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
⑴ 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
编辑词条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时,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森林覆盖率是反映 森林资源 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平衡状况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 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χ100%
不同的国家森林覆盖率的计算采取不同的方法。如中国森林覆盖率系指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竹林、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经济林地的面积,以及农田林网和村旁、宅旁、水旁、路旁林木的覆盖面积的总和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森林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 :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 瑞典54%, 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中国16.5%。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非和东南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为最,4国拥有全球40%的森林。 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盖率为22.0%,北美洲为34%,南美洲和欧洲均为30%左右,亚洲为15%,太平洋地区为10%,非洲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4%,森林覆盖率达到44%。 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南美的圭亚那,达到97%;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是非洲的埃及,仅十万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法国。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1年的报告,全球森林从1990年的39.6亿公顷下降到2000年的38.亿公顷。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
虽然从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10万公顷,但热带和非热带天然林却年均减少1250万公顷。
南美洲共拥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热带森林。仅巴西一国就占有世界热带森林的30%,该国每年丧失的森林高达230万公顷。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告,巴西仅2000年就生产了1.03亿立方米的原木。
又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告,俄罗斯2000年时拥有8.5亿公顷森林,占全球总量的22%,占全世界温带林的43%.俄罗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森林面积保持稳定,几乎没有变化,2000年生产工业用原木1.05亿立方米。
中部非洲共拥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热带森林的16%.1990年森林总面积达3.3亿公顷,2000年森林总面积3.11亿公顷,10年间年均减少190万公顷。
东南亚拥有世界热带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积为2.35亿公顷,2000年森林面积为2.12亿公顷,10年间年均减少面积233万公顷。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该地区的森林资源消失速度更快。
中国国土辽阔,森林资源少,森林覆差率低,地区差异很大。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和台湾山地及东南丘陵,而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为12.0%,其中以台湾省为最高,达70%。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龙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过20%的有广东、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6省、区,超过1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4省、区,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多在10%以下,而新疆、青海不足1%。
⑵ 全球六大生态系统有哪些
不由得有些惋惜,若是能够将这些异火尽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什么
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哪些数炼化吞噬的话,那他的实力,恐怕会达到一个相当恐怖的层次。
一口气吞噬二十多种异火,这古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什么
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哪些往今来,似乎还没什么人办到过。
小伊坐在萧炎的肩膀上,望着那第二根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什么
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哪些石柱,小脸上的神情有些复杂,似茫然,似痛苦,似恐惧……,
⑶ 地球生态的资料
据新华社柏林10月21日电(记者刘向)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21日公布的有关地球生态系统状况的报告称,过去30年地球上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约三分之一。报告对人类,尤其是西方工业国家的资源消耗速度和能源短缺状况发出了警告。
报告批评说,人类生活使地球上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了其恢复速度,尤其是在西方工业国家。
这份报告多次提到一个概念———“生态脚印”。人类的“生态脚印”就是可供人们从事农林牧渔业和纤维生产、维持能源消耗和容纳基础设施的全部陆地和海洋面积。报告说,地球有114亿公顷适于生产的陆地和海洋面积,按人均计算,每个人可以有1.9公顷“生态脚印”。而实际上,1999年地球人均“生态脚印”已达2.3公顷。也就是说,人们生存需要的面积,已经超出了地球维持其可再生资源消耗的能力范围。这种状况在工业化国家尤其严重,德国人均“生态脚印”需要4.8公顷,北美甚至达9.2公顷。
生态系统包括下列4种主要组成成分。
(一)非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abiotic environment)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
(二) 生产者
生产者(procers)指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autotroph),主要包括所有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少数化能合成细菌等自养生物。
这些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化合物,并把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合成有机物的分子键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叶绿体内才能进行,而且必须是在阳光的照射下。但是当绿色植物进一步合成蛋白质和脂肪的时候,还需要有氮、磷、硫、镁等15种或更多种元素和无机物参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不仅为本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它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也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唯一的能量来源。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直接或间接依赖生产者为生的,没有生产者也就不会有消费者和分解者。可见,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然后再被其他生物所利用。
(三)消费者
