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战略
⑴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有哪些
1、是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是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
3、是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是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1)生态战略扩展阅读
政策方针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十八大报告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
途径方式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式,十八大报告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重要目标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十八大报告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指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强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 。
⑵ 战略思路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及其重大战略实施国家需求,围绕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推进基础性地质环境填图、地质环境要素监测与地质环境过程研究,以地球关键带为框架建设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不断深化区域地质环境的认知程度与规律把握,促进地质环境与生态系统交互作用过程耦合,服务与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为我国迈向生态文明奠定坚实基础(图5–12)。
图5-12 迈向生态文明的地质环境调查战略思路
(1)聚焦一个核心:以生态文明建设及其重大战略实施为核心。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在资源环境领域确定的重大战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性工作,地质环境调查应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及其重大战略进行谋划、布局与实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如期实现。
(2)突出四类问题: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防治、空间格局优化、地质环境健康。一是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与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问题,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十分重要,由于种种原因,水资源不合理开发与地下水过量开采问题困扰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导致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裂缝等地质环境问题与生态退化问题。二是严重威胁居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在地质环境脆弱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质灾害防治是我国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三是地质环境空间分布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匹配影响着工业化、城镇化与工程建设的地质安全,地质环境空间分布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区域主体功能的实现。四是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导致地质环境质量恶化,诱发了与地质环境相关的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农作物与动植物的健康。
(3)抓好六大战略任务:水文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环境健康调查、地质环境管理研究、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一是以平原盆地区、岩溶地区等地下水资源分布区为重点,开展水文地质调查,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与地下水过量开采问题提供基础依据。二是以地质环境脆弱区为重点,开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为解决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问题提供基础依据。三是以重要经济区、城市群为重点,开展环境地质调查,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基础依据。四是以主要含水层、农耕区为重点,开展地质环境健康调查,为解决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地质环境质量恶化问题提供基础依据。五是以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为重点,开展地质环境管理研究,为地质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监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提供基础依据。六是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及时获取地质环境要素动态数据。
(4)夯实三个基础:填图、监测与建模。填图是了解地质环境组成与结构的基础,也是部署监测和开展建模的基础。监测是了解地质环境随时间变化的基础,为建模提供所需的输入数据和校正数据。建模是开展地质环境过程机理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展地质环境定量评价、预判地质环境变化的重要工具。
(5)构建一个平台: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平台。集成填图、监测与建模获得的成果,将数据、方法、模型组织到相应的时空框架之中,形成一个模块式整体,为综合分析与形成服务产品提供平台,为地质环境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⑶ 大生态战略的内在核心是什么
