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
㈠ 森林生态系统是什么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持地球与生态平衡中起着关键的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发现森林的生态功能价值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是人类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森林生态系统指以森林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稳定、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其基本特征如下:
(1)为湿润气候下演替所形成的顶极平衡状态,生物种类及其生活型类别最丰富,系统最基本的成分是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
(2)层次结构、层片结构和营养结构复杂,食物链纵横交叉构成复杂的食物网,环境空间以及营养物质利用充分。
(3)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大约是陆地生物量的90%)。
(4)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自然调节能力,特别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烟滞尘、改变区域水热状况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此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生态系统可按植被类型的不同加以区别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等等。
㈡ 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怎么样的
世界上所有森林生态系统保持着最高的物种多样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就有200万~400万种生物。我国森林物种调查仍在进行中,新记录的物种不断增加。如西双版纳,面积只占全国面积的2‰,据目前所知,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500多种,约占全国同类物种的25%;又如我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亦很丰富,约占东北植物区系近3000种植物的1/2以上。
森林生态系统比其他生态系统复杂,具有多层次,有的多至7~8个层次。一般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面层等4个基本层次。明显的层次结构,层与层纵横交织,显示出系统的复杂性。
森林中还生存着大量的野生动物,有象、野猪、羊、牛、啮齿类、昆虫和线虫等植食动物;有田鼠、蝙蝠、鸟类、蛙类、蜘蛛和捕食性昆虫等一级肉食动物;有狼、狐、鼬和蟾蜍等二级肉食动物;有狮、虎、豹、鹰和鹫等凶禽猛兽;此外还有杂食和寄生动物等。因此,以林木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个多物种、多层次、营养结构极为复杂的系统。
㈢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对于全球的环境具有调节作用,而且是生物圈中生物量最主要的储存场所。森林生态系统对地球环境的主要贡献有:
(1)固碳造氧
氧和二氧化碳的循环变化是地球生物圈存在的基础。动物的呼吸过程以及人类进行的各种燃烧过程,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释放出数量相当可观的二氧化碳。如果没有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造氧的作用,地球大气圈的性质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物也难以生存下去。据研究,1 ha(即公顷)阔叶林每天吸收1 t二氧化碳,放出0.73 t氧气。全球的森林每年大约能使550×108 t二氧化碳转变成木材,同时释放出400多亿吨氧气。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
森林除了是二氧化碳的重要储存库外,水、氮等无机物质通过森林的交换量也是巨大的。全球森林每年吸收约250×108 t水和相应数量的二氧化碳化合成有机物质。通过森林蒸腾的水量则更大,全球森林每年约向空中蒸腾48×104 t水,并需要消耗1.005×1022 J热量。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而固定的太阳能,占整个生物圈总量的一半左右。
(3)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林地土壤疏松,加上土壤中根系发育,而且其上常有众多的枯枝落叶,这些均具有保水能力,能使降落在林地上的水分储存起来不致散失。据测定,无林坡地的土壤只能吸收降水量的56%,但10 m宽的林带则可吸收84%,如林带宽达80 m,地表径流则可完全转为地下径流,5万亩森林相当于100×104 m3 储量的水库。由于森林的枝叶对雨滴的破碎和减弱动能,以及树木根系的固着作用,大大地降低雨水对土层的冲刷作用。据测定,林地的水土流失比裸地小100多倍。因此,森林破坏后,就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4)清洁大气
林地能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中微粒和粉尘,使大气变清洁,更适宜人类的生存。据研究,榆树叶面每平方米可滞留粉尘3.39 g,山岳森林每亩每年可吸粉尘约4.5 t。很多的树木对一些气体都有吸收作用,每公顷刺槐每年可吸收氯气42 kg,银杏、柑橘、核桃等树种可吸收二氧化碳,茶树、山茶可除去氟化氢,杨树和桑树叶对铅粉尘有较强的吸收作用等。
㈣ 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同,不同,优点,缺点,作用和特点分别是什么请详细回答,谢谢
环境不同,一个是水环境,一个是森林环境;生物种类不同,湿地植物回以草本植物为主,森林植答物以木本植物为主;功能不同,湿地以净化水质、缓冲洪水为主,森林以产生氧气、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为主;生物多样性不同,湿地生物除了水上植物等还包括鸟类、两栖类、水生等动物,森林含有大量的陆生植物种类、大量陆生动物。
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之一,都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是地球生物得以栖息和繁衍的重要生态场所。
㈤ 森林生态系统有什么含义
森林生态系统概括地讲,它是一个由生物、物理和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非常复杂的功能系统。系统内生物成分——绿色植物可以连续生产出有机物质,从而发展成自我维持和稳定的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利用太阳能最有效的类型,尤其是在气候、土壤恶劣的环境条件中,更能发挥其独特功能。世界上所有植物在物量约占地表总生物量的99%,其中森林占植物生物量的90%以上。但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热带森林正以每年1000×104~4000×104公顷的速度消失。森林破坏的结果是: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加剧、沙尘暴次数增多,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更为恶劣。为了更好地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必须了解和掌握系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及它们的物理、化学等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和变化。森林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分类中的一种,是专门研究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
