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研究
⑴ 国内外生态价值研究进展
一、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
生态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功能,即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物种产生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支持作用的状况和过程,也就是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包括生境、生物、系统性质和过程)中获得的利益。生态系统服务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为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以及消纳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例如生态系统的产品生产、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气候气象的调节和稳定、旱涝灾害的缓解、土壤的保持及其肥力的更新、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分解,物质循环的保持等方面。
生态价值也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用以表征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功能的高低水平。生态价值包括利用价值(UV)和非利用价值(NUV)两部分,利用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DUV,即直接实物价值和直接服务价值)、间接利用价值(IUV,即生态功能价值)和期权价值(OV,即潜在利用价值)。非利用价值包括遗产价值(BV)和存在价值(EV)。
生态期权价值是目前未被直接和间接利用但将来可能利用的某些生态价值,涉及人们为将来可能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而愿意支付的费用。存在价值是指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是对生态环境资本价值纯粹的、不考虑现在或将来用途的评价。
从生态学的角度,采用量化指标计量生态价值,进而确定生态补偿额度是生态补偿研究的基础和核心问题。目前生态学界一般采用货币价值的形式来表征生态价值的量。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与人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功能价值开始成为一个科学术语及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分支。美国著名学者马歇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生产过程中“外部不经济性”,并指出在生产过程中汇总消耗的总生态成本应该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去。1979年,自然资源学家Cook.E.F.提出了自然资源价值有限和不可逆,对其使用必须以一定经济代价为补偿。1997年,Costanza.R.等人对全球主要类型的生态价值进行评估,得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33万亿美元/年的结论。同年,Gretch Daily等人编著出版的《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一书,系统阐述了生态功能的内容和评价方法,同时还分析了不同地区森林、湿地、海岸等生态价值评价的20个实例。但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的研究,对于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国内生态学界对生态价值研究越来越重视,计算全国尺度和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价值以及单向功能价值成为国内生态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1999年,欧阳志云等从有机质的生产、维持大气CO2和O2的平衡、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储存、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生态系统对环境污染的净化作用等6个方面,估算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为15700亿元,减少土壤侵蚀的间接经济价值5960亿元,涵养水源的间接经济价值为27100亿元。总的来说,国内关于生态价值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生态价值理论和评估方法方面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模仿和应用。
三、水土保持生态价值研究
水土保持生态价值也就是水土保持提供服务功能价值,即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价值,包括蓄水、保土、保肥、减洪减沙、涵养水源、固炭制氧、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价值。随着生态服务及其价值研究的深入,水土保持作为人类对生态系统干预的有效手段,其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也愈来愈受到重视。按照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的不同生态效用,分别计算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产生的生态价值。以2004年全国统计数据为例,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14.66万km2,坡面工程89.5万hm2;当年竣工综合治理小流域2453条,建设淤地坝1577座,新修小型蓄水保土工程27.4万座,共完成土石方量20.67亿m3。北京林业大学余新晓等人对2004年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计算结果为:工程措施生态服务功能为107.93亿元,占当年减轻下游江河湖库泥沙淤积效益和保持土壤肥力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份额的76%;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479424.63万元,由此增加粮食产量8633.75万t;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62813.82亿元,其中,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保水、保土和防风固沙服务价值合计占总生物措施服务价值的36.2%,保持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占总生物措施服务价值的55.7%;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服务功能价值1431.20亿元(余新晓等,2007;饶良懿等,2007)。
从以上估算结果不难看出水土保持蕴含的巨大生态价值,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水土保持对于优化生态系统结构、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⑵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楼上的那位回答真的太不负责了。根据别人的报考经验就这么下定论,你不是在拿别人的前途开玩笑么!?如果人家采纳了你的意见,堵上的可是一生的前途。
