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影响
㈠ 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将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如下:
1、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
人类的这种干扰并对自然环境构成危害,始于大约10000多年前的早期农业并持续到现在.这种干扰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如森林大量被砍伐后,不仅导致森林植被的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区域环境的变化,而且还会因造成许多生物生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
2、污染
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药以及各种对环境有毒害性的污染物.工业废水直接排放使许多水域被污染,水质下降甚至丧失饮用水的价值;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向大气排放的各种污染物,不仅使空气受到污染,而且进入大气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与水蒸气结合后形成极易电离的硫酸和硝酸,导致大气酸度增加,许多地区甚至酸雨成灾,对生态系统和土壤等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3、采集
全球80%的人口口于传统医药,传统医药的85%与野生动植物有关.一些经济、药用及珍稀野生物资源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大肆掠夺式的采集,甚至造成一些物种的灭绝.
4、采樵
在这种干扰中,人们的重要目的是为满足对能源的需求,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则是破坏了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如对林下枯落物的利用,不单单意味着生态系统能量和养分的减少,而且还破坏了地被层及其土壤动物的生存环境.
5、狩猎和捕捞
狩猎是一种特殊的干扰方式,森林中生存着大量的野生动物,有大象、昆虫和线虫等植食动物,有田鼠、蝙蝠、鸟类、蛙类、狼、狐、蜘蛛和捕食性昆虫等肉食动物,有狮、虎、豹和鹰等凶禽猛兽.人类以经济和食用为目的的非计划性狩猎,尤其是对种群数量很少的濒危动物的捕杀,将会严重破坏动物种群的生殖和繁衍,甚至造成物种的灭绝;人类对水生生物资源的适度捕捞,可保持水产品的持续利用.但是,在种群繁殖前的大量捕捞,则会使种群生殖年龄提前,个体小型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等。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的江河断流和污染,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
㈡ 生态意义是什么意识
生态旅游的意义:
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是一个区域或一个保护区生态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是激励保护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回归大自然,即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目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不论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当地居民,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也就是说:只有在旅游和保护均有保障时,生态旅游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科学意义。
㈢ 生态如何破坏影响人类生存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是复杂的,从环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大小看,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如地震、洪水、海啸、泥石流、火山爆发、高温、低温等可直接导致人的死亡;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则导致人的生存环境恶化,或使致病因素增加,或使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
从人对环境影响的大小看,有自然本身的因素和人为的因素,或人与自然共同作用。自然本身的因素,包括地质、地理环境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如果人类居住在这些地方,则对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威胁,或出现某些与地质地理有关的地方性疾病;人为因素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它们既可直接损害人的生命,也可间接破坏人体的健康,它们是当今环境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如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汽车大量排放尾气等使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而产生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出现气象异常,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除这些灾害事件直接损害人的生命、增加伤亡外,也可间接使某些疾病的发病增加。如气象异常的高温导致“中暑”病人增加,而低温则使“冻伤”病人增加。据有关报道,2007年7月席卷欧洲中部和南部的热浪在匈牙利造成将近500人死亡,仅在中部就有230人丧生。持续高温还造成罗马尼亚30人死亡,另有860人在街上昏厥。另据中新网2009年1月8日报道,受到来自西伯利亚和北欧的冷空气影响,欧洲主要地区连日来受到一股寒流侵袭,东部和中部主要地区冷到零下31℃至零下10℃度低温,连日来有十多人冻死。
全球变暖使万亿年的冰川融化,可能使冷冻在冰川中的不知名病毒复活,从而爆发难以控制的不知名的疾病,犹如2003年爆发流行的“SARS”一样。SARS是英文的缩写,中文名“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是非典型肺炎(AtypticalPneumonia)的一种,在中国俗称为“非典”,2003年2月首次发现于中国广东、香港以及越南的河内等地,并迅速蔓延到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开始由于不知道疾病原因,故名“SARS”。后来发现,SARS是一种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呼吸综合征,大部分感染者表现出急性呼吸困难综合征()和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截至2003年4月23日,在短短的2个多月时间内,全球已有4288人遭到感染,其中251人死亡。由于最初不知道疾病的原因,曾一度引起全球的恐慌。
2009年3月起,由墨西哥发端的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成千上万人受到感染。
此外,气候反常还会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
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
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而β紫外线则可导致皮肤癌。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每降低1%,皮肤癌就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21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
