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
⑴ 什么是生态自然观如何理解和践行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是减少人为干预的自然生态,可是发展和自然生态往往是矛盾的,只能人为控制,达到最好效果。
⑵ 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⑶ 生态自然观的意义是什么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⑷ 什么是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生态自然观是西方学者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其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
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4)生态自然观扩展阅读:
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口此等等。
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
⑸ 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什么样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克复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制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 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⑹ 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指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态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以系统方式联系成一个整体。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不仅是线性的简单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认为自然界是存在与演化、确定与随机、线性与非线性、简单与复杂的辨证关系。
系统自然观首先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第二、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第三;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第四、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系统自然观其次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首先,人工自然观有助于我们沟通自然和社会两大领域,进一步揭示自然和社会的本质联系。其次,人工自然观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人工自然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实现生产模式的转轨。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它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体,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它以人与自然协调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和爱护自然。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人和义务。强调人类的价值应该建立在自觉维护自己整体的价值和促进自然进化的基础之上,人类应该在促进自然的完整,健康和繁殖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在为解决全球性的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上指明了方向。生态自然观不仅从认识层面上探讨了自然概念问题,而且深入到社会形态层面上研究这个问题。生态自然观在认识我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严峻性,认清它们对推进改革发展所形成的困难和风险,以及如何重建我国社会的和谐、公平正义等课题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⑺ 什么是生态自然观
从“易经”以四书五经的权威,以及以儒家的统治地位的确立,易经的对自然观的解释也因此强化,以阴阳逻辑对自然的解释,开始从进入了人为的、形式角度的阴阳道德逻辑阶段。 表面看,以阴阳逻辑深化、深入对道德的自然观的解释,是中国人类文明,逻辑能力的发展,但实际上,以易经阴阳逻辑来解释道德,实是把阴阳逻辑成为解释自然的优势理论,并以此确立其道德的地位。
千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人,纷纷把自己的观念用来解释道德,从而把各自的科学说标榜为道德逻辑,以及把解释道德作为个人列入道德家行列的手段而沽名钩誉,妄称道德,妄说自然。
是中国早期历史文化积累的荒唐模式,它使中国早期的自然观,逐渐与阴阳逻辑加上等号,从而人文化、人为化、人际化、两性化,而成为人类世俗的强化的理由。
人文史中,人类在其既有的物质感知的局限来说明自然的本质,自然的意志,自然的规律,必然会有很多的失误,它只能是社会文化来断深入,永恒研究的主题,而不能停留在早期人类的、某个个人的、某种有关自然的浅簿的认识及其理论框架中。
中国几千年来,已经习惯于由阴阳逻辑来解释自然万物,由此产生的宇宙观、道德观、生死观、阶级观、等级观,时空观、权威观、利益观以及相应的社会与家庭制度,实际是早期人类,以形式现象角度错误认识自然的最严重的逻辑产物。
阴阳逻辑认识自然,是人类把所感知到自然的现象与形式,分别分为阴和阴二类,把上的、高的、远的、这的、暖的、硬的、长的、大的、可见的、男的等列为阳类加以肯定,作为主序。
下的、低的、近的、暗的、冷的、短的、小的、不可见的、女的等列为阴类,加以否定,作为从序。在这种形式与现象的人类感知分类的阴阳自然观中,大自然以高的、上的“天”,作为自然的本体,大地因为在人类脚下,属低的、大地因为在人类脚下,属低的、下的,而作自然的从体。以可见的物质与人类作为阳,而称为阳间,不可见的能量世界列为阴,而称为阴间或称为鬼与幽冥。
