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的景色
❶ 六七月份想出去玩,在承德平泉出发,比较近的旅游景点并且风景宜人的有哪些
还好把 我觉得你选择还不错! 可以实施
❷ 耦园的园内景观
从东园停车场,走仓街,抵达耦园门厅狭窄的砾石路。两手臂宽,一溜青瓦白墙的民居等身高,几条平直的运河几千年来就这样静静地淌着,在一个一个的水码头前传送着欢乐的、伤悲的、外面的世界里的消息。从城市到民居,从街坊到园林,从园林到心里,耦园,保留着苏州古城特有的车船并行的交通、“枕河人家”的水乡建筑特征和浓厚的士大夫私宅特点。
耦园处于平江古城保护区的腹地,苏州人用二千五百年创造出的特有的城市面貌、城市韵律、城市文化,反过来,无时无地不关照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人。一句俗话,苏州是有味道的,苏州人是有味道的,耦园是有味道的。不追求形式上的奇巧,更多的精心于心灵安适,从这个意义上说,耦园是奇葩!
耦园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南沿小新桥巷,大门面水,有河埠驳岸码头,一条沿河小路笔直地伸展出去,连着西面的人家;北临小柳枝巷,后门设有私家码头,东接内护城河,如今依然橹声袅袅。再东面已经是城垣的残迹,野树遮挡了外面的驳船和市井的嘈杂。在这不显山漏水的市井之间、简陋的民居周围,耦园如幽兰般沉浸在自我芬芳的简洁文雅里,像它的主人一样孤芳自赏,自我满足于个人生活的甜蜜和安谧中,像苏州古城一样永远的遗世独立,保留着最鲜明的个性和最丰富的内涵,就像贝聿铭先生所说“有明遗构”。
三百年来,耦园安静而泰然地迎送着它的主人。清初这里原是仕人陆锦归还故里后建造的涉园,名取自渊明的《归辞》, “园日涉以成趣”;到了同治年间(公元1874年)安徽巡抚沈秉成抱病下野,偕爱妻退隐,请了当时有名的画家顾纭在涉园的基础上拓展开辟,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耦园。偏于一隅,“枕波双隐”,“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连理,又道出了整个园宅的特征,布局上中轴对称、东西对应。耦园,摒弃了世间的纷扰,汇聚了自然的精华,流连于“诗酒联欢”、吟风诵月的风流岁月里,静默在潜心修道、书生意气的自在中,还幸福在鸳梦温暖、两两相随的神仙日子里。如今虽然佳偶不再,但诗城已然。我们刚才看到门外跨街的石坊上,有砖刻门额“耦园”两字,一面为隶书,一面为篆书,是园主沈秉成孙子的好友、近代书法家周退密先生所书,古朴、典雅、沉静,正符合了耦园的基调。大家再注意看耦园的大门,简单而坚固的石门框内竟然不是木制的门板,而是用上等的竹片拼制髹漆而成。细密的交织中把沉涩剔除了,鲜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跃然而出,男耕女织、夫妻和谐的生活气息越发浓厚了。
穿过“平泉小隐”天井,来到轿厅中央平面图前大家看这幅耦园全景图,园子不大,占地面积80公顷,中央部分有明显的南北中轴线,从水码头开始,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整个住宅区带有明显的仕宦第宅的传统特点。在布局上,“以楼环园,以水环楼”;同时暗合“偶”宇,东西花园相互对应。东花园以中心的黄石假山为主景,高拔峻挺,是涉园的遗存,也是苏州古典园林里最著名的黄石假山;西花园则以湖石构景,绵延舒展。同时,在个体建筑上也有樨廊、筠廊之间,双照楼、听橹楼之间,吾爱亭、望月亭之间等等两两呼应,或东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不一而足。由于历史上耦园多次被毁,文革期间沦为工人宿舍,八十年代重新整修,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建筑框架,但就整个园林来说,住宅部分艺术性略显薄弱。就像我们看到天井的门楼上,已没有太多的装饰,西边的风穿牡丹,东边的孔雀开屏,除了多了一层富贵气之外,好像和“平泉小隐”也不甚和谐。“平泉”原指唐朝高官李邺侯的别墅,后通指隐居场听;“小隐”则隐于野,说出了园主远离庙堂、浪逐江湖的心愿。寄情山林,从晋开始――直以来是文人在战争频召仍、党权争霸、政治主张难以实施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以退为守的内敛的生活方式。桃花源的创造,乌托邦的具像构造,以一种出世的心情去过人世的生活。在城市重文明发达的时代,人力物力叠山理水在家中,坐拥山林的自然美景,同时享受诗文酬唱的风雅。
