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监测方案
『壹』 如何使用植物对大气污染进行生态监测呢
治理大气污染,也需要重视末端、重视衔接、重视细节。解决好大气污染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公平性和长效性。具体来说,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评价考核。一些地方环保压力层层衰减的问题是在传导过程中出现的,自然也要在传导过程中解决。只有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部门协调联动的机制,才能确保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评价考核制度,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要通过考核层层传导压力,传导到“最后一公里”。
建立督导检查机制。除了强化考核之外,还要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加强督导检查工作,确保上级部署的工作能得到有效落实。比如,面对上级提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和目标,基层既要与上级工作相衔接,又要考虑区域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方案。镇(街道)和村(社区)要接上最后一棒,对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将污染治理工作做严做实。
发挥网格化监管的作用。当前,很多地方都实现了网格化管理。要充分发挥镇(街道)和村(社区)网格员的作用,对辖区内排污单位进行积极巡查,对违法排污、扬尘污染、秸秆焚烧等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要通过网格化管理,摸清污染源底数,做好相关台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治理举措。
提高重污染天气应急的能力。重污染天气对公众健康、出行等带来较大影响,地方尤其是基层应重点做好应对工作。重污染天气成因复杂,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应急措施不可能完全一致。要结合基层实际,分析原因,找出应对重污染天气的有效举措。要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提升应急调控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贰』 我想开一间水土保持和生态监测策划类的咨询公司 需要什么条件 需要得到那些部门的审批跪求一高手指点。
水保咨询公司首先取得水保行业资质,如果方案要有方案编制资质,如果监测要有监测资质。现在资质管理都在水土保持学会,如果当地没有水保学会,需要取得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然后一层层申请,从地、市到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学会,然后到中国水保学会。现在资质管理很严格,据悉2014年已有资质单位换证前不会新增资质单位。
『叁』 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世界第五大内陆河,流域总面积102×104km2。流域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21世纪能源战略接替区;塔里木河流域历史上形成的天然绿洲,是阻挡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侵袭的天然绿色屏障,它被誉为塔里木盆地各族人民的“母亲河”。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各源流向干流输送的水量连年减少,水质不断恶化,下游近400km河道断流萎缩,尾闾台特玛湖干涸;中下游地区植被衰败,大片胡杨林死亡,沙质荒漠化扩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已成为制约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流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的大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1年6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水利部联合提交的《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源流与干流统筹考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紧密结合”作为近期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用5~6年时间,投资107.39亿元,通过综合治理,力争在5~10年时间内使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生态管理非常薄弱,信息化建设基本空白,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信息共享困难,因此要达到上述目标,迫切需要能动态监测、高效管理、综合分析生态环境的信息平台,适时发布生态环境信息,为流域水量调度决策、生态环境的规划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存储管理为基础,以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预警、预测的业务流程为主线,通过数学模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构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应用系统,建设塔管局业务处理与信息综合服务系统,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操作平台和决策环境,全面提高塔管局生态管理业务的处理能力,为流域水量统一调度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系统建设范围为塔里木河干流及与干流有地表水联系且对干流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的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河-孔雀河,通称“四源一干”;总面积25.86×104km2。系统的建设内容包括:
