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阁景色
『壹』 南北湖的景色介绍
1.鹰窠顶位于钱塘江口风景胜地南北湖畔,它是环湖诸山中的一峰,是观赏海上日出的绝妙所在。清末著名出版家邑人张元济先生撰《鹰窠顶观日》一文,刊《最新高小国文教科书》第四册,文曰:“有若剪纸为圆月者,贴日上翕翕动,不暂离而摩荡其中。日离海二三丈,乃不见。”近年来,远近来观“日月并升”者更多,尤其是杭州教育学院谢秉松教授,自1980年至89年,连续十年登鹰窠顶观察日月并升,运用天文、地理、气象、生物等多学科知识,撰成《日月并升考辨》一书。陈从周为之作序曰“余爱此具有文人气质之南北湖景区,今名犹未显者,而其内涵蕴藉之美,耐人寻味,任人周旋,而‘日月并升’之壮观,大好湖山,醒人爱邦爱国,岂只观景而已哉!”
鹰窠顶大看台
大、小看台是鹰窠顶上两处最佳观日点。大看台突出海上,海拔186米,几块大石似含苞欲放的荷花,故又名荷苞峰,面积近十亩,石壁上有“鹰窠顶”三个擘窠大字,还有“日月并升天下奇”、“海天一色”、“獾室”等摩崖石刻,崖上有一小普陀洞,香客常特地到此寻幽。石上有“月印日心”石亭一座,1989年澉浦永安丝绸印染厂出资建造,亭柱上有二联:“海天耀彩一派风光,日月交辉两湖声色”和“永教日月留双壁,安得海山共一湖”。
小看台位于大看台北,又名莲花峰,面积约一亩,石壁上有“湖海壮观”、“双涛”等石刻,双涛指海涛与松涛于此融为一体。在大小看台之间有一块“东方大港”测量标志,园柱形,编号072,系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东方大港,由东方大港建委会立。标志现藏云岫庵中。
在小看台下,还有痴景岩、合掌岩、狮头岩等石景。
日月并升又称日月合壁,被誉为东南第一奇景,它是指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农历十月初一,在鹰窠顶可观此景象。历史上最早记载日月并升的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子生陈梁的《云岫观合朔记略》,文日“残蜃忽送月印日心,两轮合体,雪里丹边相摩荡,还转不止,海天俱动,不可思议。”清末,著名出版家、邑人张元济先生撰《鹰窠顶观日》一文曰:“有若剪纸为圆月者,贴日上翕翕动,不暂离而摩荡其中。日离海二三丈许,乃不见。”
2.云岫庵座落在鹰窠顶山腰,海拔150米,庵名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名句,形象地点出了云岫庵世外桃源的意境。
云岫庵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960),建庵伊始,即供奉观音大仕。一千多年来,庵曾五废五兴,明代中叶为鼎盛期。当时普陀山屡遭倭乱,曾有僧尼渡海前来避难。民间传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普陀,因香火旺盛,日夜难以安静。于是,听从龙女献计,于晚上跨海来此休息,后因走漏消息,善男信女闻风而来,故云岫庵有“夜普陀”之称。
1993年,海盐县人政府批准云岫庵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庵重获新生。现有殿宇73间,占地11亩,1993年,省宗教事务局正式批准云岫庵为宗教活动场所,赵朴初为云岫庵题额。
庵内有“雪窦泉”,水质甘冽,四季不竭,烹茗最佳。
3.白云阁建于1997年,位于鹰窠顶山云岫庵西侧,海拔165米,阁前有公路经谈仙石城至南北湖,交通便利。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正方形,长宽各13米,高三层,通高18.3米,建筑面积493平方米。阁为黄色琉璃屋顶,四角起翘,每层角上悬以风铃,清风来时,叮当作响。
底层四周有廊环境,置美人靠可供休息; 二层有平台,墙上壁画一圈,登临阁上,前可望海,后可观潮,左右为鹰窠顶和南木山,是游人品茗观景的好去处。著名学者钱君陶为白云阁题额。
阁西有庭园,占地十二亩,有花墙相隔,通过月洞门即可进入园内。在花木掩映中有新塑孔子像一尊,高8米,系山东雕塑世家葛会君参照明代孔子行教像塑成,有传说中的种种孔子标记,令人肃然起敬。像前有孔子弟子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四配”像,组成一组完整的儒家雕塑群。群像下有长17米、宽9.5米的平坦广场,游人可在此瞻仰和摄影留念。
