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青岛生态

青岛生态

发布时间: 2020-11-29 13:08:16

Ⅰ 青岛市自然生态环境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东经119°30པ″~120°57འ″,北纬35°34཈″~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0654km2,其中市区(含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个区)1102km2,所辖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5市9552km2

2.地形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陷,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8%,洼地占21.7%。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3.水文

青岛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较大河流3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km2以上的5条,即大沽河、北胶莱河、南胶莱河、小沽河、泽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招远市阜山,流经莱西、平度、即墨各市和城阳区,于胶州市营房镇码头村南入海,流域面积6131.3km2,总长179.9km,青岛市境内流域面积4850.7km2,是目前市区汲取径流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水源地。

至2002年青岛市共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21座,另有小(一)型水库73座,小(二)型水库397座,塘坝376座,大小拦河闸167座,机电井7.2万眼,地表拦蓄能力总计为10.2×108m3(其中引黄1.1×108m3)。

二、生态环境

1.土壤环境

青岛地区地形复杂,土壤类型较多,但主要有五大类,即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青岛市土壤总面积82.55×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35%。

2000年青岛地区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40.64×104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6.6%,其中中等水力侵蚀面积占44.2%,中等以上程度的水力侵蚀面积占10.83%。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22.92×104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6.4%;耕地中度水力侵蚀面积9.65×104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8%,占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2.1%。草地水土流失面积880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0.22%。

2000年青岛地区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3885hm2,占国土总面积的0.35%,比1986年减少了4607hm2,但耕地盐渍化面积增加到2085hm2,占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的53.7%。近10年来,由于连续干旱和治理,青岛地区胶莱河谷平原、即墨西北洼、莱西姜山洼地等砂姜黑土已基本摆脱了涝、渍的危害,目前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即墨市的蓝村、王村、温泉、崂山王戈庄、流亭、胶州营房等以及大沽河下游的滨海低洼地区,造成盐渍化土地的直接原因是海(咸)水入侵,如即墨市周瞳河下游、滨海地带的海水入侵,造成大批机井报废,大片良田荒芜。

2000年青岛地区沙化土地总面积714hm2,占国土总面积的0.06%,主要分布于莱西市的孙受及胶河、白马河河床附近以及胶南寨里等地的海滩近岸处,总体危害不大。

2.湿地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青岛的湿地总面积为17.76×104hm2,约占青岛市总面积的16%,是沿海地区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其中面积最大的湿地是胶州湾。青岛的湿地可以分为5类:①海岸湿地,包括青岛湾、金沙滩、即墨的丁字湾、沙子口湾、灵山湾等海湾;②河口海湾,包括胶州湾的河流入海口等;③河流湿地,主要有大沽河、小沽河、洋河等大小河流;④湖泊,主要包括崂山水库、产芝水库等大小水库和池塘;⑤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城阳区的棘洪滩、胶州营海等处,以芦苇丛湿地为主要表现特征。

3.森林状况

青岛市现有林地总面积360122.1hm2,其中有林地面积247404hm2,灌木林地面积3773.9hm2,疏林地面积2550.6hm2,未成林造林地18368.3hm2,苗圃地面积6864.7hm2,无立木林地303.3hm2,宜林地80817.3hm2,辅助生产林地40hm2;另有潜在林地55200.9hm2;林木总蓄积量556.03×104m3;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31.37%。

4.植被

青岛市天然植被较少,多为人工栽培或通过封山育林次生形成的乔、灌、草植被资源。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蔬菜等,主要果树有苹果、梨、桃、葡萄等,主要乔林有松、槐、杨、柳等,主要灌林有棉槐、胡枝子等,此外还有众多草本植物。

三、城市环境质量状况

就各年的三废排放情况而言,总的趋势是逐年增加,自2000年到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增加了20.27×104t,年平均增加5.07×104t;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增加了4924259×104m3,年平均增加1231064.75×104m3;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加了145.49×104t,年平均增加29.1×104t。三废的增加,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荷,但各区的排放情况不尽一致。

从分区的资料看,黄岛区的情况比较严重,各项指标的单位GDP排放量基本居全市之首,应加强重点管理和治理。

就市区城市污水处理厂而言,情况大不一样。各处理厂年度内处理污水的量相差较大,各自的负荷也不同,压力最大的为团岛污水处理厂和海泊河污水处理厂,2004年能力利用在87%以上。据最新资料显示,海泊河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污水处理的要求,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就空气质量而言,情况也大不一样,郊区各区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明显好于市内4个区。

Ⅱ 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与GDP的关系分析

一、青岛市2000~2005年的地质-生态环境隶属度值的确定

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构造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地质环境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及人为环境子系统。

