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基流
❶ 生态基流
生态基流就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
❷ 同德水电站为啥停工现在开了吗
青海省同德县的古柽柳林,由于正处于规划中的羊曲水电站库区,当2018年底大坝落成后,古柽柳林将会被全部淹没。
工程公司虽提出移植保护方案,但有专家直言:“大树如果活不了,单计活下来的小树存活率有何意义?”又指当地的土壤独特,强行移植很可能使该批古树全军覆没。
据悉,该片古柽柳林地处海拔2660米以上的河滩潮湿沙地上,面积达78.5公顷,共有树围超过30厘米的666棵柽柳,当中包括了203棵百年古树。然而有内地传媒发现,该片古柽柳将于本月15日开始进行为期半年的移植保护工程,目标在2018年7月前完成移植及后期护养工作。
野生古柽柳林在河滩上已形成独特的生物种群,与当地生态环境成为了一个整体,移植等于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
为进一步做好涉水环境保护督查问题整改,同德县域内水电站生态基流在线监控装置的安装工作于6月中旬开始,现已全面完成了我县辖区范围内8座小水电站的生态基流在线监控装置的安装工作。
现在可随时掌握全县8座水电站生态基流下泻流量情况;
下一步我们严格按照生态基流下泄指标,多举措确保各水电站、水库生态基流下泄流量。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明确目标,细化要求,强力推进,确保任务到岗、制度到位、责任到人;
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求制定水电站生态保护管理制度和生态基流下泄管理措施,按照制度和措施严格执行,实现生态基流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
三是要加强日常监测,实现24小时无间隙监测;四是要规范台账记录,制作水电站、水库生态流量下泄记录台账,安排专人每天做好数据登记,确保台账资料健全完善。
❸ 水库的建设会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一、对气候的影响:
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陆地回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使局答部地表空气变得较湿润,会增加降雨量、导致气温发生变化,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
二、对水文的影响:
水库修建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存蓄了汛期洪水,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干涸,入海口泥沙淤积,造成海水倒灌。
三、另外对水体、土壤、周边渔业等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❹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现状和展望<sup>[5]</sup>
6.4.1生态需水研究是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从理论上讲,生态水文学是继工程水文学、资源水文学和环境水文学之后,水文学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因此,生态需水的研究必将促进生态水文学的发展。从应用上来说,生态需水研究是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
6.4.2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对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生态系统,一般使用最小流量或最佳流量术语,对其他生态系统的需水研究则较少。最小流量或最佳流量只是一个范围,这一范围考虑河流系统恢复和保护的需要,以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实际上,最小或最佳流量与生态环境需水类似,只是生态环境需水比最小或最佳流量有更广泛的内涵,它不只局限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描述,也适用于陆地生态系统。
(2)国外对生态需水的研究始于河流生态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生态需水量(当时称为河流流量需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河道生态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根据河道物理形态、所关心的鱼类、无脊椎动物等对流量的需求,来确定最小及最佳的流量。但大部分集中在所关心的个别鱼类和河流流量关系的研究上。同时还提到了考虑洪泛平原等因素来综合管理河流流量的思想,但未进行具体的研究。另外,在确定河流流量的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90年代以后的研究,不仅研究维持河道的流量,包括最小的和最适宜的流量,而且还考虑了河流流量在纵向上的连接,并充分认识到了洪泛平原流量在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从总体上讲,考虑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其可接受的流量变化。但研究的方向不再局限于河流生态系统类型,也扩展到了其他生态系统类型,但对其他生态系统的需水研究成果较少,仅仅是概念上的描述。此外,管理者和决策者也认识到了生态需水的重要性。
6.4.3国内研究现状
(1)总的来说,国内对生态需水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1988~1998年是对生态需水的认识阶段。1998年之后才真正进入起步性的研究阶段。