进入园主在坊里隙地为我们准备的“城市山林”。北行进入大厅载酒堂, 高大爽洁,大厅巍然,面对门楼上“厚德载福”的温良教训。这里原是主人会客、宴聚、议事、仪礼的主要场所。匾额是东花园落成后,沈秉成邀众友庆贺,李鸿裔欣然题写的:东园藻成,同仁燕集斯堂,遂以载酒颜之,盖取唐人东园载酒西园醉涛意也。而在1993年重建之后,王西野先生顺着这层意思,借陆游先生词句“载酒园林,寻常巷陌”,附会成一对联悬挂中堂: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抱柱联上“左壁观园右壁观史,西涧种柳东涧种松”和堂前东西两侧小门的门额“载酒”“问字”相呼应,我想这可能是园主规划住宅功能的总体理念吧:东园以宴乐赏景雅聚为主,西园以静修著述藏书为主,承继了苏州古典造园以辉映自然和人文精神的一贯传统。
“观之不足”一直是园林审美过程中最大的妙处和难处,寻字外之意,景外之致,才能帮助我们正确领略园林的东方魅力。所以大家不妨细想,主人载酒肯定不会为了买醉,实写酒事,虚指酒外之兴。正如欧阳修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载酒”原来为了流连山水间,难怪东花园主要观景点取名“山水间”、实至名归,把载酒的谜底揭了。从这一点又再次证明了耦园在设计过程中文人山水的特点,耦园充分体现了园林布局上的因果对应、前后连贯和融会贯通。
楼厅院中——最后一进一般为家眷居住的地方。小院安静而绿意盎然,植有桂花和玉兰等树,扣“金玉满堂”之意。而门楼是清代旧物,可惜在文革中遭毁,依稀可辨的砖刻细腻精雅,场景一派清新自然,“诗酒联欢”的主题表现很具体,完全不像一般的深宅大院到处是诗书礼仪的规范教训,显示了主人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夫妻相随、远离尘俗,幸福的家庭生活。特别一提的是整个楼厅的建筑为二层,呈凹型。两边分别和东西侧楼相通,往东可达东花园的补读旧书楼以及最东端的双照楼,这一部分也呈凹型;西行沿楼倒量便是西花园的藏书楼,曲折凹型。整体连贯一气,俗称“走马楼”。砖刻门楼、风火墙、走马楼都是徽派建筑特有的。主人原为安徽巡抚,自然受其影响,同时徽商自明中叶势力遍及全国各地,徽派文化成为一时的风尚。而这里的走马楼依据住宅东西分配的特点,不像经常所见的四方型围廊,而是在北墙处曲折有序、错落有致、蜿蜒伸展,跨度长达四十米,把东西花园的景色尽收眼底,形成了耦园一大特色。
东循廊前往东花园,小天井内——这里是中厅与东花园之间的过渡空间,我们可以注意到由中轴线到东花园的审美视角在渐次敞开,身后的院墙壁立,而向东的樨廊,且割且联,山体若隐若现社会生活在墙之后,个体生命体悟就在眼前;空间由实而虚,渐入佳境。而这里又有一小体量的“无俗韵轩”分割空间为二,南面在废墟上现辟为盆景园,北部几座太湖峰石清白兀立,掩映在浓郁墨绿的桂花丛中,尽显妩媚之姿;中有一布满纤细的浮雕的鼓 墩石,原为主人放置兰花的花座;旁有一拙朴的石条矮矮地横在两石之上古松之下,想必是主人兴之所至操琴的地方。四时不同,兰桂馨香飘然人室,催发主人雅兴,细听松子落地,和以《高山流水》,不亦乐乎!无俗韵轩内南望,三扇冰裂纹的窗户在黯淡的室内织起了一张思想的网,宜静定,宜小聚,宜清乐,宜雅谈,而作壁上观,推窗即成三幅绿意盎然的诗画作品,特别是月正中天,光辉落在树梢时,此情此景,饶有禅机。匾额清丽秀雅,是中国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老人手题的。