用模糊评判方法来评价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是隶属度函数,即用隶属函数来确定每一个评价指标对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隶属程度。本节采用线性关系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

根据制定的上述指标体系,从基础图件中提取相应的信息,量化形成单因素分区图。这些单因素分区图包括:青岛市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开采现状与开采潜力分区图、青岛市环境地质问题及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区图、青岛市地壳稳定性评价分区图、青岛市地貌类型图、青岛市岩土体工程地质分区略图、青岛市植被分布图、青岛市地下水质量分布图、青岛市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山东半岛地质灾害易发区图等。在这些图上提取部分指标数据,再从青岛市统计年鉴上找出部分指标数据,本节所进行的地质-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在以上基础上将评价区划分为2664个2.0km×2.0km评价单元,根据统计数据计算方法如下:

1)对所有单元进行编号;

2)利用C++对隶属度函数进行编程,计算出隶属度函数的值,确定模糊矩阵(纪爱华等,2006);

3)利用matlab计算软件对模糊矩阵和权重矩阵进行计算(谢花林等,2005;黄润秋,2001;韩再生,2003;黄润秋等,2002;孙叶等,2001);

4)得出单个单元的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等级。

二、地质-生态环境与GDP的关系

由于目前没有完善的核算绿色GDP的方法,本节也是将地质-生态环境与GDP的关系作一个探索性的研究,利用上面的评价方法得到青岛市2000~2005年的地质-生态环境隶属度值。

由分析可以看出,青岛市的地质-生态环境损益度与人均GDP成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目前青岛市的地质-生态环境与GDP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依赖性,人均GDP增长了,地质-生态环境损益度也在增长。

2000~2005年人均GDP以年均41.2%的速度增长,但地质-生态环境损益度也以9%的速度增大,2001~2002年生态环境损益度的变化比较平缓,曲线的斜率比较小,只有0.047,但2003~2005变得越来越陡,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达到了0.062,表明损益度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后果将会很严重。所以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利用和保护好地质-生态环境,不能以牺牲地质-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低质量的短暂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为充分体现青岛“山海城”的特色,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合理开采地下水。超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海(咸)水入侵的主要和直接的原因,因此合理开采地下水是防止海(咸)水入侵的重要措施。需据补给资源量决定开采量,可在一定期限内调用部分储存资源量,但应在短期设法尽快给予补偿,要避免长期超采,控制降落漏斗扩展,划定近海地带开采边界,严禁在入侵前缘与漏斗边缘之间过渡带超量、超深取水。

2)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在生态工业发展方面,构建生态产业网络,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理论,促进生态工业园建设。在生态农业方面,积极推广有机肥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饮用水源区内严格限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3)水土流失治理。以水源地、入海河流干流为主要控制对象,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对平度、莱西、胶南、胶州、即墨五市和崂山、城阳、黄岛三区的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强度较大的区域,或位于水源地汇水区内的中强度水土流失区进行重点治理。

4)产业结构调整。依据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以市场为导向,由政府引导,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能源、资源、物质的梯级利用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进行一、二、三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循环经济建设,建立起产业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生产高效的产业体系。

5)产业发展布局。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以“东抑、西移、北改、南优”为布局原则。严格控制制造业向东部扩张,在城市西部形成青岛市新的经济重心,把城市北部作为中心城市工业转移的主要空间,优化南部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商业、金融等服务业。

Ⅲ 青岛市生态环境保护局网站哪个板块下载标准

具体他网站有一个内部搜索功能,你可以在这里边搜索你想要的标准

Ⅳ 青岛市资源开发与地质-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一、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结20多年来青岛市地下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和体会,结合青岛地区的具体自然条件和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青岛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以下几点方案:

1)地表水、地下水并重;

2)合理调配、节约用水;

3)合理利用地下水储存量;

4)增大天然补给量;

5)防治污染。

二、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从青岛地区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现状出发,结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利用和保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使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以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平衡,以便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青岛地区的土地资源规划可分为工业城镇区、开发区及工业园、农业区、对外交通用地区、旅游度假区及海水养殖区,现从地质环境角度,对各类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简述如下:

1.工业城镇区

工业城镇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城镇规模不宜过大,人口规模要适当控制,生产、生活用水应以引客水和本地开源节流相结合。

2)严格控制企业排污,加大治理力度,尽量减少排污对土壤、水体等环境造成的环境污染。

3)耗水量较大的工业项目应尽量安排在远离青岛市区和距离水源较近的城镇地段。

4)地势低洼地段应考虑防风暴潮和洪水的侵害。

2.开发区及工业园

开发区及工业园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开发区及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较为严重,植被缺乏,对自然风貌影响较大,建议加强绿化及建造人工景点,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2)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应注意道路边坡、原有采石场边坡及建筑基坑和场地边坡的稳定性,防止崩塌、滑坡的发生。

