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的美景
㈠ 丹阳云阳小学的风景作文
我的家乡复茶陵县有一个著名的风制景区云阳山,她景色秀丽无比。
每次去,我都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里的天空怎么这样蓝?这里的山怎么这样青?这里的泉水怎么这样清甜?这里真像一副美丽的画卷。然而,让我最着迷的是竹林和瀑布。
云阳山的竹林又大又挺立。从山脚到山腰有一大片竹林,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郁郁葱葱的竹叶长在竹子身上,显的那样富有活力;向上望去,好似要把那无边无际的天空都遮盖起来,才足以展示自己的“能耐”。
云阳山的瀑布雄伟壮观。在很远的地方就听到了瀑布那雷鸣般的响声。它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奔跑着,呼喊着,打着滚儿,翻着跟头,不顾一切地冲下来,撞到岩石上,然后飞花碎玉般洒满山涧,如烟如雾如尘......
云阳山的美景道不尽,我爱家乡的云阳山。
㈡ 游丹阳湖从那几个角度描写景物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青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游玩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㈢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的是什么纸
《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译文
译文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译文二: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译文三: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8.乱:此起彼伏。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12.是:这。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15 .自:从。16 .未:没有。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18.奇:指奇山异水。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一词多义: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词类活用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情感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文学小常识:汉魏时,极盛于汉代的辞赋,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逐渐产生变化,最后在南北朝时代形成新的赋体——骈文。骈文注重形式整齐、藻饰华美,是南北朝常用的文体,成为这时期的代表文学。在这段时期,骈文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作品中,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都是传诵千古的山水名篇,风格雅淡,文字清丽,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佳句赏评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选择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镜头“晓雾”、“夕日”来描摹、渲染。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披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是一天最美的开始。山,阳光相拥,雾,紧紧依偎。漫步崎岖的山间小路,看舒缓的溪水流淌,品轻巧的小鸟婉鸣,听通灵的猿猴长啸,乐趣无限。山是质朴的、独特的,水是自然的、灵动的。多么清净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际间飘来,顿时让人耳聪目明,如悟禅机。黄昏、夕阳,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辉铺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荡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辉;调皮的锦鳞,时而在水底觅食、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搅动阵阵涟漪,圈圈荡漾到远远的岸边。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语言简明、质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总评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 《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状语后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特殊句子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赏析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具体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者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这里指苏轼本人和张怀民),并非简单的清闲之人
文章特点
1、比喻、错觉、联想
2、动静结合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他就像作者的知己一样
