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

发布时间: 2020-11-29 03:38:35

生态移民的概念是什么

什么是生态移民
从导致人口移动的因素来看, 生态移民主要不是由于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变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新地区的开发等经济因素引起,也不是战争、宗教活动等非经济因素等所致;而是由于迁出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 因生态环境因素所致。从移民的目的来看, 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 一方面可以减轻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 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 二是可以通过异地开发, 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 三是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压力, 使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移民定义
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或者修复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而进行的人口迁移,如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的大规模移民。三江之源是中国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地,对广大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生态屏障作用,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个地区生态的退化,采取自然修复的办法,将当地居民移往他处。
生态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当地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如贵州省麻山地区,因水土资源不断流失而呈现“石漠化”(石质荒漠化)现象,当地人民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而不得不迁往他乡。
中国是从2000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的,仅西部地区约有700万农民已实现了移民。
生态移民意义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里约热内卢宣言中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同时,联合国1982大会宣言也指出:“因人类活动而退化的地区应予恢复,用于能配合其自然潜力并符合受损害居民福利的用途”。
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在三峡工程库区5000多公里的库周带(规划库周绿化带2000多公里),库周坝前蓄水175米水位加2米风浪线接20年一遇回水线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之间,除库区搬迁建设的城集镇、工矿企业和后靠的农村移民外,还有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或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区。由于库区贫困区县较多,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人多地少、资源贫瘠、经济落后、水土流失严重是偏远山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重要原因。
三峡生态移民的意义及目的。生态移民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关对策:加强政策研究,依法生态移民;及时规划设计,推进工作实施;注意整合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强化宣传教育,创造舆论环境;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管理职责;科技帮扶发展,促进安稳致富。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移民(以下简称生态移民)是为了保护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确保三峡水库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而进行的移民。进行生态移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建设库区生态屏障带、保护和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证三峡水库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的战略性措施;是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调整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空间转移战略,把三峡库区不适宜人口居住地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区的居民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解决生存条件差、环境恶劣的农民反贫困、走向全面小康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性出路。生态移民对于解决三峡库区人口超载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敏感,快速提高移民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三峡库区城镇化的步伐,促进三峡库区移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三峡水库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建设库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搞好生态移民工作,必须根据三峡工程库区水库管理总体规划纲要及重庆市、湖北省三峡库区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有关规划,及时开展生态移民规划研究工作。
生态移民原则
生态移民坚持自愿原则,并充分尊重民意、民俗。移民新村的建设不但生活条件齐全,而且教育、卫生等均须统筹考虑,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下、富得起来”。具体有如下几项原则:
⑴市场引导的原则。生态移民以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帮助为辅。
⑵群众自愿的原则。生态移民必须自始至终坚持群众自愿,不搞强迫命令。
⑶政府帮助的原则。实施生态移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积极组织协调,给政策,给帮助,充分发挥政府对生态移民工作的领导作用和帮助作用。
⑷资金多方筹措的原则。生态移民资金要多方筹措,实行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受益地区生态补偿,群众自筹相结合,实现多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
⑸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实施生态移民,不搞统一模式,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及群众意愿,采取农业、二三产业、自谋职业、劳务、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安置。
⑹统筹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则。生态移民要全面考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确保生态移民工作逐步实施,稳步推进。
⑺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生态移民要与库区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小流域水土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生态屏障带建设、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等各项治理措施相结合,努力实现人口减载、生态环境治理等多重目标。
⑻属地管理的原则。生态移民必须实行一头落户,属地管理,确保生态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正常有序、安置稳定。
生态移民范围
根据三峡水库管理的基本要求,为保证库区水资源环境安全和水库水质安全,长江三峡库区20个县区市库周区域淹没线上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以下都是生态移民的范围。
生态移民对象
⑴国家规划的三峡库区坝前175米蓄水位接5年一遇回水线上斜坡300米范围内的库周生态屏障建设带,其间的移民迁建区、集中居住区的农村村民不考虑,只考虑5户及其以下的散居农户人均耕园地面积不足0.7亩,耕地质量较差且水利不配套的村民。
⑵库周生态屏障带至第一道分水岭之间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部分村民:一是住房结构差、人均面积少;二是生产条件差,人均耕园地不足1亩,且水利不配套;三是村民子女上小学超过3公里,就医超过5公里的村民。
⑶水库蓄水后成为孤岛,库区规划孤岛上没有纳入搬迁安置的村民,且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村民。
⑷库区少数就地后靠安置质量较差的农村移民。人均耕园地在0.3亩以下,且土地质量差,水利难配套,搬迁后生活水平显著下降的移民,需二次搬迁安置。
规划年限及目标
根据三峡库区实际情况,结合库区移民积累的经验,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为与重庆市、湖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相协调,生态移民建设规划年限为2007-2010年,共4年。
力争经过4年努力,纳入规划的生态移民基本搬迁完毕,库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循环经济有较大发展,移民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三峡库区初步形成城镇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经济繁荣的集镇和农村结构体系,城乡和区域发展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⑵ 生态移民是什么,应该如何补偿

不合理!你应该向有关部门反映,追回更多的补偿金,祝你能够取得满意的结果!加油哦!