(2)1993年由水利部组织编制的“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SL-4592)”行业标准中,根据1987年完成的新疆叶尔羌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将生态环境用水正式作为生态脆弱地区水资源规划中必须考虑的用水类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水资源管理模式只从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的角度来考虑,这种模式忽略了水资源管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3)1998年长江和嫩江的大洪水、90年代以来黄河的频繁断流、北方地区沙尘暴的肆虐、江河湖泊污染等一系列事实,让人们开始认识到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目前,在水资源配置中,生态系统用水配置已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4)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中,专家组指出,生态环境用水的计算应以生态环境现状作为评价生态用水的起点,而不是以天然生态环境为尺度进行评价。因此,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生态环境用水研究的区域应当首先考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区域,如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的半湿润区域。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的形成,推动了生态需水问题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对生态需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其中对干旱区河流系统的研究较为深入。
(5)从国内对生态需水的研究上来看,定性描述较多,机理研究较少;另外,在确定生态环境需水量时,生态保护目标不明确,时空尺度模糊。在确定水生生态系统的需水量时,对水质的考虑较少,不同目标下(维持基流、冲沙、入海水量)的生态需水量重复计算,可操作性较差。
6.4.4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1)尺度转换,特别是尺度放大问题是水文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难点之一。由于下垫面因素、水文参数等空间的变异性,不同尺度的生态需水规律存在差异,而且这种规律不是简单的线性外延或叠加,如何把小尺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大尺度上,理论依据是什么?今后,生态需水的机理、不同尺度研究成果的转化将成为工作重点。
(2)生态需水量是一个变量,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也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密切相关。今后,在对植物和动物的水分需求机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应研究生态系统受水分胁迫最大的时段和在这一时段生态系统对水分需求的特性,合理地计算维持生态系统的需水量,以增加生态需水计算的实用价值。另外,还应该明确研究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加强水量和水质的耦合研究。
(3)流域生态需水研究包括河流水生生物需水、防止河道断流和河道淤积的流量、改善河流水质的稀释用水及维持洪泛平原生态系统的水量等,这些水量是交叉的、重叠的,今后应分别计算和统计各个保护目标下的生态需水交叉部分的相互关系,及不同时间尺度与保护目标之间的关系,为更合理地确定生态水利调度方案提供依据。
(4)在不同保护目标下,建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需水比例评判标准,即建立生态需水与生物多样性、生境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相关联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野外试验的基础上。进而,在不同生态系统、不同保护目标下,实现对生态系统用水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刘昌明.关于生态需水量的概念和重要性[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2,(2):25~29
[2]王西琴,张远,刘昌明.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理论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03,(3):240~246
[3]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47~55
[4]郑冬燕,夏军,黄友波.生态需水量估算问题的初步探讨[J].水电能源科学,2002,(9):3~6
[5]丰华丽,夏军,占车生.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现状和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11):591~598
❺ 世界河道治理经历了哪些阶段,我国河流生态治理现状如何
