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中心
『壹』 什么是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应用系统
生态环境数据资复源中心应制用系统,是智慧指间做为智慧环保的核心框架旨在为公众、企业、运维单位等不同群体构建针对性的“互联网+环保”应用服务。该中心通过对环境数据资源有效的采集、管理、价值挖掘分析,实现对海量环境资源的汇聚,交互共享,既为满足各业务部门之间协同办公提供数据支持的业务需要 ,又为环境治理、环境决策、企业考核等提供科学依据。
『贰』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好考吗
我也想考中科院生态中心呢,不过不和你一个专业,我考环境科学,中科院的特点在于一个导师每年只收一个学生,这就比较玄,别的都还好~~~
『叁』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您就这么来一个名字在这自我也不知怎么回答你啊??
首先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位于北京。
想必你要考研吧:这很难考的,基本上全都是保研来的,而且保研也有的人没来上。
你想啊 这是北京 又是中国科学的最高领域 怎么那么容易考上呢~~
我想 还是考一个别的地方吧 别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了
考上是幸运 如果没考上呢 怎么调呢?? 又要复习一年~~ 这里与中科院其他的所不一样。别的地方复试都不难,在这里,复试又是很高的一个门槛,就算有人也很难进,何况没有呢。
对了 想考这里 首先你要是211的 否则 一概不看的~~ 您是么??
『肆』 区域生态环境概况
一、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的构成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是一个在自然地理地质和行政单元上涵盖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8个城市,由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中,生态环境子系统包括8个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如山脉、海域、河流等,其自然空间打破了各城市之间的行政界限,生态环境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城市之间依靠生态功能区、道路网络等系统紧密相连。社会经济系统由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两部分构成:经济子系统由8个城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构成山东半岛经济区域系统,在经济发展中8个城市密切联系,优势互补,城市之间形成供给需求网络与产业发展脉络;社会子系统则以半岛城市群人口为中心,涉及城市群居民社会与文化的诸方面,包括城市群居民、城市群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等(表1-1)。
表 1 -1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系统构成
从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来看,城市群中心层、组群层、网络系统基本构成;从功能结构来看,城市群系统功能呈现多样化分工趋势,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斑块和廊道体系;以济南和青岛为中心、以胶济铁路为发展动脉的雁型城市群发展格局初具规模。
二、区域生态环境概况
1.水资源及水环境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86mm,各市降水量变化范围在550~800mm之间。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00.7×108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61.66×108m3(可利用量为46.68×108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0.24×108m3,人均水资源量为363m3(比全省稍多1.5m3),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5%,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近年来,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基地已逐步成熟,但工业大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程度,水污染已经由过去城市工业区的点源污染逐步向面上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
山东半岛主要过境河流域有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及沿海诸河流域(包括小清河流域)共有20多条,各河流域水质污染均较严重,但各河流断面污染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黄河干流在山东段3个断面中,一个入境断面水质符合V类标准,另外两条符合Ⅲ类标准。小清河流域7个断面中,除小清河源头济南睦里庄断面符合Ⅳ类水质标准外,其余6个断面均劣于V类。孝妇河、猪龙河4个断面中,除孝妇河源头断面符合Ⅰ类水标准外,其余3个断面均劣于V类,污染最严重的断面为猪龙河流入小清河的入口处。据调查,小清河沿途共有1150个工厂,每年都将2.4×108t的废水通过支流汇入小清河,通过10个主要污染源对小清河的环境进行评价,其等标负荷污染负荷达43000,污染源对河流等标污染负荷大于5000的河流有淄河、猪龙河、潍河、弥河,等标污染负荷在1000~5000之间的有白浪河、北胶莱河。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河流污染主要来自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
2.土地资源及土地环境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黄泛平原(包括黄河三角洲)3个地理分区。土地总面积64956km2,占全省的42.3%,人均占地2.05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省水平)。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占区域面积的43.94%(表1-2)。