(1)数据采集、管理与数据库子系统:结合塔里木河流域水文与环境监测系统,建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于一体的基础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为生态监测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数据采集:结合航空、航天遥感、通讯及地面遥测手段,采集流域内与生态环境、水资源调度管理有关的资源、生态、经济等各方面的数据,具体包括卫星动态监测数据、“四源一干”GIS基础地理数据、生态环境历史专题数据、水利工程数据、流域社会经济数据和取用水数据、多媒体数据的采集,“四源一干”区域的水文与环境监测系统监测数据、干流区域生态断面监测数据和重点水利枢纽视频监控数据的获取。
数据传输:建设塔管局水调中心和四个水调分中心的内部局域网。同时在现有的通讯网络基础上,集成中国电信主干网和塔里木河流域水文与环境监测网,实现塔管局水调中心到和田河水调分中心、叶尔羌河水调分中心、阿克苏河水调分中心、开孔河水调分中心之间的广域网连接,构建覆盖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干”范围的数据传输与通讯网络。
数据管理与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以GIS为载体,构建融生态监测数据、遥感及其解译数据、数字摄影测量数据、水文数据、水资源利用数据、社会经济等数据为一体的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有效地管理塔里木河流域的基础地理数据、专题图形、遥感图像、社会经济和水资源利用等原始基础数据。具体包括“四源一干”范围遥感影像数据库分系统、生态环境数据库分系统、图形数据库分系统、水文数据库分系统、社会经济数据库分系统、水资源利用数据库分系统、多媒体数据库分系统、元数据库管理系统。
(2)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子系统:以遥感和GIS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动态监测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中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沙质荒漠化和盐碱化的变化情况,水量调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应急输水后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恢复情况,为塔里木河水量调度方案优化和生态保护规划、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开展1999年、2002年、2004年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研究。
(3)生态环境专业分析子系统: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开发建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专业分析系统,从海量数据仓库中挖掘出诸多有用的知识,进行生态要素预警分析、土地变化趋势分析,进行GIS综合制图,为系统提供通用的空间操作和分析平台。
(4)业务处理和信息综合服务子系统:围绕塔管局日常业务,建立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将现代化技术融入塔管局的各项工作,建立水量调度、生态保护、工程管理、日常办公等业务处理和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实现电子办公与信息综合服务及对塔里木河流域各项生态环境信息、水资源信息的网络动态管理和查询。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以“数字流域”建设为长远目标,在数字塔里木河的框架下,采用组件、IDL语言开发和商用软件相结合的方法,以数据流为枢纽集成建设数据采集、传输、数据库管理、遥感应用和分析、业务处理、信息共享的综合性系统。目前,数字流域还是一个新兴概念,在构建方式上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在实现技术方面还有很多难点需要解决。“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作为“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数字流域这一新的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构建了“数字塔河”的基本信息平台和部分应用模型,为“数字塔河”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它可以为其他地区和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肆』 生态学常规野外采样监测的内容
(英美学派样地是离散的,而且是同样大小的,那么需要考察两倍样地面积上的植被特点时,应如何处理呢?这和Arrhenius1921年的处理方式也许类似。)
种面关系的绘制:
样方调查是野外生态学最常用的研究手段。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样方面积应一般不小于群落的最小面积。所谓最小面积,就是只有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涵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最小面积通常是根据种-面积曲线来确定的。
① 样方面积的确定
在研究群落中选择植物生长比较均匀的地方,用绳子圈定一块小的面积。对于草本群落最初的面积为10cm×10cm;对于森林群落则至少为5m×5m。登记这一面积中所有植物的种类。开始,植物种类随着面积的扩大而迅速增加,尔后随着面积增加的种类数目降低,直到面积扩大时植物种类很少增加或不再增加。
② 样方面积扩大的方式
法国的生态学工作者提出巢式样方法(图1)。即在研究草本植被类型的植物种类特征时,所用样方面积最初为1/64m2,之后依次为1/32,1/16,1/8,1/4,1/2,1,2,4,8,16,32,64,128,256,512m2,依次记录相应面积中物种的数量。把含样地总和数84%的面积作为群落最小面积。
针对不同的群落类型,巢式样方起始面积和面积扩大的级数有所不同,但可参考表6的形式进行设计。
表6巢式样方法记录表
顺序
面积/m2
种类
1
1/64