于从高度来分,最高者为天,人为中间,大地最低,因此大自然以“天堂(天魔、欲天等)、人类及阿修罗(妖)”为三善道,处于大地的非人类生命及能量世界,称为地狱、饿鬼、畜牲之三恶道,这种以高度、上下、人类可见与不可见,作为自然观之等级的理论,这便是阴阳逻辑天堂信仰的有关的自然观。
高低善恶观类推西方极乐世界,必然在我们星球的远的、上的、高的地方,是在某一外星球,要成为佛等善道就须升天。
并认为人如果认真地念佛,死后便能到离开我们所在地球,到很远的、高的、上的空间去往生。认为最理想的是升天,中等的是再去做人,不好的便是留在地球做动物(畜牲),或在大地受罚(饿鬼与地狱)。
此可见,有关以立刻地球的升天信仰之自然观及其人生之后的推理,是产生于阴阳逻辑,是早期人类以阴阳逻辑,人造出一个涉及生死的宗教形式的神话。
从人文发展史来分析,中国的阴阳论产生于四千多年前,而六道论回论,则产生于二千多年前,显然这种信仰理论,是中国阴阳逻辑以宗教信仰方式的想象与延伸。
中国几千年的儒家理论的自然观,多以“天人合一”作为权威代表。
高度为序,最高是天(为阳),人在中间,地为低(为阴),因此自然的本体是“天”,人与天的统一,称为“天人合一”。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排斥的是我们的地球(大地),显然这是一种阴阳逻辑在自然观、宇宙观中的反映。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中,是没有“大地自然”的地位的。在信仰领域中,谁把终极规律与大地自然联系在一起,谁就会被某些宗教称为是阴间鬼神学说,是来自地狱的邪说,是非佛说,是外道、是外道说,似乎谁说及大地,谁便是幽灵与阴间的使者,而被“佛”的正义学说所排斥、所批判。
这种信仰模式中,我们伟大的地球,竟然是如此被否定、被排斥、被厌恶。
不光在人生期间,人要与天合一,死后,更要争取“升天”以离开这个地球,到遥远的、高的、上的“天国”与“天堂”往生。
这种荒唐的自然观及其信仰方式的演化,从上述角度,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延续了几千年的这种自然观是否荒唐?
生态大地逻辑,证实了我们大地万物的自然,就是我们共同生存与依存的我们自己的星球,这便是“大地生态自然观”,也称为“地球生态时空统一场之生态能量整体观”。
以大地生态逻辑建立的信仰,是“大地生态信仰”,如果以大地生态逻辑建立起来的宗教便是大地生态统一宗教,而完全对立于升天信仰之宗教的。
一直以来,在阴阳逻辑的自然观中,我们的大地自然,一直被某种歧视的心态所厌恶,被称为阴间、地狱、地府、阴曹、幽冥、冥间、鬼神、饿鬼等等,在某种信仰学说中,是罪恶的代名词。
人们往往忘记了我们的生态大地自然的正确学名是“星球”,在大宇宙中它是美丽的耀眼的生态明星,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从其他地球众灵看来,我们的星球大地可能被视为“极乐世界”。
在全球崇尚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的当代人类生态文化热中,自然是为人类提供享乐与摄取的环境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人类,是防止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为本质,人类回归自然,也是为了使人类身心得到愉快与轻松,而不是自然及规律本身。
这也是阴阳逻辑背景的唯人的儒家道德观与自然观在现实中的文化影响。
禅宗所说的“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到“见山仍是山”三个认识阶段中的“见山不是山”这句话的涵义,从大地生态逻辑角度是十分深刻的。
作为山,它的质量所内涵的生态能量,可以以其他能量方式存在,故“见山不是山”,是入定中的“生态精神本我”见到的生态能量世界中的山,已不是“山”,但作为生态能量世界,不希望来自人类的干扰,不希望人类认识它,故又是:“见山仍是山”。
由现代物理学推论,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生态大地自然,其地表的存在,可能还会是另一种能量姿态,只是我们无法感知罢了。
这此推理,在阴阳逻辑的“天人观”、唯人观及“物质现象观”中,都是不能容忍的说法,他们认为佛、菩萨、极乐世界,只能在很远的、上面的、很高的星球中,故认为大地存在着生态精神世界的说法,不是“佛”说,而是“神鬼”之说,是神道与外道的 “邪说”。
现代物理学的“生态能量观”,在无意之中为我们揭示了几千年来,时时不断地显示于我们人类的种种“神奇传说”的存在的科学依据。
以科学推论,一直以正统自居的“阴阳升天”信仰,由于它否定生态地球本身的生态时空利益规律,故因此是迷信的,包括以人为唯一的“物质现象观”、“唯人观”及“天人观”,实际上都被科学所否定。
在信仰领域中,大地生态逻辑是一场巨大的生态信仰革命,是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的,信仰领域的翻天覆地(推翻天堂信仰,恢复大地信仰)的巨大革命。
在大地生态逻辑的生态佛学中,证实了“人人具有佛性”、“见性成佛”、“明性见性”等理论的科学性,也证实了极乐净土即在我们伟大的生态地球中,以此角度可以重新解释佛学中的有关般若学的全部概念,也可重论论证与解释一神教中的圣子与圣灵的生态时空本质的科学原理。
大地生态逻辑也为确立大地生态统一场的生态能源,智慧、统一之生态动能原理,为“生态精神文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传统佛教及气功中的“戒、定、慧”以及“定”学的自然力的生态统一效应的原理,以及具体的自然力生态时空的生态修持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地生态自然观的学说中,人类有关生死的认识也可以纳入科学探索的范畴。
*作者黄葵先生几十年师法自然而创立的全新的系统的[生态思想理论体系]、,表达在他的一系列的著作中,其中可以普及大众的有三本:一、[地球生态哲学](关于生态哲学、社会学、美学等)。二、[伟大的地球自然力](关于物理生态力学)。三、[论绿色生态文化](关于生态文化艺术思想)。 另还有几本是从生态角度论述生态传统文化方面的书 。 前辈黄葵先生认为以上[地球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是人类进入[生态精神文明社会]的系统理论基础, 也是传统文化推陈出的理论依据。 该[生态思想理论体系],是作为中国人,在国际上首先创立的、全新的、系统的[生态思想理论体系],它可以成为国际推广的,用于全球以生态文明实现全球的和平统一、和谐共处的目的。
欢迎阅读 环保人博克--[黄葵生态理论]博克,
http://www.52huanbao.com/blog/html/75/275-type-blog.html
欢迎阅读[生态文化艺术论坛]
http://xz.netsh.com/eden/bbs/782240/tree_index.html
ogID=299541
欢迎阅读[地球生态哲学论坛]
http://cq.netsh.com/eden/bbs/753122/table_index.html
欢迎阅读[地球生态社会观]论坛
http://pic1.netsh.com/bbs/833576/