森林中的植物以乔木为主,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森林中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的动物由于在树上容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和栖息产所,因而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种类特别多。如犀鸟、避役、树蛙、松鼠、貂、蜂猴、眼镜猴和长臂猿等。
森林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业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天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这对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又如,在降雨时,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都能够截留一部分雨水,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枯枝落叶层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大量地吸收和贮存雨水。因此,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㈥ 什么是森林生态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植物群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干。森林群落与其环境在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结构、功能和自行调控的自然综合体,就是森林生态系统。它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在生产有机物质和维持生物圈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地球上森林占全球面积和陆地面积的11%和38%,而森林生产的有机物质占全球和陆地净初级生产量的47%和71%。地球上适于森林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变化范围大,但不同的温度和降雨量条件下的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森林植物群落,从南往北沿温度和水分变化梯度,森林类型也呈现一个梯度变化,比如,按大陆上的气候特点和森林的外貌,可划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等主要类型。
据专家估测,历史上森林生态系统的面积曾达到76亿公顷,覆盖着世界陆地面积的2/3,覆盖率为60%。在人类大规模砍伐之前,世界森林约为60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45.8%。至1985年,森林面积下降到41.47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31.7%。至今,森林生态系统仍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系统,它在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首要地位,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类型多样,但森林生态系统仍具有一些主要的共同特征。
㈦ 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优势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加之植物种类繁多,森林植物和森林类型极为丰富多样:
① 东北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 中国主要天然林区,现有森林3094万公顷,占全国的26.9%;森林蓄积量28.9亿立方米,占全国32%;森林覆盖率约为37.6%。经过采伐更新和人工改造经营,区内人工林的比重将逐渐增加。本区西北部的大兴安岭主要是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林和采伐后的桦木、山杨次生林、部分地区有樟子松林,沿河流有杨树和钻天柳(亦称朝鲜柳),东南部有生长不良的蒙古栎林。小兴安岭主要是红松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树除红松外有落叶松、鱼鳞松、红皮云杉和冷杉(臭松);阔叶树有椴树、水曲柳、核桃楸、黄菠萝、榆树和槭树类及多种桦木和杨树。长白山区的森林与小兴安岭林区相近似,但阔叶树种的比重增加,并有沙松(冷杉一种)和长白赤松。
②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中国第2重要天然林区。这一林区海拔高差很大,森林主要分布于山坡中下部,一般在4000米以下。全区有林地面积2245万公顷,占全国19.5%;森林蓄积量35.8亿立方米,占全国39.7%;森林覆盖率28.3%。林区针叶树有多种冷杉、云杉及落叶松、高山松、铁杉;阔叶树有多种桦木、槭树、高山栎。在海拔较低处还有椴树、榆树、 槭树和高山松、 华山松等,海拔更低的山坡出现壳斗科、樟科等常绿阔叶树。 林区林下植物有杜鹃、悬钩子、忍冬和箭竹等。林区内栖息着许多珍稀动物。大熊猫即生长于以箭竹为主要林下植物的云杉、冷杉林内;并有金丝猴、扭角羚等。
本区因位于长江许多支流的上游,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应充分重视。 在陡坡、 山脊的森林应划作水源林,并应划定必要的自然保护区,保存珍稀物种和森林类型。
③南方松杉林和常绿阔叶林及油茶、油桐等经济林。这一地区主要森林树种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柳杉、柏木,多种竹类(主要有毛竹、淡竹、桂竹、刚竹、南部还有丛生竹)和多种常绿阔叶树(主要有樟树、楠木、栲类、石栎、常绿青冈、木荷、木莲、阿丁枫、胆八树等)。此外有许多落叶阔叶树如多种栎类(包括栓皮栎、麻栎、小叶栎、檞栎)、山毛榉、枫香、檫树、拟赤杨、光皮桦等。中国多种特有树种原产于此。针叶树中有银杏、水杉、杉木、金钱松、银松、台湾杉、白头杉、福建柏;阔叶树有珙桐、杜仲、 喜树、观光木、 伯乐树、香果树等。多种经济林产品重要的有油茶、油桐、乌桕、漆、棕榈、原朴、杜仲、白蜡。油茶面积约有 300多万公顷;油桐约200万公顷。
南方山区面积大,气候条件好,具有林业生产潜力,大力发展用材林、竹林和多种经济林木,能提供大宗竹木材料和多种林产品,既能提供国民经济建设和各种工业原料,又可用作人民生产生活资料。南方是多山的地区,不少山地坡度很陡,雨量多并常出现暴雨。因此森林对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减免洪水灾害和下游河流、湖泊、水库的淤积有重要作用。
④ 华北落叶阔叶林及油松、侧柏林。这一林区的范围,大致北自辽宁南部,南到淮河以北,包括华北广大山区。2014,仅有散生的小片栎类、桦木、山杨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和小片的侧柏、油松等针叶林。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山谷局部地区有少数白蜡、槭树、椴树、青杨等生长。在海拔较高山地还有小片华北落叶松、云杉(青杆和白杆)及少数冷杉。本区需大力保护和培育森林,生产用材、薪材并涵养水源,保持土壤。
