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
⑴ 自然生态系统是什么
生态学原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主要分科之一。初期偏重于植物,后来逐渐涉及动物,因而有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之分。近来,由于人类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等方面,把人类这一个生物物种也列入生态系统中,来研究并阐明整个生物圈内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问题,这样便形成了人类生态学,形成了这一领域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科学。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也已经渗透到生态学的领域中,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动力,使之成为多学科的、当代较活跃的科学领域之一。
例如,系统工程学与生态学结合形成的系统生态学,属于生态学领域中方法论的发展,核心是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尤其是大系统的兴起,正在受到人们的普遍注意,这类系统的性能如有所改善,预期经济效益将是非常大的。又如生态学与数学结合产生的数学生态学,不仅给认识和阐明各种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如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等),而且数学的抽象概念及推导方法,也将对未来的生态学起显著作用。
此外,计算科学和计算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和解释生态系统中的复杂现象,并从中找出规律。近年来,数学模型已逐渐在害虫控制、益虫利用、鱼群捕捞、森林管理、牧场改良中得到应用,提供了一系列最优管理策略和预测方法。当它与化学生态学和物理生态学所提供的生态信息相结合,就可获得最好的生态效益。毫无疑问,数学生态学迅速发展,必将导致生态学新理论、新方法的出现,使人类在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更加主动。
其他生态学分支的形成也将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积极作用。特别是综合运用生态学各分支的成就,使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这种结合为协调高速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由上可见,传统的生态学定义已不能概括当今生态学的丰富内容了。现代生态学应该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理。所谓生命系统,就是自然界具有一定结构和调节功能的生命单元,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谓环境系统,就是自然界的光、热、空气、水分以及各种有机物和无机元素相互作用所共同构成的空间。现代生态学的这种解释,对生态科学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概括起来,生态学的发展进程中,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从定性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到定量研究;(二)从个体生态系统到复合生态系统,由单一到综合,由静态到动态地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与转化规律;(三)与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相结合,发展了生态学,扩大了生态学的领域。
综上所述,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显然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他们所研究的问题基本上是相近的,只不过生态学是以一般生物为对象,着重研究自然环境因素与生物的相互关系,单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主要对象,把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发生十分密切的联系。
因此,生态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同样也可以用于环境科学中,作为基础理论而联系到人类独特的主观能动性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研究和解决人类生活与环境问题。
⑵ 自然生态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现行清水沟流路黄河入海口和原刁口河流路(黄河故道)黄河入海口区域,目前总面积为1530km2,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保护区。黄河入海口地区是黄河三角洲生态演进最为剧烈、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从而使黄河三角洲的湿地面积在逐年增大,是世界上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地面高程为0~7m,主要为河道、古河道、天然堤、河间洼地、滨海潮间带等地貌形态。生态农业地质类型主要为均质砂壤型、体层粘壤型,少量夹层砂壤型、夹层粘壤型及底层粘壤型。土壤类型主要为滨海潮滩盐土、滨海盐土、盐化潮土,土壤含盐量0.14%~2.12%。地下水矿化度2~80g/L,潜水埋深0~3m,极易发生次生盐渍化。淡水资源主要为黄河水和地表降水。土壤养分中富含K、Fe、Mn、Cu、B、Se,缺乏N、P、Mo及有机质。土壤中有害元素Hg、As、Pb低于国家自然背景值(I级),属地球化学环境优良区。大面积的浅海滩涂和沼泽,丰富的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资源,为鸟类繁衍生息、迁徙、越冬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
保护区共有各种植物393种,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从植被类型看,本区又分成5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26个群丛。植被面积为65319公顷,植被覆盖率为53.7%。植被组成以自然植被为主,占植被面积的77.9%;人工植被主要为人工营造的刺槐林,占植被面积的22.1%,与保护区周边地区的人工刺槐林连成一片,面积达11300公顷。另外还有33000公顷的天然苇荡。广阔的滩地和植被构成新、奇、野、旷的自然景观。
保护区内动物可分成陆生动物生态群和海洋动物生态群,有记录野生动物1524种。各种鸟类268种,属国家1级重点保护的有7种,2级重点保护的有34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附录I的有7种,附录Ⅱ的有26种,附录III的有7种。
⑶ 什么是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环境,指未受人类干扰或人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及其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是森林、草原、荒漠和陆地水域(淡水)以及海洋生态系统,还有介于水陆之间的湿地生态系统。
⑷ 中国有自然生态山村一说吗
中国这座生态小山村,美成了油画,堪称摄影天堂,还不收门票!
