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的生态
Ⅰ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太湖B.太湖的所有植物C.太湖的所有动物D.太湖的所有生
A、太湖,即包括了太湖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专的生态系统,故正确,符属合题意.
B、太湖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所有动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动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太湖中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故选:A
Ⅱ 太湖的生态环境恶化
太湖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水域面积为2 338km2,平均水深1.9m,最大水深不足2.6m,为一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太湖流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湖水力关系复杂.其主要补给径流来自西南部的天目山区及西部的宜溧河流域.每年夏天,大部分入湖洪水通过位于东太湖的太浦河及东北部的望虞河分别排入黄浦江与长江,由于出入湖河道的特殊位置,使得太湖南部的换水周期较短而北部较长.近几十年来,太湖由于污染而逐步呈现富营养化特征,污染物主要来自北部的无锡市和常州市,通过河道排入太湖北部的五里湖与梅梁湾,因此上述两地的水质较南部差.在东太湖,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很大,亦呈现出富营养化特征,并殃及该地区的供水,加之该地区为太湖主要的泄洪通道,因此泥沙淤积严重,而且水生植物生长旺盛,呈现出明显的沼泽化趋势;在太湖四周地区,由于湖泊围垦和水利工程建设,其污染净化能力将降低,从而加速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太湖所面临这些问题,有待于强化湖泊科学管理来解决.
http://cache..com/c?word=%CC%AB%BA%FE%3B%B5%C4%3B%C9%FA%CC%AC%3B%BB%B7%BE%B3&url=http%3A//www%2Eilib%2Ecn/Periodical%2EArticles/dsjyj/2004/05/dsjyj200405013%2Ehtml&b=56&a=17&user=
Ⅲ 环太湖自驾生态游,需要注意什么
环太湖自驾生态游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下:
一、提前规划好计划环太湖自驾生态游是需要提前做好计划的,因为环太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高峰期,这个时候如果想要停车或者吃饭的话可能会非常的麻烦,可能一整天的时间都花在找车位上面了,然后停车了以后又出不来,所以说一定要提前规划好时间,尽可能的避开高峰期,并且合理的安排路线,就不用浪费时间在无尽的等待中了。
虽然环太湖自驾游是比较享受的,但是如果一直是一个人开车的话也是比较累的,人在长时间疲劳驾驶的状态下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很可能因为一时疏忽就出事故了,所以说自驾游的时候最好有几个人可以互换,这样是比较安全的。
Ⅳ 太湖的生态状况与变迁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包孕吴越"。三万六千顷湖水弥漫,七十二峰岛屿散立,自然风光秀丽雄浑。
太湖是长三角的母亲湖,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生命之源。然而,太湖水污染令人忧虑。
一、 太湖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让多少中外游客心醉!吸引了多少中外游客到太湖旅游!然而,太湖的水质污染又让多少关心环太湖旅游业发展的人深深忧虑!