在东侧外墙镶嵌了一扇半透明的花窗,四角有双鱼、蝙蝠图案,四方的窗内中置梅花图形,铺满万字装饰变体,中放四扇方形明窗,吉祥的图形象征相濡以沫、高洁、幸福的爱情生活。当时的女主人湖州才女严永华亲书“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横批:枕波双隐。典出《世说新语》孙子荆归隐山林,欲枕石漱流,作狂狷态。这里一语双关,既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流水人家的家园特征,又暗示夫妻双隐,可谓才情双绝。轩南北一空园一实墙,虚实对比。前面的门廊连接中部和东部,既便利雨日烈阳下的行走,又可稍作停顿,同时又成为游园的序曲,城曲诗情的发轫。 由樨廊北行,经藤花舫、储香馆,到城曲草堂游廊曲折环合,连接着各个主要观景点。西面秋阴丹桂芬芳,故称樨廊;樨,木樨,桂花的别称,因为树干断面的年轮如犀角图纹。
东面相应的叫筠廊,早春新生之竹谓之“筠”。利用城曲草堂的门廊和南部听橹楼、魁星阁之间的走道,引导我们从不同方位、不同季节去欣赏位于中央位置的山水主景。这一部分曾经是清初涉园的位置,黄石假山、受月池、宛虹杠小桥是当时的遗存;耦园主人购得该园后,在原有的建筑废墟上精心设计,根据山水特征重新安排了亭台楼阁,退居四周,尽量控制体量,与原有风格浑然一体,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所以大家注意看,西侧樨廊拐角处巧妙地安排了藤花舫,山阴廊侧,小巧玲珑,不失为初春紫藤入画、盛夏藤阴下午后小憩的绝妙场所,同时主人引庄子“不系之舟”的遐想,“无所求,饱食而遨游”,闲散自在之情油然而生;
沿着北墙的就是走马,楼的东面延伸部分,曲尺形,各有名头。楼下先是储香馆。因为是小孩渎书的地方,为勉励他们勤奋苦读获取露功名,“蟾宫折桂”,光宗耀祖,故借每年金秋桂雨飘香举行乡试的来由,命名为“储香”待放,殷切希望自己的孩露子脱颖而出。城曲草堂、安乐国、还砚斋,楼上的补读旧书楼、双照楼作为宴客、休憩、读书、诗画的主要场所。草堂名取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诉说园主夫妇如牛郎织女得三生缘相聚人间,园门前河埠头上的依依杨柳柔情似水,柳絮绮丽如梦常在,园主对生活的知足略见一斑了,于是更毅然决然放弃名利场,钻进温柔乡、“安乐国”,天上人间只在今朝矣。在尽头的还砚斋清净澹泊,“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乾嘉时期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刘墉的题联真是恰到好处。
双照楼的茶社引入了城根的摇船和外护城河的汽笛,市民的行色和远方朋友的音信,撇去道家王僧襦的思辩:道之所贵,空有兼志,行之所贵,真假双照,在日月双照的楼里,园内外、心内外的感触也融在一杯清茶里了。整个建筑基调一致,正如草堂里的一副对联所写:卧石听涛满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有声有色的极致享受好像只有在自然的天籁里精神的空灵里才能得到。 也许大家会觉得疑惑的是,为什么安乐国的地板和补读旧书楼的楼板都是素面朝天没上油漆?其实,原因在于木板都为杉木所制,有吸潮湿的作用,上漆后吸湿作用就被破坏了,所以保留原样,反而古意盎然。第二,我们在这里可以见到不少瓷画座屏和挂屏,色泽清晰艳丽,不同于常见的大理石挂屏,也因为江南气候潮湿,保存纸质轴画不易,其实人物山水为题材的制瓷业十分发达和流行,镶上红木或者银杏木的 镜框,成为新的室内墙面装修的材料。第三,留心书画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这里保存了很多乾嘉书画名家的真迹。翁方纲、刘塘,粱同书、王文治书法四大家与园主家渊源很深,交情不浅,再望前走,筠廊的东侧墙壁上还有一块王文治的《抡元图》石碑,主题以“立身固不必以科举名重”与园林立意并行。