表 1 -2 山东半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土壤条件好,气候环境适宜,园地、林地、牧草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园地占城市群农用地总量的11.5%,高于2.7%的山东省平均值;林地占农用地总量的15.4%,高于4.2%的山东省平均值;牧草地占农用地总量的0.7%,其他农用地占本地域农用地总量的16.3%。园地、林地、牧草地占农用地比例均高于山东省平均值,说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资源能够有效利用。但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也存在着较严重的土壤环境等问题。
首先是山东半岛城市群耕地不断流失。近几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建设用地面积成递增趋势,2002年建设用地面积为855.93km2,2003年为945.87km2,从而使大量耕地不断流失减少。
其次是由于自然灾害和各种原因,加上多年来无节制地开矿、垦荒、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耕地退化、荒漠化等现象也较严重。如威海市属鲁东强度水土流失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04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2%。
另外,广大农村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化肥,忽视了传统农业生产中“秸秆还田”的有益做法,也使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来越少,土壤板结严重,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结合本区的发展趋势,说明土地资源的供需形势是很严峻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避免耕地资源进一步减少。
3.海洋资源及海洋环境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濒临黄海和渤海,拥有3000多千米海岸线和大大小小的岛屿近300个,海洋资源丰富,沿海海域鱼、虾、蟹、贝、藻等经济水产丰富,海产品产量多年居全国前列。海岸带和近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数十种矿产,渔业、原盐、地下卤水等海洋资源也非常丰富,又拥有众多的优良港湾,为半岛城市群经济及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物质基础。
关于近岸海域水质现状,据2003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全国44个沿海城市中,有威海、日照近岸海域水质较好,全部为Ⅰ、Ⅱ类水质;烟台、青岛近岸海域Ⅰ、Ⅱ类水质比例在50%以上。滨海6市中以日照海区水质最好,达Ⅰ类水质标准;其次为威海、潍坊、东营3海区,优于Ⅱ类水质标准;青岛海区水质局部有污染,优于Ⅱ类水质标准测点占66.7%,劣Ⅳ类海水水质标准测点占29.6%。
山东半岛城市地区海洋环境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特别是港口、海湾、河口及靠近城市的海域污染尤为严重。按污染源可分为陆域污染源和海上污染源。陆域污染指陆域产业的污染物对海域产生的污染,包括工矿业三废、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填海等。2003年沿海6市排放工业废水达4.1×108m3,生活污水量达45968×104t。海水污染主要指海水养殖业造成的污染及海上石油开采造成的污染。如胜利油田年排污水量为700×104t,年排油量达2000t。随着海上采油平台的增加,石油污染将日趋势严重。
4.气候资源及大气环境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多偏北风,雨雪稀少、寒冷而干燥;春季气候多变,多西南大风,地面增温快,蒸发大,降水少,常干旱;夏季炎热而湿润,降水集中,时有暴雨冰雹天气出现;秋季云雨较少,秋高气爽,但有些年份也出现秋雨连绵天气。
青岛、威海、烟台、日照等半岛东部沿海城市,属于湿润地区,受海洋调节,水分资源丰富,年降水量750~900mm,干燥度为0.8~1.0,太阳总辐射4856~5192MJ/(m2·a)。济南、淄博等西部城市,属较湿润地区,或半湿润地区,干燥度为1.0~1.5,年平均降水量为600~850mm,太阳总辐射4898~5443MJ/(m2·a)。东营、潍坊等城市位于鲁北、莱州湾沿岸,水资源较缺乏,沿岸空气干燥,降水为城市群内最少的地区,干燥度为1.5~1.8,年降水量在500~700mm之间,大部分地区在600mm以下。
依托常年4870~5344MJ/(m2·a)的太阳辐射量,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光能资源丰富,但各城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山东半岛城市群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趋势由南向北增加,东南部日照时数较少,不足2600h,但中北部日照时数较多,在2650h以上。
2003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为58.6%~100%,其中日照、威海达到100%,威海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改善人居环境100个示范城市之一;东营、烟台、潍坊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在90%以上;青岛、淄博、济南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分别是89.3%、83.3%、58.6%,青岛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年均值连续4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处于良好状态。
在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上,日照市名列第3,仅次于海口和桂林,成为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最优的城市之一,也是长江以北唯一一个排名进入前10名的城市。与日照相比,济南的空气质量良好率最低,如同全国其他城市相比,空气质量也处于中下水平,说明其大气污染的程度是比较严重的。