2
1/32
3
1/16
4
1/8
5
1/4
6
1/2
7
1
8
2
9
4
10
8
11
16
12
32
13
64
14
128
15
256
┆
┆
将以上获得的结果,在坐标纸上以面积作为横坐标、种类数目为纵坐标作图,可以获得群落的最小面积。
样方法:
样方,即方形样地,是面积取样中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植被调查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使用技术。当然,其它形式的样地也同样有效,有时甚至效率更高,如样圆。样方的大小、形状和数目,主要取决于所研究群落的性质,采用的学术思路(如英美学派和法瑞学派)。一般地,群落越复杂,样方面积越大,取样的数目一般不少于3个。取样数目越多,取样误差越小。
因工作性质不同,样方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记名样方:主要用来计算一定面积中植物的多度、个体数等等。比较一定面积中各种植物的多少,就是精确地测定多度。
②面积样方:主要是测定植物群落所占生境面积的大小,或者各种植物所占整个群落面积的大小。这主要是用在比较稀疏的群落里。一般是按照比例把样方中植物分类标记到坐标纸上,然后再用求积仪计算。有时根据需要,分别测定整个样方中全部植物所占的面积(样方面积),以及植物基部所占的面积(基面样方)。这些在认识群落的盖度、显著度中是不同缺少的。
③重量样方:主要是测定一定面积样方内群落的生物量。将样方中地上和地下部分进行收获称重,研究其中种类植物的地下和地上生物量。该方法适应于草本植物群落,对于森林群落,多采用体积测定法。
④永久样方:为了进行追踪研究,可以将样方外围明显的标记进行固定,从而便于以后再在该样方中进行调查。一般多采用较大的铁片或铁柱在样方的左上方和右下方打进土中深层位置,以防位置移动。
『伍』 生态监测有哪些实际应用
生态监测(ecological monitoring): 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判定环境质量。
生态监测的特点:
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2.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
3.具有多功能;
4.监测灵敏度高。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生物与环境相互补偿、协同发展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的变化是某一区域内环境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学上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组织层次的生物变化可以作为环境改变的指示和象征。
方法:
个体和种群水平
指示生物法(indicator organism)
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
污水生物系统法(saprobien system)
PFU(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
生物测试(bioassay)
指示生物法是指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指示生物(indicator organism)是一些对环境中的某些物质,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生物。通过其所作的反应可了解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起“预警”功能。
指示生物的基本特征:
对干扰作用反应敏感且健康;
具有代表性;
对干扰作用的反应个体间的差异小、重现性高;
具有多功能。
常用的指示生物:紫花苜蓿(SO2),地衣和苔藓(SO2、氟化物),菜豆、烟草 (O3)等。
污水生物系统法是由Kolkwiz 和 Marsson 1909年提出,后经完善的一种用于河流污染、尤其是有机污染的一种监测方法。
由于河流受污染后,在污染源下游的一段流程里会发生自净过程,即随着河水污染程度的逐渐减轻,生物的种类组成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河段将出现不同的物种。
根据生物种类组成将河流划分为多污带、α-污染带、β-污染带和寡污染带。各污染带都有各自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特征 。
亦可用群落中优势种群来划分污染带。
PFU法是用取氨酯泡沫塑料块采集水域中微生物和测定其群集速度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法。1969年由美国弗吉尼亚工程学院和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的Cairns 等人1969年创立的。国内自80年代起将这种方法用于污染水体的监测和评价。
PFU法的原理是岛屿生物学原理,即原生动物集群过程实际上是集群速度随着种类上升而下降的过程,二者的交叉点就是种数的平衡点。达到平衡点的时间取决于环境条件。
PFU法的优点:使监测水平提高到了群落层次,使监测更符合客观事实和真实环境;简便易行。
生物指数法是指用数学公式反映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常用的有:
生物指数(BI)=2nA+nB, n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数, A为敏感种类数,B为耐污染种类数。
污染生物指数=颤蚓类的个体数量/底栖动物个体数量*100
硅藻指数=(2A+B-2C)/(A+B-C)*100,A为不耐污染的种类数;B为对有机污染耐力强的种类数;C为在污染区内独有的种类数。
生物测试又称生物测定或生物检试,是利用生物受到污染物质的毒害所产生的生理机能等变化测试污染状况的方法。
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致突变检测
微核技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进行复制时,如果受到外界诱变因子作用,就会产生一些游离的染色体片断,形成包膜,变成大小不等的小球体,这就是微核。利用细胞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出现的微核来指示环境污染的方法称微核技术。
『陆』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怎么写有范例吗
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方案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
