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景色
① 中国最宜居的城市是哪里
我国最宜居的城市必然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也不会是三亚、桂林、大理这种旅游型城市。是否宜居,需要对一座城市进行全方位考察根据生活舒适度、自然环境、安全、经济等74个因素,中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出了2019年我国10个最宜居的城市,分别是珠海、威海、金华、扬州、曲靖、梧州、广元、宁德、河池和宜春。这里的篇幅有限,趣评为大家介绍一下排名前五的宜居城市,珠海、威海、金华、扬州与曲靖。
曲靖
欢迎大家留言,说出你心中的宜居城市。
② 国庆想和女朋友去游阳江沙滩游。主要是看海,看风景,不游泳,不知道是去大角湾好还是沙扒湾好。
沙扒湾挺好,可以放烟花和孔明灯,日落挺美的。沙扒湾附近的月亮湾是广东数一数二的最大沙滩。
③ 阳江八景的景观
鼍山遥映一津红:鼍山春晓
阳江八景之首是“鼍山春晓”,又名“鼍山春树”。鼍山,位于现在的江城一小和县公安局旧址之后面,以山形似“鼍”而得名。阳江因有此山而名为鼍城,漠阳江亦因流经其西而名曰鼍江。此鼍山顶上,有南宋时所植的两棵木棉树,至明清时代,树姿巍峨,枝干挺拔,直插云霄,高达三四十米。树身苍劲雄伟,宽达数十围。
每年仲春二月,两棵木棉树鲜花盛开,花红似火,蕊黄如焰,英姿勃发。特别当朝阳升起之时,阳光与红花交相辉映,云霞尽赤,春满江城。最奇的是,相距三十里外的北津港口,海面上亦映照得一片通红。清人林乙莲有诗云:“木棉千古直撑空,花放年年送暖风。曾道火烧天二月,鼍山遥映一津红。”
几百年来,鼍山顶上的两棵红棉树,一直作为阳江的象征,群众亦视之为神树。可惜几十年前的一次暴雷轰击毁损了其中最大的一棵,而致两棵均被砍掉,“鼍山春晓”一景也就从此泯灭。
龙涛秋月烂如银:龙水秋澄
龙水秋澄,又名“龙涛秋月”,是阳江古八景的第二景。
江城北五公里处,有一条龙涛村,漠阳江流经其北。据《清一统志》记载:古时江水流至此处时,颇显汹涌澎湃之气势,水声哗啦直响,涌起堆堆雪白波涛,后浪紧推前浪,上下翻滚,把此处河床冲击成为深渊。仿若蛟龙腾跃其间,故“龙涛”村名由此而来。
这里两岸树影婆娑,远处烟树朦胧,画意诗情,景色怡人。特别是当中秋之夜,碧霄万里,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像水似的倾泻下来,给龙涛村这一段江面照耀得白晃晃一片晶莹。江水银波闪闪,有如蜿蜒白练。这时,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映照江心,天上江中,形成两轮明月,堪称奇绝!夜半之时,岸边神庙钟声传来,激响清越,更增诗意。民间还有着美丽的传说:当此秋月照临的静夜之时,江中“双石”即化为采莲小船一只,船中承载着仙女数名,各捧琵琶箫管,一边划船玩月,一边合奏吹弹。清风轻拂,仙袂飘飘,乐声起处,音韵悠扬。而两岸村舍,在月色水光的反照之中,光亮如同白昼,即使持针穿线也不感困难。所以还传说古时龙涛村民夜晚是靠月光照明的,不需购买灯油点灯。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高中进士的阳江才子曾跃麟,曾就此景色吟诗一首曰:“龙涛滚滚饮双虹,凉月清秋万里风。映水桃花丹潋艳,缀林霜月玉玲珑。樵惊落雁催残照,渔傍浮鸥听晚钟。几度临秋耽野趣,无边诗思许谁同?”这是现存的咏赞阳江风景最早的一首诗。此后各个时期均有诗人的佳作传世,如 “龙涛秋月烂如银,泛棹前来特问津。万里清风千迭浪,空江何处觅重轮。”等等。