3)严格控制企业排污,尽量减少对土壤、水体等环境的污染。提高海水利用量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3.农业区

农业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农业布局应合理配置,结合当地土地资源状况,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

2)尽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严禁使用高残留的剧毒农药,提倡使用有机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既可使农业高产、丰产,又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

4.对外交通用地区

对外交通用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地形坡度较陡的岩质岸区,应注意软弱结构面和边坡的稳定性,防止崩塌、滑坡的发生;海相淤泥质土发育地段,不宜作为建筑物天然地基,应进行适当处理。

2)地势低洼区应注意防范风暴潮和洪水的侵害。

3)沿海咸水区应注意防范海(咸)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侵害。

5.旅游度假区

旅游度假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严禁在规划区内采石、采砂,关闭已有采石、采砂场,加强复垦、植树造林,保护自然风景资源。

2)详细调查区内危岩体分布情况,防止产生岩体崩塌与滑落。

3)生活垃圾、污水、旅游垃圾应集中处置,减少旅游污染。

6.海水养殖区

海水养殖区主要位于沿海滩涂地带,均处于高潮滩分布区,地势平坦,海水盐度适中,营养丰富,溶解氧含量较高,污染轻微,地形和底质条件优越。海水养殖区的开发与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养殖区及附近应杜绝污染源的存在,防止海水污染。

2)养殖区应避开河流河道,以免影响汛期行洪。

3)预防风暴潮及洪水侵袭。

4)养殖区距离海岸不宜过远,尤其在砂层分布区不宜修建养殖区,以免引起海水倒灌。

5)养殖区与旅游度假区应统一安排,合理规划,以免影响整体结构。

三、矿产资源开发应预防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青岛市石墨矿储量居山东省之首,另有金矿、花岗岩、大理岩、建筑用砂等,以露天开采为主,主要分布于莱西、平度等地。露天采掘矿坑及堆土,除占据大量土地破坏植被、地表形态外,严重的甚至引起工农业争地的矛盾,露采排土增加了地面的水土流失量。据有关资料分析,采区比未采区水土流失量增大约1000倍,由于机械排土能力差,还易产生滑坡和岩崩。

1.复垦

露天开采严重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生态平衡,矿区复垦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农业种植、植树造林等,还可用于养鱼,实现山地农业结构的立体布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杜绝各自为政,进行综合治理,这是解决工农业争地矛盾的好办法,是重建生态平衡、控制水土流失的重大战略措施。

至2000年,青岛市历年采矿占用土地总面积1830hm2,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尾矿产生,今后要注意将尾矿作为矿坑的充填物料进行复垦造田,对已有的尾矿山(堆)要推平覆土,恢复耕种或造林绿化、杜绝新的尾矿堆出现,将单纯的排尾系统改造为排尾覆田系统,变害为利,形成良性循环,但对面积、深度较大的矿坑也不必过分强调复垦,可进行修整用以发展渔业或旅游业,还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2.严格控制矿山排污

青岛地区的矿山企业虽然规模、总量不大,但分布比较集中,大多集中分布在莱西、平度等地,矿山污染、侵占耕地、过度开发等现象日益严重,为防止或减少污染,首先要严格管理,严格控制工矿企业的发展规模,对矿山污染大户应限期达到排放标准要求,严格执行有关矿产、土地管理法规,工矿企业的新建、扩建,都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切不可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

3.确定合理的排水系统

大气降水、地表径流与矿坑、矿渣堆的关系是影响水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露天采矿,防止地表径流流入采场显得尤其重要,要采取好防渗、排水措施,设立专门性的排水系统。对已停采的矿坑,应采用封闭的方法,进行密封处理,不使地表径流进入矿坑,阻止或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4.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

为了减少尾矿石堆放对矿山环境的影响,要充分利用尾矿石,在各种可能的利用途径方面进行研究,推广、开发新的利用途径,除用于铺路材料、制造建筑材料的原料(如预制件、砖瓦等)外,还可在化工、机械行业利用方面进行综合利用研究。

5.崩塌预防

露天采矿区山体的开裂以致崩塌破坏,影响到地表山体的稳定。露天开采塑造了边坡,随着开挖的深度不断增大,严重地破坏了地应力的自然平衡,可导致人工边坡的变形、破坏和滑移。露天矿边坡破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沿具有明显滑面的边坡失稳、破坏;二是蠕变坍塌变形直至破坏,这首先是产生裂隙,然后边坡上的岩体发生倾倒破坏、膨胀,局部出现滑移,最后导致崩塌,其发展的危险程度随开挖加深而加剧,严重的甚至导致滑坡、渣石流。为预防崩塌的发生,首先应查明矿区及附近的地质条件,特别是要查明软弱结构面的性质、产出状态以及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有预防地进行开采;再就是在开采过程中要使边坡坡度做到经济、合理、可行,以防边坡产生蠕变破坏。

