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色彩描绘
A. 带色彩的古诗词来形容家乡的景色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柳宗元
----------红----------
1.《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
1.《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绿----------
1.《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青----------
1.《题临安邸》【唐】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2.《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紫----------
1.《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黑----------
1.《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念昔游》【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
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羽林枪。
----------白----------
1.《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2.《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忘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红橙黄绿蓝靛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毛泽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 简单的风景色彩
,第一张当是欣赏把,这是水彩的,如果要水粉的再说把
C. 简单风景画(色彩的)
近实远虚,近大远小近的对比强,远处对比弱你只要记住这几点,没什么内大问题的容 笔触分很多种的,举个例子: 色彩中小笔触的画法
小笔触画法是用较小的笔,连续和高密度用笔形成的画法,它也包括了点彩画法。小笔触画法的用笔可用较小的油画笔或水粉笔。油画笔较硬,笔触力度感强、颜色厚重。水粉笔弹性较好,颜色较薄,形成的效果有所不同。
小笔触画法一身可用小笔触完成画面,在绘画过程中可几枝笔同时进行,也可一枝笔画完。小笔触画法的用笔可随意发挥,也可有规则的排列。小笔触画法因其笔触较小、颜色密度也高、所以在刻画时要求对物体的形体明度关系和色彩关系做到心中有数。运用小笔触画法可先做底,做底的颜色可选择所要表现物体的主色调,用色可稍薄些,这样有利于画面的统一和快速完成。在具体刻画景物时利用小笔调色的千变万化,画出非常丰富的颜色变和冷暖关系。因小笔触画法要求作画时间较长,一般画幅不宜太大。它可用厚薄色结合,以形成丰富的画面效果。小笔触画法的特点是色彩变化多端,画面华丽且富装饰性。
D. 怎样画风景色彩
我考那年没出风景啊,要看你具体报的是什么专业,油画系的就得写实,设计的则带有主观色调,你要是现在在北京的话,直接去央美的地下书店去看,那的书齐,07年那阵我天天都跟教授去,挑书时别拿多了,会挨骂的。
我总结还是要多看,借鉴人家的作品,当然逛书店的时候多看看名校作品之类的,对你报考的学校有很多帮助
套路吗。。怎么说呢就和画静物一样啦,先铺大色块,再细推,近精远粗(一般风景色彩书的前言都有,都比我说的好
PS.我一般买宫六朝的。
E. 色彩风景写生照片
我们这一生看到的所有的风景几乎都是有各种色彩的,或者说是五颜六色的,如果写生的时候可以把这些风景画进去的话,那么就会更加美好。
F. 关于风景的设计色彩
你可以按这张图片做一幅装饰画再给你一张图片它们很像设计色彩从构图到造型、到色彩,你把它们美化一下吧最后一幅冷色调的前两幅是网络图片,请慎重使用,后两幅是我本人拍的油画素材,你可以放心使用。
G. 形容风景颜色多而美丽的成语
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绚丽多彩,五颜六色,五光十色
姹紫嫣红
chàzǐyānhóng
[释义] 姹:美丽;嫣:妖艳;美好。形容各色的美丽花朵争相斗妍。也作“嫣红姹紫”。
[语出]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正音] 姹;不能读作“zhái”。
[辨形] 姹;不能写作“诧”;嫣;不能写作“姻”。
[近义] 百花齐放 万紫千红
[反义] 残花败柳
[用法] 可用来形容各种艳丽的花。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万紫千红”、“花团锦簇”;都有“花多、色彩艳丽”的意思。但~只用来形容花;“花团锦簇”和“万紫千红”不但可以用来形容花草;还可以用来比喻景象繁荣兴旺;事物丰富多彩。
[例句] 春天到了;漫步在花园里;那~、五彩缤纷的春景;让人赏心悦目
H. 赠刘景文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象诗中描写的景色的色彩有什么
《赠刘景文》这首诗从哪里看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两句都可以看出专秋天
赠刘景属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苏轼的《赠刘景文》属于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I. 色彩风景写生的一些技巧及方法
色彩风景写生的技巧:
不管画什么,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再到整体的普遍规律。
即从整体出发画色调大关系→局部塑造深入刻画→调整局部服从整体的总原则,按照先湿后干、先深后亮、先薄后厚、先远后近、先大后小、先主后次的着色基本步骤作画。
色彩风景写生的方法:
1、确定题材
色彩风景作品可以直接体现作者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在营造意境时首先要考虑取景,选择感兴趣的景色,把看到的在大脑中加工后由繁化简。
确定立意和表现形式,如笔触的运用、色彩的薄厚、调子和明度的高低等,通过点、线、面、色有机变化组合的视觉造型语言可营造意境中的具体形象。从而来达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的意境。
2、选择画面
在进入构图阶段时首先要考虑布置画面。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或题材的需要选择一定形状、大小、数量的画面。
在单幅画中,如果想表现超出固定空间事业以外的景物或者两个以上不同时空的景物、超时空的内心景象时,就采用不同的空间处理,或者是多格画面法。
多格画面法是指在画面内分割成多个小画面,每个小画面表现的时空不同,但在外观上仍是单幅画,但多格画是特殊的单幅画,在视觉效果上比一般的单幅画要饱满、复杂、丰富。
3、画面空间处理
(1)纵深式
纵深式多用于焦点透视法,利用人们在观察立体事物时产生近大远小的能够准确的表现对象,是画面能有立体的视觉效果,这样能使画面具有自然感、逼真感、亲切感。
(2)平面式
将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平面化,使立体感减弱或消失。画面秩序感强,整体效果装饰化。
(3)矛盾式
运用变形、移动、重构等方法,巧妙地组合画面,在画面上出现反常的、不合常理的、矛盾的、变幻的形象。如达达主义的作品。在视觉心理上有神秘感、荒诞感、趣味感和幽默感。
(9)风景色彩描绘扩展阅读
画画方法
一、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建立在对物体的深入理解
面对一个模特,初学者可能在短时间内也可完成一幅肖像,但画面简单空洞,而受过良好素描训练的人却可表现得深入而丰富。
因为视觉上的敏感不同,感觉到的内容就会有差异,后者可以抓住物体的本质,在表达中能够概括简洁、明确肯定地表达对象,在短时间里抓住对象的最基本的特征,培养敏锐的观察方法。
二、建立良好的整体意识
整体意识的建立在绘画领域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学生将来的绘画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无论是从事何种绘画创作,都要涉及这个问题。整体是相对局部而言,局部是整体的一部分,局部存在于整体之中,而整体通过局部得到体现。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方面是加强对整体意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在观察和表现中关注整体关系,克服注意力局限在某一个点上的不良习惯。
三、建立形体的体积意识和掌握表现技巧
把握形体、表现体积感和空间感,是基础素描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不但要明确物体的形状、比例、大小,同时还要克服平面描绘,对造型要有最基本的理解和掌握。
没有体积空间意识,就不能养成对体积空间的观察习惯,更不能表现好空间关系。
油画及水彩画是西方文化艺术中知名度最高的绘画门类,它们在风格和主题上有丰富且复杂的传统。
在东方,黑色及彩色的水墨画则主导了绘画媒体的选择,但是它在风格和主题上和西方一样同样有着丰富且复杂的传统。
参考资料:网络-画画
J. 《野望》中描写秋天的色彩缤纷景色的是
《野望》
唐代:复王绩
东皋薄暮制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