从城曲草堂沿筠廊南行,过望月亭、吾爱亭,到山水间。 刚才所走的路线完全以中央的黄石假山为视线转移,远近迂回的过程把一座假山能呈现出的各种山 体姿态一一呈现出来丁。从草堂月台前南望,黄石以横向对垒,形成水平方向的曲线延展,山势东高西低,西部形成一山谷,桃屿成为主山的的余脉,平缓渐止于藤花舫,在蹬道委蛇向上处,小块黄石竖向渐次排列,愈上愈险,而间杂的树木也都在低处修剪成向下摇曳的形态,直至峰顶全然傲视一切奋力刺向天空;转到受月池端望月亭里,“受月”池中月到波心显其幽深,山峰因溪更显其高耸,这时对岸的假山一副桀桀峻挺的样子,纵向节理发达异常临深渊的悬崖峭壁,高远莫测;如果顺着池水由东北望西南,藤萝野枝婆娑水面,却生发幽情;在从山水间水阁北望,中国山水画的斧劈皴法清晰可辨,沿坡上蹬道,把绝壁、悬崖、峡谷、峰洞、山顶平台等山脉的自然形态刻画逼真。该山是涉园的遗物,传为造园名家张南阳所作,代表了黄石假山的最高水平,与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并称苏州假山之冠。 园中唯一的一座桥宛虹杠就在眼前,使人联想起红栏曲水的欢快,仁者仰止的故事。区别于平常所见的纤桥似的平梁飞虹,这是座高架桥;区别于其他的平静委婉,这座桥多了一点临渊啸唱的志气。 我们所在的这座水阁,凌水歇山建筑,外墙塑有松鹤延年、柏鹿富贵的浮雕,内置有大型杞梓木“岁寒三友”落地罩,圆雕、透雕,刀法浑厚、笔力仓健,与醉翁之豪情、寄山水之逸趣融为一体,成为耦园的镇园之宝。遥想当年沈秉成夫妇临流照影,昆曲清唱,情动山水,恰似神仙美眷。 除了在布局上的阴阳对应,双照楼与山水间高低错落、听橹楼与魁星阁成双成对、吾爱亭与望月亭前突后退之外,在建筑安排上,还显示出园主对道教的浓厚兴趣。这里的“便静宦”明显地带有道教色彩。宦,本指东北角,后通指角落,便静直指虚境;而“魁星阁”本来就是祭祀文曲星的地方。 从这里向西看,一带樨廊错落开有漏明花窗。它们的特别之处是建园的时代特征造就的几扇富有欧式风情的漏窗。一种是富有流动感的月过浮云,中间一轮满月,四周瑞云奔涌,装饰感很强;另外是出现了几扇圆形的花窗,几乎类似于哥特式建筑门廊上的火焰式、玫瑰式的装饰图案,这种特征肯定和欧风东渐关系密切,在这里直接反映出来了。
沿樨廊折向中部,在向西花园,织帘老屋前,西花园以藏书楼、书房为特征,突出书斋与庭院的有机结合。把整体环境以织帘老屋为中心,与东花园的山水游赏体验相区别,利用湖石的纤巧柔媚、古木的深沉浓荫,创造出安宁、圆熟的胸壑山水,“风篁类长笛,流水为鸣琴”。在东花园载酒胜赏之后,西花园醉在精神的丰满,也许间杂着露台花街上瓶(平)升三戟(级)的仕途幻想,飘过东面“鹤寿”亭羽化登仙的酣梦。建筑属鸳鸯厅形式,根据季节、光线、温度不同,夏秋在北厅,冬春在南厅。其北就是贯穿全园的走马楼的西部,是园主的藏书楼,有一口古井,似与受月池相呼应。所以,综观全园,耦园的两大主题――隐与爱相得益彰,总体对称和细部处理结合完美。而且,园内的精致并非完全的封闭。大家如果注意的话,可以看到在东;花园樨廊尽头有耦园的私家码头,历史上,拙政园、耦园的主人经常乘船来往,两家风光一家赏。同时,在耦引的几个角落都建有楼阁,墙外的风光与院内的风景相互连接,使耦园隐而知天下事,保持着江南人家的平常心在某种意义上讲,耦园俨然是苏州现存最具地域特色的古典园林了。
❸ 爱情之园耦园的景色是怎样的
清初,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故里后始构园林,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园日涉以成趣”之意,取名“涉园”,又名“小郁林”。
此园林为后来的耦园东花园,园不甚广,以黄石假山著名。
黄石假山为东花园主要景观,石块大小相间,手法逼真自然。假山东半部较大,陡峭险峻,名“留云岫”。
假山由西向东山势逐渐增高,转为绝壁,直削而下,临于水池,池水澄澈,名为:“受月池”,绝壁东南设磴道,依势下至池边。
假山西半部较小,自东而西逐级降低,山势平缓,坡度渐缓,名“桃屿”。两山之间有一谷道,两侧削壁如悬崖,名“邃谷”,而绝壁东临水池,假山体量与池面宽度配合适当,空间相称。
主山北侧,竖大石数排,结构似巨石自然风化剥裂,给人险峻和苍劲之感。悬葛垂萝,堪与真山媲美,百龄以上乔木有山茶、黄杨、柏树。