四、地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对策

青岛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环境地质问题较多,不同地段影响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问题也不同,为了确定切实合理可行的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根据不同地段存在的主要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将青岛地区划分为3个大区,即重点保护区、治理保护区和重点治理区,进一步划分为7个重点保护亚区、7个治理保护亚区和5个重点治理亚区。其中治理保护区和重点治理区保护对策如下:

1.治理保护区地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对策

治理保护区为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中等—较差区,分布于重点保护区和重点治理区的中间地带,主要位于胶莱盆地和山前平原区及部分低山丘陵区,根据存在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不同划分为7个治理保护亚区,分别提出治理保护对策。

(1)崂山东南部崩塌治理与旅游资源保护亚区(Ⅱ1)

该亚区位于崂山东南部中低山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该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表切割深度较大,坡度较陡,在风化作用、水流动力影响下,具有潜在的崩塌等环境地质问题。该亚区的治理保护对策是在景点建设时应注意潜在崩塌的危害,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减少旅游污染等。

(2)大泽山外围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保护亚区(Ⅱ2)

该亚区位于平度、莱西北部大泽山外围,呈环带状,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较差。该亚区分布有石墨、金、花岗石、大理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形成了较多采矿坑、矿渣堆,为潜在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采选矿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水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该亚区的治理保护对策是规范采矿采石点,矿区复垦植树造林,严格控制矿山排污及开展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等。

(3)北部平原农业生态治理保护亚区(Ⅱ3)

该亚区位于大泽山外围山前冲洪积平原、莱西—姜山—太祉庄—马店—胶州及河套—楼子疃一带剥蚀堆积准平原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该亚区内植被以农作物为主,冲洪积平原部分地段地下水遭受污染,地下水质量稍差,局部剥蚀堆积平原区有少量采矿采石坑及高氟区分布。该亚区的治理保护对策是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高氟区宜引用客水等。

(4)大沽河下游西侧地下水高氟治理保护亚区(Ⅱ4)

该亚区位于兰底、郭庄—北王珠一带,地处平度南洼东段、大沽河中下游西侧,地貌类型属冲洪积平原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该亚区内植被以农作物为主,地下水中含氟量较高,地下水质量较差。该亚区的治理保护对策是引用客水资源,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等。

(5)小珠山、铁镢山外围自然生态治理保护亚区(Ⅱ5)

该亚区位于胶南及胶州的小珠山、铁镢山外围和即墨店集—王村丘陵残山及山前冲洪积平原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该亚区存在少量采矿采石坑,冲洪积平原区部分地段地下水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质量稍差。该亚区的治理保护对策是关闭采矿采石点,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复垦植树,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等。

(6)青岛城郊地下水污染治理保护亚区(Ⅱ6)

该亚区位于青岛市城区、高科园及李村—城阳—即墨一线,地貌类型属丘陵残山、剥蚀堆积准平原和山前冲洪积平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该亚区多为城区建筑所覆盖,地表水、地下水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区外围有少量采矿采石坑。该亚区的治理保护对策是严格控制各类企业的排污,将已关闭的采石坑复垦植树,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等。

(7)滨海地带地下水资源治理保护亚区(Ⅱ7)

该亚区位于各个河流的下游沿海地带,从胶南、黄岛、胶州到城阳一带及金口—王村附近,地貌类型属滨海冲积平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较差。该亚区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为地表水、地下水均有一定程度的污染,距离海(咸)水区较近,地下水开采易引起海(咸)水入侵。该亚区的治理保护对策是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严格限制或杜绝地下水开采等。

2.重点治理区地质-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重点治理区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差区,主要分布于工作区西北部的平度市西部、滨海地带海(咸)水入侵区,根据其存在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不同划分为5个重点治理亚区,分别提出不同的治理对策。

(1)胶州湾北岸滨海地带海(咸)水入侵重点治理亚区(Ⅲ1)

该亚区主要位于胶州湾北岸及大沽河下游地带,地貌类型属滨海平原。该亚区多为原生咸水区和海(威)水入侵区,近海地带地表多分布有盐田,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较重。该亚区的重点治理对策是合理开采地下水、引用客水资源、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扩建地下截渗墙等。

(2)大沽河中上游孙受-朴木段地下水污染重点治理亚区(Ⅲ2)