(一)太湖水污染严重。太湖仅有四成水体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而七成水体已达到富营养水平,主要污染物浓度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蓝藻时有爆发。
(二)整个流域水质型缺水严重。地表水质恶化是地下水大量开采的直接原因,而超强度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及优质地下水资源的浪费。规划新建、扩建及在建的太湖大型取水口又加大了太湖年取水量。考虑到未来用水以及生态用水扩大等因素,至2020年,环太湖地区需水量至少比2000年增加约30亿方。而根据太湖调度运用方式,太湖调节容积只有10至20亿方。
(三)太湖的网围养殖、圈圩养殖已经超过了太湖的承载能力,严重影响太湖局部水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湖泊生态功能。以大规模集中式网围养殖的东太湖为例。东太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通过东太湖泄出的水量约占太湖泄水总量的70%-80%。由于湖浅、水清、风浪和水位变幅小,东太湖成为围网养殖大闸蟹的主要区域之一。网围养殖需投放大量饵料,残饵积沉湖底,成为水中有害藻类生长的肥料,使水质的富营养化更加严重。此外,投放的部分水草腐烂和螃蟹排泄物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四)东太湖沼泽化。东太湖水浅,原本底泥肥沃,水生植物发育良好,可以大量吸收湖水和底泥中的营养盐,起到净化湖水和防止富营养化的作用。但由于东太湖水面的大部分为网围养殖,水草生长旺盛,形成了东太湖独特的生态系统。"湖流向东输送了大量泥沙和营养湖,湖盆变浅,为湖中挺水水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网围养殖和茂盛的挺水水生物减少了东太湖的风浪和流速,为落淤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大加速了东太湖的沼泽化进程"。"湖泊沼泽化是湖泊消亡的前奏。
(五)防洪压力不断加重。地面沉降使防洪大堤的堤顶高度相对降低,从而使防洪标准降低。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防洪标准仅为20至50年一遇,中小城镇的防洪标准则更低;江堤海塘等部分已建工程尚存在标准不足等薄弱环节;由于地面沉降、河道淤积、城镇及圩区面积扩大,河湖面积减少,城市城区规模不断扩大,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保护对象不断增加,防洪战线拉长,防洪压力加重。
二、 太湖面临环境保护难题
主要是:
(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管理问题
此处污染,彼处受害。如,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与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吴江市盛泽镇相邻,流过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无锡、苏州的京杭运河在此地成为江浙两省的界河。江浙两省交界水域污染严重问题仅依靠各自的力量难以解决。
(二)局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
经济利益驱动是东太湖网围养殖面积难以压缩的重要原因。高密度的围湖养殖以太湖的资源成本、生态环境成本换取局部的、有限的经济效益,从大局看,得不偿失。从局部看,需要寻找替代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三)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工业化速度、产业、行业结构状况等,对太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环境的污染和环境保护直接相关,容易发生矛盾。
保护太湖生态环境,需要建立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在行政区划和现有考核指标体系下,全面推进协调比较困难。避难就易选择突破口,比较现实。
三、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是太湖环境保护与城乡产业发展互动的最佳选择
选择一个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还易于协调不同行政区划利益的产业,对于启动"太湖共同体"是现实的。以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为粘合剂,是太湖环境保护的共同利益与各城乡产业发展互动的最佳选择。
(一)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是"回归大自然旅游"、"绿色旅游"、"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使居住于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3S"作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境意识的增加,西方游客旅游从"3S"转"3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 )"情结, 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精神境界。环境的恶化使人们追求健康、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更为强烈,21世纪生态旅游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
(二)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太湖周边城乡产业发展的有益选择太湖是长三角的天然珍珠,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无价之宝,环太湖城乡发展生态旅游业在资源上得天独厚、在时间上是天赐良机。
1、环境效益: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业的生命之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效益:旅游业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提供的就业机会多。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六大要素,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行业。有资料说,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行业相应增加43元。旅游兴业,旅游致富。旅游业可以为环太湖城市和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就地增加收入,明显改善生活。