因人们需求和社会经济环境不同,我国的河道治理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依附自然被动阶段,该阶段基本是在原有自然条件下进行,河流防洪效益不高;与河争地的阶段,该阶段是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修建了提水灌溉、河道治理、堤防建设等工程,但治理方法落后、单一、不科学;经济治河阶段,主要是利用有限的资金进行河道整治以保护耕地、道路设施和排放污废水;和谐治理阶段,在我国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首先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考虑到提高生活品质和创造优美环境,河道治理工程保持了河道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坦白说,我国河道治理理念仍相对滞后,导致了我国的河道系统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防洪能力下降、堤防功能单一、基流减少、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可见,生态水利建设迫在眉睫。
❻ 开采资源评价
地下水的开采资源在数量上等于总补给量减去不可夺取的总排泄量,其中不可夺取的排泄量有两层含义:一是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难以夺取的排泄量,例如无效蒸发蒸腾量、侧向流出径流量、越流排泄量等;第二层含义是指受生态和环境条件约束而不可夺取的排泄量,例如为保证地表生态正常生存而必须存在的蒸发蒸腾量、为保证河道生态而必须存在的基流排泄量、为避免海水入侵而必须存在的侧向排泄量等。
(一)开采资源与外部环境关系
在天然状态下,地下水系统在长期水均衡过程中,补给量基本上全部转化为排泄量。正是这些排泄量维持着下游的泉、地表水基流量和生态用水量(图3-12a)。若将地下水的补给量全部作为可利用量从地下水系统中抽取出来,就意味着夺取了天然状态下向下游的排泄量,可能导致下游的泉消失、地表水干涸和地表植被消亡(图3-12b)。
因此,不能将补给资源量完全作为可采资源量,还要考虑环境约束条件。
图3-12 地下水系统可采资源量与地表水体生态的关系
(据Sophocleous,2000)
(二)可能的约束条件
1)维持河流基流的最低需水量;
2)维持湿地、草场、天然林等生态系统的最低水量(或水位);
3)维持与地下水有关的独特水文地质景观(如月牙泉)的最低水量(或水位)。
在实际评价时,以上各约束条件并不一定同时出现,需要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确定。目前,有关地下水开采资源约束条件中的最低水量尚无统一的标准,需要根据工作区具体情况而定。
(三)开采资源量计算
在平原或盆地区,主要针对浅层地下水开展开采资源评价,而深层承压水因循环更新缓慢,多以消耗储存资源为主。所以,地下水开采资源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浅层地下水。
对于生态或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需要考虑前面所提到的各种约束条件。计算方法:对有条件的地区,最好采用数值法,在考虑前述约束条件下进行评价。对于应用数值法比较困难地区,采用补给资源量减去相应约束条件下的最低难以利用量的方法计算。
对于资料缺乏,难以用数值法或均衡法,而生态环境问题又不突出的地区,可采用以下比较简便的方法。
1)对含水层比较好、开采程度比较高的平原地区,用补给量减去不可夺取的消耗量作为可利用量。
2)在开采和观测历史较长的地区,可采用地下水水位变幅稳定时段的开采量作为可利用量。
3)通过群井抽水实验或较长时间的单井开采抽水实验所取得的开采资源,可作为可利用量指标。
4)在资料较少地区,现状开采量加上规划水源地的可开采量,是可利用量评价依据。
5)用代表性地区取得的开采系数,类比到相似地区计算可利用量。
❼ 流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虽相互联系,但有不同,前者偏重于自然方面,后者侧重污染与水环境容量[1]。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分为河道内需水与河道外需水两大部分。
(1)河道内的生态用水可从河流功能的各方面来分项计算。包括:
——河道基流。根据多年最小径流Rmin与多年平均最小月径流Rmin,a,确定求取Rmin/Rmin,av=α,在只有多年月系列的情况下,河道生态最小基流量用a确定。
——冲沙水量(Rsid)。从河流多年流量与泥沙系列中选择实测大断面与相应的流量、泥沙进行定量。
——河道环境需水量。主要是保持河流水环境容量的需水量,可参照以下方法计算:①Tennant法;②月流量保证率设定计算;③100%保证率最小月流量等方法。
——与河流相连接的湖泊、湿地的生态需水量。前者用设定水位来计算,后者由湿地水量平衡来确定。
——河流生物需水量。综合考虑水量与水质。简单的方法采用历史资料鉴别。
——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是绿化植被的需水量。面积按城市规划计算。
(2)河道外的生态用水。从河道引出的水量,主要是生活与生产用水,过去并未专门提供生态用水的计算,但是河流中的水量来自河道外的流域面积。流域内的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实际要影响汇入河道中的水量。主要是绿化——林草、农田及水土保持(含少量的雨水利用)需用(耗)的水量,可按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规划部门提供)分别在计算河道内、外各种生态系统环境需水的基础上进行汇总。
文献[4]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认为生态需水量是生态系统中客观存在的水量,是水资源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时间变量,随生态系统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生态用水量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它是一个空间变量,根据不同需求,可将生态用水量划分为最大、最小和适宜生态用水量。文中阐述了生态需水量估算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并指出:对于流域而言,生态需水的计算分河道内和河道外。河道外的生态需水量应首次选定天然植被并进行本底分区,然后由区域天然植被生长的年降水量、气温及热量平衡资料结合区域水量平衡算出植被的需水量(文献[1]中也引用了国外Baird等的不同植被蒸腾量的确定与估算)。河道内按不同生态功能计算需水量。二者之和扣除重复才是整个流域的生态需水量。