陕西省财政厅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一年五月
一、适用范围
本工作方案适用于我省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中“附件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名单”中的41个县区(见附件2)的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评价。
西安市:周至县
宝鸡市:凤县、太白县
延安市: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
榆林市: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汉中市: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
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 、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
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其中试点县:志丹县、吴起县、镇坪县、旬阳县。
二、组织机构
为指导各市做好考核工作,省环保厅、省财政厅及省发改委联合成立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省环保厅厅长 何发理
副组长:省财政厅副厅长 韩中林
省发改委总工程师 樊维斌
省环保厅副厅长 李孝廉
成 员:省财政厅经建处处长 秦孝忠
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 温志刚
省环保厅监测处处长 李大虎
省环保厅规财处副处长 马占斌
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 黄国全
领导小组下设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考核办),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厅监测处,具体负责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各项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李大虎兼任。
三、任务分工
省财政厅:负责对考核评价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与监督。
省发改委:负责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28个县(区)考核评价工作的过程进行指导与监督。
省环保厅:负责考核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编制从2010年开始每年度的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报告。
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考核评价的技术支持工作,整理汇总和审核各市县区报送的数据资料,编写技术审核报告,协助省环保厅完成考核评价工作。
有关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辖区内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协调组织水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整理和审核。
被考核县域人民政府:按照环保部和财政部、省环保厅要求填报相关数据、编写自查报告,完成县域水质、空气质量监测工作。
四、考核程序
(一)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名单中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县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的自查工作,于每年1月底前向省考核办报送自查报告。
(二)省考核办于每年3月底前将全省的审核报告和审核意见上报环境保护部,同时抄报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汉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联席会议办公室)。
五、2011年工作计划
以2009年为基准年,考核评价41个县(区)2010年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2011年4月20日前:省环保厅联合省财政厅转发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考核办法》。
省环保厅和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参加国家相关培训,准备试点县域生态遥感影像。
省环保厅组织全省7市41县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制订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方案。
2011年4月25日前:被考核县级人民政府按照《考核办法》及《实施方案》的要求,将自查报告(见附件1)、数据资料报所在市级环保主管部门,各市审核后统一报送省环保厅。
2011年4月30日前:省环保厅对省域内被考核县域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对数据质量进行审核,形成省级数据审核表并报送环境保护部。
2011年6月30日前: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于5月15日前完成4个试点县域遥感解译工作。被考核县级人民政府做好迎接环保部抽查准备工作。
六、指标解释
(一)林地覆盖率:指标解释按照国家林业部门概念,数据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供。
计算公式:林地覆盖率=县域内林地面积/县域面积×100%
(二)草地覆盖率:指标解释按照国家农业部门概念,数据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供。
计算公式:草地覆盖率=县域内草地面积/县域面积×100%
(三)水域湿地覆盖率:指标解释按照国家水利、林业部门概念。数据由县级人民政府水利、林业主管部门提供。