做好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的“长板”,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和“互联网+”作为重要支撑,把智慧旅游、旅游大数据、“互联网+”作为重要手段,推动旅游业爆发式增长。注重大生态与大数据相结合,提高大数据发展水平,利用大数据更好保护生态环境,运用大数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大生态与大旅游相结合,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助推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让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各得其所。注重大生态与大健康相结合,培育大健康产业集群、重点平台、龙头企业,让绿色与健康相得益彰。
“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三者要联动起来,将大数据和大生态结合起来共同为扶贫谋策,为农民增收脱贫。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推进脱贫攻坚贡献力量。要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
⑷ 大生态战略的内在核心问题是()和时限社会生态的和谐
中式
大生态战略的内在核心问题是(中式)和时限社会生态的和谐。
⑸ 什么事生态化战略
是根据现代生态学原理,运用符合生态规律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的旨在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⑹ 长城汽车发布的“GTO全域智慧生态战略”是一种怎样的战略
7月15日,“G往开来,为AI出行”——长城汽车GTO全域智慧生态战略在保定哈弗技术中心正式发布。围绕汽车-出行-生活的体验服务,长城汽车宣布将告别传统功能车时代,并联合腾讯、阿里、网络、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和高通8家战略伙伴共建全域智慧生态,携手打造基于5G+AI技术、以体验驱动、带给用户全生命周期体验与服务的出行机器人,构建长城汽车全域在线(GTO:GreatWall Totally Online)智慧生态,开创出行机器人新时代。
共建全域智慧生态联盟
可以预见,未来汽车交付给用户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围绕着服务体验的深度挖掘,将成为汽车企业进阶的重中之重。而且“闭门造车”完成不了进阶,汽车企业必然要依据整个生态环境,携手各个合作伙伴,打通诸多关键环节,才能为用户提供真正的智能网联化服务。
在此次发布会上,长城汽车与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网络,分别正式签署生态合作协议,同时与也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以及高科技公司华为和高通展开具体的生态合作,组建全域智慧生态联盟,共同探索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发展。
⑺ 生态战略与多元化战略的相同点
生态战略与多元化战略是一个整体,生态战略是是多元化战略的一种战略,即是其中之一,又是独立的一个。
⑻ 生态环境战略和空间发展体系是什么
生态环境战略就是人类基于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对环境采取的行动和要达到的目标。从人类历史和进化的全过程来看,可分为4种战略:利用环境战略、保护环境战略、与环境合作战略及扩展环境战略。以上4种战略也可以说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4个历史阶段,即过去、现在、将来和遥远的未来4个历史阶段。
(1)利用环境战略。这种战略是以人为中心,把自然环境看作是获取利润和财富的陪衬。在行动上则采用违背自然环境的技术,对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开发,造成环境的破坏,物种的灭绝。城市空间一般采用集中同心圆式外延发展,目标是最大限度的生产,最小限度的经济消耗,对生活条件的改善则视为第二位的。这种战略已在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中证实是过时了的,但目前有些国家还在应用。
(2)保护环境战略。这种战略产生于古时的“自然道德观”,对生态的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保护环境战略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没有环境人类就不能生存,因而保持环境十分必要,破坏环境是道德所不相容的。这种战略采取的行动主要是防治污染,限制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有价值的地区;在空间上,采取分散发展的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保持生态的平衡,使人类能生存下去。这种战略较前一种战略有了进步。但这种战略主要采取限制的态度,局限性较大,发展越来越受到限制。
(3)与环境合作战略。这种战略基于近代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的,有生命的有机物与自然是相互适应的,是不断创造、不断更新的。按照这些观点来考虑人类空间和经济活动的模式,才能出现一个新的更为高级的“人与环境系统”。这种战略采取的行动是实现相对独立的、不断循环的城市和工业过程,线性的定向发展体系,并以长期的自我更新,实现科学的生态观念为目的。
(4)扩展环境战略。这是一种在遥远的未来将实现的人类向太空发展的计划。基于对上述几种环境战略的认识,再来分析研究空间体系战略就有依据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平原地区只占全国总面积1/5,并在此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城镇和人口,城市化还处于初始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考虑城乡空间发展战略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从整体规划的角度来探索一个既适合于中近期发展又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城乡空间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城市化的格局对整个国土环境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不应由于“离土不离乡”的政策形成处处冒烟,到处是城市却又找不到城市的分散局面,任其自流,而应有引导地走相对集中的道路。那么怎样一种空间布局形式最适合发展呢?区域规划对理论的空间模式的研究(从事物的本质上,而不是外形上)就十分必要了。