山上不建亭阁,而于山顶山后铺土之处,散置十余种花木,随风摇曳,平添了山林趣味。而池水随假山向南伸展,曲桥架于水上,池南端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阁”。
据记载,当时陆锦致所建的涉园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了。园中有观鱼槛、吾爱亭、藤花舫、浮红漾碧、宛虹杠诸胜,但后来都被毁废了,存留下来的有吾爱亭和藤花舫等建筑。
吾爱亭位于受月池旁假山石上,亭基石构,卷棚歇山顶,面积约13平方米。亭内地面铺方砖,亭东为银杏木雕花纱槅进出,亭西、南、北三面均为和合窗。
藤花舫位于黄石假山的西北侧,是一仿旱船建筑,坐西朝东,卷棚歇山顶,面积约35平方米。藤花舫戗角上饰有云龙,舫内以纱槅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上为四方亭式顶,东、南、北三面置和合窗采光观景,下为砖砌半墙,垫石基座。
南、北两侧墙上各辟木格漏窗一框,中置一藤面红木雕花湘妃榻。此舫为休闲小憩和观景的建筑。因舫南侧植有紫藤,故名为藤花舫。
后来涉园成为清人祝氏的别墅,但不久后又因战乱被毁了。
1874年,按察使沈秉成因病来到苏州,购得涉园废址,聘清末画家顾沄在旧园基础上设计图纸,将涉园重修扩建为一宅两园式格局的园林,1876年落成。
建成后,沈秉成将其易名为“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偕隐双栖、啸吟终老之意,也道出了园宅的特征。
耦园在布局上为明显的仕宦宅第,东西花园相互对应。在个体建筑上也有或东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两两呼应。
沈秉成重建的耦园东西长108米,南北宽78米,近乎长方形,占地约8000平方米。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取唐人“东园载酒西园醉”诗意。
耦园中部为住宅区,沿南北中轴线依次设有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
门厅为耦园正门,坐北朝南,面对河道,面阔三间,面积约80平方米。梁架明露,硬山式屋顶,屋脊作纹头脊,两头饰以砖雕“松鼠啜果图”,西面与邻屋连接处上置风火墙。
门厅北面即位轿厅。为旧时客人落轿,或等候主人会见之场所。面阔三间,面积约90平方米。硬山顶,纹头脊。
明间南为6扇长窗,北置6扇屏门槅断,两次间南、北均为半窗,北窗后有小型蟹眼天井,供采光。内中还有“城市山林”匾额。
在轿厅南院落有“平泉小隐”门楼。“平泉”出自唐代名相李德裕游息的别庄“平泉庄”,南唐清辉殿学士张洎在《贾氏谈录》中道:
平泉庄台榭百余所,天下奇花异草、珍松怪石,靡不毕具。
所以后人常以“平泉”作为园林的代表。而“平泉小隐”这个名字,也点出了园主在此建造宅园以过隐居生活的主题。
载酒堂为园中主厅,位于轿厅北第三进,这里原为主人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
载酒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面积约150平方米。屋顶为哺鸡脊,一脊横贯,前后纵深尺度较深,超过厅宽,在平面上可划分为前廊、中堂、后堂及通道四部分。载酒堂名取自“东园载酒西园醉”的诗意。
堂前有石制台阶三级,台阶上即为前廊,上部梁架上雕有祥云和花卉图案,四根檐柱间饰回纹挂落,两边各有木制栏杆,花结上雕饰着山石和牡丹花图案,回廊东西两侧各有一小门,东侧门楣上有砖额“载酒”,西侧门楣上有砖额“问字”。
前廊长窗后即为中堂,面积约70平方米。中堂步柱前梁架为船篷轩形制,后面作复式构架,梁架上雕刻祥云和花卉等图案。厅内陈设为清式红木家具,摆放庄重严整,东西两壁墙上,各挂有红木镶嵌天然大理石挂屏两幅。
中堂后部正中为6扇屏门,两侧各有6扇长窗,以此为界,通入后堂。后堂面积约为30平方米,进深约3米,北面两侧均各有6扇半窗,窗外小型蟹眼天井,后堂东西两侧可通往东花园和西花园,往北通道可进入第四进楼厅。