计算公式:水域湿地覆盖率=(县域内河流面积+湖库面积+滩涂面积+沼泽面积)/县域面积×100%
(四)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指标解释按照国家农业、国土资源、城建主管部门概念。数据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国土资源、城建主管部门提供。
计算公式: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县域内耕地(水田、旱地)面积+建设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地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县域面积×100%。
(五)坡度大于15度耕地面积:县域内山区、丘陵地区耕地及坡度≥15°的耕地面积。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供。
(六)未利用土地面积:县域内沙地、戈壁、裸地、盐碱地等未利用地面积。由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
(七)SO2排放强度:指单位面积SO2的排放量,单位:千克/平方公里。
计算公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SO2排放量/县域面积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统计数据,县域面积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
(八)COD排放强度:指单位面积COD的排放量,单位:千克/平方公里。
计算公式:COD排放强度=COD排放量/县域面积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统计数据,县域面积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
(九)固体废物排放强度:指单位面积固体废物排放量,单位:千克/平方公里。
计算公式:固体废物排放强度=固体废物排放量/县域面积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统计数据,县域面积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
(十)污染源排放达标率: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包括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达标率。污染源主要是指县级以上重点污染企业,包括国控、省控、市控和县控的重点排污单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指县城、乡镇工业区、开发区等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计算公式: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标排放的污染源数量/区域内污染源总数或县域内污染源监测达标次数总和/县域内污染源监测次数总和
数据来源:数据来自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数据。采用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严格按照地方或者国家颁布的行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规定的项目进行监测,暂时没有针对性排放标准的企业,监测项目按地方或国家颁布的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监测项目由监督管理的环境保护部门确定。未按照《考核办法》要求监测的,未监测频次按不达标次数计算。
(十一)水质达标率:指达到Ⅰ-Ⅲ类水质要求的断面占全部监测断面比例。数据来自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测数据。
计算公式:水质达标率=认证断面达标频次之和/认证断面监测总频次×100%。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测数据。未按照《考核办法》要求监测的,未监测频次按不达标次数计算。
(十二)空气质量达标率:指县域城镇空气质量优良以上的监测天数占全年监测总天数的比例。空气质量评价使用API指数法,用污染物日均值评价。
计算公式:空气质量达标率=优良质量天数/全年监测总天数×100%。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测数据。未按照《考核办法》要求监测的,未监测频次按不达标次数计算。
七、自查报告
自查报告由被考核县级人民政府完成。自查报告包括被考核县域“数据指标汇总表”和“上报指标与2009年指标比较情况的说明”两部分。
(一)数据指标汇总表
数据指标汇总表分为考核指标汇总表和副填报表两部分。考核指标汇总表主要用于计算被考核县域2009年、2010年EI值以及EI的年际动态值(△EI)。数据副填报表作为判别县域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辅助依据。
各县按照各自所属生态功能类型,填写汇总表中特征指标的相关项目。
(二)数据填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1.县级人民政府要认真准备,及时收集相关材料,客观填报数据,编写自查报告,保证数据填报规范性、可靠性及报送材料完整性。
2.县级人民政府填报的数据需具有相关部门(如环保、农业、水利、林业、城建等)加盖公章的证明。数据填报表、自查报告及相关的监测报告、数据提供证明报送省级环保主管部门。对于无法收集或获取的数据,需说明原因。
3.填报数据时须注意数据量纲的转换,避免填报出现差错。
4.副填报表中C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填报表,若为手工监测应逐次填写监测日的日均值,不得填报月均值或年均值。
八、有关考核指标环境监测方案
被考核县级人民政府每年度按照以下监测方案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本县不具备环境监测能力的,应当委托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或市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
(一)环境质量监测
1.水环境质量监测
水环境监测主要监测地表水。
地表水监测以手工监测为主,自动监测作为补充。