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个规划都不能套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正因如此,首先必须了解城市形成的历史及其发展过程,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内在的基本规律,从时代变化及技术发展来分析其优缺点和适应性,进而分析研究区域内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因为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区域发展模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工作中应该结合起来考虑。
从区域环境的角度出发,由于近代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通领域发展的要求,节点(极心)—走廊城市地带的形式是值得一提的。其基本思想是沿主要城市(中心城市)之间形成的交通走廊,线性的发展城市,形成一个串珠式的城市地带(而不是连绵的带形的城市地带),城市与城市之间保留有足够的绿色空间,满足未来人类大量游憇活动的需要,也可满足生产发展、城市扩展的需要。其实质是将未来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沿轴线相对集中起来,自成一个生态循环系统,而同时将由走廊与节点组成的网络之间的网眼地带的大片绿色空间保留下来,并保持其原有的自然面貌,与走廊地带组成一个大的自我更新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符合城市适度分散又相对集中的要求,也能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原则。
在平原地区,这种线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城市和人口密度,编织成若干种基本的、大小形状不同的网络形式。在沿海地区,可随海港的发展组成线性的网络。在山区可根据自然地形的限制条件,因势利导,组成各种形式的城镇网络。总之,从保持城乡协调发展来看,适应性较强。
⑼ 如何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战略
生态环境战略就是人类基于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对环境采取的行动和要达到的目标。从人类历史和进化的全过程来看,可分为4种战略:利用环境战略、保护环境战略、与环境合作战略及扩展环境战略。以上4种战略也可以说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4个历史阶段,即过去、现在、将来和遥远的未来。
(一)利用环境战略。这种战略是以人为中心,把自然环境看做是获取利润和财富的陪衬。在行动上则采用违背自然环境的技术,对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开发,造成环境的破坏,物种的灭绝。城市空间一般采用集中同心圆式外延发展,目标是最大限度的生产,最小限度的经济消耗,对生活条件的改善则视为第二位的。这种战略已在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中证实是过时了的,但目前有些国家还在应用;(二)保护环境战略。这种战略产生于古时的“自然道德观”,对生态的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保护环境战略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没有环境人类就不能生存,因而保持环境十分必要,破坏环境是道德所不相容的。这种战略采取的行动主要是防治污染,限制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有价值的地区;在空间上,采取分散发展的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保持生态的平衡,使人类能生存下去。这种战略较前一种战略有了进步。但这种战略主要采取限制的态度,局限性较大,发展越来越受到限制;(三)与环境合作战略。这种战略基于近代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的,有生命的有机物与自然是相互适应的,是不断创造、不断更新的。按照这些观点来考虑人类空间和经济活动的模式,才能出现一个新的更为高级的“人类—环境系统”。这种战略采取的行动是实现相对独立的、不断循环的城市和工业过程,线性的定向发展体系,并以长期的自我更新,实现科学的生态观念为目的;(四)扩展环境战略。这是一种在遥远的未来将实现的人类向太空发展的计划。
基于对上述几种环境战略的认识,再来分析研究空间体系战略就有依据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平原地区只占全国总面积1/5,并在此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城镇和人口,城市化还处于初始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考虑城乡空间发展战略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从整体规划的角度来探索一个既适合于中近期发展又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城乡空间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城市化的格局对整个国土环境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不应由于“离土不离乡”的政策形成处处冒烟,到处是城市却又找不到城市的分散局面,任其自流,而应有引导地走相对集中的道路。那么怎样一种空间布局形式最适合发展呢?区域规划对理论的空间模式的研究(从事物的本质上,而不是外形上)此时就十分必要了。
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个规划都不能套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正因如此,首先必须了解城市形成的历史及其发展过程,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内在的基本规律,从时代变化及技术发展来分析其优缺点和适应性,进而分析研究区域内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因为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区域发展模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工作中应该结合起来考虑。
从区域环境的角度出发,由于近代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通领域发展的要求,节点(极心)—走廊城市地带的形式是值得一提的。其基本思想是沿主要城市(中心城市)之间形成交通走廊,线性地发展城市,形成一个串珠式的城市地带(而不是连绵的带形的城市地带),城市与城市之间保留有足够的绿色空间,满足未来人类大量游憩活动的需要,也可满足生产发展、城市扩展的需要。其实质是将未来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沿轴线相对集中起来,自成一个生态循环系统,而同时将由走廊与节点组成的网络之间的网眼地带的大片绿色空间保留下来,并保持其原有的自然面貌,与走廊地带组成一个大的自我更新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符合城市适度分散又相对集中的要求,也能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原则。