⑤ 华南热带季雨林。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主要林区有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台湾省南部及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地区。森林基本上属热带季雨林,在湿润的山谷树木板根现象较明显,林下有高大的树蕨、棕榈科植物,树干附生兰科、蕨类及天南星科植物,显出热带雨林的景观。这一林区蕴育和保存极为丰富的森林植物,有青梅、坡垒、龙脑香、娑罗双树等龙脑香科树木,并有蝴蝶树、人面子、番龙眼、山楝、麻楝、卵叶阿丁枫等热带树种,在西双版纳和广西最南部还有野生团花树。此外,陆均松、鸡毛松在海南岛和云南南部也有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则有以常绿壳斗科树木为主的常绿阔叶树林。在低海拔及河谷雨量较少处旱生型现象明显,如海南岛南部有厚皮树,闭花木、合欢属(黑格、白格)、刺竹等近似稀树草原的旱生型热带林。
华南热带林区是中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但这里有漫长的旱季的偶尔出现的10℃或以下的低温。因此,要采取防干风、低温的措施。海南岛种植橡胶前,栽种防风林带收到良好效益。
⑥ 中国森林除分布于上述各林区外,在广阔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境内及沿河流以及一定高度的山地也有森林分布,如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天山、祁连山中山地段的云杉林等。此外,在中国东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平原、盆地和三角洲,原有天然林早已破坏,只有零星散生的树种和小片丛林。20世纪50年代以来营造了农田防护林、农林间种和四旁植树。有不少的县,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0~15%。这些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对农田起到很大的防护效益,四旁植树改善并美化了环境,同时也提供就地需要的用材、薪材和多种林产品。至1989年,中国人工造林面积达3830万公顷,占世界人工造林总面积的1/3。
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活立木总蓄积164.3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22亿公顷,蓄积122.9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人工林面积仍居世界首位。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呈现出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升、效能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
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面积由1.95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净增12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由137.21亿立方米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净增14.16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积增加量占63%,人工林蓄积增加量占37%。
二是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3.91立方米,达到89.79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28立方米,达到4.23立方米。每公顷株数增加30株,平均胸径增加0.1厘米,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上升3个百分点,混交林面积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随着森林总量增加、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国森林植被总生物量170.02亿吨,总碳储量达84.27亿吨;年涵养水源量5807.09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亿吨,年保肥量4.30亿吨,年吸收污染物量0.38亿吨,年滞尘量58.45亿吨。
三是天然林稳步增加。天然林面积从原来的11969万公顷增加到12184万公顷,增加了21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从原来的114.02亿立方米增加到122.96亿立方米,增加了8.94亿立方米。其中,天保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增加189万公顷,蓄积增加5.46亿立方米,对天然林增加的贡献较大。
四是人工林快速发展。人工林面积从原来的6169万公顷增加到6933万公顷,增加了76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从原来的19.61亿立方米增加到24.83亿立方米,增加了5.22亿立方米。人工造林对增加森林总量的贡献明显。
五是森林采伐中人工林比重继续上升。森林年均采伐量3.34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林年均采伐量1.79亿立方米,减少5%;人工林年均采伐量1.55亿立方米,增加26%;人工林采伐量占森林采伐量的46%,上升了7个百分点。森林采伐继续向人工林转移。
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稳步发展时期。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实施的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林业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是实现2020年森林增长目标任务艰巨。从清查结果看,森林"双增"目标前一阶段完成良好,森林蓄积增长目标已完成,森林面积增加目标已完成近六成。但清查结果反映森林面积增速开始放缓,森林面积增量只有上次清查的60%,现有未成林造林地面积比上次清查少396万公顷,仅有650万公顷。同时,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0%,质量差的多达54%,且2/3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成本投入越来越高,见效也越来越慢,如期实现森林面积增长目标还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二是严守林业生态红线面临的压力巨大。5年间,各类建设违法违规占用林地面积年均超过200万亩,其中约一半是有林地。局部地区毁林开垦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建设的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的压力日益加大。
三是加强森林经营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林地生产力低,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31立方米的69%,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52.76立方米。林木平均胸径只有13.6厘米。龄组结构依然不合理,中幼龄林面积比例高达65%。林分过疏、过密的面积占乔木林的36%。林木蓄积年均枯损量增加18%,达到1.18亿立方米。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的潜力还很大。