3、社会效益:旅游业的发展,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提升村民文明行为。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各方面的共同利益,便于协调
在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的现实体制下,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利益,是各方合作的粘合剂。有的产业,各地可以独立兴办,如制造业。有的产业,受制约于共同的环境条件,如旅游业。这是由旅游产业特点决定的。
1、发展旅游业要求交通便捷,无障碍通达。无论哪一种交通方式(飞机、铁路、公路、水上)都不受行政区划的分割。只有交通便捷,无障碍通达,"进得来,出得去",各方才能受益。
2、发展生态旅游,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净化环境是环太湖城乡人民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有协作的内生动力。"保持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3、整治污染,保护环境,需要省市政府、环太湖城乡人民共同努力,长效管理。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述环境污染的难题,才有望逐步解决。
四、 发展多档次、各具特色的环太湖生态旅游
(一)大型、高档度假区与中小型、乡村度假区相结合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太湖山水、古吴文化,桥岛风光、田园野趣,美食度假,游乐世界"为特色,以度假、休闲、观光、游览、康复、运动、娱乐为主要内容。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服务一流。可以满足国内外旅游花费较高客人的需求。
发展中小型、乡村度假区,可以满足普通游客3-5日游(度假)需求。乡村度假区需求量大,卫生条件要求高,而购置设备设施的资金要求相对低。分布较散,有利于参观名胜古迹后,就近享受原生态休闲度假生活。
(二)大中型湖、大中型项目开发相结合
环太湖和阳澄湖、澄湖景点的旅游规划、景点恢复和建设相结合。大中型旅游项目的开发相结合。
(三)人文资源与自然风光、生态项目开发相结合
环太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且等级高,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过现场验收予并以公示的景区共有4家,除中山陵景区外其余3家均位于环太湖,它们是苏州拙政园、周庄古镇和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三国水浒景区。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就更多了。
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让游客在参观名胜古迹、古镇的同时,享受自然风光、天然温泉和生态环境,既符合旅游发展趋势,又有广阔的市场。
五、建立环太湖生态旅游协调会的探讨
(一)以沿湖城乡政府(或政协)某部门出面组织建立协调会(或机构)。应有发改委、环保部门、规划部门、旅游部门等核心部门参加,又有景区企业参加,商讨太湖生态旅游协调会章程等。
(二)目的:协调生态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和建设,减少项目决策、规划分散化和恶性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协调环保,谋求多蠃。
(三)以共同议题和协议为推动。以每阶段共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议题,多层次、多方面人员(官、产、学)进行探讨协调,达成共识(或协议)。
Ⅳ 苏州太湖生态湿地公园开业了吗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 位于太湖度假区景观大道中心区,东起度假区入口处,西至太湖明珠度假村,全长5.5公里,是太湖景观大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的设计注重保护太湖生态环境,做到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并举,并强调地域文化特色,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苏州环太湖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是一项利用太湖综合治理的清淤工程,在太湖沿岸纵深200米范围的湖面进行高底错落的地形改造,种上各类水生植物,营造野生物种栖息、衍生的自然环境,营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特色景观。将长期以来一再加固加高,作用于水利,却丧失自然湖岸湿地功能的防洪大坝,一道硬生生地切断了山、地、水的自然组合与过渡的人工大坝,重新恢复了太湖沿岸大自然的亲和力。将生态湿地,回归自然。 生态湿地公园遵循生态性、艺术性、多样性、社会性、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将湖河岸线空间与水体有机融合,充分体现自然特性、创造充满生态情趣的湖滨环境。生态湿地公园共分入口区、金杉银芦区、梅花坞服务区、水庭暗香景区、“新天地”休闲服务区、临湖漫步游憩区、太湖水上食府区等7个分区,同时,在沿湖岸线种植乔木、草坪,设计景观小品,修复名胜古迹,是一个集水生植物观赏、生态科普、候鸟栖息、步道游览等旅游项目以及芦苇荡、生态湿地景观为主的生态主题公园。 太湖湿地公园通过不断完善与发展,不仅成为了城市的绿“肺”,也正逐步成为具有苏州太湖特色的旅游胜地。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景观标志物——太湖水风车是2004年底,由“名城苏州”、“中国苏州”网站等媒体上公示,在六套设计方案中投票产生的,共投资450万元,今年八月份已开始动工。 在此基础上,太湖度假区今年又投资150多万元,修复了湿地公园湖滨栈道,建造公共设施,充分展示苏州太湖所特有的自然生态情趣和地方人文特性,为旅游观光者提供休闲、娱乐、运动、交流的自然绿色空间,成为现代人走进太湖山水、亲近自然生态的绿色长廊。 开放至今,太湖生态湿地公园月平均人流量50000人/月,在成功的参与接待了“世界轮滑锦标赛”、“万人看吴中”、“吴中金秋洽谈会”等活动的同时,也受到了当地领导以及中外来宾的充分赞誉。
求采纳
Ⅵ 春游太湖农业生态园作文400字
早上,我早早的起了床,那高兴的劲儿就上心头,因为我马上就要和爸爸妈妈去太湖游玩了。
一路上,爸爸开着汽车,飞驰在太湖的大道上。我看见路两边的树木拼命向后跑,窗外飘进来阵阵暖意的春风,
那春风散发出阵阵迷人的香味,我的心情好舒畅啊!
