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丘庄水库

丘庄水库

发布时间: 2020-11-27 22:28:02

❶ 兴建水利工程对海河流域地表水环境影响

一、水库对海河流域地表水分布影响

海河流域现有大型水库30座,总库容221×108m3,控制山区面积83%。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修建了永定河上的官厅水库和陡河上的陡河水库。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掀起了空前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先后兴建了潮白河密云水库、大清河西大洋和王快水库、滹沱河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及漳河的岳城水库等20 多座。20 世纪70~80年代又兴建了滦河潘家口、大黑汀、沙河朱庄等水库,这些水库大多兴建在出山口。其中滦河流域的庙宫、潘家口、大黑汀等水库的控制面积为35100km2,占流域山区面积47070km2的79.65%;海河流域北系的丘庄、于桥、海子、云州、密云和官厅水库的控制面积为63308km2,占北系山区面积66887km2的94.76%;海河流域南系的安各庄、龙门、西大洋、王快、口头、横山岭、黄壁庄、临城、朱庄、东武士和岳城水库的控制面积为53166km2,占海河南系山区面积75216km2的70.68%。这些水库对所控制流域地表水分布影响的基本情况见表13-1。

表13-1中统计的23座水库控制了全流域总面积的54.11%,控制全流域山区面积的70.56%。加上其他水库的作用,使得华北平原山区修建的许多大中型水库中有73%以上的地表径流被截蓄,滹沱河等河流的流量减少了65%~88%(卢耀如,1991),除灌溉及大洪水时由灌渠放水外,华北平原上水库下游河道一般无水,只有在遭大洪水威胁时,开闸泄溢,河道里才有河水。这样长期使河道干枯暴露,加上平原区广泛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包气带深度由一般1~4m变为10~30m深,使许多喜水和喜湿植物基本消失,沙化不断发展。这些都是人类修建水库对地表水体分布规律的影响而导致的后果。

表13-1 海滦河流域部分大型水库对地表水分布影响的基本情况

二、修建水库对湖泊洼淀影响

(一)华北平原湖泊洼淀的基本情况

华北平原中部及海滨平原分布着许多湖泊洼淀。这些湖泊洼淀在地质构造上属渤海凹陷的一部分。由于海河水系和古黄河的长期输沙淤积,各河自山区流出汇合后洪水宣泄不畅,在山前平原边缘地带形成了不少湖泊洼淀,如大陆泽、宁晋泊、白洋淀等。而在海滨澙湖相沉积与河湖相沉积交错地带形成了大浪淀、南大港、团泊洼等洼地。这些主要湖泊洼淀的基本情况见表13-2。历史上这些湖泊洼淀在缓洪滞沥、蓄水灌溉、渔苇生产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曾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如在1963年,海河流域的特大洪水曾利用白洋淀、文安洼、贾口洼、团泊洼、宁晋泊、大陆泽等洼淀滞蓄洪水,为抗洪发挥了巨大作用。

表13-2 华北平原湖泊洼淀的基本情况

(资料主要来自《天津市防汛手册》和《河北省水情手册》)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来水量减少,用水量增加,这些平原洼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洼淀已干涸多年,现已经改造为农田,一般年份不再用于滞蓄,如宁晋泊、团泊洼、黄庄洼、大陆泽等;有些大水年蓄些洪水、沥水,一般年份无水可蓄,滞水面积已大为缩小,如大浪淀、南大港等;还有些洼淀,经人工调节,一般年份可维持一定水面面积,但在特殊干旱年或连续干旱年也将干涸,如白洋淀、千顷洼等。

(二)人类水利工程等活动对湖泊洼淀蓄水的影响

华北平原地区洼淀众多,在20世纪50~60年代,这些洼淀大多有水,但自6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到了80年代,由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影响,经常有水的洼淀已寥寥无几。平原上最大的淀湖白洋淀,1982~1988年出现了连续5a多干淀的现象。

对于平原洼淀的这些剧烈变化,除了气候因素外,人类活动的影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白洋淀区面积大,流域情况复杂,在华北地区具有典型意义,因而本节将以白洋淀为例,探求人类活动对华北地区洼淀的影响。