⑶ 生态移民的移民分类

分为自发性生态移民与政府主导生态移民。
所谓自发生态移民是指由于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生产、生活困难而不得不离开原居住地到外地谋生的一种迁移活动以及迁移人口。这种类型的移民主要体现了生态移民 的原因。
政府主导生态移民是指政府有组织地把生态恶化地区或自然保护区的人口迁移出来, 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同时兼顾扶贫和提高经济收入的迁移活动以及迁移出来的人口。这种类型的移民, 既体现了生态移民的原因, 也体现了生态移民的目的。如果我们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生态移民的话, 广义的生态移民包括了这两种类型, 而狭义的生态移民就是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 ⑴农业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生态移民有安稳致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
⑵有安置容量的功能转换区或专业功能区;
⑶有就业安置容量或潜力的中小城集镇。 ⑴重庆市库区的长寿、渝北、巴南、江津、重庆城区,湖北省库区的夷陵区等区县的生态移民的农业安置主要采取就地就近安置和在本区县的乡镇内进行调剂安置。
重庆市库区的涪陵、武隆、丰都、忠县、石柱、万州、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区县的生态移民的农业安置主要采取在重庆市内外进行外迁安置;湖北省库区的秭归、兴山、巴东等区县的生态移民的农业安置主要采取在湖北省内进行外迁安置。
⑵重庆市内生态移民外迁的农业安置地初步定为江津、合川、铜梁、垫江、梁平、永川等6个区县;湖北省内生态移民外迁的农业安置地初步定为草埠湖、江汉等国营农场。
⑶重庆市外生态移民外迁的农业安置地,建议通过国务院协调,将其安置在受益三峡工程的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7个省市的国营农场或农村。
⑷进重庆市、湖北省内有就业安置容量或潜力的中小城集镇安置。
⑸有计划有序地组织大批生态移民劳务输出到沿海沿江地区安置。 农业安置主要有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及外迁安置三种安置模式:
⑴集中安置
①建设农村居民点。采取征用、租用、调剂土地等方式,将土地承包给生态移民经营,继续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移民有长期稳定的经营权。
②在国有农业企业安置。国有农林牧场及农垦系统企业占地面积较大,土地产权又属于国家,便于安置生态移民。
③“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国家征用或租用土地后承包给企业,由企业进行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内安置生态移民。国家对开发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计划集中安置约5万人。
⑵分散安置
对生态移民采取插花分散安置。国家通过征用、租用、调剂土地等方式,将土地承包给生态移民长期经营。
根据三峡库区淹没特点和受淹程度,对湖北省库区夷陵区及重庆市长寿区以上区县需要搬迁安置的生态移民,原则上以区县为单位实行就地后靠安置,尽可能在原有行政村基础上,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较少,耕地较多的地方建设移民新居。
计划分散安置约3万人。
⑶外迁安置
对库区生态屏障带及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以下剩余需要生态移民的农户,以及库区孤岛、滑坡避让的农户,通过国务院协调,将其安置在受益三峡工程的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7个省市的国营农场或农村。
计划外迁安置4万人。 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30岁以下的生态移民,经过相关职业培训或技能培训,进工矿企业、商贸、旅游、餐饮等二三产业安置。
计划二三产业安置2万人。
对具有一定市场经济意识及条件或劳动谋生技能的生态移民,可以采取进城集镇自谋职业方式进行安置。通过市政府和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进城集镇经商,这些移民户通过政府引导,利用自身特长,发挥集镇商品集散地的优势,依靠务工经商走上致富道路,以加快小城镇规模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计划进城集镇自谋职业安置3万人。 有计划有序地组织符合条件的大批生态移民劳务输出到沿海沿江地区安置。
计划劳务输出安置2万人。 国家采取适当补助的方式,组织安排符合条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生态移民进入中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2-3年的学历培训或技能培训,使其拥有劳动谋生的技能,靠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自主择业。
计划教育培训后自谋职业安置1万人。

⑷ 生态移民有哪些权益

生态移民主要有生存发展权、社会福利权、公众参与权及财产补偿权等权益。回生态移民补偿机制答的缺陷,特别是对移民非经济成本补偿的缺失、对安置区资源的占用以及其他导致社会不公的因素,是生态移民过程中社会冲突的根源。政府需要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准确定位、注重法制建设以及构建参与与申诉机制,缓解社会冲突和利益冲突,承担相应的政府责任。