不一会儿,我们一家来到了目的地——太湖。
哇,景色真美啊!到处闻到春风里的清香。这里的花朵多么美艳,这里的树木多么健壮。我们一家沉迷于春天的
海洋里。
再看,那远方的太湖,好大啊!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湖水里波光闪烁,真是一幅春天太湖美景图啊!我心
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
时间过得真快呀,爸妈叫我要回家了,我真的有点舍不得离开这美丽的太湖。在回家的路上,我在心里想我们小
学生就是春天,就是春天里的花朵,更是祖国的花朵!
Ⅶ 东太湖生态园和太湖湿地公园哪个好玩
东太湖生态园不收门票,重大节日时有水幕电影可以看,风景也不错,而太湖湿地公园要收门票,但有多了些动物可以看,相对而言东太湖去的人更多些。
Ⅷ 关于保护太湖的建议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包孕吴越"。三万六千顷湖水弥漫,七十二峰岛屿散立,自然风光秀丽雄浑。
太湖是长三角的母亲湖,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生命之源。然而,太湖水污染令人忧虑。
一、 太湖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让多少中外游客心醉!吸引了多少中外游客到太湖旅游!然而,太湖的水质污染又让多少关心环太湖旅游业发展的人深深忧虑!
(一)太湖水污染严重。太湖仅有四成水体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而七成水体已达到富营养水平,主要污染物浓度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蓝藻时有爆发。
(二)整个流域水质型缺水严重。地表水质恶化是地下水大量开采的直接原因,而超强度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及优质地下水资源的浪费。规划新建、扩建及在建的太湖大型取水口又加大了太湖年取水量。考虑到未来用水以及生态用水扩大等因素,至2020年,环太湖地区需水量至少比2000年增加约30亿方。而根据太湖调度运用方式,太湖调节容积只有10至20亿方。
(三)太湖的网围养殖、圈圩养殖已经超过了太湖的承载能力,严重影响太湖局部水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湖泊生态功能。以大规模集中式网围养殖的东太湖为例。东太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通过东太湖泄出的水量约占太湖泄水总量的70%-80%。由于湖浅、水清、风浪和水位变幅小,东太湖成为围网养殖大闸蟹的主要区域之一。网围养殖需投放大量饵料,残饵积沉湖底,成为水中有害藻类生长的肥料,使水质的富营养化更加严重。此外,投放的部分水草腐烂和螃蟹排泄物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四)东太湖沼泽化。东太湖水浅,原本底泥肥沃,水生植物发育良好,可以大量吸收湖水和底泥中的营养盐,起到净化湖水和防止富营养化的作用。但由于东太湖水面的大部分为网围养殖,水草生长旺盛,形成了东太湖独特的生态系统。"湖流向东输送了大量泥沙和营养湖,湖盆变浅,为湖中挺水水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网围养殖和茂盛的挺水水生物减少了东太湖的风浪和流速,为落淤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大加速了东太湖的沼泽化进程"。"湖泊沼泽化是湖泊消亡的前奏。
(五)防洪压力不断加重。地面沉降使防洪大堤的堤顶高度相对降低,从而使防洪标准降低。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防洪标准仅为20至50年一遇,中小城镇的防洪标准则更低;江堤海塘等部分已建工程尚存在标准不足等薄弱环节;由于地面沉降、河道淤积、城镇及圩区面积扩大,河湖面积减少,城市城区规模不断扩大,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保护对象不断增加,防洪战线拉长,防洪压力加重。
二、 太湖面临环境保护难题
主要是:
(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管理问题
此处污染,彼处受害。如,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与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吴江市盛泽镇相邻,流过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无锡、苏州的京杭运河在此地成为江浙两省的界河。江浙两省交界水域污染严重问题仅依靠各自的力量难以解决。
(二)局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
经济利益驱动是东太湖网围养殖面积难以压缩的重要原因。高密度的围湖养殖以太湖的资源成本、生态环境成本换取局部的、有限的经济效益,从大局看,得不偿失。从局部看,需要寻找替代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三)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工业化速度、产业、行业结构状况等,对太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环境的污染和环境保护直接相关,容易发生矛盾。
保护太湖生态环境,需要建立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在行政区划和现有考核指标体系下,全面推进协调比较困难。避难就易选择突破口,比较现实。
三、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是太湖环境保护与城乡产业发展互动的最佳选择
选择一个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还易于协调不同行政区划利益的产业,对于启动"太湖共同体"是现实的。以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为粘合剂,是太湖环境保护的共同利益与各城乡产业发展互动的最佳选择。