今年是孔子诞辰2550周年,将于9月28日孔子诞生之日在园中举行孔子像揭幕典礼,同时在白云阁举行“孔子生平事迹展览”、“辉煌的遗产--孔庙、孔府、孔林”和“孔子《论语》碑刻拓片陈列”。这批珍贵的资料,是由山东省曲阜市文管会、曲阜《论语碑苑》提供的。
4.谈仙石城位于南北湖风景区西部谈仙岭上,海拔96.7米,是海盐、海宁两邑交界处,也是古代海盐县至省城杭州的孔道。谈仙石城形势险要,左右有两山夹峙,南为南木山,北为北木山,西侧为海宁黄湾诸山,东侧为一长达三华里的山谷,只有一条崎岖小径,可供出入,从南北湖边远远望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故谈仙岭又有“江南八达岭”之誉,谈仙岭石城已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命名为“中国最小的石城”。谈仙岭的岭名与谭峭有关(古文谈与谭通)。宋《澉水志》载:上有谭仙庙。相传为南唐道家谭峭炼丹得道之处,至今留有仙人脚、石浴缸、炼丹井等遗迹。
谈仙岭是历史上重要关隘,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留下了许许多多有关抗御的脍灸人口的故事,明代嘉靖年间,海上倭寇不断侵扰打劫老百姓。戚家军埋伏鹰窠顶、谈仙岭一带,与倭寇短兵相接,数千倭寇葬身于此。当地民间至今仍流传着戚家军英勇抗倭的故事。
清朝道光年间,倭寇再次烧杀掳掠。巡抚刘韵珂奉命在谈仙岭的要隘修筑石城,名曰谈仙石城,清末渐废。
1989年海盐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历时四载,形制依旧,计南北长72.4米,东西阔41.3米,高5.7米,城上建楼一座,城内之徐行健将军雕像和点将台,城墙中空可储兵。2000年上半年这座“天下第一小城”经各方面专家的测量、公证评定,确认谈仙石城是目前我国最小的石城,入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同年被定为嘉兴市国防教育基地。
5.鸟类博物馆 每年春秋两季,大批迁徙中的候鸟飞经南北湖地区,根据以生态特征为基础的分类系统,已发现南北湖一带的候鸟,留鸟有六大类群,一百二十种以上,并且还在不断发现新品种。
陈其昌老师经过八年多的收集制作,现已积累标本二百多件,九十多个品种,其中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苍鹰,草鹃等二十多种,有南北湖地区极少见到的白寿带鸟,凤头鹊集等。
鸟类标本的展出,旨在让更多的人识别鸟类,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使标本在保护自然,保护生态方面发挥一点小小的作用。
6.新四军海北支队旧址位于南木山村庄内,系保持原貌的山村民居,建筑面积110平方米,全部用当地山石砌成。屋前院落也用山石围以墙圈。1944年,活跃于钱塘江南、余姚一带的新四军三五支队为开辟海北根据地,派出武装小分队渡海到黄沙坞上岸,与海盐地下党员陆辛耕等会合组成海北支队,以南木山为根据地,开展革命工作,打击日寇和汪伪政权,为抗战胜利和保卫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作出许多贡献。在群众中有《六里堰战歌》传世。
7.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荆山顶,1984年建,占地600平方,碑高8.45米,系缅怀新四军浙东纵队1945年北撤经澉浦之战牺牲的烈士而建,碑正面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字,碑阴书海盐县人民政府纪念碑文。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自四明山区北撤,1945年10月4日清晨,司令员何克希率第五支队千余名战士渡过钱塘江在澉浦登陆,遭到国民党四个师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我军坚定沉着,在扇子山、隐马山、澉浦城等处与敌激战十六小时,在群众支援下,乘黑夜强行突出重围,北上山东。