同学,我不知道你是要考研还是考博。如果从外校考研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话,难!如果是到研究中心考博的话,更难!!而且环境工程水处理是最难的!你的眼光不错!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招生是这样的,大部分名额已经是在考研之前导师在各高校选好了学生保研的。是一些中科院的研究院或副研究员在各高校做本科教师时所带的学生,直接保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所以这里比较难考。这只是其一。
其二,中科院有很多的研究所,想必你也很了解。而研究中心位于北京,正如考大学时候北京的学校最难考是一样的。
其三,正如你所说,即使你初试分数很高,人家也不会要你,这是必须的。我到那里考了两年,最终我回到我大学本科的学校念的研究生。
给你几点建议吧,考清华的这个专业也比那里容易许多,或是其他高校,现在高校的研究条件不必研究院差,甚至超过研究院。你也可以选择中科院其他研究所,会比研究中心容易很多的。另外,并不是中科院好,中国农科院也很不错的,这个专业方向也很好。
最后,只是希望你做好决定,我没有考上,并不是我的能力不行,实话跟你讲,本科时我拿了不少奖学金,但是...也许人才太多,那里的门槛太高。
还有,我没考到那里也算幸运,听说那里的条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包括你的学习工作和导师的态度,要斟酌。
你也没有悬赏分~ 跟你说这么多 只是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走我走过的老路,荒废了时间和精力,考研也很熬人的,现在回头想想....呵呵
祝你前途光明!!!
⑶ 生态系统研究的新方向
生态系统研究的新方向是进行长期的网络式的研究(孙鸿烈、赵士内洞、江洪,1995)。最近10余年容来,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纷纷建立了长期生态学观测与研究网络,如美国1979年建立的“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英国1992年建立的“环境变化研究网络(ECN)”,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建立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等组织联合建立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系统(CTOS)”等。中国于1988年开始进行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研究与设计,从1989年开始进行了中国主要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网络化研究。
⑷ 生态学研究内涵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中文名:农业生态学英文名: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
主要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属于应用生态学的分支之一。 农业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农业生态学不仅要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要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途径等。学习农业生态学的目的意义一方面要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要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
⑸ 生态学主要研究什么内容
生态学研究对象和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1.如按现代生物学的组织层次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研究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如按生物类群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兽类等单一的生物类群,研究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生态学尽管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但其研究中心为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属宏观生物学范畴。
(三)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5)生态研究扩展阅读:
基本内容与分类
1、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分
有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2、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
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3、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
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前者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等,后者可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流域生态学等;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植物根际生态学、肠道生态学等。
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森林生态会计等;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的有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古生态学等。
应用性分支学科有: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态保育、生态信息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生态学等。
⑹ 何谓人类生态学其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回展的科学·
人类答生态学是研究人类与其环境间的关系的学科·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在其对环境的选择力,分配力和调节力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的科学·
人类生态学就是运用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研究主题包括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进化与发展的影响以及人与其他生物物种之间的关系,是一门源于普通生态学,并随着普通生态学发展而发展的基础理论学科(Bates et al.2010).
作为一门特殊的生态学,人类学生态学是研究“人”这种特殊生物物种的生态学,重点研究人处于中心位置的不同组织水平上的生态(Kryamskii,2005),或与人类密切相关、受人类影响或受人类控制的生态系统(Catton,1994).