留得瑶池一片春:王母仙踪
阳江城东三里处原有一小山冈,约在鸳鸯湖以西,相传古时王母曾经到此处停留过,故名之曰“王母冈(或王母岗)”。
后来,人们就在山冈上建起了一座王母殿,周围种满果树花卉,成为一景。“王母冈”也因此而得名。王母殿前,刻有曾跃麟的一副对联曰:“翠竹影摇湘浦夜;碧桃香霭武陵春。”清人冯兰阶亦有一联:“不信瑶池嫌寂寞;爱从鼍海辟行宫。”前人还有不少咏赞的诗作,如“寻踪何必向瑶池,东郭墦间尚有之”;“仙凡隔绝路难通,王母缘何此驻踪”;“荒山有幸来仙驾,”等。
清道光十一年(1831),王母冈上建起了麻风院,从此游人不敢涉足。1934年夏,王母冈上庙宇被焚毁,“王母仙踪”久成陈迹。
碧涧铮琮琴韵声:罗琴雅操
距离阳江城二十多公里的罗琴山,高448米。相传,晋朝尚书郎罗含曾携琴到此山漫游,因而得名。
罗琴山峰峦重叠,有百重岭之称。在南北岭之间一系列巨石自西北向东南垒叠而下。碧水清泉在岩石的裂缝中涌出,滔滔不绝地奔流直泻。岩石凸凹不平,泉水流经其间,与棱起之石急激撞击,水波腾跳,铮琮发声,音韵悠扬,有如琴鸣。“罗琴雅操”之名即由此而来。
流泉下面,有一方潭,四周巨石围绕,直径约20米,水深而清,名曰“龙潭”。龙潭上方的山岭有一石刻如琴形,另一石上刻有“捷如形响”四字。历代文人对此一景点题咏颇多。明代著名戏剧家、礼部主事汤显祖,于万历十九年(1591)被贬往广东徐闻县当典史,道经阳江,题罗琴诗中有云:“何得罗琴隐君子,海风吹绝夜弦清。”罗琴山顶有石像棋盘,传说古时有仙人在此处对弈。龙潭涧水下流入石河,解放后已于石河口筑水库,方圆十余里,集雨面积28公里。远望石河水库,水中山岭如海中孤岛,别有风光。
健笔一枝撑碧汉:东山石塔
东山石塔,又称北山石塔,位于阳江城东半里的东山(今北山公园)上。曾用名有“东山泉石”、“北山耸翠”、“红陵古塔”等。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石塔建于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光绪二年重修,1983年重修,是阁楼花岗岩结构,为省内唯一无灰砌石塔。高18.5米,共九层,由1000多块重达几百公斤的长方石条垒成,塔身往上逐渐缩小,美观大方,造型巧妙。上有“福禄来朝”四字。塔旁有著名的瑞禾石,又叫莲花石,它像一朵巨大的莲花。瑞禾石高、宽各5米,上面刻“瑞禾”两字,直径1米。石塔如健笔一枝直撑碧空,富有民族传统特色,是阳江唯一现存的珍贵古代建筑物。1983年,再重修,以花岗岩石材更换塔刹,于塔基周宽8米铺筑花岗岩条石,筑建双重石雕围栏,稳固塔基。再遭雷击,1991年,再重修塔刹,并加筑避雷装置。清人林乙莲有赞石塔诗云:“嶙峋石塔屹城东,怪石苍松点缀工。健笔一枝撑碧汉,独留鼍海作文峰。”
北山石塔旁的烈士陵园占地面积5千多平方米,1957兴建,1984年重修。烈士纪念碑内藏革命烈士骨灰盒120多个,是我市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北山公园内还有摩崖石刻、亭台楼阁等景点。
摩崖石刻位于烈士纪念碑后山,现存《瑞禾》、《恩平歌》、《熙春亭诗》、《塔纲纪兴》、《瑞禾捧月》等刻字。
北山石塔、革命烈士纪念碑、东山摩崖石刻、“熙春亭”等与东山嶙峋怪石、参天浓绿等自然环境连成一片,共同构成江城著名的历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观。