澉浦背水一战,我军陈大德、林大慈等二百余名同志壮烈牺牲。”
在六里乡屏风山北麓,还有革命烈士墓一座,陈运连、吴富泉、张步高、金根观等四烈士长眠在这里。
8.钱江潮源以其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闻名于世。而钱江潮的源头在何处却鲜为人知,原来,钱江潮源是在南北湖风景区黄沙坞的狮子头。
狮子头是一块突出海上的大石,以形似一头雄狮而得名。据水文站测量,狮子头一带平均潮差5.6米,最大潮差8.93米,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后的二三天里,都可看到起潮。人站在石头上,几里处就见一条黑线缓缓向前移动,转眼间,黑线泛起阵阵水花,并发出隆隆火车声。此时,前面的潮头已迅速陡起,一般有一二尺高,卷起泥沙漫过海滩,时而笔直,时而蜿蜓,像一支军队向西挺进,势不可挡。潮头过后,紧跟着是一片无声无息的潮水随之而去,但细看却十分湍急,靠岸边的潮水正在漫上沙滩,顷刻间沙滩已经变成急流。初一、月半是“子午潮”,涨潮时间是中午12时,前去看潮请别错过时间。
钱江潮源处建有亭子一座,名为“源亭”,由步鑫生题词,步先生是海盐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凭借步鑫生的名气,对这个源字引发了一层更深的含义,那分别是钱塘江的潮之源,我国改革的先锋海盐衬衫总厂——改革之源、秦山核电站——核电之源和金九避难处——中韩友谊之源,已被海盐人民称为“四源”而引以为傲。
9.石帆位于南北湖外海中,距岸约2000米,又名白腊礁,是一块长200多米的狭长形礁石,远远望去活像一艘正在海浪中航行的帆船,故名。
石帆附近常有海市蜃楼出现,时间常在雨后放晴的夏天,《海盐县志》、《澉水新志》都有记载,当地老人也亲眼目睹,有房屋、街道、城堡、拱桥、人物等等,历时1小时至4小时不等。“石帆蜃气”是澉川八景之一,清王伟有诗曰:“海市登州夸幻相,石帆此日亦可观;青红顷刻何须讶,便作人间万事看。”
.......
太多 太多了!
建议你可以查询一下 http://www.travelevery.cn
上边有些资料可以帮助你做出游准备
有很多线路和酒店都有很多参考的选择
而且你还可以自助设计线路,有很多线路可以供你参考
『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哪个风景地
指的是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这是盛唐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五言诗《登鹳雀楼》,诗人登上古鹳雀楼,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全诗原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话文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白云阁景色扩展阅读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前两句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叁』 黄鹤楼是湖北武汉的一处风景名胜,对吗
对。
简介抄: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
交通:
电车1路、电车4路,公交10、61、64、108、401、402、411、413、584等路到黄鹤楼站下,或轨道交通二号线在螃蟹甲站换乘108路到黄鹤楼站下。
营业时间:
一、春、秋季作息时间(3月1日一3月31日、10月1日一11月9日)
8:00开门售票,17:00停止售票,18:00 保洁。
二、夏季作息时间(4月1日一10月31日)
8:00 开门售票,18:20 停止售票,18:45 保洁。
门票售价:
黄鹤楼全票 :80元/人
黄鹤楼半票 : 40元/人
黄鹤楼年票 :60元/人(限武汉市民)
大武汉旅游卡:一年内无限次免费(五一、十一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