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生态
1. 西藏开展生态建设的不利条件有哪些
一 生态环境太脆弱
二 无霜期太短,生态恢复很慢
三 食物链太单一,一旦破坏,很难修复
四 地广人稀,气候恶劣,不利于长效监管
五 高原缺氧,困难重重
六 经济基础差,经费捉襟见肘
2. 西藏生态优先里念是什么
民宿,生态和谐,牧马人放牧人游览项目在公园。
3. 西藏的生态环境
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特异性
西藏面积有一百二十余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面积的12、5%。西藏拥有辽阔的“三向”地带,其经度跨越近21度,纬度跨越有10度,而海拔高度由600米左右上至8848米。有无垠的高原、高耸的山脉、棋布的湖盆、众多的水系。由于空间的范围与形态格局的决定性作用,故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多样而特异。西藏高原生态特异性表现为:
一、生态环境与生物种群的类型丰富
从环境要素来看:
(1)气候类型。西藏主要有10个气候区:① 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②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③高原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④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气候区;⑤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⑥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区;⑦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温润气候区;⑧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⑨高原亚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区;⑩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区。
西藏的气候类型几乎包括了北半球的所有气候带。按热量的差异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按水分的多少包括了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在一些山区,海拔由低到高,可历几个气候带。
(2)土壤类型。西藏的土壤类型有20余类,仅森林和宜林地主要有14类:①棕毡土;②漂灰土;③酸性土壤;④棕壤;⑤搓褐土;⑥褐土;⑦黄棕壤;⑧黄壤;⑨黄色、赤红壤;⑩黄色砖红壤和可造林的土壤;A、阿嘎土(山地灌丛草原土);B、草甸土;C、沼泽土;D、砂土。
(3)地貌类型。西藏的地貌奇特多姿。按其形态成因可划分为12个地貌类型: ①极高山;②高山;③高寒中山;④高寒低山;⑤高寒丘陵;⑥山麓倾斜平原;⑦高原谷地盆地平原;⑧湖积平原;⑨冲积平原;⑩冰渍丘垄;A、侵蚀虫中山;B、侵蚀低山与丘陵。
西藏的地貌包括了平原、丘陵、谷地和山体等所有地貌单元,再加之各种地形要素(海拔、坡向、坡度)的影响,热量、水分以及土壤配合状况的变化,致使西藏的生态环境类型极为丰富。
再从生物群及其景观来看:
(1)生物种类。西藏的植物种类丰富,高等植物有5000多种,占高等植物的1/6,其中木本植物约1700多种,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就有近50种,多组成高大粗壮、结构完整的森林群落。西藏的植物中,拥有一些古老、子遗、特有的珍稀的物种。西藏还有1000余种具有珍贵药用价值的植物,其种数占全国野生药用植物的2/3。
西藏的动物种类据目前资料看,脊椎动物有648种,其中鸟类有473种,98亚种。西藏的一些动物种群,由于长期生活在严酷的生物环境中,具备了适应性强、耐高寒的特性,如牦牛、犏牛以及野驴等。西藏的药用动物亦有100种。
(2)植被类型。西藏有纷繁的自然植被景观。根据所处山体位置、水热状况及相应的植物类群,主要划分:①高山草甸;②高山草原;③亚高山灌丛草原;④干热河谷灌丛;⑤湖沼草地;⑥森林,以及人工栽植的旱地和水田。
森林植被类型则可分为十大类群:①高山、亚高山灌丛疏林:②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云、冷杉林);③亚高山落叶松林;④亚高山柏树林;⑤山地温带硬叶常绿栎林(高山栎);⑥山地温带铁杉林;⑦山地温带、亚热带松林;⑧山地温带、亚热带落叶常阔叶混交林;⑨山地亚热带常绿叶林;⑩低山季雨林、雨林等。
在西藏辽阔的“三向”地带内,由于生态类型的丰富多样,几乎呈现了北半球主要气候带的各植被类型和森林类型。
二、生物种群的分布广而多
从牧业的草、畜分布来看,西藏的天然草场面积有12、4亿亩,占全国天然草场面积的1/4,为西藏土地面积的2/3,天然季节性草场(放牧草场)的分布上限可达海拔5500米,而西藏的多种牲畜生存活动于广阔的高原面积和山体,藏羊的活动上限达5800米,牦牛则更高达6000米。
西藏的农业面积虽不大,仅占土地面积的0、2%,但农作物的分布具有区域性、斑块性和主体性的特色。很多作物的分布上限为世界作物种植高度上限的最新纪录。西藏的小麦多分布于海拔3000—4000米的范围内,冬小麦最高种植上限达4200米,青稞分布高达4760米,油菜、马铃薯可分布至4600米,碗豆、荞麦达4400米,而喜温的作物玉米、蚕豆、向日葵等可以达3800米,至于分布于亚热带的喜暖作物水稻,在西藏的分布上限可达2300米。
西藏的森林在藏东南高山河谷与峡谷区分布绵亘逶迤,森林面积有632万公顷,为全国第二大林区,占全区土地的5%。在垂直分布方面,西藏的森林分布在海拔600米左右直至4300米(灌丛疏林高达4500米)的坡面上,成带成层,垂直带谱丰富而完整,几乎包括了北半球从热带至寒温带的森林类型的植物种群。而西藏的果树分布高度亦远超过其他省区,核桃的分布上限达4200米,苹果引种栽培的高限可达4000米。
西藏的动、植物种群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分布特点及优势,是由于西藏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特异性所决定。西藏地处低中纬度,海拔由低至高,太阳辐射强,高原面和大气增温作用显著,至使生物的分布与栽培上限远高于其他省区。
三、植物的产量高、个体大
西藏从农、牧、林的总产量及平均产量来看,水平是不高的,但也不乏高产优质物种产区。西藏是一些农作物的高产区之一,冬小麦亩产高达1743斤,青稞1226斤,水稻1512斤,玉米1800斤,油菜822斤,蚕豆1065斤。一些块茎、块根类作物和蔬菜个体大,萝卜每个重高达20斤,甘蓝有重40余斤者,马铃薯每个有达2斤,干蒜头一个有重0、2——0、3斤。至于苹果,元帅品段的,在西藏生长表现良好,色香味具佳,一个可重达0、9——1、0斤。
而西藏的森林,在生长环境优势下,生长高大健壮,单位面积蓄积量很高。波密林区的云杉林,年龄约250年左右,主林层平均胸径110厘米,立木最大胸径达230厘米,主林层平均高度67米余,最高立米达72米,单株立木蓄积量有大至120立方米者,每公顷林木蓄积量最高达3500—3800立方米。在平缓台地上的高山松林,每公顷蓄积量亦高达900立方米。在海拔较低的察隅林区洪积阶地上,云南松的树高过64米,胸径90—100厘米的立木比比皆是。西藏除拥有高大、长寿、健壮的林木外,一些灌木林种,如杜鹃、花揪等高可达10余米,而沙棘在林缘滩地,可生长成小乔木以至中乔木状,在海拔3500米处有树高20、5米,胸径76厘米的沙棘植株。
综上所述,可见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类型丰富,以致生存、分布着相适应的丰富而珍稀的生物种群。又由于一些地区的气候资源优越,光、温、水的配合好,而且更有气候和土壤肥力综合高效地段,故而形成了农牧(草)林的优质高产区。西藏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牧、林生产的宝贵基础资源!
4. 如何以最严格的制度守护西藏生态环境