(1)监测断面布设 地表水监测断面的设置应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评价县域内至少布设2个监测断面,已有2个水质监测断面(包括国控、省控或市控)的,则按照已有点位开展监测,不足2个监测断面的,应在县域范围内选择最大的河流(水系)和第二大河流(水系)各布设一个监测断面。县域范围内无地表水体的不监测。
(2)监测项目 手工监测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表1的指标(粪大肠菌群指标不监测),并增加流量和电导率项目。
自动监测项目为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7项指标。
(3)监测时间及频次 手工监测每年监测12次,每月监测一次。
自动监测时间为每日的0:00、4:00、8:00、12:00、16:00、20:00时采样监测。
2.空气质量监测
空气质量监测以自动监测为主,尚未具备自动监测条件的采用手工监测或流动监测。
(1)监测点位 已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按已有点位开展监测;尚未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在县城人口密集区布设监测点位,至少布设1个点位,开展手工或流动监测。
(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
(3)监测时间及频次 手工监测和流动监测每月监测1次,连续监测5天;自动监测为每小时监测1次,手工监测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所规定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
3.污染源排放达标率
污染源监测按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有关规定执行,对国控、省控和市控和县控污染源每季度至少监测一次。
(二)质量保证
水、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执行相关的技术规定和标准,建立全程序的质量管理措施。
1.水质监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的有关要求。
2.空气质量监测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194—2005)、《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指南》的有关要求。
3.水、空气监测从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分析到数据审核都有完整的记录,并三级审核,同时建立电子或纸质档案。
九、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工作要贯穿整个考核评价工作。相关参与单位或部门都必须开展严格的质量控制工作。
(一)被考核县域抽查
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开展结果抽查工作。抽查方式包括现场核查、高分辨率遥感核查、以及无人机监测等。重点检查具有以下情况的县域:
(1)与2009年及上一年度相比,报送的指标数据或计算获得的指标发生明显变化的县域;
(2)数据来源不明确,未能提供有效证明的县域;
(3)未能按照《考核办法》或实施方案要求提供数据材料的县域。
(4)工作组织不力,数据填报不规范,存在胡填、乱填嫌疑的县域;
(二)数据搜集质量控制
被考核县域在收集数据资料或组织开展监测时,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规范及规定。各部门提供的数据(如自然生态指标数据),均需有相应部门加盖公章的证明文件;对于SO2、COD、固废等指标数据必须是上级环保部门文件认定的数据;水质、空气质量监测严格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的有关要求,同时从样品采样、流转、分析测试、数据审核、监测报告都有完整的记录,建立电子或纸质档案。
十、县级人民政府数据报送
(一)报送对象:省环境保护厅
(二)报送内容:自查报告、水质、空气质量监测报告、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报告等,以及有关数据提供说明和证明材料(按此顺序装订成册)。
(三)报送时间:被考核县级人民政府于每年1月底前,向所在地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自查报告,由市级环保部门审核后统一报送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四)报送方式:电子版(光盘)和纸版一式两份同时报送。附件: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自查报告
2.陕西省41个县(市)生态功能区类型表
『柒』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方法
(一)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
生态环境监测网站建设是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的基础,基本方法为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站,建立相关数据库,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基础。
监测网站的布设应符合“控制中心—监测站”的构建模式。监测站和监测点的布设远离控制中心,负责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响应控制中心发出的控制命令,及时有效地反馈系统运行的状态。图6-1为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示意图。
生态环境监测站包括地下水式地源热泵、地埋管式地源热泵和地表水式地源热泵生态环境监测站。本书重点介绍地下水式地源热泵和地埋管式地源热泵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方法。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应根据地层结构、当地水文地质特征安置温度传感器、流量计、液位传感器等,长期监测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时项目所在地及其周边地温场、地下水水质、水位动态等的变化情况,对传回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评价各个因素的变化情况。