该亚区位于大沽河中上游孙受-朴木段沿河两岸,地貌类型属冲洪积平原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较差。该亚区内地下水污染是最重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大沽河接收上游莱西市和沿途各乡镇排放的污水,并通过河床渗漏补给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较重。该亚区的治理保护对策是严格控制莱西市及沿河各乡镇企业的排污、加大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等。

(3)平度南洼地下水高氟、漏斗重点治理亚区(Ⅲ3)

该亚区位于北胶莱河东岸,平度市蓼兰、中庄及周围地区,地貌类型为山前冲洪积平原。该亚区地下水含氟量高,地方性氟中毒症明显;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平度南洼降落漏斗,这是青岛地区现有的唯一降落漏斗;该亚区部分地段还存在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潜在矿山地质灾害和潜在沙化。该亚区的重点治理对策是引用客水资源,严格控制企业污水排放,严格控制矿山开采,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等。

(4)平度明村七日潭矿山地质灾害重点治理亚区(Ⅲ4)

该亚区位于平度市明村—张舍—灰埠一带,地貌类型属剥蚀堆积准平原,局部有剥蚀残山。该亚区石墨矿比较丰富,并有大理石矿、萤石矿等,由于矿山开采造成该亚区矿坑、矿渣堆密布,植被、山体破坏,并伴有地下水污染,为潜在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该亚区的重点治理对策是规范采矿点、矿区复垦、严格控制矿山排污及开展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等。

(5)平度灰埠-新河重点治理亚区(Ⅲ5)

该亚区位于平度市灰埠—新河及以南沿北胶莱河东岸一带,地貌类型属冲海积平原区。该亚区原有淡水资源比较贫乏,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咸水入侵,并伴有地下水水质污染。该亚区的重点治理对策是合理开采地下水、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等。

Ⅳ 青岛市生态环境分析与生态市建设

一、青岛市生态系统分析

1.青岛市生态系统的特征及总体框架

(1)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

1)海陆交互作用,生态敏感性强。青岛市陆地总面积107×104km2。海岸线总长730km。港湾众多,海陆交互作用强烈,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很强。

2)生态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青岛是低山、丘陵、平原交错,生态功能互补性强。湿地生态系统面积较大,且类型多样。此外,河网系发育良好,成为海陆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廊道。因此生态系统优化协调的潜力较大。

3)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大。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水热资源充足,水热同季,生物活动频繁,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潜力较高。

4)人类活动强烈、景观破碎性严重。青岛市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自然生态景观破坏严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丧失严重(谢花林等,2005)。

(2)海陆生态系统总体构架

海陆两大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维持着青岛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山地和丘陵形成陆地的基本构架,是陆上物质的主要来源,即是重要的水土保持区域。陆上河流和近岸地区是海陆相互作用的重要通道,也是海洋与陆地的物质交流网络。河流三角洲、海湾和潮间带湿地区是维持海陆两大生态系统能量交换、保持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的生态敏感区。

(3)海陆通道与重点生态区

大泽山、大小珠山地区和崂山是青岛市重要的陆上物质来源区,构成青岛市重要的陆源生态区。大、小沽河是青岛市具有大尺度空间范围的海陆物质交换通道,几乎贯穿全市,其次是胶莱河及其支流。近海海域、潮间带湿地和河流三角洲是陆上物质汇集区,构成本区重要的海汇生态区。因此,陆上重要的陆源区、物质交换通道和海汇区是需要保护的重点生态区。

2.青岛市的主要生态问题

1)海陆交互地带的丧失;

2)生物多样性减少;

3)河湖萎缩;

4)水土流失加剧。

二、青岛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市建设

1.青岛市生态系统持续利用

地理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是城市演化的保证。这二者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维持正常运转的各种物质与能量,并使其在城市内良性流动,而且还容纳、消减城市系统产生的废弃物,减轻城市压力。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结合多元的城市自身系统交互作用为城市发展创造了优美的环境条件和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是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致使原有生态平衡遭受破坏。这种影响已经渗透、影响、危及到了产业体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因此,需要科学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特征,合理地管理区域生态系统,确定其发展的方向。生态系统管理正是管理者与科学家之间的桥梁,可以实现生态系统多个产出目标及其整体性(或可持续性)。运用生态系统管理的相关理念,青岛市区域生态系统持续管理的对策建议如下(谢花林等,2005):

1)维护和强化区域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2)保护和恢复区域湿地生态系统;

3)以循环经济理念推行工业生态化策略;

4)进行基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5)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工程;

6)实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总之,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与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以自然要素为主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区域中的发展与保护应受到重视,因此,区域空间的生态系统管理要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善调整,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有害冲击,同时应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促使系统结构完整多样,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规模和空间关联。生态系统管理在我国尚处在探索阶段,这里以青岛市为例初步探讨了区域生态系统持续利用管理的框架和对策,但区域生态系统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青岛生态市建设规划