“厚德载福”门楼位于载酒堂南院落和轿厅北面出口处。“厚德”出自西周时期周文王《易·坤》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载福”出自春秋史学家左丘明《国语》中的“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这是指有德者能多受福。
此门楼高约6米,宽约3米,厚约0.6米,东西两侧是黛瓦盖顶的风火墙,属于牌科门楼,硬山顶,顶部为哺鸡脊,屋檐下面为砖雕方形檐椽两层,至瓦楞前之滴水处。其下部为6朵斗拱托住上面的桁条,斗拱下面之上枋处除中间和两端有精细纹头式浮雕外,余均素面无饰。
门楼上枋下面有雕刻精细之砖雕回纹挂落,上枋东西两端饰倒挂砖柱花篮头。上枋之下砖额书有篆书大字“厚德载福”,砖额东西两侧兜肚处只雕一抹角矩形方框。下枋除东西两端处刻有回纹装饰外也是素面无饰。下枋下即为水磨方砖砌筑的两侧砖墩和中央两扇黑漆板门。
楼厅位于载酒堂北面,为耦园中部四进的最后一进,坐北朝南,面阔5间,上下二层,东西两端有厢房,呈凹字形的三合院格局,是园主生活起居之所。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楼檐高约7米,顶脊为哺龙脊,装饰等级高于载酒堂。
主楼前有阶石两层,步上台阶为楼前回廊,廊顶部起一枝香轩,檐柱处月梁下饰斗拱,月梁上雕祥云花卉等图案。
主楼前走廊西侧有门通往一处独立封闭院落,上有砖额“琐春”。楼厅东部另有一组两层建筑,自成院落,上部即“走马楼”,沟通耦园东西部。
在楼厅南院落,载酒堂北面出口处有“诗酒联欢”门楼一座,门楼上枋东西两端饰倒挂砖柱花篮头,雕狮子滚绣球。
中枋整体以回纹浮雕环绕,砖额处以祥云纹围护,中书楷体大字“诗酒联欢”,东西两侧兜肚处各有一幅深雕作品。
内容是以花树围绕的楼阁中两人对饮的场景,其中的楼阁,一为敞开,一有半窗掩映,楼下为一人骑马而来且有童仆恭迎的场面,似为以诗酒酬客,联合欢悦之场景。
门楼下枋处为深雕人物画5幅,以花树山石为主要背景,人物或行或坐,似在对饮作诗,栩栩如生。此门楼砖雕画亦说明园主追求向往之诗酒生活。下枋下即为水磨方砖砌筑的两侧砖墩和中央两扇黑漆板门,为载酒堂通向第四进之门户。
我国古代文人聚会宴饮,往往是进行所谓的“文字饮”,他们有诗酒唱和的习惯,所谓“诗情酒分合相亲”、“醉里轻吟胜管弦”,取名“诗酒联欢”,显示了园主夫妇归隐后以诗酒为主题恩爱生活之写照。
❹ 平泉的游西山公园的移步换景作文
描写公园景色的作文四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有一个有名的小岛,叫江心岛公园。它一年四季十分美丽,尤其是在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春天。
春天的江心岛公园,有许多人在那里闲游、玩耍。早晨有许多青少年和老人,在健身区里锻练身体。有的年轻人在引体环上来回用力向上引体,从胳膊上能看得出,他通过锻练,练出了许多明显的肌肉块。有的小朋友成群玩篮球,他们传球的速度很快,刚才还在这个人手里,转眼间又传到了那个人手里。还有的老年人练起了太极剑、太极拳,练得又标准又缓慢,刚劲而有力。
到了中午,小朋友们高高兴兴的玩起了蹦蹦床,一些技术较高的小朋友,可以在空中做各种的动作,有的翻跟头、有的旋转……有的小朋友玩得很惊险、刺激,用手紧抓住两边的护绳,与其它小朋友比赛,看谁跳得最高,那速度好像向一发发无数的火箭,争先恐后地射出,他们玩得十分开心。在这块小小的平台上,小朋友们跳得又快又好,动作多种多样,有的“金鸡独立”,有的“大鹏展翅”等等,姿态非常优美。
到了黄昏的时候,夕阳快要落山,余光把江面染成一片“火海”。一些业余游泳爱好在江水里游来游去,他们变换着各种各样的姿态游泳,最多见的是蛙泳和仰泳,有的高手可以在水中随水浮游。小孩挽着裤子,在江边浅水区,开始高兴地玩起了打水仗,你用水弄我一下,我用水弄你一下,玩的十分开心。
这就是我们家乡一年四季都很美丽的江心岛公园,我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