森林植被的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巨大。由于过度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土地森林面积和植被面积减少,土地质量退化,并逐步沙漠化,加之全球暖化,气象反常,使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除前面已经谈到的沙尘暴可以直接导致人的伤亡外,还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严重的损害。
在沙尘暴天气时,大量的尘土被吸入气管和肺,不仅会损害气管和肺组织,破坏呼吸功能,而且还由于尘土中常常含有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如果被吸入呼吸道和肺中,则可导致呼吸道和肺部的感染,使呼吸道疾病增加。在医院中可发现,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后,患呼吸道疾病的病人都会大量增加。
由于滥砍滥伐、过度开垦使森林植被大量减少,特别是热带雨林的减少,使其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的功能削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这不仅导致温室效应,也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另外森林中含有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的负氧离子,森林的减少,导致环境空气中负氧离子下降,使人们感到清新的空气越来越少。空气质量的下降,使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增加。
森林植被的减少不仅使某些植物物种减少,也导致某些依赖森林的动物物种减少。加上人们的滥捕滥杀、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在内的所有生物物种不断减少,这种生物物种不断减少的现象即为生物多样性减少。
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有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可能使具有某种潜在药物作用的植物减少,同时也可能破坏动物原来已经平衡的食物链关系。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这就是一种食物链关系。对于食物链上任何一种生物来说,上链生物就是下链生物的天敌,下链生物就是上链生物的食物。天敌的减少或灭绝,必然导致其下链生物的大量繁殖。比如由于人们对老鼠的天敌之一——蛇的大量捕杀,使老鼠现在越来越猖獗。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还使原本五彩缤纷的世界变得单调、灰暗;动物物种的减少,使人类的朋友越来越少,人类变得越来越孤独。这也许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孤独症”和抑郁症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吧。
㈣ 环评中生态影响包括哪些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1 基本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的步骤,这些步骤按顺序进行。在实际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可以不同,而且各步骤的顺序也可变化。
1.1 环评的重要性
(1)为开发建设活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为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为确定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应的环保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为制定环境保护对策和进行科学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1)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1.2 环评的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注明:任何环境影响评价书,没有注册环评工程师签名盖章均不产生法律效应。)
1.3 环评的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及规定应采取的行动,可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提出环保要求和建议,可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对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
1.4 环评的定义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 ,是强化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上都有重要作用。
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
3、为区域开发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1.5 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2 基本条件
(1)基本上适应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的项目,并能够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做出识别和评估,
(2)对各种替代方案(包括项目不建设或地区不开发的情况)、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
(3)生成清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以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了解可能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4)包括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
(5)及时、清晰的结论,以便为决策提供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与导向功能
3 基本分类编辑本段
按照对象分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分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等;
按照时间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4 编写格式
4.1 总论
1.1 评价目的
1.2 编制依据
1.2.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1.2.2 环境评价规范
1.2.3 建设项目有关资料
1.3 总体构思
1.4 评价原则与标准
1.4.1 评价原则
1.4.2 评价标准
1.5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确定
1.5.1 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5.2 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5.3 评价因子的确定
1.6 评价等级
1.6.1 环境空气
1.6.2 地表水环境
1.6.3 声环境
1.6.4 风险评价
1.7 评价范围
1.8 评价工作重点
1.9 评价时段
1.10 保护目标及环境敏感点
1.10.1 环境保护目标
1.10.2 环境敏感点
4.2 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地形、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气象