㈣ 丹阳的一处美景200字介绍
丹阳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建置始于秦朝,已有2m0多年历史。古名云阳,亦名曲阿、凤美、简州、兰陵、延陵等。唐玄宗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才命名丹阳,沿用至今。
丹阳诸山为宁镇山脉之余绪,其大都分布于丹阳城的东北部和西部,而东南为长江三角洲之冲积平原,属江南“鱼米之乡”。境内较高的山岭有60多个,如嘉山、沈山、管山、白鹤山、观音山、黄连山等,这些山岭不仅风景峻秀,且多迷人的神话传说,别有风致。其中管山为丹阳抗日游击战争之根据地,当年管文蔚、管寒涛、陈云阁等同志在此山开展革命工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丹阳河湖众多,其主要有练湖、大运河、九曲河、香草河及许多渎、港、涧、塘、泉等。其中以练湖为最大。练湖周长40余里,由高骊山、长山八十四脉下泄之水汇流而成。练湖碧波千顷,水云漂缈。湖心有墩,古代建有亭、台、轩、榭。南朝齐、粱时,君臣每宴集于此。当时建有“望云临水之轩”、“集思广益之斋”,并建有“大白亭”、“刘猛将军词”、“忠义祠”、“名宦生词”等。佛殿僧房,回廊曲榭。桂花开时,香闻数里;荷花开后,菱藕满湖。古时的道人墩上,金碧辉煌,竹树掩映,一派湖光山色,荡涤胸襟。与镇江金、焦二山媲美,别具一格。
丹阳的名胜古迹虽多,但以六朝陵墓石刻最为著名。丹阳因为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根据我国民族“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传统习惯,齐梁帝王死后大多归葬丹阳。他们皆多选择在背依山岗,面临开阔的平地。现在丹阳的荆林、胡桥、建山、坤城等几个乡的山凹里,有齐高帝、梁文帝、梁武帝等陵墓十一处,石刻十二处。墓前设置成对的石兽有二十多只,至今保存完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据丹阳县志记载,丹阳的六朝陵墓石刻共有十二处,现分述于次:
1.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建成于公元479年。在今丹阳胡桥乡狮子湾。陵前有石刻麒麟、天禄一对。天禄身长2.90米,腰围2.04米,高2.75米,麒麟头颈残缺。
2.齐武帝萧赜景安陵,建成于公元493年。在丹阳建山乡田家村南。帝在位十一年,去世时年五十四岁。陵前现存石兽两只,天禄身长3.15米,腰围3米,身高2.80米,麒麟身长3.15米,腰围2.51米,高2.20米。
3.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建成于494年,在丹阳胡桥乡仙塘湾。陵前石兽二只,天禄身长2.52米,高2.75米;麒麟身长2.90米,腰围2.40米,高2.42米。
萧道生本人未做过皇帝,其子萧鸾称帝后,追尊父为齐景帝。
4.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建成于482年,在丹阳胡桥乡赵家湾。其在位四年,死时五十六岁。陵墓于1908年已掘,石兽已毁。
5.齐明帝萧弯兴安陵,建成于498年,帝在位五年,高帝、武帝的后代几乎被他杀尽。死时才四十七岁。墓在丹阳荆林乡三城巷北。陵前有麒麟和天禄各一对。
6.齐前废帝萧昭业郁林王墓,建成于公元494年7月。萧鸾
以太后命“执帝”“杀之”,死时才22岁,“追废帝为郁林王”、“葬以王礼”,在丹阳埤城乡林丰大队水经山下,墓前有石辟邪二。
7。齐后废帝萧文海陵王墓。萧鸾“迎新安王昭文即皇帝位时才十五岁,同年十月,诈称海陵王有疾,数遣御师瞻视因而须之。墓在郁林王墓南侧,墓前有石辟邪二。
8.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公元502年,萧衍为帝,追尊其父为文皇帝。陵曰:“建陵”。陵前设置天禄、麒麟一对。天禄身长3.10米,腰围2.76米,麒麟身长3.05米,腰围2.70米。有神道石柱二根,两石柱上端有神道石额两块,石额上刻有“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个大字,左右相向,左为正文顺读,右为反文逆读。
9.梁武帝萧衍修陵。公元502年,萧衍自立为帝,在位四十九年,公元549年卒,时年八十六岁,十一月葬修陵。在丹阳荆林三城巷地。陵前现存天禄一只,身长3.10米,腰围2.35米。
10.简文帝萧纲庄陵。文帝在位仅两年,公元552年卒葬于庄陵,在修陵北(丹阳荆林三城巷北)。陵前有天禄,仅存前半身,形体比较高大。
11.陵口二石兽,据史料记载,梁文帝建陵、梁武帝修陵、梁简文帝庄陵,均在荆林三城巷北,北靠皇业寺,在萧港附近。梁时公卿遏陵,皆由方山下秦淮河上船,经破岗渎(孙权时就开始修凿)、句容到丹阳,进入了萧梁河达萧港。因此,特在萧梁河设置石兽二只,东为天禄,西为麒麟。陵墓由此人口,陵口因此得名。陵口石兽为丹阳现存石兽中最高、最大的两只,花纹清晰,天禄身长4米,腰围3.90米,高3.60米,麒麟身长3.95米,残高2.90米。
12.建山乡金家村南朝失考墓,该墓主人无查考,暂定名为金家村墓。古代陵墓前亦有石兽,现已失存。以葬制看与齐景帝、齐高帝墓陵相同。
总之齐梁墓石刻大的4米见方,重20余吨,小的高、长不到2米,重约3吨,都是巨型整石雕成。其实这些“石兽”客观上并不存在,由于能工巧匠的神工鬼斧,被赋予以艺术生命,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麒麟、天禄成对设置,形态对称。造型均作张口、昂首、挺胸,守卫在陵前。雕刻精细,形态优美,花纹鲜丽,形态各异,各具特色。齐梁陵墓石刻继承了汉代圆雕、乳雕和线雕混合运用的手法,并且表现了粗简古朴向精湛秀美发展方向的转变。石兽造型,齐梁两代各有其特点,从总体上来看,可谓形神俱备,富于南方优雅的情调。
齐梁陵墓石刻是我国六朝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祖国劳动人民具有创造人间奇迹的卓越才能和智慧。我国艺术宝库中的这朵奇范,至今仍闪射出灿烂的光辉。慕名而来的考察者、旅游者们,络绎不绝。许多外国学者对这神奇的古代艺术也赞美不绝。甚至把有幸来此考察、观光,当作自己一生中难忘的欣慰之事。为此,我党和人民政府对此珍贵文物十分重视,多次拨款进行维修,现已全部修复。
上列石刻,除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墓石刻注销外,其余十一处全部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