根据2003年各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可以看出半岛城市群环境空气污染状况不容乐观,8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在1.18~3.13之间,最低的城市是日照,空气质量相对较好;最高的是济南,大于3.0,空气质量相对较差;淄博、潍坊、青岛城市综合指数大于2.0、小于3.0;烟台、威海、东营、日照4城市环境质量较好,低于2.0。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2003年,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中二氧化硫平均值为0.044mg/m2,二氧化氮平均值为28mg/m2,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为0.087mg/m2。日照、威海、东营、烟台、青岛、淄博、潍坊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而济南空气质量仅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三级标准,其二氧化硫平均值为0.064mg/m2,超标率达11.9%。
5.矿产资源及矿山环境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矿产资源在山东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油、天然气、金矿、铁矿、石墨、滑石、盐类、蓝宝石、硅藻土、透辉石等资源丰富,储量巨大,分布广泛。2004年8大城市开发利用的矿产共有70种,占全省开采矿总数的76.92%,其中石油、黄金、铁矿、石墨、滑石、水泥、石灰岩等矿产占有突出的地位。如东营地区胜利油田,截至2004年底累计石油地质储量已达4.5×108t,2004年产油量为2674×104t,占全省年产量的98.25%;累计生产原油7.726×108t,占全省累计产油量的98.5%,占全国累计产油量的19.58%,是全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又如胶东半岛金矿资源储量和探明储量都居全国第一位,截至2002年底,累计探明储量925.12t,占山东全省储量的92.88%,保有储量496.38t。仅招远玲珑金矿和莱州的焦家-新城金矿探明储量就已超过150t,均可列为世界级超大金矿。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共有各类矿山企业4940个,占全省矿山总数的55.04%;矿业总产值为587.91亿元,占全省矿业总产值的60.45%。矿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实力,但由于矿产资源开发缺乏严格管理和科学规划,一些矿山受经济利益驱动,产生了采易弃难、采厚弃薄、采富弃贫、乱采乱挖等严重浪费资源及破坏生态的现象。
矿产资源的开发已引发了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尤其是金、建材、煤、铁、滑石、石墨等矿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目前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露天开采对地表的破坏、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面塌陷、固体废料及尾矿危害、瓦斯爆炸、坑道突水,以及矿坑排水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等。据2001年调查,各类矿山采空地面塌陷累计为42.88km2,地裂缝影响面积达0.93km2。
矿山生产伴生的废石及尾矿废渣,除了占压土地、破坏地貌景观、加重水土流失外,还可产生渣石流和崩塌地质灾害。据统计,本地区矿山固体废料年产出量为1638.81×104t,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伍』 生态与环境的区别
生态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环境
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则从法学的角度对环境概念进行阐述:“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目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其他定义: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
『陆』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楼上的那位回答真的太不负责了。根据别人的报考经验就这么下定论,你不是在拿别人的前途开玩笑么!?如果人家采纳了你的意见,堵上的可是一生的前途。
同学,我不知道你是要考研还是考博。如果从外校考研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话,难!如果是到研究中心考博的话,更难!!而且环境工程水处理是最难的!你的眼光不错!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招生是这样的,大部分名额已经是在考研之前导师在各高校选好了学生保研的。是一些中科院的研究院或副研究员在各高校做本科教师时所带的学生,直接保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所以这里比较难考。这只是其一。
其二,中科院有很多的研究所,想必你也很了解。而研究中心位于北京,正如考大学时候北京的学校最难考是一样的。
其三,正如你所说,即使你初试分数很高,人家也不会要你,这是必须的。我到那里考了两年,最终我回到我大学本科的学校念的研究生。
给你几点建议吧,考清华的这个专业也比那里容易许多,或是其他高校,现在高校的研究条件不必研究院差,甚至超过研究院。你也可以选择中科院其他研究所,会比研究中心容易很多的。另外,并不是中科院好,中国农科院也很不错的,这个专业方向也很好。
最后,只是希望你做好决定,我没有考上,并不是我的能力不行,实话跟你讲,本科时我拿了不少奖学金,但是...也许人才太多,那里的门槛太高。
还有,我没考到那里也算幸运,听说那里的条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包括你的学习工作和导师的态度,要斟酌。
你也没有悬赏分~ 跟你说这么多 只是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走我走过的老路,荒废了时间和精力,考研也很熬人的,现在回头想想....呵呵
祝你前途光明!!!
