山云雾写活了。“居”字写出了山腰间的云雾不断簇拥、流动而又基本凝聚成形的动态,使景物有生命地跳动于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㈥ 开着哈弗H6铂金版爬上半山腰,山下美景尽收眼底!

想要体验驾驶带来的乐趣那必须有一条好的公路,路上再有美丽的风景那就更享受了,自从购入哈六这两个月来就想着开出去玩玩,平时上下班开车是完全体会不到驾驶带来的乐趣的,除了红绿灯就是堵车,总是幻想着上班路上就我一辆车,也没有红绿灯,十分钟就能到公司。不过也就想想吧,要想体验哈六带来的驾驶乐趣就得远离城市,爬爬山就是不错的选择,我说的爬上可不是我自己靠双脚往上爬,是开着哈六通过绕山公路上山,市区往西走,那边路是新修的,一直能开到半山腰,而且车也不多,以前跟朋友去过一次,自己还没有开车去过呢,去那边跑跑应该挺不错的!

通过公路能把车子开到半山腰,所以跑绕山公路对车子的性能还是有一定要求的,途中会遇到爬大坡,弯道也比较多,动力不行的话上山就有点费劲了。我的哈六是1.5T的,最大马力169匹,最大扭矩285Nm,平时上下班开动力是完全没问题的,这次爬山路还是第一次,不过坡度不是很抖,就是挺长的,不得不说哈六的动力还是挺足的,跑到半山腰才知道一直用的是经济模式,去的时候还想着爬坡的时候切换成运动模式呢,看来这种缓坡经济模式就可以了。因为路是绕着山修的,所以弯道比较多,对哈六的操控也是一种考验,哈六转向是电动助力的,所以操控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就算是臂力小的女生操控起来也没问题。哈六过弯道也是挺优秀的,轮胎比较宽,抓地力很好,可能跟新轮胎也有关系,所以开哈六过弯道还是很爽的,身子由于惯性都倾斜,所以一定要系好安全带。

期待下次光临

开哈六通过绕山公路爬山是享受了驾驶乐趣,爬到半山腰之后又能欣赏到别样的风景,对面山峰上没有融化的雪把大山点缀的异常漂亮,一层一层的被白雪覆盖像是梯田一样,整个山坡上都种满了柿子树,山下成片的柿子树还有许多柿子没有进行采摘,红彤彤的,看的很眼馋,可惜我站的太高了,摘不到。不错的一次出行,风景很美,哈六很棒!

㈦ 想建度假木屋,工地在半山腰上,风景漂亮,但风很大,不知道木屋在对抗台风方面如何

这种情况一定设计结构要合理和房屋朝向,迎风坡度要设计合理,防风件一定要加装和受力点要找好。跟具体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细化。
刚才一楼的兄弟说要做好地基,地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㈧ 描写半山腰的诗句有哪些

1、山行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㈨ 志在山顶的人绝不可留恋半山腰的风景!

旨在看风景的人,无所谓身在何处。
小时候,认为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了即幸福;成年了以为幸福是一种目标,得到了即幸福;成熟了,却分明知道幸福是一种心境,领悟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风景、幸福无外如是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