西浦渔人唱晚歌:西浦渔歌
西浦,本应是整个西濑,但“西浦渔歌”则是指下濑一带。古时阳江城渔洲路和河对岸的下濑都是漠阳江冲积的沙洲,也是当时渔民集中生活的地方。每当夕阳西照,渔舟返航,渔民引吭高歌,此唱彼和。天光水色帆影渔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景。
每晚的渔歌,总要唱至二更时分方止。当时河边沙洲长满榕树,树荫里结网的渔民女眷,也参加进这渔歌晚唱之中。所唱渔歌多属咸水歌,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味。
“西浦渔歌”,最早时原名“渔洲晚唱”。后因渔洲这一边已建起了众多店铺,于是渔舟返航时便集中于西濑那边,故又改称为“西浦渔歌”。
历代文人对此一景点均有赞咏。清人林乙莲诗:“烟笼西浦夕阳过,信宿渔人唱晚多。掩映灯红迷蓼岸,隔江声杂采菱歌。”清人李春元诗:“潮来西浦听渔歌,乘兴江中拨棹过。夜半月高弦索响,问谁携得月明多。”
古时“西浦渔歌”原址,正是现在阳江船厂和水上学校一带,而今楼台屋宇鳞次栉比,另是一番景象了。
石泉且作流觞醉: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一景在北山上。
“觞”,是酒杯。古代文人雅集时,置酒杯于流动的泉水上,泉水流亦载酒杯漂流,当酒杯流至某一坐客之前,则罚客饮酒或罚赋诗填词以助兴。此举是从晋代王羲之兰亭修禊中学来的,谓之“曲水流觞”。
北山上不仅风景优美,且顶端还有一葫芦形巨石,可坐十余人,俗名“仙人石”。宋代州守王亘在此石面上凿环形沟渠,渠中每隔三尺又凿一大碗形的凹坎,统称为“流杯池”。当时文人游览北山时,多喜欢在此石上环坐,引山泉流入石面渠中,谓之“石泉”。再置酒杯于石泉上,激水使杯漂流,仿古代文人“曲水流觞”之雅兴,因而此景也就得此雅名。
流觞石南边的一巨石上,刻有诗二首。其一云:“古昔相传望海楼,谁知此地有蓬莱。流觞曲水裁成巧,瑶草琪花次第开。”由于北山上石刻众多,“曲水流觞”这一景点亦名为“北山泉石”。又因北山松竹幽森,树木苍翠,故亦有所谓“北山耸翠”景名。名称虽不同,实际均指北山这一地点。
碧桥映眺一天秋:碧桥玩月
碧桥村,距离阳江城八公里左右。漠阳江西支流经该村附近。古时,横跨河面建有石桥一座,是一色青石板构筑,日光映照,翠绿发光,因名“碧桥”。碧桥村乃因此桥而得名。
碧桥桥头古木参天。每当夜晚明月升起,此处更是一片清凉寂静。碧桥青石,发出银光,宛如用银子铺成的桥。桥下河水本来清澄,清风吹来,河水闪著明亮的光波。桥上桥下,都如水晶体般剔透晶莹。使人如置身于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古时,不少人专程从城里雇船夜泊碧桥玩月。所以前人有诗赞曰:“碧天裁作一天横,小艇摇波泛月明。牛女迢迢看不厌,遥闻牧笛动幽情。”
然而,物换星移,昔时碧桥的原址在很早以前就已无从寻觅了。所谓碧桥之美景,即使在清代后期,也仅仅是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之中罢了。清代诗人林乙莲,因慕碧桥美景,专程雇舟夜傍碧桥村,想来一番寻古探幽,但大为失望,发出了“何处是”的询问。他写有《碧桥玩月》诗云:“一泓明月浸寒潮,凉夜乘舟傍碧桥。风景依稀何处是?也应携酒问渔樵!”另一诗人冯兰阶,也曾亲自到碧桥村寻访,同样失望地写下:“自昔碧桥风景好,可怜风景逐时新。只今唯有空中月,照尽当年玩月人!”