『柒』 如何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生态环境
(1)设甲、乙两种型号的挖掘机各需x台、y台.
依题意得:
x+y=8
60x+80y=540
解得
x=5
y=3
甲、乙两种型号的挖掘机各需5台、3台;
(2)设租用m辆甲型挖掘机,n辆乙型挖掘机.
依题意得:60m+80n=540,化简得:3m+4n=27.
∴m=9-3分之4*n
∴方程的解为
m=5
n=3
或
m=1
n=6
当m=5,n=3时,支付租金:100×5+120×3=860元>850元,超出限额;
当m=1,n=6时,支付租金:820
『捌』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到底是什么关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两者为隶属关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始建于1975年,时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是全国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管辖。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学科方向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与控制、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污染水体修复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人与自然耦合机制、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对策、环境生物技术的理论与应用。
(8)生态环境中心扩展阅读: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主要机构与功能: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与咨询需要。
2、根据2016年1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通过合作研究课题、联合申报课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共建实验室等方式,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咨询方面的合作。
『玖』 生态环境现状
(一)自然环境
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北缘与湘鄂山地交汇地带的湘西北中、低山、山原区,东与湘北洞庭湖平原区接壤,北与川东南、鄂西南山地毗连,西与黔东北高原邻接,南止沅麻盆地西缘。区内气温偏低,光照偏少,干湿季节不明显。年平均温度16℃~17℃,年日照时数1400 h,>10℃积温为5000℃~5300℃,80%的保证率积温仅4800℃~5100℃,极端最低气温为-6℃~-15℃,无霜期只有265~285 d。雨量比较充沛,历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1900 mm,特别是武陵山区降雨量显著增多,并多以大雨,暴雨,形成了湘鄂(湖北以五峰、鹤峰为中心)暴雨中心区。水系甚为发育,且呈树枝状。发育有澧水干流及其支流,南端为沅水一级支流酉水。土壤以黄色石灰土和黄壤性土为主,黄色石灰土面积约1341万亩,占区内总面积的35%,黄壤性土面积约1322万亩,占区内总面积的34.4%。其次有水稻土、黄壤、棕色石灰土、暗黄棕壤、粗骨石灰土、石灰性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等。森林植被覆盖率为65.64%,以针叶林为主,阔叶树、竹林也有分布。
地处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间的沅麻河谷盆地区,具有光热充足,冬冷春寒,干湿季节明显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温度16.6℃,>10℃积温为5000℃~5300℃,持续日数为230~235 d,无霜期278 d左右,年日照时数1500 h左右。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上,7~9月降水量在340~380 mm之间。土壤以紫色土和黄红壤为主,其中紫色土占近30%,主要分布于沅水西岸,以及溆浦盆地,一般分布于海拔高度200~500 m之间;黄红壤占43%,主要沿沅江及其支流巫水的两岸分布,海拔高度为300~500 m。
雪峰山地区,包括西部的西晃山和南部的越城岭一部分,光能资源和热能资源居全省最少区之一。年日照时数1250~1400 h,>10℃积温为4200℃~5300℃,年降水量除安化暴雨中心外,一般为1300 mm。常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土壤以黄壤为主,占51.4%,主要分布在500~1200 m地带;次为红壤,石灰土和水稻土零星分布。森林植被覆盖率为68.45%,以针叶林为主,以及针叶阔叶混交林等,此外城步南山有大片草地分布。
位于本省北部的洞庭湖滨湖平原区,属于我国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型的长江中游气候大区,其气候特点是光、热较足,春暖迟,秋寒早。年日照时数1700~1800 h,是全省日照最多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5℃~17℃,>10℃的积温在5000℃~5400℃,无霜期历年平均为265~280 d。以洞庭湖盆地为中心的冲积平原年降水量1200~1300 mm,为全省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之一,且分布不均匀,南部较多,北部较少,4~6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50%,多大雨、暴雨,常造成洪涝灾害。土壤有三个组合:①以紫潮沙泥为主,分布在南洞庭湖以北的安乡、南县的全部,沅江和华容的大部,以及澧县、常德、汉寿、岳阳、临湘等县的一部分;②以黄潮沙泥为主,分布在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入湖处;③以红黄泥为主,分布在洞庭湖以南的湘阴及益阳等县,其次在汉寿、常德、澧县、华容等县亦有较大面积分布。此外,棕红壤多分布在环湖的东、西侧;红壤集中分布在环湖的南侧;黄红壤分布在西部外缘;紫色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北部;潮土沿各大小河流的两岸分布。森林植被覆盖率为19.08%,以针叶林为主。