1.白洋淀流域的情况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平原,保定市以东45km,是一个以缓洪滞沥为主,兼具养殖、水产、旅游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平原大淀泊。四周主要以堤为界,东西长39.5km,南北宽28.5km,总面积362.8km2

白洋淀属大清河水系,其控制范围为大清河的中上游地区,总面积31199km2,占大清河流域总面积的69.1%。流入白洋淀的大清河水系按河系入淀位置,可划分为清南、清北两支,两支水系按地貌条件又可分为平原和山区两部分。因此,将白洋淀以上流域划分为南支山区、北支山区、淀西清南平原和淀西清北平原4个部分(表13-3)。

表13-3 白洋淀流域分区面积表(km2

白洋淀以上水系河流呈扇形分布,其中南支诸河直接汇入白洋淀。这些河流有: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北支仅为白沟引河。这些河流将上游的洪水、沥水汇入白洋淀,通过淀区调节,由枣林庄节制闸及十方院溢流堰控制下泄,经过赵王新渠、独流减河,穿北大港入海。

2.人类水利工程建设对白洋淀蓄水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白洋淀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淀区蓄水影响较大的大致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8~1963年。在以蓄为主的方针指导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山区修建了一大批的大、中、小型水库。30 多年来,这些蓄水工程在拦蓄洪水、兴利除害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目前,白洋淀流域山区已建成安各庄、龙门、西大洋、王快、横山岭、口头等6座大型水库,中小型水库已达128座,总库容36.2×108m3。大清河南支山区水库控制面积为10187.7km2,占南支山区面积的88.3%。大清河北支山区除安各庄水库控制面积476km2外,没有大型控制工程。大、中、小型水库控制面积之和也只有799.6km2,仅占北支山区面积的11.0%。6座大型水库基本情况见表13-4,入淀河流山区控制工程情况见表13-5。蓄水工程的建设使农田灌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表13-4 白洋淀流域大型水库基本情况

表13-5 入淀流域山区水库控制工程基本情况

(表中数据主要取自白洋淀国土经济研究会编《白洋淀国土经济初步研究》)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平原以发展灌溉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目前,仅保定地区机井就达9万多眼,连同原有的砖井及已建成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已达62.7×104hm2(1987年),使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保障。与此同时,1969年开挖了白沟引河,使大清河北支拒马河的水直接向南引入白洋淀,使白洋淀流域面积增加了近1/3。

3.入淀水量和弃水量

前已叙述,白洋淀的入淀河流较多,可分为南支与北支。北支1970年开挖白沟引河,引水入淀。6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南支几个大型水库发挥正常作用,一般年份白洋淀的入淀水量主要是北支无控制工程的山区径流量。白洋淀以上流域条件复杂,入淀水量的地区组成可分为山区大型水库控制区、无控山区和淀西平原3个部分。70年代初,在对白洋淀的规划中,提出了“缓洪滞沥、蓄水灌溉、渔苇生产、综合经营”的方针,并规定了运用指标。白洋淀十方院汛限水位8.0m,相应容积为2.36×108m3。汛后最高蓄水位8.3m,相应容积3.0×108m3。汛期水位超过8.0m,枣林庄闸开启泄洪,超过9.0m,十方院溢流堰开始放水,周边停止引用淀水的水位为7.3m。

1)入淀水量

白洋淀历年来逐年入淀水量系列见表13-6。1952~1988年的37a间,白洋淀实际入淀水量454.9×108m3,平均每年12.3×108m3。单从量上看,这些水量对维持白洋淀生态平衡绰绰有余,但实际上,这些水量在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上都极不均匀。入淀水量最多的1964年为53.8×108m3,而最小年入淀水量为0(1984、1985、1986年)。37a间,年入淀水量超过16.0×108m3的共有9a,入淀水量共计276.5×108m3,占37a 入淀量的60.8%。而小于2.0×108m3的有9a,入淀水量总共只有6.8×108m3,占37a 入淀量的1.5%。此外,由于白洋淀承接的大部分是上游洪沥水,故年内分配相当集中,37a中7、8、9、10月的4个月入淀总量为348.1×108m3,占全年入淀量的76.5%。而8月份1个月的入淀水量要占全年的45%。这种情况与本流域降雨和径流的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是一致的,只不过变化幅度更大。入淀水量的这种年际、年内不均匀变化,是造成白洋淀在丰水年份大量弃水、平枯年份蓄量减少甚至于干涸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13-6 白洋淀历年来逐年入淀水量