④ 用一段话形容阳江的景物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版和塔里木权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⑤ 广东阳江有什么地方景色好摄影的
1.喜欢海景的建议去海陵岛,十里银滩是广东很多摄影爱好者的必去之处,在那专里照的风景照真的属是很好,单反的话记得带多几个镜头,以免错过好景色。线路:坐车沿雅白线开就行 2.喜欢山景的话就去阳春吧,那里可是小桂林哦,有凌霄岩.崆峒岩.玉溪三洞和春湾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可不是吹的。在阳江市出发的话,开到白沙路口,就有指示牌的,沿着那条公路直开就行。3.喜欢湖光山色的话就去鸳鸯湖吧,现在那里免票,最好是早上去,早上的太阳光线柔和,照着湖和山显得特别漂亮,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这个开车到市区就会看到的。交通很方便。
阳江可以摄影的地方还有很多,想看看景色,建议上橡树摄影网看看,那里就有一个阳江的景色的摄影比赛,你来阳江摄影时可以拿来做参考。呵呵
⑥ 阳江海陵岛,如何被称为美如诗画的“东方夏威夷”美景
在广东的西侧,有着一个美如诗画的小岛“阳江海陵岛”,小岛隶属于阳江市江城区,在阳江市的西南沿海,是广东第四海岛,也是中国十大宝岛之一,以“南海边的明珠”和“阳光、沙滩、海水的完美结合”,享有“东方夏威夷”的美称,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海陵岛四面临海,星罗棋布的景致引人驻足,令游人“一见钟情”。神秘莫测的丝路博物馆、南海1号,细软如粉的东方银滩,舳舻千里的闸坡渔港,美如诗画的牛塘山……都不及魅力无穷的大角湾........
⑦ 阳江北山公园十二景是什么
阳江八景的来历
阳江历代可供游览的名胜古迹甚多。据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庄大中主编和道光二年(1822) 李沄主编的两部《阳江县志》记载,阳江古时有著名的“八景”:鼍山春晓、龙水秋澄、王母仙踪、罗琴雅操、东山石塔、西浦渔歌、曲水流觞、碧桥玩月(都在今江城区境内)。这两部县志撰写的时间虽然相距76年,但“阳江八景”的名称却完全一致。由此可以断定,这八个景点是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受到广大群众所公认的。[1]
2鼍山遥映一津红:鼍山春晓
编辑
阳江八景之首是“鼍山春晓”,又名“鼍山春树”。鼍山,位于现在的江城一小和县公安局旧址之后面,以山形似“鼍”而得名。阳江因有此山而名为鼍城,漠阳江亦因流经其西而名曰鼍江。此鼍山顶上,有南宋时所植的两棵木棉树,至明清时代,树姿巍峨,枝干挺拔,直插云霄,高达三四十米。树身苍劲雄伟,宽达数十围。
每年仲春二月,两棵木棉树鲜花盛开,花红似火,蕊黄如焰,英姿勃发。特别当朝阳升起之时,阳光与红花交相辉映,云霞尽赤,春满江城。最奇的是,相距三十里外的北津港口,海面上亦映照得一片通红。清人林乙莲有诗云:“木棉千古直撑空,花放年年送暖风。曾道火烧天二月,鼍山遥映一津红。”
几百年来,鼍山顶上的两棵红棉树,一直作为阳江的象征,群众亦视之为神树。可惜几十年前的一次暴雷轰击毁损了其中最大的一棵,而致两棵均被砍掉,“鼍山春晓”一景也就从此泯灭。[1]
3龙涛秋月烂如银:龙水秋澄
编辑
龙水秋澄,又名“龙涛秋月”,是阳江古八景的第二景。
江城北五公里处,有一条龙涛村,漠阳江流经其北。据《清一统志》记载:古时江水流至此处时,颇显汹涌澎湃之气势,水声哗啦直响,涌起堆堆雪白波涛,后浪紧推前浪,上下翻滚,把此处河床冲击成为深渊。仿若蛟龙腾跃其间,故“龙涛”村名由此而来。