四是森林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木材安全形势严峻;现有用材林中可采面积仅占13%,可采蓄积仅占23%,可利用资源少,大径材林木和珍贵用材树种更少,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同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生态产品短缺的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㈧ 森林生态系统还有哪些生态效应
野生动物和植物是陆生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其中尤以森林生态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动植物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作用,野生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例如,由于箭竹的成片死亡,给大熊猫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威胁着它们的生存;野生动物中有很多都是害虫害兽的天敌。燕子;蝙蝠在空中啄食各种害虫;啄木鸟能啄食树干里的害虫,被称为森林卫士;猫头鹰、老鹰能捕食田间的啮齿类害兽,堪称农家良友;蛙和蟾蜍能捕食危害稻麦的害虫,被誉为农业上的功臣。
据报道,在我国鼠害猖獗时期,鼠类数量达30亿只,一年可吃掉粮食250亿千克,超过我国每年进口粮食的总量,年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而一只狐狸一昼夜可以吃掉20只老鼠。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消灭1000只田鼠。青蛙的食物80%是昆虫。一只灰喜鹊一年可以吃掉15000条松毛虫。但是;人们往往更多地重视野生生物的经济价值,而较少地注意到它们的生态效益。如森林生态系统除了能直接提供木材外,更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防治污染、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应。所以,野生生物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我们既要合理开发利用,又要全面规划,保护和发展它们,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㈨ 什么是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持地球与生态平衡中起着关键版的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是人类赖权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发现森林的生态功能价值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是人类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森林生态系统指以森林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稳定、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其基本特征如下:
(1)为湿润气候下演替所形成的顶极平衡状态,生物种类及其生活型类别最丰富,系统最基本的成分是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
(2)层次结构、层片结构和营养结构复杂,食物链纵横交叉构成复杂的食物网,环境空间以及营养物质利用充分。
(3)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大约是陆地生物量的90%)。
(4)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自然调节能力,特别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烟滞尘、改变区域水热状况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此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
㈩ 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如何
1.对于人类来说,森林生态系统就是一个资源宝库,森林不但为我们提供大量木材,而且还能生产松香、樟脑、桐油、橡胶等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产品。森林中不但有大量的食用植物,比如枣、柿、栗、猕猴桃、荔枝等,而且还有很多油料植物,比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还有丰富的药材资源。
2.森林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带来高质量的生存环境,它可以调节生物圈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
对于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来说,森林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的。不过,人类过度的开发已经造成森林面积的大面积减少。据统计数字,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0hm2森林被毁掉,仅从1950年到1985年,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就减少了一半。到了今天,我国已经从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的多林国家下降为覆盖率为17%左右的少林国家。
很长时间以来,人类缺乏对森林作用的正确认识,只是把森林单纯作为索取的对象,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不少江河泥沙俱下,造成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所以,如果能够早日了解到森林的作用,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位
总而言之,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可以说是陆地上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组成结构最复杂、物质资源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它也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生物基因库,水、碳、养分及能源储存调节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森林尽管只占陆地1/3的面积,但森林的年生长量却占全部陆地植物年生长量的65%。所以,森林不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更是人类的一个庞大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宝库。森林不但是一个多资源、多功能的综合体,也是一个以社会、经济、生态作为复合经营对象的生态、社会、经济系统。所以,森林自身的价值就已经决定了它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多渠道的联系,也注定了森林要为社会综合发展服务,人工造林事业也注定要成为人类社会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