从表13-6的入淀水量系列上可以看出,20 世纪50~60年代是白洋淀流域的丰水段,降水量及径流量较大,加之当时出山口各大型水库还没有正常运行,虽然仅靠大清河南支供水,但入淀水量也是比较大的。1952~1970年19a间,平均年入淀水量17.26×108m3。进入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淀上游各大型水库开始使用,虽然开挖了白沟引河,北支各河的水量相继入淀,但入淀水量还是急剧减少。从1971~1988年的18a间,总入淀水量127.1×108m3,平均年入淀水量为7.06×108m3。除去6个丰水年外,其余12a的平均年入淀水量仅1.97×108m3。特别是1984、1985、1986年连续3a的入淀水量为0,使白洋淀连年干涸,出现了近几十年最为严重的情况。

2)弃水量

白洋淀汛期运行方式历年变化不大。1956~1988年历年弃水量见表13-6。白洋淀33a间总共弃水299.4×108m3,平均每年弃水9.07×108m3。弃水量最多的是1964年,为51.1×108m3,最小的为0。33a中,1956、1959、1963、1964、1973、1977、1979年弃水量较多,7a共弃水207.9×108m3,占总弃水量的70%。而1981~1987年的7a间的弃水量均为0。从弃水系列来看,1970年来水较丰,弃水也较多,15a平均弃水14.7×108m3。而1970年后白洋淀虽然增加了北支的来水,但除个别几年弃水较大外,大多数年份弃水量很少。

白洋淀作为大清河中下游的一个平原洼淀,主要接纳南北支的洪沥水。中小水年入淀水量少,不仅无水可弃,甚至无水可蓄。

4.水利工程对白洋淀引用水量的影响

白洋淀流域地表水利用量以农业用水为主,逐年农业引用水量见表13-7。1956~1988年,全流域引用地表水量为201.7×108m3,平均每年6.12×108m3。其中,1970年以前,平均每年引用水量3.23×108m3(南支);1970年以后,平均每年引用水量为8.24×108m3(南北支合计)。这些引用水量中,大、中型水库以下平原地区引用量,占总引用量的89%。平原引用量中,1970年前,由于出山口大中型水库及下游灌区有些还未充分发挥效益,引用量相对较小。1970年以后,引用量增加显著。以白洋淀南支为例,1956~1969年14a间,平均每年农业引用水量2.77×108m3。1970~1988年,尽管包含一个连续枯水年组,地表水可利用量减少,但19a间,年平均引用量达到5.7×108m3,是前者的两倍多。北支平原由于上游山区除了安各庄水库外,没有大型拦蓄工程,年引用量较小。到1988年,平均每年引用量为1.62×108m3,不足南北支平原引用量的1/4。

表13-7 白洋淀流域农业用水量统计表(104m3

山区农业引用量较少,南支山区1956~1988年平均每年引用量为0.56×108m3,北支山区1970~1988年平均每年引用量为0.2×108m3

另外,淀东周边地区也有部分引用淀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淀东周边分属雄县和任丘市。雄县1970年开始建扬水站从淀内引水,任丘市自1974年开始有引水记载,除1978、1979、1980年3a用水在1.0×108m3左右外,其余年份不大。

