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各指什么
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分别指的是: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2、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3、节水农业:
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衡量节水农业的标准是作物的产量及其品质,用水的利用率及其生产率。

4、精确农业:
精准农业是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继LISA后,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对农业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5、处方农业:
处方农业是指农场主在购买化肥农药之前,必须请技术人员到现场勘察,根据农作物的长势和病虫害的程度,结合用地规模,开出施用化肥、农药的处方。
㈡ 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具有生产率高、稳定持续、综合性、有机性和效益性特点。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调整农业生态结构;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物循环转化率;保护并合理利用与增殖自然资源: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绿色植被面积,提高森林绿地覆盖率: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类型有:①农村立体结构:②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③农渔禽水生生态系统;④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⑤污水自净工程系统;⑥山区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系统:⑦庭园经济生态系统;⑧多功能农工联营生态系统;⑨物质和能量多层利用系统等。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实用技术有沼气利用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细绿萍养殖及综合利用技术、稻田养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等。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它废弃了石油农业的弊端,总结、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它具有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生态系统主要功能,因而使其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有机废物的再生率都较高。
㈢ 国家提倡生态农业的十大模式,看看有没有适合你
桑基鱼塘。 你可以看网络,有这个介绍。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㈣ 生态农业模式的十大模式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专--沼--果”生属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㈤ 什么是生态农业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那么,何谓“生态农业”?它有什么特点?
据农业专家解释,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能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并具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通过调查统计掌握生态与经济的基本情况,进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和分析,进行生态农业区划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工程优化设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优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工程,合理利用与增殖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农业生态工程方法,从当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实际出发,设计与实施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太阳能利用、小型水利水电、风力发电、沼气等清洁能源;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对其进行多层次综合、循环利用,实现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科学调控,实行现代集约化经营管理等。
㈥ 生态农业有哪些分类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根据生态学的组织层次,生态农业的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区域与景观布局模式、生态系统循环模式和生物多样性利用模式。在一个农业的区域和景观区中,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整体布局。在一个通过能量和物质流动串联起来的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能流、物流的畅通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生态农业都有哪些模式: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3、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4、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5、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
6、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
7、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8、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
9、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10、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㈦ 生态农业技术出来好就业吗
理论上来说应该是还就业的,因为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只不过呢,这个方向要变成现实不知道还需要多长时间,等你毕业了会不会赶上这一波。
㈧ 什么叫生态农业技术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㈨ 生态农业在实践中所采用的技术措施主要是什么
1.应用现代农业机械,作物新品种、现代的良好牲畜管理方法和水土保持技术以及先进的有机废物和作物秸秆的管理技术。
2.完全不用或极少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
3.采用豆科绿肥和覆盖作物为基础的轮作,通常豆科作物占总面积的30%~50%,轮作形式与30年代到50年代的轮作制相似。
4.绝大多数生态农场不用有壁犁耕作,通常使用凿形或圆盘形装置浅耕,只是将土壤混合一下,但不把土壤翻转过来。
5.采用梯田、带状或等高作业等方式保持土壤免受侵蚀。
6.氮素营养主要来源于豆科固氮、牲畜粪便和作物秸秆,只是对特别需氮的作物有限度地用一点化肥。
7.农田杂草主要通过轮作、耕作和中耕除草来控制,极少用除草剂。
8.病虫害主要通过轮作保护和天敌控制。
显然,这些具体做法就其单独而言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有些是目前常规农业也在广泛采用的,有些是过去传统农业中使用的而现代的常规农业已不再使用了,但从特定的目的和指导思想出发将这些实践有机地配合起来,就形成了既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现代常规农业的生态农业。
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是一条符合生态伦理要求并已取得一定成效的路子。我国的生态农业实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