王西琴等认为[2],根据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影响程度,可以将地表水资源利用划分为4个阶段:①未被人类利用阶段;②合理利用阶段;③极限利用阶段;④过度利用阶段。由此分析得出:①虽然地表水能被人类利用,但是有一个限度。国际上认为,地表水合理的开发利用率应为25%。考虑到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其合理利用率为40%。只有低于合理的利用率,才能保证河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②河道内必须留有足够的水量,以保证水体固有的生态和环境功能。③人类不能无节制地利用水资源和追求河道水体的功利性功能,而必须重视生态系统本身所需要的水,以保证水资源的良性循环,达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河流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功利性功能,如为生产、生活提供用水,为航运、水上娱乐、养殖等提供水域,对水力发电提供能源等;二是生态环境功能,如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对污染物的稀释自净作用,保证河口地区生态系统稳定,以及输沙排盐、湿润空气、补充土壤含水等功能。根据上述分析,河道环境需水是指为保护和改善河流水体水质、为维持河流水沙平衡、水盐平衡及维持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平衡所需要的水量。可以概括为河道基本环境需水、输沙需水及入海需水。三者之间有重合部分,其中基本环境需水包含于输沙需水和入海需水之中,输沙需水和入海需水既有重合部分,又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主要决定于河流的主导功能。河道最小环境需水量是指为维系和保护河流的最基本环境功能不受破坏所必须在河道内保留的最小水量的阈值。河道生态需水是指维持水生生物正常生长及保护特殊生物和珍稀物种生存所需要的水量。如果以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衡量,其相当于水资源利用的第二阶段河道内留有的水量。河道最小生态需水是指维系和保护河流的最基本生态功能不受破坏所必须在河道内保留的最小水量的阈值。如果以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衡量,其相当于水资源利用的第三阶段河道内留有的水量。
事实上,生态、环境需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对生态环境功能的要求越高,则相应的生态需水量也越多,反之亦然。因此,生态(环境)需水不是一个定值。而最小生态(环境)需水是保证生态系统平衡所必须具有的最低阈值。因此,在一定阶段,如果对生态环境功能的要求不变,则最小生态(环境)需水应是一个定值。
❽ 祁连山区环境整治现在进展如何
祁连山区环境整治追踪:117项探采矿项目关停
中国西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祁连山,经过一年多生态环境整改整治,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甘肃张掖段内117项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工人正忙着栽树种草,让原本灰冷的厂区和因开采裸露的地表重新披上“绿装”。
祁连山位于甘、青两省交界处,自然生态系统多样,野生生物资源丰富,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区和生态服务功能区。
2017年以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连续被曝出存在无休止探矿采矿、截流发电、过度放牧、旅游开发项目未批先建等现象,引发社会普遍关注。随后,包括甘肃省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上百人因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被问责。
自去年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以来,保护区内因无序探采矿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问题得到解决,矿区矿点生态环境逐渐治理恢复;水电站生态基流下泄设施和视频监控全面覆盖,保障了河道生态基流足额下泄;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生产经营项目全部退出,核心区农牧民全部搬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张掖段草原基本实现草畜平衡等。
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牵涉利益关系多、施工条件差、技术难度大,是一项艰巨、复杂的长期性工程。
杨树林说,该市将重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对退出保护区的部分矿业权项目和停建在建水电站进行资产核算,进行合理经济补偿。
甘肃张掖还制定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矿业权分类退出、水电站关停退出、旅游设施项目差别化整治工作方案,采取注销式、扣除式、补偿式三种方式推进项目退出工作。
此外,张掖市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启动实施“一园三带”生态示范建设,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设以“一库八网三平台”为主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祁连山和黑河湿地等重点生态区域环境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