欢迎阅读[地球生态禅文化论坛]
http://cq.netsh.com/eden/bbs/753937/table_index.html
[地引力论坛]
http://cq.netsh.com/eden/bbs/753999/tree_index.html
⑻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与实质是什么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文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整体的观念,是说生物(包括人在内)与其环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均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循环的观念,是指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平衡的观念,认为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多样性的观念,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它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陈昌笃认为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空有宜”等几条规律。“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的规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自然界任何生物物种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这是生态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的动力之网,因而保持物种多样性,使人与生物伙伴协同进化,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而“能流物复”和“协调稳定”的规律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保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把生态系统进而把生物圈联成一个整体,虽然各系统、系统的各部分有它们独特的运动形式,但都遵循整体性的原则。
“负载定额”规律揭示了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它由生物物种(包括人类)自身的特点及可供它利用的资源和能量决定。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实际上都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接近或已超过生态系统的“负载定额”的限度而造成的?。“时空有宜”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特征,使人类在构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规划人的生产二消费理念和行为时,能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因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⑼ 为什么说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答:生态自然观的产生: 第一,马克思、思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思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是: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 第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科学是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如此等等。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通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人口激增。(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3)环境污染;生态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存之科学”。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生物因所以被称为生态困,就是因为它普通存在着生命现象。在整个生物困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苦药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雹大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购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铭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万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入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 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天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家,再回到环境中。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利演化的动态过程。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冈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任何厂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当人们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不去打破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之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