(1)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1)优势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明显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经济基础、稳定的社会保障;扎实的工作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本底。

2)制约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还相当大,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青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3)形势与任务:“大而强、富而美”宏伟目标的构想,为青岛生态市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生态市建设是青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青岛提高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规划目标与规划实施战略部署

为加快生态型城市建设步伐,青岛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列为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科学规划生态市建设,确立了三步实施目标。第一步:2007年以前,完成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解决对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使生态市建设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第二步:2008~2015年,用8年左右时间,使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态型产业体系初见规模,基础设施和生态法制建设基本完善,形成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良性生态系统。第三步:2016~2020年,全面实现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城市布局结构,具备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和污染预防控制系统,环境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

(3)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区划分为“三区一线”,即山区丘陵结构性控制区、环胶州湾及两翼沿海产业重点发展区和中部平原生态农业发展区3个一级区,一线为海岸线。二级区划将3个陆域一级区划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性利用区、引导性开发区和建设开发区;将近岸海划分为开发利用区、治理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特殊功能区、预留区。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的基础上,将青岛划分为11类、53个三级区。

(4)其他

1)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2)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3)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4)人居环境体系建设。

5)可持续发展安全体系建设。

6)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7)重点建设项目。以规划近期为重点,开展10项重点综合建设项目,包括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胶州湾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崂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中心城市自然生态体系建设项目、区域自然生态体系保护与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项目、水库水源地面源污染防治项目、采石场恢复治理项目、小流域水土流失控制恢复项目、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生态工业示范项目。

Ⅵ 青岛海芙特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青岛海芙特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于2005年3月注册成立,是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融通达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三方合作成立的一家生产经营“海芙特”牌水产养殖用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水产增氧剂,绿色环保水产饲料及海参养殖生态宝的研究开发。青岛海芙特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海芙特生态宝、海芙特海参保苗生态宝、海芙特海参饲料、海芙特增氧剂,海洋红酵母,成参颗粒料,海蜇饲料,贝类饲料,马尾藻粉,鼠尾藻粉,扇贝粉,蛎壳粉,鱼粉,诱食酵母粉,螺旋藻粉等海芙特公司在2007年获得绿色采购环保产品证书。证明材料来自青岛新闻网。海芙特公司生产的“生态宝”被青岛市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证明材料来自农化市场十日讯。
法定代表人:乔政锋
成立时间:2005-03-22
注册资本:3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7021301802455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青岛市李沧区四流北路78号

Ⅶ 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青岛市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一)青岛市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1.矿山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青岛地区的矿产主要以非金属矿为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石材、砂类,包括花岗岩和大理岩及建筑用砂,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崂山、大泽山、小珠山等地,大理岩则主要分布在平度、莱西等地的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下游地带;另一类是石材以外的非金属矿,种类比较多,分布也比较广,但以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的石墨为主。金属矿产分布较少,以金为主,主要产在平度、莱西等地。

矿石环境地质问题主要由采矿造成,包括对植被和农田的破坏、雨季引起的渣石流及水的污染,采空区的崩塌、积水、矿山简易道路引起的滑坡、采矿、采砂对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等。青岛地区最为重要的矿石环境地质问题是采矿对植被和农田的破坏、矿区排污对地下水的污染,以平度石墨采区、莱西一带最为严重。

2.崩塌

青岛地区的崩塌主要指岩体的崩塌,多发生在崂山、小珠山、大泽山等地势陡峻地带,该区险石林立,断裂带纵横切割,裂隙发育,风化强烈,组成山体斜坡的岩体被若干组结构面切割成规模不等的多面体,在重力、地表水、震动作用下,岩体发生失稳快速下落,有岩块滑动、崩落、坍塌等不同方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开山辟路、工程建设及废气的采石场,破坏了山体边坡地应力的自然平衡,加大了崩塌隐患,在每年的雨季,大小不等的岩体崩塌、滑落时有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公路交通及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3.地裂缝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地质现象,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

1983年9月中旬一场大雨过后,青岛市城阳去仲村西北沿青———即公路东侧10多米处发现一条走向25°,长80m、宽约0.3~0.4m、深度大约1.5m的地裂缝,该地裂缝始于1981年初,后于1982年7月及1983年9月两次出现,均发生在雨后,并逐次有所延长。

4.滨岸侵蚀

青岛地区由于绝大部分海岸是基岩海岸,侵蚀灾害主要发生在局部沙质海岸部位。众所周知,沙质和粉沙质海岸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前些年海岸带地区的无计划开发,特别是无限制的掠夺性挖沙给沙质海岸环境带来一系列的灾害。如青岛流清河一带的挖沙,使海岸侵蚀加剧,波及公路桥梁安全,迫使公路内迁。