⑺ 生态环境研究发展趋势
18世纪以来的现代工业文明在为人类社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导致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恶化。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区扩展、自然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壤沙化、洪涝灾害、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以及发达国家不断出现的环境公害事件,使我们生存的地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与威胁,成为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生态环境已成为新世纪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开始更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并逐步在不同尺度范围内开展生态环境研究。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生态环境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研究问题更加复杂化和综合化
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开发资源能力的增强,生态环境系统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增大,生态环境平衡受到破坏,人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层出不穷,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相互交织,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复杂化和综合化。因此,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应当是综合研究。只有通过综合研究才能正确理解不同时空尺度、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作出准确的评价,从而指导人类作出明智的生态决策(田永中、岳天祥,2003)。
2.生态环境研究对象时空尺度的长期化和区域化
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发布以来,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面对复杂和综合化的生态环境问题,短时间尺度和针对局部问题或某项计划进行的生态环境研究,已经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综合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现象,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的需要(HarropDO,NixonJA,1999.FortlageCA.,1990);要求进行长期的生态环境定位研究和网络研究、演替分析和预警研究,开展在较大空间尺度上,包括全球、国家范围、省级或地区级等空间层面上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研究(王根绪等,2001)。当前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是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沙质荒漠化、水资源、水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区域生态环境研究逐渐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3.研究手段趋于定量化和现代化
过去的生态环境研究多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生态研究从系统结构、状态、功能的研究向生态过程的研究发展,研究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和综合化,研究对象时空尺度的不断扩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基于生态系统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研究也逐渐趋于定量化。传统的统计手段已无法完成这项工作,迫切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支撑生态研究(JocelynKaiser,2001)。科研工作者希望借助数学模型来模拟与预测生态环境系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利用现代的遥感技术和GIS技术来监测和分析生态环境现象。
4.研究目的转向生态环境系统的管理与决策
过去的生态环境研究,主要是以解释生态环境现象和规律,分析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主要目的。目前,生态环境研究越来越关注生态过程的研究,生态环境系统的价值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因此,研究目的已经开始从对生态系统的适应,转向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科学管理与决策。
上述生态环境研究的发展趋势,使现代生态环境研究逐渐进入了一种以网络式长期定位观测为基础、以定量化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为研究手段、以建立区域可持续生态环境系统为目标的阶段。现代“3S”理论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正在深入和广泛地应用于不同时空尺度的生态环境研究;特别是在大尺度流域(空间尺度大于10000km2甚至整个大陆)建立数字生态监测系统和构建数字流域,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刘英敏,2006)。
生态环境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生态问题与地理因素紧密相关,通常带有很强的地理或地理分布特征。因此仅靠常规的调查、监测和资料整理,无法掌握生态环境的全面信息,难以进行系统的动态监测和科学决策。“3S”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谢跟踪,2003):
(1)遥感技术能从宏观到微观,迅速、准确、客观地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历史与现实变化,获得准确的同步数据,GPS技术可以实现空-地配准和精确定位,克服传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的范围小、现势性差、信息不足、定位精度低等缺点,获取全面、丰富的信息,实现对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动态、实时监测。
(2)GIS技术能够对生态环境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综合分析、趋势预测和适时发布,可以克服传统技术分析方法的不足,实现生态环境信息空间与属性信息一体化分析与综合处理,提高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的精度,同时还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演变的模拟和预测,从而能使我们及时调整管理规划和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扼制生态环境破坏的发展。
(3)“3S”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与分析的效率高、成本低、精度高、用途广,较传统方法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优越性。
⑻ 生态学是研究什么的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物的生存、版活动、繁殖需要一定权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⑼ 生态文明研究
从古代的农业文明,到现代的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生态文明。应该说是社会文明的又一大进步。生态文明是通过森林经营(生态建设)建立起的一种人与自然竞争、共生和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建立人与自然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持续与和谐的系统功能;建立一种着眼于富裕、健康、文明目标的高效开拓过程,也是一种整体、谐调、循环、自生的进化适应能力;建立一种保护生存环境、保护生产力、保育生命支持系统的社会环境。它经过技术更新、体制改革、观念转换和能力建设,去促进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经济、生态和文化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森林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自然与人的和谐,不单纯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环境关系,是建设文明社会的基础,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森林经营与社会文明的关系,实质上是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高度文明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它包括体制文化、认知文化、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这里的“文”指人(包括个体人与群体)与环境(包括自然、经济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纹理或规律;“化”指育化、教化或进化。自然的人化加上社会的自然化就是生态文化。从神本文化、人本文化到生态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之处,在于其综合性、整体性、适应性、俭朴性和历史延续性,体现了社会文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