所谓消费者(consumers)是针对生产者而言,即它们不能从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因此属于异养生物(heterotroph)。消费者归根结底都是依靠植物为食(直接取食植物或间接取食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直接吃植物的动物叫植食动物(herbivores),又叫一级消费者(如蝗虫、兔、马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carnivores),也叫二级消费者,如食野兔的狐和猎捕羚羊的猎豹等;以后还有三级消费者(或二级肉食动物)、四级消费者(或叫三级肉食动物),直到顶位肉食动物。消费者也包括那些既吃植物也吃动物的杂食动物(omnivores),有些鱼类是杂食性的,它们吃水藻、水草,也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许多动物的食性是随着季节和年龄而变化的,麻雀在秋季和冬季以吃植物为主,但是到夏季的生殖季节就以吃昆虫为主,所有这些食性较杂的动物都是消费者。食碎屑者(detritivores)也应属于消费者,它们的特点是只吃死的动植物残体。消费者还应当包括寄生生物。寄生生物靠取食其他生物的组织、营养物和分泌物为生。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四)分解者
分解者(decomposers)是异养生物,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功能是把动植物死亡后的残体分解为比较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最简单的无机物并把它们释放到环境中去,供生产者重新吸收和利用。由于分解过程对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分解者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动植物遗体和残遗有机物很快就会堆积起来,影响物质的再循环过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很快就会发生短缺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瓦解和崩溃。由于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逐步降解的过程,因此除了细菌和真菌两类主要的分解者之外,其他大大小小以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为食的各种动物在物质分解的总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如专吃兽尸的兀鹫,食朽木、粪便和腐烂物质的甲虫、白蚁、皮蠹、粪金龟子、蚯蚓和软体动物等。有人则把这些动物称为大分解者,而把细菌和真菌称为小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是密切交织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的,土壤系统就是这种相互作用的一个很好实例。土壤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决定着什么植物能够在它上面生长、什么动物能够在它里面居住。但是植物的根系对土壤也有很大的固定作用,并能大大减缓土壤的侵蚀过程。动植物的残体经过细菌、真菌和无脊椎动物的分解作用而变为土壤中的腐殖质,增加了土壤的肥沃性,反过来又为植物根系的发育提供了各种营养物质。缺乏植物保护的土壤(包括那些受到人类破坏的土壤)很快就会遭到侵蚀和淋溶,变为不毛之地。参考资料:http://www.nb-eco-city.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65
⑷ 全球生态危机
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淡水资源危机5、能源短缺6、土地荒漠7、物种加速灭绝8、温室效应9、赤潮10、生态失衡11、热带雨林消失12、森林资源锐减13、垃圾成灾
⑸ 什么被称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
⑹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湿地在全球的价值的多少万亿
湿地对于人类生活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类生活、工业和灌溉农业用水的水源直接来源于湿地,同时湿地也可向蓄水层(如地下水)补充水源,是最主要的水源存储地。(2)湿地作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过渡地带,可以调节流量,在汛期可以调蓄洪水,在旱季可以补充水源,如鄱阳湖平均可消减长江湖口河段20%左右的洪峰,在枯季可以向长江补充400~500m3/s的水量。(3)在沿海地区湿地保持正常的淡水水位和流量,可以防止盐水侵入。(4)沿海湿地的植被,如红树林,可以防止自然力(海啸、风暴潮等)对海岸的侵蚀和破坏。(5)湿地具有滞留沉积物、营养物、降解有毒物质的功能。湿地生长的各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浮游和食腐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有益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与分解、化学合成与分解作用等,可以将进入湿地的污水、污染物中的有害有毒物种降解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同时减少经湿地流向下游水体中的有害物种的数量,达到净化自然水体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6)湿地具有保护生物遗传和多样性的作用,由于湿地集聚了丰富的生物种类,是天然的基因库和种子库。(7)天然湿地不但为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提供优良的生存场所,而且也为许多野生动物,尤其是为野生水禽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栖息、迁徙、越冬、觅食、繁殖的场所。(8)湿地是发展水运、休闲和旅游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科学研究和教育基地。如美国每年到湿地观鸟旅游的收入就达几亿美元。(9)湿地直接为人类提供泥炭、木材、水果、肉类(鱼、虾、蟹、禽等)、芦苇、药材等天然产品源,为人类生活提供食物,为人类生产提供原料。(10)由于湿地有大面积的水面、植被和湿润土壤,水面、土壤的水分蒸发和植物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广泛的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因此在增加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调节气温以及降低大气含尘量等气候调节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
⑺ 何谓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型,随后又发展成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植被破坏,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弃物转移问题以及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沈降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⑻ 鸿蒙全球月活用户已超七亿,将为全球生态带来哪些变化
根据华为的官方声明,HMS生态系统将成为未来车型的最佳领导者,它不仅可以通过使用开放模型来解决过去的封闭环境,还可以使用协作来解决以前的分割问题。如果一切顺利,华为将不再在系统和生态方面受到他人的控制,事实上,如果我们只看增长率,华为的HMS生态系统表现相当不错,尤其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应用直接增长了88%。
事实上,鸿蒙他其实并不是计划中的秘密武器,但是在美国的实体名单出来后,谷歌他就停止了安卓服务,导致华为公司被迫推出临时应急系统,出乎意料的是,因为新冠病毒的影响,美国再次加大了压力,直接让谷歌禁止华为使用GMS,导致华为公司无奈之下,独自单飞,华为不得不再次选择自己的研发。
关于鸿蒙全球月活用户已超七亿将为全球生态带来哪些变化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⑼ 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急急急急
1、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
2、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
3、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
4、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
⑽ 什么是全球生态"头号杀手"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 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人类消耗石化燃料,会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更加保护好这个唯一的地球! 加油··· 直接采纳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