5.水利工程对白洋淀蓄水的影响

白洋淀流域平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大于2,在海河流域属于偏旱地区。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白洋淀流域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用水量占流域用水的绝大部分。丰水年降水量多,农业需求相对较小。而一般年份特别是偏枯年,农业需水量大,争夺入淀水量多。保定站多年平均降水量514.0mm,相应多年平均最高蓄水位7.53m。从年降水量与最高蓄水位的变化趋势看,两者基本上是相应的,丰水年最高蓄水位高,枯水年最高蓄水位低。但同是枯水年,年代不同,变化幅度有一定的差异。20世纪20~40年代,降水偏枯,年降水量多年平均为449.2mm,相应平均最高蓄水位为7.78m。从60年代后期开始,降水又进入了一个偏枯期。70~80年代,年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为498.8mm,而相应平均最高蓄水位为6.30m。其中出现了1984~1987年连续4a最高蓄水位为“淀干”(“淀干”时水位低于3.50m)。可见,同是枯水年,70~80年代与20~40年代白洋淀蓄水位相比要低1.5m左右,而且出现了连续干淀的严重情况。如果说50年代以前白洋淀蓄水几乎完全受到气候的直接控制的话,那么从60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开始影响白洋淀的入淀水量和蓄水量。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山区修建的大中型水库相继正常运行,平原引用地表水量增加很快。从白洋淀流域农业引用水量3a滑动平均过程线可见(图13-1),1965年前后,引用量每年的递增速度开始明显加快,到70年代后期引用水量达到高峰。大规模地引用地表水,使入淀水量骤增。以南支平原为例,1956年,农业地表引用水量仅0.14×108m3,到70年代,年引用量最高可达11.3×108m3,是1956年的80倍,即使在1980~1987年这样的连续平、枯水年,平均引用水量也有4.09×108m3,占南支大型水库控制区产流的58.2%。1957、1969、1976、1982年,南支天然年径流量接近 P=50%的水平,但实际入淀水量随年代的推移却明显地减少,而且减少幅度越来越大(表13-8)。

图13-1 入淀水量、平原地下水开采量、流域农业引用水量3a滑动平均过程线

表13-8 南支不同年份入淀水量变化表

大规模的农业引用灌溉,无疑要影响入淀水量,而且在不同的水平年,引用量都有一定的变化。丰水年引用水量较多,但由于来水较多,引用系数相对较低。遇到平枯水年,径流量相对少,引用水量较少,但引用系数较大。表13-9为70、80年代大清河南支两个不同水平年组地表水引用系数的变化情况,可见其对入淀水量的影响是很大的。

表13-9 70、80年代大清河南支两个不同水平年组地表水引用系数的变化情况

❷ 丰润丘庄水库动工了,到底要干什么

来自新闻的内容:
。。。。。加快实施“邱水入城”工程, 2019年要启动一期工程,把邱庄水库的水引进城区,先期解决生态水入城。加快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实施主城区引邱入城和李各庄河、青龙河、龙王庙河、黑水河联通等5条引水工程;实施滦河-沙河-石榴河连通工程;实施滦河下游输水干渠西延工程。。。。。。
。。。。。“引邱入城”工程涉及丰润区左家坞、泉河头等6个乡镇、26个村庄,全长30.8公里,占管线总长的81%。自工作开展以来,我区把“引邱入城”作为改善全区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
。。。。。。“引邱入城”工程是河湖水系连通项目的首要工程,主要包括邱庄水库两翼湿地建设、库区清污、提水泵站、引水管线铺设等建设内容。引水工程全长38公里,年设计引水规模5000万立方米,建成后对推进城市生态用水“双保障”、提升城市生活用水保证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❸ 遵化的水库多吗

有几个水库, 【丘庄水库】 【上关水库】【般诺院水库】【龙门口水库】【大河句子水库】挺多的。呵呵

❹ 跨流域调水工程引起的水环境变化

一、引滦入津工程

滦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4.0亿t(滦县站1929~1989年资料统计),其中80%来自山区,大黑汀水库位以上控制滦河面积35300km2,占滦河总面积的78.6%。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8亿t,占滦河总径流量的60.9%。

引滦入津工程包括: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大水库,以及引滦入津和引滦入唐两条输水线路。潘家口水库位于承德地区与唐山的分界处,总库容29.3亿t(兴利库容17.3亿t),水库以上集水面积为33700km2。大黑汀水库位于潘家口水库下游约30km处,控制西库区,面积为1600km2,总库容为3.12 亿 t(兴利库容2.11 亿 t),两库均竣工于1979年底,1980年开始使用运行。

引滦入津输水工程投入运用于1983年,整个输水线路自大黑汀水库输水渠分水闸开始,穿越蓟、滦两大流域分水岭,经于桥、尔王庄两座水库调节后进入天津市区,全长247.6km,输水能力60m3/s;引滦入唐工程于1984年试通水,整个工程自大黑汀水库分闸开始,经引滦入还(还乡河)进入丘庄水库,再经引还如陡河水库,最后进入唐山市区,全长63.3km,输水能力80m3/s,1986年又建成陡河水库至南堡碱厂的输水管道,第一期工程引水能力为1500m3/a。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水利枢纽工程投入运转后的历年运行情况见表13-10。