这里两岸树影婆娑,远处烟树朦胧,画意诗情,景色怡人。特别是当中秋之夜,碧霄万里,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像水似的倾泻下来,给龙涛村这一段江面照耀得白晃晃一片晶莹。江水银波闪闪,有如蜿蜒白练。这时,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映照江心,天上江中,形成两轮明月,堪称奇绝!夜半之时,岸边神庙钟声传来,激响清越,更增诗意。民间还有着美丽的传说:当此秋月照临的静夜之时,江中“双石”即化为采莲小船一只,船中承载着仙女数名,各捧琵琶箫管,一边划船玩月,一边合奏吹弹。清风轻拂,仙袂飘飘,乐声起处,音韵悠扬。而两岸村舍,在月色水光的反照之中,光亮如同白昼,即使持针穿线也不感困难。所以还传说古时龙涛村民夜晚是靠月光照明的,不需购买灯油点灯。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高中进士的阳江才子曾跃麟,曾就此景色吟诗一首曰:“龙涛滚滚饮双虹,凉月清秋万里风。映水桃花丹潋艳,缀林霜月玉玲珑。樵惊落雁催残照,渔傍浮鸥听晚钟。几度临秋耽野趣,无边诗思许谁同?”这是现存的咏赞阳江风景最早的一首诗。此后各个时期均有诗人的佳作传世,如 “龙涛秋月烂如银,泛棹前来特问津。万里清风千迭浪,空江何处觅重轮。”等等。[1]
4留得瑶池一片春:王母仙踪
编辑
阳江城东三里处原有一小山冈,约在鸳鸯湖以西,相传古时王母曾经到此处停留过,故名之曰“王母冈(或王母岗)”。
后来,人们就在山冈上建起了一座王母殿,周围种满果树花卉,成为一景。“王母冈”也因此而得名。王母殿前,刻有曾跃麟的一副对联曰:“翠竹影摇湘浦夜;碧桃香霭武陵春。”清人冯兰阶亦有一联:“不信瑶池嫌寂寞;爱从鼍海辟行宫。”前人还有不少咏赞的诗作,如“寻踪何必向瑶池,东郭墦间尚有之”;“仙凡隔绝路难通,王母缘何此驻踪”;“荒山有幸来仙驾,”等。
清道光十一年(1831),王母冈上建起了麻风院,从此游人不敢涉足。1934年夏,王母冈上庙宇被焚毁,“王母仙踪”久成陈迹。
5碧涧铮琮琴韵声:罗琴雅操
编辑
距离阳江城二十多公里的罗琴山,高448米。相传,晋朝尚书郎罗含曾携琴到此山漫游,因而得名。
罗琴山峰峦重叠,有百重岭之称。在南北岭之间一系列巨石自西北向东南垒叠而下。碧水清泉在岩石的裂缝中涌出,滔滔不绝地奔流直泻。岩石凸凹不平,泉水流经其间,与棱起之石急激撞击,水波腾跳,铮琮发声,音韵悠扬,有如琴鸣。“罗琴雅操”之名即由此而来。
流泉下面,有一方潭,四周巨石围绕,直径约20米,水深而清,名曰“龙潭”。龙潭上方的山岭有一石刻如琴形,另一石上刻有“捷如形响”四字。历代文人对此一景点题咏颇多。明代著名戏剧家、礼部主事汤显祖,于万历十九年(1591)被贬往广东徐闻县当典史,道经阳江,题罗琴诗中有云:“何得罗琴隐君子,海风吹绝夜弦清。”罗琴山顶有石像棋盘,传说古时有仙人在此处对弈。龙潭涧水下流入石河,解放后已于石河口筑水库,方圆十余里,集雨面积28公里。远望石河水库,水中山岭如海中孤岛,别有风光。
6健笔一枝撑碧汉:东山石塔
编辑
东山石塔,又称北山石塔,位于阳江城东半里的东山(今北山公园)上。曾用名有“东山泉石”、“北山耸翠”、“红陵古塔”等。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健笔一枝撑碧汉:东山石塔[1]
北山石塔建于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光绪二年重修,1983年重修,是阁楼花岗岩结构,为省内唯一无灰砌石塔。高18.5米,共九层,由1000多块重达几百公斤的长方石条垒成,塔身往上逐渐缩小,美观大方,造型巧妙。上有“福禄来朝”四字。塔旁有著名的瑞禾石,又叫莲花石,它像一朵巨大的莲花。瑞禾石高、宽各5米,上面刻“瑞禾”两字,直径1米。石塔如健笔一枝直撑碧空,富有民族传统特色,是阳江唯一现存的珍贵古代建筑物。1983年,再重修,以花岗岩石材更换塔刹,于塔基周宽8米铺筑花岗岩条石,筑建双重石雕围栏,稳固塔基。再遭雷击,1991年,再重修塔刹,并加筑避雷装置。清人林乙莲有赞石塔诗云:“嶙峋石塔屹城东,怪石苍松点缀工。健笔一枝撑碧汉,独留鼍海作文峰。”