2.1.4 水文
2.1.5 自然资源
2.2 社会环境概况
2.2.1 社会经济概况
2.2.2 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
2.2.3 交通
2.2.4 能源
2.3 区域规划
2.3.1 城乡总体规划
2.3.2 城市总体规划
2.3.3 项目园区规划
2.4 项目工程依托设施概况
4.3 拟建项目概况
3.1 基本情况
3.2 建设内容
3.3 产品质量指标及原料理化性质
3.4 总平面布置及其合理性分析
3.5 主要原辅料及动力消耗
3.6 公用工程
3.6.1 给水
3.6.2 排水
3.6.3 供电、电讯及报警
3.6.4 供热
3.6.5 储运
3.7 主要生产设备
注:本章内容根据项目拟建工程不同需要做调整
4.4 工程分析
4.1 生产工艺及污染因素分析
4.2 物料平衡分析
4.3 环境保护
4.4 项目运行污染物排放汇总
4.5 非正常工况排污及处置
4.5 清洁生产分析
5.1 清洁生产概述
5.2 本项目清洁生产分析
5.3 清洁生产的措施
5.4 小结
4.6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6.1 环境对拟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6.2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筛选
6.3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筛选
6.4 评价因子确定(气、水、声、渣)
4.7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3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4 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4.8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
8.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8.2 施工期的水环境影响分析
8.1 施工噪声的影响分析
8.1 施工固体废物的影响分析
4.9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固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10 环境风险评价
10.1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10.2 风险识别
10.3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10.4 潜在的风险因素识别
10.5 风险类型
10.6 事故概率分析
10.7 事故发生对环境的影响
10.8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0.9 应急监测方案
10.10 应急预案体系
10.11 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4.11 总量控制
11.1 总量控制因子
11.2 总量控制建议
4.12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12.1 三废及噪声治理措施
12.2 环保投资估算
4.13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3.1 概述
13.2 环境保护费用
13.3 环境保护效益
13.4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3.5 小结
4.14 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度分析
14.1 环境管理
14.2 环境监测计划
4.15 产业政策符合性及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15.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15.2 规划符合性分析
15.3 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15.4 环境容量
15.5 环境风险
15.6 小结
4.16 结论与建议
16.1 建设项目内容
16.2 规划符合性分析
16.3 环境现状
16.4 清洁生产
16.5 拟建工程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16.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7 环境风险评价
16.8 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16.9 总结论
5 目录介绍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㈤ 什么是非污染生态影响
非污染生态影响是指人的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资源产生的非污染性影响。这些开发建设活动并不产生污染物,却会引起整个自然生态体系结构和功能的宏观变化,甚至不可逆转的退化。随着我国“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并举”的环境保护方针的实施,人为活动产生的非污染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农家生态旅游活动对森林、山体、水体等珍贵的自然景观以及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就属于这一范畴。
㈥ 生态环境首先影响是人类吗
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这种破坏又可分为二大类:一是直接破坏,如过度的砍伐,开垦,放牧,狩猎,捕捞等.二是间接地破坏,如:工业的排污,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大气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等,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地球上所有生物间又是以各自的生物圈相互串成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生物愈是进化,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就愈差,(非典的肆虐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说,自然界中的生物最终将要消亡,人的消亡肯定不是最后一个.
㈦ 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来自生态系统组成的四大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灾害和不利因素。
人为因素,破坏环境、污染环境、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及后果。
㈧ 生态环境改善之后,对人类哪些方面有何影响具体说明是哪方面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这种破坏又可分为二大类:一是直接破坏,如过度的砍伐,开垦,放牧,狩猎,捕捞等.二是间接地破坏,如:工业的排污,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大气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等,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地球上所有生物间又是以各自的生物圈相互串成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生物愈是进化,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就愈差,(非典的肆虐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说,自然界中的生物最终将要消亡,人的消亡肯定不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