表13-10 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历年运行情况

二、引滦入津工程运行后对下游水环境的影响

潘家口水利枢纽工程投入使用后,改变了下游河流的水文状态,将天然河道的水文状态变成了人工控制的水文状态,即改变了下游地表水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径流量的年内分配

潘家口水利枢纽工程投入运行后的10多年间,向下游河道放水的时间多数年份为3~6月份提供农用灌溉水,7~8月份大部分为汛期弃水。由于在运行其间连续遭遇枯水年份,这10多年间滦县站还原后的年径流量平均值仅为22.97亿t,人为调节因素占的比重大,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与天然状况相比有了显著的差异(表13-11)。

表13-11 桑园、滦县两站受工程影响径流量变化比较表

从总的情况来看,受工程调节后径流量年内分配相对均匀。4~6月份所占比重增加较大,10月份至次年3月份则严重减少,这主要是工程运转方式所造成。

(二)输沙量减少

水库的拦沙作用,减少了下游河道的输沙量。由于水库的蓄水作用,库区内水流速减缓,使水库以上地区的来沙量在库区内沉积,水库下泄的水量基本是清水。据潘家口水库入库站的实测悬移质输沙量推算,工程运行10a当中,该水库拦蓄悬移质沙量为4320万t,另据1989年该水库实测泥沙淤积量达到5700 万m3。由于上游来沙全部为两库所拦截,下游河道含沙量急剧减少,沙量维持时间也明显短于工程运行前的情况。建库前流经滦县站的径流一般常年平均含沙量5.15kg/m3,而建库后枯季含沙量一般为零或接近零。

(三)水温降低

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一般是从汛期开始闭闸蓄水,至冬末春初达到最高蓄水位,潘家口水库最高蓄水量一般在19亿t,成为两个热容量较大的温度调节体,在升温季节难以变热,降温季节难以变冷,且受水体分层作用,底层的水温比气温变化要错后一个时差。受这种热调节的影响,再加上大黑汀水库在灌溉季节一直以低孔放水,使下游河段水体的温度明显降低。经统计,工程运行的10a中,桑园、滦县两站4~6月份实测水温资料的月平均值与工程运行前10a的平均值比较,桑园站4月份降低1.4℃,5月份降低4.3℃,6月份降低2.7℃;滦县站4月份基本相同,5月份降低1.0℃,6月份降低1.1℃。

(四)入海水量减少

受跨流域调水和水库对径流调节的影响,水库运行几年中,滦河的年平均入海水量仅有8.2亿t,最枯的1982年仅有0.01亿t,近于干枯状态。经分析计算,受工程影响年平均入海水量减少6.4亿t,其中跨流域调水和水库拦蓄直接减少5.2亿t。

(五)沿河两岸地下水位下降

滦河下游地区,多数为滦河冲洪积扇所形成,地表土层多为细沙土,透水性强。在靠近河流两岸区域,地下水位的变化量基本决定于河道水位的高低和河道径流的增减。河道流量的减少,导致下游水库闭闸期间地下水位的大幅度降低。

据观测资料统计,迁西县城关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4m,水位标高由80m 降低到76m。迁西县擂鼓台乡沙坝以上区域地下水位最大埋深由工程前的8m增加到工程后的11~13m,水位下降3~5m。另据迁安盆地65眼地下水位观测井1987~198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地下水水位呈连年下降的趋势,如潘营乡的吴庄,12月份的平均地下水位,1987年为57.76m,1988年为54.57m,1989年降低到53.36m,两年共降低4.08m。马兰庄的后裴庄12月份平均地下水水位,1987年为61.28m,1988年为60.57m,1989年就降低到58.57m,两年共降低2.71m。

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还引起山泉干枯。如迁安段的三里河,原来有清泉10 多处,一年四季清水潺潺,近几年已近于干枯状态。其他地方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六)下游河道的水质恶化

滦河过去被称为我国最干净的河流之一,但近几年来,下游河流的水质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污染,其中主要以有机污染物为主,主要污染组分为COD、BOD和氨氮等,而且从历年水质监测成果看河道水质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图13-2)。