(二)青岛市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青岛地区主要地方病为斑龋病(氟斑牙)及氟骨病,属生物地球化学疾病之一,这主要是由于长期饮用氟含量高的水及食用含氟高的粮食、蔬菜,使过量的氟积存在体内导致,而其中饮水是人体氟的主要来源,约占总量的65%。青岛地区的氟病发病区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中下游西岸至胶莱河之间的山前冲积平原低洼地区,氟含量最高区在平度市中庄镇西北一带,最高为国家标准饮用水标准的13.75倍,为高氟病重点防治地区,另外在莱西市夏格庄、姜山镇、即墨太址庄等地附近也有零星分布。

高氟区地形主要为平缓或封闭的盐碱低洼区,上覆第四系粉质黏土中普遍夹有不规整的钙质结核层,含氟量较高,底部基岩为白垩系清山群和王氏群碎屑岩类,氟含量达(545~600)×10-6,且易溶系数高。

高氟区地下水特点为:地下水径流交替缓慢,偏碱性,pH=7.5~8.3,阳离子中Ca占主导地位。

2.人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海(咸)水入侵

青岛地区的海(咸)水入侵,主要发生在地下水比较丰富、开采集中、开采量大且靠近海(咸)水的地区,也有因改变耕作方式或沿海滩涂开发不当造成的。

(2)区域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水质污染是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发生不利于人类生活或生产的变化,其结果造成原本紧缺的地下水资源无法利用或因处理被污染的地下水而造成用水成本提高和资源浪费。地下水循环速度慢,一旦污染很难恢复,因此预防和治理地下水水质污染非常重要。

选取能够代表青岛地区地下水水质污染状况的Cl、SO2-4、矿化度、硬度、NO3、NO2、酚、锰等指标,进行地下水水质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小沽河上游补给区为金矿和石墨矿集中分布区,工业污染比较严重,再加上农业污染,水质曾严重超标,近几年通过治理整顿,污染势头得到控制;支流大沽河主要受莱西市排污影响,经过污染治理,Cl有下降趋势,但水质仍然超标,如孙受-朴木段;大沽河下游、白沙河-城阳河下游、张村-李村河、洋河、漕汶-岛耳河及王戈庄河下游主要为城镇工业污染及海水入侵,尤其近年的城市规划多将该处划为工业辐射区,随经济、城镇的发展,污染速度较快,主要超标组分有Cl、SO2-4、NO3、矿化度及总硬度、酚、锰等,急需加强整治,遏制污染加剧趋势。

(3)地下水降落漏斗

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会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青岛地区现存主要的地下水开采漏斗位于平度市南洼区,漏斗中心位于蓼兰-中庄附近,主要由蓼兰新华造纸厂超采和农灌超采引起。平度南洼漏斗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渐发展起来的,80年代以来,干旱持续时间较长,使地下水长期处于采大于补的状态。该漏斗在长时间中面积有扩有缩,基本在多年调节允许范围内,不是在无限扩展。该漏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工农业开采,漏斗呈箕形向胶莱河扩展并延至高密市境内,其主要特征为:漏斗发育处于多年调节允许范围,且范围较小,深度较浅,另外距离海岸较远,由此带来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地下水资源减少,取水深度及难度加大,大批浅井报废,易引起地下水测向径流污染。

2002年平度南洼漏斗现状是:枯水期漏斗面积146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2.03m,最低水位标高-1.56m;丰水期漏斗面积199.7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2.94m,最低水位标高-2.37m。总的来看,平度南洼漏斗现状处于收缩期,是蓼兰新华造纸厂停产、开采量减少、区域地下水径流向西补给的必然结果。

(三)青岛市的生态环境问题

1.植被发育情况

青岛地区的植被按其发育程度、种类可分为密林区、一般林区、稀疏林区、农田植被、沼泽植被、裸岩植被及其他植被等。

2.水土流失

(1)土壤类型

青岛地区的地形复杂,土壤类型较多,但主要有五大类,即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青岛市土壤总面积82.55×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35%。

(2)水土流失现状

2000年青岛地区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40.64×104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6.6%,轻、重、中等水力侵蚀面积占10.83%。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22.92×104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6.4%,耕地中中等水力侵蚀面积9.65×104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8%,占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2.1%。草地水土流失面积880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0.22%。