⑸ 生态环境和自然特征的区别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我们从生态学专业角度讨论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相互包含关系。
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并不能叫做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是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唇齿相依,并直接地、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和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只有具备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目前为止,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空气污染、酸雨、雾霾、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物种加速灭绝、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垃圾成灾、有毒化学 品污染多方面。
我国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破坏主要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南方地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水资源河流污染、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等等,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生态环境如果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就不能平衡,就会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物链和食物链的改变,出现生态链结构性变化,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轻者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
生态学所讲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为“生境”或者“栖息地”。著名系统工程学家常远教授对于生态的诠释通俗易懂:“生态”=“生”+“态”。“生”指生存、生命、生活、生物;“态”指状态、情态、势态、姿态;所以,“生态”就是有生命的事物即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状态。对于生态更简约的解释就是:生物、动物和人类生存的状态。
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是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⑹ 什么是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生态自然观是西方学者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其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
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6)自然生态扩展阅读:
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口此等等。
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
⑺ 怎样从无到有建立自然生态
在我们的人类生活的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的联系,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与其它事物之间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其实很多时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自然生态就是一个值得大家都关注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个从无到有的自然生态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需要考虑到植被,土壤或者是温度和水之类的,下面我们具体来解释一下。
我们都知道,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没有水,世界上的动物和植物都无法生存下去,就比如说我国大部分的西北地区由于降雨量缺失,就导致了很多植物无法生长,所以在西北地区就有大面积的沙漠地区。还有就是要提供充足的土壤,在我们的自然界中,虽然有很多的水生生物,还有就是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培育出了很多的无土种植的植物,但是土壤是自然界中的必备之物,有了土壤才能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条件。
⑻ 自然生态环境特殊性
一、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阿勒泰地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草原文化资源,历史遗迹和丰富的多样性生物已得到国际公认。阿尔泰山区是阿勒泰地区草原牧业重要的生产基地,中高山区发育着茂盛的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是良好的夏牧场,低山带发育着山地草原和山地灌丛草原,是阿勒泰地区重要的春秋牧场。自然灾害、人类经济活动等对地区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如东沟额尔齐斯河两岸是著名风景旅游区,人员流动量大,沿简易路一侧崩塌隐患严重,直接威胁到牧民、旅游人员及过往车辆安全。因此,交通、建设部门应提前对山体边坡及沿线的灾害点进行治理; 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严重,矿业活动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频发,不合理的资源开发造成水体、自然景观、各类保护区的破坏。在矿业特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这一特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统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切实保护好 “金山银水”的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
二、矿业活动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
阿勒泰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山区,山区生态系统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和敏感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使得该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系统脆弱。长期的矿业活动对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阿勒泰地区矿业开发活动可追溯到清代的黄金开采,新中国成立后金矿开发强度剧增,造成金矿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稀有、有色金属矿产开发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主要矿山为可可托海稀有矿,由于地处山区,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很大。蒙库、金宝等铁矿、建材非金属矿的露天开采造成地貌景观破坏较大。矿业开发引起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类型多,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矿坑突水、矿井冒顶和采矿选矿废渣废水污染环境等;二是破坏面广,土地资源遭到破坏难以开发利用,矿坑水,铜矿、铜镍矿、金矿的选矿废水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矿井疏干性排水、矿井突水破坏地下水均衡。因此,矿业特区建设一定要控制矿业活动深度和广度,优化矿产资源布局和结构,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
三、地质灾害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
阿勒泰地区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较严重,危害较大,且呈日益严重的趋势。阿勒泰地区山地面积 3. 8 万 km2,占总面积的 32. 29% ; 丘陵河谷面积 2. 6 万 km2,占 22. 09% ; 荒漠 ( 戈壁) 面积 4. 15 万 km2,占 35. 26% ,山地、丘陵河谷和荒漠总面积占了将近 90% ,较易发生地质灾害。截至 2007 年底,全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726 处,其中滑坡 47 处、崩塌568 处、泥石流68 处、地面塌陷11 处、潜在不稳定斜坡32 处。阿勒泰市有地质灾害点103 处,布尔津县有 118 处,哈巴河县有 79 处,吉木乃县有 82 处,福海县有 118 处,富蕴县有 194 处。由于人为工程开挖、矿产资源开发及暴雨、融雪等自然因素影响,易造成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从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统计来看,空间上,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采矿选矿活动较频繁区域,这些区域自然地质条件十分恶劣,岩层岩性、裂隙组合以及地形条件等诱导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上,地质灾害发生的季节性较强,主要为汛期 4 月至 9 月,降雨和天气骤然转暖造成快速融雪也是主要诱因。矿业特区内要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工程、避让等手段治理地质灾害,为矿业特区建设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⑼ 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是什么
由于地球表面生态环境极为复杂,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根据植被类型和地貌的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水生生态系统按水体理化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开放性。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即从绿色植物接收太阳光开始,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各种形式的热能消耗、散失为止,不能再被利用形成循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如碳、氧、氮、磷等元素,以矿物形式先进入植物体内,然后以有机物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最后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为矿物元素而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并被生物的再次循环利用。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特定功能的产生,是与这种开放性分不开的。
2.运动性。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总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在相互适应调节状态下,生态系统呈现出一种有节奏的相对稳定状态,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弹性。这种稳定状态,即是生态的平衡。在相对稳定阶段,生态系统中的运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其性质不会发生影响。因此,所谓平衡实际是动态平衡,也就是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的一种富有弹性的相对稳定的运动过程。
3.自我调节性。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运动而不断调整其内在的组成和结构,并表现出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以不断增强对外界条件变化的适应性、忍耐性,从而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当外界条件变化太大或系统内部结构发生严重破损时,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功能才会下降或丧失,以致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就在于破坏了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适应、自我调节功能。
4.相关性与演化性。任何一个生态系统,虽然有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但又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很难截然分开,由此表现出一种系统间的相关性。对于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而言,总是随着一定的内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自我更新、发展和演化,表现出一种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