⑸ 生态移民和环境移民的区别是什么环境移民包括生态移民吗

环境移民指由于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而引起的人口迁移;其原因包括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退化、环境污染等环境因素。因洪涝、干旱、泥石流、滑坡和地震等灾害性环境事件导致的环境移民称为“环境灾害移民”;因沙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退化引起的环境移民可称为“生态移民”;因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环境移民可称为“环境污染移民”。
环境移民的过程就是人口从人口压力大的区域向人口压力低的区域流动的过程。同时,人口对环境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大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等)的分配也相应的得到了调整。因此,环境移民是指是人口分布结构的调整和环境资源的再分配。
移民若继续破坏迁入地的生态环境,这使得环境移民的输出不仅是人的输出,也是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的输出,环境移民就像环境灾害一样,把恶劣的环境随着移民带到一个个新的区域。例如,在埃塞俄比亚,随着环境移民由北向南的推进,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和贫困也随之向南推进。

生态移民(eco-migration)就是从恢复生态、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出发,把原来位于环境脆弱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使他们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村镇,在生态脆弱地区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生态移民 - 自愿原则
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民意、民俗。移民新村的建设不但生活条件齐全,而且教育、卫生等均须统筹考虑,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下、富得起来”。生态移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物色接受地和解决安置问题。

⑹ 生态移民会得到国家的补助是什么

以灵武县为例,对新规划建设的奶牛、肉牛养殖园区场地平整、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经验收审定后给予一定补助。对流转枣树地的,给予田间灌溉管网设施一次性补助100元/亩。

对批准自打抗旱井的流转大户,经验收审定后给予投资50%的补助,在土地流转期内无偿使用(电费、维护费等个人必须承担的费用除外)。流转协议期满后,自愿放弃土地流转的,所打抗旱井设施归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另行处置。

对在移民区投资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厂的,经审批后,政府解决“三通一平”(机械设备除外),同时对企业生产用电给予0.05元/度补助。将移民地区土地复平、地力培肥、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维护、田间主干道及生产道维修等建设项目给予一定补助。

规划集中连片新建标准节能日光温室,按照室内实际建设面积每亩补助10000元(按照施工进度拨付资金,完成土建、钢架焊接安装后拨付50%,完成作物定植后拨付下余50%)。

(6)生态移民扩展阅读:

2015年,白沙县启动生态扶贫移民工程,至今140多户黎族同胞已经全部完成搬迁。搬到山下,每户村民可以获得一套住房,人均安排10亩橡胶林,每户还提供一个护林员的工作岗位,预计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将从原来的2000多元增加到1.5万多元。

海南生态移民,在坚守生态红线、立足绿色发展基础上,将生活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农村人口适度易地搬迁,按“美丽乡村”标准重建。目前,海南省正在推进涉及11个自然村、541户、2255人的扶贫移民工程,力争3年时间完成搬迁。

⑺ 生态移民是什么

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或者修复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而进行的人口迁移,如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的大规模移民。三江之源是中国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地,对广大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生态屏障作用,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个地区生态的退化,采取自然修复的办法,将当地居民移往他处。

⑻ 扶贫生态移民是什么意思

在西部有一些人是跟随煤矿的开采而定居下来,现在这个地区没有了煤矿,人们的生活又没有其他来源,政府组织他们整体迁移,而且迁移的地方是经过思考和科学讨论后的。
三峡大坝建设的也叫生态移民,但不是扶贫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国仍有261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年人均纯收入668元以下)。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即年人均纯收入924元人民币,贫困人口将达到8000—1亿人。 在这些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中西部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区。他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破坏。

为此,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开始尝试通过移民扶贫。2001年中国又启动了生态移民工程。 2009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确定的第1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当日,在北京召开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发言介绍,国家正着手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制定未来十年的扶贫规划,

即《中国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据了解,新规划将在过去十年扶贫规划的基础上,调整目标、任务和政策重点。在扶贫瞄准对象上,中国的扶贫对象将增加到4000万人以上;在政策瞄准点上,将把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结合起来,各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区域开发将得到强调。

同时,在国家正在制定的“十二五”扶贫规划中,“整村推进”和“扶贫移民”两个专项规划,已经过国家发改委原则同意,该规划制定后,将纳入国家“十二五”基本建设计划中。

⑼ 生态移民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的区别

生态搬迁就是为了保护当地的环境而搬迁。
扶贫搬迁是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消除贫困,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解决温饱和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

⑽ 国家对生态移民补助标准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能使需要安置的移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需要提高标准的,由项目法人或者项目主管部门报项目审批或者核准部门批准。

搬迁费以及移民个人房屋和附属建筑物、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青苗、农副业设施等个人财产补偿费,由移民区县级人民政府直接全额兑付给移民。

农村移民住房,应当由移民自主建造。有关人民政府或者村民委员会应当统一规划宅基地,但不得强行规定建房标准。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