图6-1 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示意图
监测站点的选择应根据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结合在施热泵项目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并考虑行政区划统一管理以及参考浅层地温能资源适宜性分区特点。典型热泵系统监测点常采用在系统进水、回水总管以及钻孔内安置温度传感器两种方式,监测评价系统所在区域地温场的变化情况。
信息控制中心是整个系统运作的核心,负责收集各监测站、监测点上传的监测信息。监测站、监测点数据通过GPRS或SMS方式传输到终端处理中心,实时动态监测各个监测站和监测点的数据变化规律。
(二)地下水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地下水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目的是监测评价整个热泵系统的换热功效,计量评价系统运行能效,监测评价地下水换热系统在运行时对区域地温场影响情况。由于抽水井抽取的是原始地下水,温度变化较小,所以重点监测评价回灌井周围温度场的变化情况、回灌井停运后温度的恢复情况、抽水井与回灌井相互影响情况,长期对回灌水水质进行监测,评价水质变化情况。
建立一个理想的监测站,需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对监测对象的影响。所以,监测的范围要固定,监测点的数量要适量,监测元件的测试精度要适当。一个理想的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主要开展以下五项监测评价工作:
(1)在水源井总管上安装流量计。在进/出水总管上分别安装温度传感器,长期记录监测数据,用于计算分析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水源的排、取热量情况。
(2)对地源热泵系统的主要设备要安装用电计量装置,评价热泵系统的能效情况。
(3)在回灌井及抽水井中不同深度安装温度传感器,监测评价系统运行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
(4)在抽水井与回灌井之间布置监测点―温度传感器,监测评价它们相互间影响情况。根据不同的地层情况,监测点要布置在地层的主要含水层中,监测点的间距为10m。
(5)在回灌井的周围按一定间距向四周延展布置监测点―温度传感器,可以根据与井孔的距离远近决定传感器布设的疏密,在至少两个方向的测线上监测评价地下水回灌温度对区域地温场的影响。观测点要布置在地层的主要含水层中,监测点的间距为5~10m。
按照以上布置方式,同时考虑到不同深度的水井,监测点的数量为20~50个。考虑到地下水径流的四个方向,监测点的平面布置如图6-2所示。
图6-2 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
由于监测站是用于监测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情况及系统连续运行后地下温度场变化的,所以,建立监测站的前提是有长期稳定运行的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显然只能依托已建或待建热泵项目建立监测站,而且需要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抽水井和回灌井周围都有足够的区域可布置一定的监测点。但是,多数新建或待建的水源热泵系统项目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比如某一个方向上布设观测点(孔),建立简易的热泵系统监测站。
(三)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在换热孔周围的土壤中布置测温元件来采集其温度场,监测评价土壤温度受土壤换热器、地下水流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为土壤换热器的设计及地源热泵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数据。特别是在大型的综合系统中,通过对地温场的监测评价,随时掌握地下地温场的变化,分析冬/夏季取热量与排热量是否平衡的问题,以合理调节各种设备的运行,使系统真正做到安全、可靠、低能耗运行。
建立地埋管热泵系统监测站,同样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监测对象的影响。所以监测的范围要全面,监测点的数量要多,监测元件的测试精度要适当。我们以竖直埋管群监测站为例,介绍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一个理想的地埋管热泵系统监测站主要开展以下七项监测评价工作:
(1)监测评价土壤换热器对周围岩土体温度的影响情况,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水平方向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单孔换热器的影响半径与土层内的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垂直方向的观测拟在分析不同岩土层、不同深度对换热效率的影响。
(2)监测评价埋置的换热孔群对周围岩土层全年温度的影响情况,同样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
(3)监测评价地下水流动对土壤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包括地下水对单孔换热器以及孔群的影响。
(4)通过长期对地埋管热泵系统运行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监测评价地下水流动对土壤换热器周围岩土层夏季蓄热、冬季蓄冷的影响。
(5)在热泵机组进水口及出水口安装温度及流量装置,连续记录热量数据,用于计算分析地埋管热泵系统的换热功效。针对热泵机组安装用电计量装置,监测评价热泵系统能效比。
(6)监测评价岩土体恒温层的深度。
(7)监测评价岩土体冻土层深度。
以上第(6)、第(7)项观测应在换热区域以外布设。
如图6-3所示,需要监测的位置大致可以分为图中显示的中心区、边缘区(含拐角区)两种区域。这些区里除了换热孔本身兼作观测孔外,还有内部孔间、边缘孔间和外侧三类观测孔。作为孔群内部和边缘上的观测孔,建议放在相邻的两孔中间,或对角线的中点上。因为这里是受埋管温度影响最小的地方,或是受两个孔共同影响的位置。它的温度变化可以反映单孔热影响半径相交的情况和管内外实际换热温差的情况。在换热孔中埋放温度传感器,受埋管内水温影响最大,虽埋放容易但监测意义不大。