图13-2 滦县站COD含量逐年增长趋势图

当然,形成滦河下游水质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滦河两岸工业污水向河里排放的原因外,就是受水量外调和工程调节的影响,枯季径流量严重减少,河水的自净能力严重降低,以至丧失,污水与河水的比例大大增高。如2月份污水与河水的比例在迁安段为1:2,滦县段为1:11,分别是不受水利工程影响时的6~10倍,这是促使下游河段水质污染恶化的重要原因。

(七)沿河两岸土地沙化

滦河下游地区的迁西、迁安、滦县、滦南、乐亭五县是京津唐地区土地沙化的主要分布地带。据实际调查资料表明,该地区正在沙化中的土地面积达106.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2%。有潜在沙化危险的土地面积为365.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6.7%。

土地沙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上滦河在该地区泛滥所引起的河流改道和淤积,在滦河冲积扇上留下了大量的沙质堆积物。但是,影响土地沙化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农垦、植被破坏、水资源开发利用,尤其是潘家口水库的运行。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2月份河道水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表层土壤进一步干旱,土层结构松散。

(2)河道水流减少,地下水开采困难,部分地区因不能适时浇灌返青水,不得不将麦田改种花生,土地失去植被的保护,加快沙化的进程。

(3)河道水流减少,河床滩地干枯裸露,增加了新的沙源。因河床空旷屏障少,风力增大,刮起的沙土更多,加速沙化进程。

(八)河道及河口淤积

(1)河道淤积:受水库拦蓄影响,滦河主河道汛期来水量减少,下游河道的水流主要来自区间支流和两岸汇水,因主河道断面宽、纵坡小,支流和两岸汇水进入河道后,流速减小,水流挟沙能力降低,泥沙沿主河道堆积,河床抬升。经1986年与1990年两年实测比较,下游河道每年淤高0.15m左右。

(2)河口淤积:滦河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入海水量较大(年平均41.9亿t),河口淤积不如陡河、大清河那样严重。但在兴建水利工程后的10a中,随着水的外调和本流域内工农业用水的大幅度增长,又赶上连续遭遇枯水年份,滦河入海水量骤减,河口淤积也随之严重起来,使当地渔船只有在河水高潮时才能沿深槽进出河口。

三、小结

归纳起来,水利工程对华北地区地表水环境影响如下:

(1)水库对海滦河流域地表水分布的影响:海滦河流域23座大型水库控制了全流域总面积的54.11%,控制全流域山区面积的70.56%。加上其他水库的作用,使得华北平原山区修建的许多大中型水库中有73%以上的地表径流被截蓄,滹沱河等河流的流量减少了65%~88%除灌溉及大洪水时由灌渠放水外,华北平原上水库下游河道一般无水,只有在遭大洪水威胁时,开闸泄溢,河道里才有河水。这样长期使河道干枯暴露,加上平原区广泛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包气带深度由一般1~4m变为10~30m深,使许多喜水和喜湿植物基本消失,沙化不断发展。这些都是人类修建水库对地表水体分布规律的影响而导致的后果。

(2)修建水库对湖泊洼淀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水利工程活动的双重影响,来水量减少,用水量增加,这些平原洼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洼淀已干涸多年,现已经改造为农田,一般年份不再用于滞蓄,如宁晋泊、团泊洼、黄庄洼、大陆泽等;有些大水年蓄些洪水、沥水,一般年份无水可蓄,滞水面积已大为缩小,如大浪淀、南大港等;还有些洼淀,经人工调节,一般年份可维持一定水面面积,但在特殊干旱年或连续干旱年也将干涸,如白洋淀、千顷洼等。

(3)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运行后对下游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改变了下游河流的水文状态,将天然河道的水文状态变成了人工控制的水文状态,即改变了下游地表水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改变了径流量的年内分配、输沙量减少、水温降低、入海水量减少、沿河两岸地下水位下降、下游河道的水质恶化及沿河两岸土地沙化等。

❺ 邱庄水库要建大北湖说是天津投资的项目投资有200多个亿这是真的吗

邱庄水库要见大为虎,说是天津投资的项目,投资有200多个亿,这是真的吗?我们希望这是真的。

❻ 我是丘庄水库上游刘城子村的,说是要搬家吗把房屋都登记了,

一、物业服务费的概念 物业服务费是指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对房屋及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向业主收取的费用。 二、物业服务费的构成 依据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