3.农业污染情况

2000年青岛地区耕地面积为54.6×104hm2,农药施用总量达7451t,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药18.7kg。化学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使用量最大、施用面积最广、毒性最高的一类有毒化学品,如此高的施用强度,使青岛市不少地区地下水受到污染,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的平衡,农林病虫鼠害的天敌资源被大量灭杀,农产品品质令人担忧。

本次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共采集地下水农药污染样品40件,测试项目为有机氯的六六六、滴滴涕两项指标和有机磷的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乐果、马拉硫磷4项指标,测试结果表明青岛地区地下水农药污染主要分布在大沽河、白沙河、洋河流域,以有机氯污染为主,尤以滴滴涕最为严重,检出率高达22.5%,超标率达15%,最大超标倍数达80倍。

4.污废水及垃圾排放

青岛市工业废水主要污染源排放区域为李沧区和四方区,主要行业为电力、化工、食品、造纸等。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最大,其次为氨氮、石油类及挥发酚、氰化物、砷等。

青岛市饮用水源区范围内有众多的工业污染源(包括中、小企业),排放工业废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水源区的有70多家,年排废水500多万吨。排放污染物及废水量进入水源区最多的是莱西市的工业企业,废水量占总量的70%,纳污最多的水源地是大沽河干流江家庄以下河段,其次是小沽河、白沙河水源区内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较多,全市生活污水中直接进入饮用水源区的为170多万吨/年,占总量的1.2%,其余污水就地排放蒸发或渗入地下。

青岛市区地处胶州湾东岸,南临黄海,市区工业废水经处理后或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大部分直接或间接进入胶州湾,少部分排入黄海或莱州湾。

随着青岛市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2001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25×104t,较上年度有所增加。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采取填埋方式,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二、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根据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特点和要求,制定较为详尽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和人为环境3个系统,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植被发育程度、森林覆盖率、平均降水量、地下水富水性、水土流失问题、海水入侵、面源污染问题、岩土体类型、地壳稳定性、地下水污染状况、斜坡环境变异问题、矿山环境问题、人口密度、耕地面积比例、地下水开采程度、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等具体指标。

本次评价范围以青岛市地质图作为底图,将评价区域划分为2765个2.0km×2.0km评价单元,对每个单元根据相应指标进行赋值评价。

上述指标赋值的方法有3种:一是根据实测结果得来,如地下水富水性、地下水开采程度等;二是根据统计计算得来,如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等;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对Ⅰ、Ⅱ、Ⅲ、Ⅳ类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别用1、2、3、4标度。

2.评价模型与计算过程

评价模型仍采用神经网络BP模型,参照分区指标,确定40个样本(单元)为学习样本,输入指标18个,输出层神经元1个,隐层神经元1个,隐节点数20个,最大总误差为0.01,最大个体误差为0.001,训练次数只需200次即可,正常系统误差为0.00996,得到的结果要求保留小数点后6位,系统收敛情况很好。样本学习结束之后,就可以判断其余样本的归属问题,根据输出结果,判定某一样本属于哪一类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区。整个计算根据神经网络的BP模型,由计算机完成。根据该模型的计算结果,编制青岛市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图(图14-5)。

3.评价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青岛市分Ⅰ、Ⅱ、Ⅲ、Ⅳ类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区,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8%、25.6%、36%和10.4%。

1)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区(Ⅰ类区):分布在青岛中东部崂山中低山区,北部大泽山低山区,南部的低山丘陵,莱西北部丘陵等地区,占全区面积的28%。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植被发育,一般无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少量崩塌点,采矿、采石坑少,局部有轻微的水土流失,地下水质量为Ⅲ级,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不大。

2)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区(Ⅱ类区):分布在中北部冲洪积平原、剥蚀堆积准平原的大部分地区,胶南市东南地区,青岛市区周围等地区,占全区面积的25.6%。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植被比较发育,一般有较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有少量采矿、采石坑分布,地下水质量为Ⅲ-Ⅳ级,有地表污染源,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较大。

图14-5 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区

3)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区(Ⅲ类区):分布在青岛市北部的平度-莱西一带的采矿点,平度市西部,胶州湾沿海地区,崂山北部,胶南东部、北部地区,占全区面积的36%,在各类区中占比例最大。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中等,植被不很发育,一般有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例如,采矿过程中,形成了采矿坑、矿渣堆,并在采矿过程中形成大量废水,由此引起植被破坏,边坡失稳、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程度较重,平度西南部一般分布由于地下水高氟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症,地下水污染,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超采引起了地下水降落漏斗。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大。

4)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Ⅳ类区):分布在青岛市北部的平度-莱西一带的采矿点,胶州湾沿海地区,胶南市北部地区,占全区面积的10.4%。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差,植被不很发育,一般有很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一是采矿引起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和地质环境破坏问题,二是海咸水入侵。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大。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