(一)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是"回归大自然旅游"、"绿色旅游"、"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使居住于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3S"作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境意识的增加,西方游客旅游从"3S"转"3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 )"情结, 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精神境界。环境的恶化使人们追求健康、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更为强烈,21世纪生态旅游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
(二)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太湖周边城乡产业发展的有益选择太湖是长三角的天然珍珠,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无价之宝,环太湖城乡发展生态旅游业在资源上得天独厚、在时间上是天赐良机。
1、环境效益: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业的生命之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效益:旅游业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提供的就业机会多。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六大要素,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行业。有资料说,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行业相应增加43元。旅游兴业,旅游致富。旅游业可以为环太湖城市和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就地增加收入,明显改善生活。
3、社会效益:旅游业的发展,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提升村民文明行为。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各方面的共同利益,便于协调
在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的现实体制下,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利益,是各方合作的粘合剂。有的产业,各地可以独立兴办,如制造业。有的产业,受制约于共同的环境条件,如旅游业。这是由旅游产业特点决定的。
1、发展旅游业要求交通便捷,无障碍通达。无论哪一种交通方式(飞机、铁路、公路、水上)都不受行政区划的分割。只有交通便捷,无障碍通达,"进得来,出得去",各方才能受益。
2、发展生态旅游,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净化环境是环太湖城乡人民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有协作的内生动力。"保持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3、整治污染,保护环境,需要省市政府、环太湖城乡人民共同努力,长效管理。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述环境污染的难题,才有望逐步解决。
四、 发展多档次、各具特色的环太湖生态旅游
(一)大型、高档度假区与中小型、乡村度假区相结合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太湖山水、古吴文化,桥岛风光、田园野趣,美食度假,游乐世界"为特色,以度假、休闲、观光、游览、康复、运动、娱乐为主要内容。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服务一流。可以满足国内外旅游花费较高客人的需求。
发展中小型、乡村度假区,可以满足普通游客3-5日游(度假)需求。乡村度假区需求量大,卫生条件要求高,而购置设备设施的资金要求相对低。分布较散,有利于参观名胜古迹后,就近享受原生态休闲度假生活。
(二)大中型湖、大中型项目开发相结合
环太湖和阳澄湖、澄湖景点的旅游规划、景点恢复和建设相结合。大中型旅游项目的开发相结合。
(三)人文资源与自然风光、生态项目开发相结合
环太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且等级高,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过现场验收予并以公示的景区共有4家,除中山陵景区外其余3家均位于环太湖,它们是苏州拙政园、周庄古镇和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三国水浒景区。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就更多了。
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让游客在参观名胜古迹、古镇的同时,享受自然风光、天然温泉和生态环境,既符合旅游发展趋势,又有广阔的市场。
五、建立环太湖生态旅游协调会的探讨
(一)以沿湖城乡政府(或政协)某部门出面组织建立协调会(或机构)。应有发改委、环保部门、规划部门、旅游部门等核心部门参加,又有景区企业参加,商讨太湖生态旅游协调会章程等。
(二)目的:协调生态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和建设,减少项目决策、规划分散化和恶性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协调环保,谋求多蠃。
(三)以共同议题和协议为推动。以每阶段共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议题,多层次、多方面人员(官、产、学)进行探讨协调,达成共识(或协议)。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秦伯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面临的问题、原因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