位于本省中部的湘中丘陵区为我国中亚热带典型地段之一,光能、热量资源丰富,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夏季高温酷热,冬无严寒,但春寒潮频繁。本区全年日照时数1400~1750 h,年平均气温为16.8℃~18.0℃,>10℃的积温5300℃~5600℃,无霜期长达261~281 d,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8℃~6.5℃。降水量大,但分布不均匀,常发生前涝后旱现象。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 mm,春末夏初多雨,一般年份4~6月降水量占全年的45%左右;盛夏秋初干旱,7~9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20%左右,且多以雷阵雨为主,而此时气温高,蒸发量大,空气相对湿度小,故易发生干旱,尤其是衡~邵一带,历来有“干旱走廊”之称。土壤以红壤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紫色土,它们在红盆中广泛分布,水稻土亦有相当量的分布,主要沿河谷两岸的阶地以及低山、丘陵谷地分布。森林植被覆盖率为40.60%,以经济林地、针叶林为主,竹林也有广泛分布。
位于省内东部的湘东盆地—山地区,光能、热量资源丰富,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全年日照时数1500~1700 h,年平均气温16℃~17℃,>10℃的积温为5300℃~5600℃,无霜期长达260~280天,最低气温在-6℃~-8℃。雨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 mm,春夏雨多常出现暴雨山洪,危害农作物。秋冬雨水略少,产生轻微秋旱。土壤以红壤为主,其次为紫色土、水稻土,还有棕红壤、黄壤、暗黄壤、山地草甸土。森林植被覆盖率为62.82%,以针叶林为主,经济林亦有一定分布。
位于本省南部的湘南山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7.8℃以上,为全省气温最高地区,年日照时数1750 h,年太阳总辐射每平方厘米105~109 kW,>10℃的积温为5500℃~5800℃,持续240~260 d,无霜期长达290~310 d,最低温可为-6℃左右。年降水量平均为1300~1800 mm,东部的桂东和西南部的江华,是本区的东西两侧的两个降水中心,高达1800~2000 mm。土壤以红壤为主,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潮土、黄壤、暗黄棕壤、山地草甸土为次。红壤一般分布于海拔700 m以下的低山及丘岗;黄壤分布于山地海拔700~1300 m中山区;暗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 m以上的山地;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200 m以上的山顶脊地。森林植被覆盖率为59.79%,以针叶林为主,经济林和竹林亦有一定分布。
(二)社会经济环境
湖南省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人口大省,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侗族、瑶族、苗族、壮族、白族、彝族、布依族、回族、维吾尔族、满族、蒙古族等51个民族。截至1998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502万人,人口密度达305.24人/km2,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464万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14%。
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林业和渔业基地。解放以来,湖南省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广泛开展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截至1995年,全省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00多万处,其中大型水库与灌区14处,中型水库200多处,小型水库1200余处,塘坝200多万处,机电排灌装机385.53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68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218.57万公顷。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运行基本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全省农业总产值1262.46亿元,粮食总产量281.82亿千克,棉花19.25万吨,油料120.74万吨,烤烟14.34万吨,水果109.07万吨,养殖业在连续几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湖南省的现代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食品、纺织和能源等六大支柱行业为主体的、门类较多的产业结构体系。