北山石塔旁的烈士陵园占地面积5千多平方米,1957兴建,1984年重修。烈士纪念碑内藏革命烈士骨灰盒120多个,是我市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北山公园内还有摩崖石刻、亭台楼阁等景点。
摩崖石刻位于烈士纪念碑后山,现存《瑞禾》、《恩平歌》、《熙春亭诗》、《塔纲纪兴》、《瑞禾捧月》等刻字。
北山石塔、革命烈士纪念碑、东山摩崖石刻、“熙春亭”等与东山嶙峋怪石、参天浓绿等自然环境连成一片,共同构成江城著名的历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观。[1]
7西浦渔人唱晚歌:西浦渔歌
编辑
西浦,本应是整个西濑,但“西浦渔歌”则是指下濑一带。古时阳江城渔洲路和河对岸的下濑都是漠阳江冲积的沙洲,也是当时渔民集中生活的地方。每当夕阳西照,渔舟返航,渔民引吭高歌,此唱彼和。天光水色帆影渔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景。
每晚的渔歌,总要唱至二更时分方止。当时河边沙洲长满榕树,树荫里结网的渔民女眷,也参加进这渔歌晚唱之中。所唱渔歌多属咸水歌,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味。
“西浦渔歌”,最早时原名“渔洲晚唱”。后因渔洲这一边已建起了众多店铺,于是渔舟返航时便集中于西濑那边,故又改称为“西浦渔歌”。
历代文人对此一景点均有赞咏。清人林乙莲诗:“烟笼西浦夕阳过,信宿渔人唱晚多。掩映灯红迷蓼岸,隔江声杂采菱歌。”清人李春元诗:“潮来西浦听渔歌,乘兴江中拨棹过。夜半月高弦索响,问谁携得月明多。”
古时“西浦渔歌”原址,正是现在阳江船厂和水上学校一带,而今楼台屋宇鳞次栉比,另是一番景象了。
8石泉且作流觞醉:曲水流觞
编辑
“曲水流觞”一景在北山上。
“觞”,是酒杯。古代文人雅集时,置酒杯于流动的泉水上,泉水流亦载酒杯漂流,当酒杯流至某一坐客之前,则罚客饮酒或罚赋诗填词以助兴。此举是从晋代王羲之兰亭修禊中学来的,谓之“曲水流觞”。
北山上不仅风景优美,且顶端还有一葫芦形巨石,可坐十余人,俗名“仙人石”。宋代州守王亘在此石面上凿环形沟渠,渠中每隔三尺又凿一大碗形的凹坎,统称为“流杯池”。当时文人游览北山时,多喜欢在此石上环坐,引山泉流入石面渠中,谓之“石泉”。再置酒杯于石泉上,激水使杯漂流,仿古代文人“曲水流觞”之雅兴,因而此景也就得此雅名。
流觞石南边的一巨石上,刻有诗二首。其一云:“古昔相传望海楼,谁知此地有蓬莱。流觞曲水裁成巧,瑶草琪花次第开。”由于北山上石刻众多,“曲水流觞”这一景点亦名为“北山泉石”。又因北山松竹幽森,树木苍翠,故亦有所谓“北山耸翠”景名。名称虽不同,实际均指北山这一地点。
9碧桥映眺一天秋:碧桥玩月
编辑
碧桥村,距离阳江城八公里左右。漠阳江西支流经该村附近。古时,横跨河面建有石桥一座,是一色青石板构筑,日光映照,翠绿发光,因名“碧桥”。碧桥村乃因此桥而得名。
碧桥桥头古木参天。每当夜晚明月升起,此处更是一片清凉寂静。碧桥青石,发出银光,宛如用银子铺成的桥。桥下河水本来清澄,清风吹来,河水闪著明亮的光波。桥上桥下,都如水晶体般剔透晶莹。使人如置身于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古时,不少人专程从城里雇船夜泊碧桥玩月。所以前人有诗赞曰:“碧天裁作一天横,小艇摇波泛月明。牛女迢迢看不厌,遥闻牧笛动幽情。”
然而,物换星移,昔时碧桥的原址在很早以前就已无从寻觅了。所谓碧桥之美景,即使在清代后期,也仅仅是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之中罢了。清代诗人林乙莲,因慕碧桥美景,专程雇舟夜傍碧桥村,想来一番寻古探幽,但大为失望,发出了“何处是”的询问。他写有《碧桥玩月》诗云:“一泓明月浸寒潮,凉夜乘舟傍碧桥。风景依稀何处是?也应携酒问渔樵!”另一诗人冯兰阶,也曾亲自到碧桥村寻访,同样失望地写下:“自昔碧桥风景好,可怜风景逐时新。只今唯有空中月,照尽当年玩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