西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生态环境保护是西藏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红线、高压线。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趟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之路。
保护生态要谋长久之策,必须行固本之举。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架构了法制体系,为西藏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西藏久久为功。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措施,一项项制度法规严防污染进入雪域高原。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
如今,西藏水、气、土壤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雅鲁藏布江、纳木错湖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一类或二类水域标准。大气环境质量保持自然本底,拉萨等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在90%以上。
5. 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是否严峻,哪些因素导致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人口的涌入,西藏的环境也开始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西藏的生态环境是很脆弱的,一旦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看到大片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几个人都抱不住的,不知几百年的大松树,。对野生动物的大量猎杀(对动物的猎杀主要是内地人,由于藏族是全民信奉佛教的,是不杀生的),破坏了生态平衡,高山草甸沙漠化很严重。这些问题虽然也引起了某些有关政府部门的注意,但现在我还没有看到他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可怕的是大多政府领导没有环保意识,以牺牲环境去换取所谓的经济发展。这样下去,若干年以后西藏将没有绿绿的草原,绿绿的山。茂密的原始森林也将不复存在。气候变暖,雪山容化,美丽的西藏也将不复存在。 不光西藏大多数政府官员几乎没有环保意识,人民群众的的环保意识也很差,(实际上我们中国人的环保意识都普遍较低,包括本人)生活垃圾随便丢弃,一起风,空中飞舞的全是塑料袋,给外来游客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严重破坏了人们对纯净西藏美好印象。据我了解西藏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只是简单的掩埋,或集中堆积在一个地方,有的甚至向河流里倾倒。或许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但西藏不再象以前纯净。
6. 西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吗
西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性,具有不稳定性和敏感性特点。
1.高原的抬升和全球气候变暖,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加大。
2.沙化严重,植被覆盖率较差。
3.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植被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4.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干预下,出现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
7. 西藏启动最大规模生态保护计划有什么意义 西藏面临着的生态现状是什么
西藏的生态环境太脆弱了,而且现在开发力度很大,如果再不好好保护的话,很可能不用多久就会面临沙化的可能,
8. 对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 然的干预越来越来深入,消耗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在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物质和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危 机,人们不得不思索,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资源环境是有价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使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西藏地区地处高原,地形复杂多样,生态环境各具特色,在各种生态环境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高原生态的脆弱性及敏感性,这就决定了西藏的生态环境很容易受到 外界的干扰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相比于低海拔地区要困难得多。 西藏地区资源丰富,经济贫困,生态地位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西藏人民因为贫困而迫切要求发展经济、开发本地区资源,但是生态地位的重要性 则限制资源开发,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西藏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西藏人民和政府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确保生态环境好转的情况下开发西藏,促使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在保证西藏经济良好发展的趋势 下,促使西藏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使资源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永续动力,这要求加快建立和健全西藏生态补偿制度。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析了西藏的地理环境,论述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阐述了西藏草原、水资源、森林及矿业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把西藏地区 经济贫困与生态保护联系在一起。第一部分从研究西藏生态补偿的目的和意义入手,引入西藏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研究了国内外生态补偿的文献, 为西藏的生态补偿制度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第三部分就西藏几个重点领域进行生态补偿的分析、论证及实施;第四部分作为在西藏进行生态补偿的结论 和展望、阐述了建立西藏生态补偿制度必要保证、说明了西藏的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本文比较系统的论证了建立西藏生态补偿制度的可行性、必要性,在西藏地区,生态保护及生态地位在我国都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西藏的生态保护还有明显的 不足之处,生态补偿研究有待加强、生态补偿制度有待完善。故此,希望本研究能引起大家重视、能为西藏建设提出一些建议、能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