图6-3中A1~A2为孔群的中心区的孔间观测孔,可以代表热量最不易散发的区域。分别沿深度30~60m(孔深120m的中上部)范围内的两孔之间(中点上)布置观测点―温度传感器,以研究孔群中部不同深度土壤受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的影响。
B1~B4分别为在孔群边缘区和拐角区邻孔之间布设的观测孔,可在中等深度范围布置观测点,这里代表热量较容易散出的地方,以研究埋管群边缘上的地温场受系统长期运行的影响(图6-4)。
C1~C2分别为在距孔群外侧一个孔距处布置的观测孔,代表受换热影响较微弱的地方,用来研究在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外围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另外可在C1,C2孔内分别沿深度0.5m,1.0m,1.5m和2.0m处布置温度测点,以监测岩土体冻土层深度及变化;也可在C2孔内5m,10m,15m,20m,25m处布置温度测点,进行全年的定期(至少每月一次)观测,以了解当地变温带的演化过程。
大型地埋管系统的孔群形状可能较为复杂或有很多片,但每片都不外乎中心和边缘这两种区域。对于边缘区除了线状的和外角的,可能还有内角形的,没必要都设观测孔,只要抓住每片孔群中受热影响最强和最弱的两个区就行了。除了专门的科研,一般没必要在距埋管群边缘更远的地方布设地温观测孔,因为这种季节性应用的热影响半径一般不会超过6m。
图6-3 竖直埋管换热系统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6-4 两孔之间不同深度温度的监测示意图
(四)浅层地温的可恢复性与浅层地温场变化趋势评价
1.从地温的可恢复性评价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
通过长期、大范围的系统监测,可从地温的可恢复性来评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一个连续数年正常运行的地源热泵系统,如果提取和分析它的运行数据,它本身就成为处于生产阶段的群孔热响应实验;如果能得到运行期间的温度影响半径,就可以作为资源评价的继续和换热能力的核实。目前这种资料很少,因为大多数热泵系统没有运行记录,或没有安装计量仪表,使得这项工作无法进行。这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叫开采试验法,它可以是单井或多井长时间的有水位影响观测的抽水试验,是最可靠的资源评价方法之一。
经过连续多个运行季的监测,可以从运行记录中求出该地区浅层岩土单位体积可提供的热量。如果某系统在已知换热强度和总换热量情况下,地温在运行季之前可以与往年同期相同,特别是和运行初年相比变化不大,说明其实际开采量适当。如果有持续变化,说明某个季节的开采量偏大,超出了地层单位体积的承受(恢复)能力,需要调整开采强度或总换热量。用这种以实际运行为基础的计算量可以进一步评价资源能力,指导本地区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工作。这就是通过地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监测得到的浅层地温能可持续利用量。只有在这个开采强度限度内开发利用,地温资源才是可再生的。
2.从地温场的变化评价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
通过长期、大范围的系统监测,可监测评价地温场变化对换热区土壤和地下水中微生物的影响,开展地下水位变化对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环境影响的评价,评价开发浅层地温能的过程中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影响,评价循环介质泄漏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及回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捌』 智慧环保生态系统监测云平台对于保护环境有哪些方面的贡献呢
为了深化生态云平台的应用推广,加快推进环境管理全方位转型,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从去年年底开始,在全省持续开展生态云平台应用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其中,厦门市立足智慧环保平台,综合运用Esri的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技术和ENVI遥感应用解决方案形成的两大典型案例——“厦门市空气质量应急调度指挥系统”和“厦门市隘头潭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管理应用”先后在两轮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展现了该市在智慧环保平台建设方面的突出成效。
上述两个案例的充分应用和推广,正引领厦门市生态环保工作全方位转型,切实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玖』 重庆环投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与工程治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重庆环投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与工程治理有限公司是由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多家具备行业优势的民营资本共同投资创建的一家致力于环境生态保护的全产业链营运管理平台,公司旨在通过环境监测,融合大数据技术,结合物联网技术创新,规划综合治理方案,通过工程建设与营运服务,实现环境的修复、改善。公司经营范围:环境信息系统集成及软件开发、数据服务以及设备研发;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监理、环境保护咨询;水、大气、噪声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及其运维等相关业务。
法定代表人:钱忠明
成立时间:2016-09-14
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00112009030935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投资)
公司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龙溪街道冉家坝旗山路2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