工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以重工业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为发展重点,自1978年以后,轻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重工业也进行了服务方向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速了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国有企业仍居主导地位,但是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等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迅速发展。1998年省境内中央路营里程2275 km,地方铁路通车里程344.7 km,公路通车里程60077 km,内河航道里程1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20条,管道里程164 km,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交通运输网络。全省市话交换机容量达315.37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134.29万门,邮路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达到31.55万公里,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已开通国际、国内直拨电话业务,实现了人工网向自动网的转变,完成了模拟网向数字网的过渡,并正在向可传输各种信息媒体的宽带网、智能网转变。全省交通运输与通信能力大幅度提高。
教育事业在调整、改革中稳步发展。1998年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共4.94万所,在校学生达1336.93万人,全省高等院校数已发展到49所,为了提高成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各地广泛开展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1998年参加各级成人学历教育的在校学生达到83.39万人。
科学技术事业迅速发展。1998年,仅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科研与科技开发机构就达196个,其中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4个。全省国有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7.83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81.20万人,在湘“两院”院士16人,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现,1998年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950项,其中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的项目333个,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2项,不少项目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地质环境
湖南省在大地构造上分属于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者大致以雪峰山东南缘安化—靖县断裂为界。自中元古代末期的武陵运动开始,以后历次构造运动在湖南省均有所反映,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对湖南省的地形地貌有着巨大影响,造成湖南省地壳总体上是西升东降、南升北降的格局。形成了如下几个地质构造—地貌区:
(1)湘西北褶皱隆起岩溶发育山原山地区。海拔一般为600~1200 m,最高为2098 m。河谷多“V”字型,切割深500~1500 m。碳酸岩盐分布区岩溶地貌景观显著,区内发育巨大断裂及舒缓褶皱,属较稳定地块。历史地震最高6.1级,主要地质灾害为溶洞、地下河、滑坡、崩塌、泥石流及水土流失等。
(2)湘西断褶隆升山地区。海拔500~800 m,最高2021 m。水系发育,河谷多呈“V”形。区内活动性断裂发育。地壳尚稳定,历史上地震最高5级。岩组复杂,主要地质灾害为岩溶渗漏塌陷、边坡不稳、软弱夹层等。
(3)湘北断陷盆地冲积平原区。地势低平,地壳上属较不稳定区,主要地质灾害为软土层的塌陷、沉陷、管涌、地壳沉降和河湖淤积等。
(4)湘中褶断岩溶发育丘陵盆地区。区内大部为丘陵盆地,局部中低山。丘陵海拔150~350 m,中低山山峰最高1513 m。盆地中水系发育,晚近期活动性断裂也很发育。历史地震最高5.5级,沿断裂带有温泉出露,主要地质灾害为岩溶塌陷渗漏,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采煤区地面变形破坏等。
(5)湘东断褶拗陷丘陵山地区。区内中部及南部为丘陵盆地,偶有低山,海拔一般100~300 m,山峰最高1289 m;东北为低山丘陵,边境幕阜山、连云山,海拔1615 m。山体谷地呈北北东向雁形排列,晚近期活动性断裂发育,规模巨大。历史地震最高5.5级,主要地质灾害为水土流失、岩溶塌陷渗漏等。
(6)湘东南褶断隆起岩溶发育山地丘陵区。区内岩溶发育强烈,岩溶地貌显著。晚近期活动性断裂发育,规模巨大,构造复杂,以坚硬-较坚硬碳酸盐岩组及坚硬-较弱浅变质岩组为主。主要地质灾害为岩溶塌陷渗漏、软弱夹层、边坡不稳。
『拾』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属于中科院吗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最早是叫环境化学研究所,属于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机构(与中科院植物所、动物所等研究机构一样),归中科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