在平原地区,这种线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城市和人口密度,编织成若干种基本的、大小形状不同的网络形式。在沿海地区,可随海港的发展组成线性的网络。在山区可根据自然地形的限制条件,因势利导,组成各种形式的城镇网络。总之,从保持城乡协调发展来看,适应性较强。
⑽ 生态策略的研究
1954年,英国鸟类学家D.拉克在研究鸟类生殖率进化问题时提出,生殖率和动物其他特征一样,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一种鸟的产卵数表现出一种倾向,似乎以保证幼鸟存活率达于最大值为“目标”。生态学家在自然界普遍看到:成体大小相似的物种,如果产大卵,则产卵数少,如果产小卵,则产卵数多。生物可利用的能量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把有限的能量用于保护幼体的存活,则必然难以同时提高生育力。这涉及进化过程中的能量分配问题。也就是说,在自然选择中,动物总是面临着两种相反的、可供选择的进化策略:一种是低生育力,但亲体有完善的照顾和培育幼体的行为;另一种是高生育力,却缺乏亲体照顾行为。
1967年,R.H.麦克阿瑟和E.O.威尔逊推进了这个思想,首次按栖息环境和进化策略把生物分成r策略者和K策略者两大类。在此使用的r和K是与种群增长方程中的内禀增长率r和环境负载量K两个参数具有同样的含义。他们认为,地球表面环境是连续变化的,一个极端是气候稳定、天灾稀少的环境(如热带雨林),属于生态上饱和的系统,动物密度很高,竞争激烈;另一个极端是气候不稳定、天灾频繁的环境(如寒带或干旱地区),属于生态上不饱和的系统,密度影响可忽略,缺乏竞争。在前一类环境中,动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负载量水平,即与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饱和密度K接近,因此这种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可称为K 选择。在后一类环境中,种群密度处于K值以下的增长段,因此种群常处于扩展增大过程,而呈现高增长率r,所以这种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可称为 r选择。麦克阿瑟和威尔逊最初之所以提出r或K策略思想是用来解释岛屿定居现象的(见岛屿生态)。
1970年,E.R.皮安卡把这个思想表达得更详细深入,并扩展到应用于所有生物。他列表比较了r选择和K选择的有关特征(表1)。
在生物大类群间作策略比较,可以把昆虫看作r策略者,而脊椎动物是K策略者。脊椎动物主要盛发期是侏罗纪、下白垩纪及始新世和渐新世,正是温暖潮湿气候稳定的地质期;相反,昆虫的快速进化则是在二叠纪和三叠纪,当时的气候条件被证明是非常多变的。在大类群之内,同样可进行策略比较。例如,鸟类中的鹫、鹰、信天翁等是典型的K策略者,它们的体型大,生育力低,对幼鸟有良好保护;而小型的山雀、虎皮鹦鹉等是典型的r策略者。由此可见,r策略者和K策略者是两个进化方向不同的类型,其间有各种过渡,有的更接近于r策略者,有的更接近于K策略者;也就是说,从极端的r策略者到极端的K策略者之间有一个连续的谱。
近来r-K 策略的概念已被广泛地用于说明杂草、害虫和拟寄生物等的进化策略。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类种植农田并进行施肥和喷药等经营活动,杂草或害虫要生存其中,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生殖潜能和扩散能力。因此,杂草和害虫(如狗尾草、马唐、飞蓬和豚草等杂草,以及褐飞虱、黏虫、螟虫等害虫),一般都是r策略者。飞蝗可被视为具有两种策略交替的特殊类型:群居相是r策略的,散居相是K策略的。蚜虫的有翅和无翅世代交替也是这样。至于选择拟寄生物作为防治害虫的天敌,同样要考虑r或K策略者对天敌的不同反应。
r和K两类生态策略,在进化过程中各有其优缺点。K策略者的种群接近K值但不超过,因为超过K值有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生育力低则要求有高存活率,这才能保证种族的延续,因此K策略者防御和保护幼代的能力较强。由于有亲代照顾培育,K策略者通常寿命较长,个体较大,这些特征可保证K 策略者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但是,当K策略者种群在过度死亡或激烈动乱之后,回到平衡水平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种群确实很小,还有可能灭绝。大熊猫、虎、豹等珍贵稀有动物就属此类。因此K策略者的资源保护比r策略者更困难、更重要。
相反,r策略者的密度是经常激烈变动的,常常突然暴增或猛烈下降。因为r≌lnR0/T(其中R0为净生殖率;T为平均世代时间),所以高r值是通过提高生殖率和缩短世代时间达到的。但其死亡率很高,防御和竞争能力不强。高 r值必然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但种群不稳定并不意味在进化中必然不利,其数量很低时r策略者不象K策略者那样易于灭绝,反可通过迅速增殖而恢复到较高水平。r策略者当种群密度很高时,可能大量消耗资源使生境破坏,但它们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和迁徙能力,可以离开恶化了的生境,在别的地方建立新种群。所以,r策略者的个别种群虽然易于灭绝,但物种整体却是富有恢复力的。如果说,K策略者在生存竞争中是以“质”取胜,则r策略者可视为以“量”取胜,所以有的学者将r策略者称为“机会主义者”,一遇良好机会就会出现大发生。r策略者的死亡率高,扩散力强以及它们需要不断面临新局面,这些特征可能使它们成为物种形成的丰富源泉。
1974年,T.R.E.索思伍德总结了r或K两种策略者种群动态特征间的区别(见图)。图中对角线代表Nt+1与Nt相等,种群平衡。K策略者曲线与对角线有两个交点 X和S。X是不稳定的平衡点,可称为灭绝点,如果种群下降到X点以下就有灭绝的危险。相反,r策略者由于低密度下增殖快,所以只有一个平衡点S,种群易在S上下作激烈波动。此模式还说明,天敌对于这两个极端的策略者的作用都不大。对于r策略者,由于它增殖比天敌迅速,故其数量不易被控制;待天敌种群发挥作用时,它们已迁出原地,在新的地方形成种群。对于K策略者,由于其个体大,竞争力强,天敌的作用也难以发挥。当然多数动物处于这两极端的中间,天敌的作用仍是重要的。
1977年,J.P.格里姆将植物的生长和生殖策略划分为3类:竞争型、逆境耐受型和杂草型,这3种类型是针对环境中的逆境(指营养缺乏及光照、气温不足等)和破坏(指动物取食、细菌致病或人类损害等)的程度而划分的(表2)。因为有许多试验证明,能在逆境(如严重干旱)中生活良好的植物,不一定是优良的竞争者,因此可以把逆境耐受型和竞争型分别作为独立的型。如果说,杂草型与r策略者相当,则逆境耐受型就可与K策略者相比(因为环境破坏程度低、种群相对较大)。但还要增加一个维度来描述竞争型,有些学者采用了下面的三角形图解。竞争型策略出现在逆境和破坏程度都很低的环境,植物生产量高,种群波动小。有的学者把此种策略称为α策略。α策略的命名是根据 A.J.洛特卡-V.沃尔泰拉二氏竞争数学模型中的竞争系数α 而起的。植物中的异株克生现象和动物间通过干扰作用阻止竞争对手利用有限资源等现象,都是α策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