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发布时间: 2020-11-29 20:48:03

⑴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界中的湿地对自然气候的调配具有很强的作用,并且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物种贮存、气候调节和保护生态的作用,对自然生态的调节和人类社会的生活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是河流和湖泊蓄水调洪的重要贮库。湿地具有很好的容纳性,这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巨大的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和沉积物具有很好的蓄水性。每到一年期间的汛期洪水到来时,湿地就会对其起到很好的分洪削峰,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等作用,对全中国的天然湖泊和各类水库调洪能力不下2000亿立方米。湿地在汛期蓄存的洪水,等到汛期过后,就会适当的排出多余的水量,随着河川径流流走,有利的保持了河流和湖泊流域的水量平衡。

在自然界中,除了江河、溪沟、湖泊、水库、池塘等处可以很好的蓄水外,湿地也是一个重要的蓄水基地。湿地主要是通过渗透等方法,对地下蓄水层的水源水源进行不断地额补充,对维持自然中地下水的水位,保证地球水资源循环都具有重要作用。

因为湿地的地域面积比较的大,所以湿地可以通过蒸腾作用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据调查现实证明,湿地周围的空气湿度比远离湿地地区的空气湿度要高5%~20%以上,降水量相对也多。同时生长在湿地环境中的水生植物,还可以对其周围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气体,做到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湿地对调节区域小气候,优化自然环境,减少风沙干旱等,都具有很强的功效,是大自然天然成就的过滤器。

中国的湿地地域板块较多,大部分的湿地分布在高原、平川、丘陵、海涂等地域,由于其特殊的生态环境,所以造就了其特殊而多样的生态系统特征。中国的湿地分布广泛,跨越寒、温、热等多种气候带,形成生物种类多样,物产资源丰富的生态系统体系。据调查显示,生活在中国内陆湿地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淡水鱼类有770多种,鸟类300余种。在这其中,还生长着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的鸟类品种,以及不少的珍稀物种。如中国有50种雁鸭种类,占世界166种雁鸭种类的30%;世界共有15种鹤类鸟类,中国就有其中的9种,占总数的60%,而且在每年的冬天,都会有占世界总数的95%的白鹤在鄱阳湖越冬。湿地不仅对自然环境的调节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人类研究自然生态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科研工作者取之不尽的资料库。

⑵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

黄河三角洲湿地受淡水、咸水的双重影响。由于距海远近的差异、地貌作用、黄河入海水量的变化以及人为干扰等,淡水、咸水在不同地段、不同季节各有优势,形成了5种湿地生态系统类型。

8.1.1.1 滨海滩涂咸水型

广布于沿海滩涂。地下水为咸水,埋深小于2m;土壤含盐量2%左右;受微地貌作用存在着柽柳群落、盐地碱蓬群落、獐茅群落、低芦苇群落等多种植物群落。

8.1.1.2 黄河现道河口咸淡水混合型

黄河入海口淡、咸水交汇处,泥沙大量淤积,形成大面积河口湿地。常年或季节性积水的地带,芦苇多且形成单优势植物群落,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在地势稍高、土壤含盐量低于0.3%的地带,有天然旱柳林。

8.1.1.3 黄河故道河口向咸水过渡型

位于1964~1976年黄河的刁口故道河口处。随着淡水来源减少和海水倒灌,湿地由“咸淡混合型”向“咸水型”过渡。一些海洋鱼类、鸟类深入内陆,两岸出现大面积光板地和潮沟,植物群落组成以柽柳、盐地碱蓬、獐茅为主;原先开垦的耕地废弃,生长了茵陈蒿、白蒿、蒙古鸦葱等杂草,原有的人工刺槐林逐渐枯萎、死亡。

8.1.1.4 黄河现道河漫滩淡水型

分布于黄河现河道两侧的河漫滩上,土壤含盐量低于 0.3%,野生植物以野大豆、芦苇等群落为主,白茅、拂子茅、荻等组成的群落零星分布;有集中连片的人工刺槐林。

8.1.1.5 河流水面、坑塘、水库淡水型

黄河三角洲的河流水面、坑塘、水库,形成分散的小湿地景观,有芦苇、狭叶香蒲、莲等群落。

另外,还有零散分布的小低洼地,汛期积水或地表过湿而形成湿地,植被有低芦苇、中华补血草、白蒿等;水稻田的开发也造就了稻田湿地。

⑶ 湿地生态系统是什么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
参考资料:
http://www.hudong.com/wiki/%e6%b9%bf%e5%9c%b0%e7%94%9f%e6%80%81%e7%b3%bb%e7%bb%9f

⑷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有哪些

湿地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很复杂的生态系统,要想很好的利用这种特殊的生态地,就要了解其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充分的利用起这片奇特的土地。

湿地生态系统的具有多样性的生物体。由于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同时,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它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

湿地的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水分、土壤、气候这三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这也是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的主要元素。湿地生态系统中,每个因素的改变,都会是其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特别是湿地的水文因素对其的影响最为重要,当其受到环境的改变和干扰时,就会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破坏,对生活在其境内的生物群落结构体造成重要的影响。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高效的生产力。生活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大都是比较低级的生命体,但是就是这些的生态体每年能产蛋白质9g/m2,是陆地生态系统产生蛋白质总数的3.5倍。

湿地生态系统对大自然的贡献是综合性的。湿地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功能,同时对与人类世界的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各方各面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是人类物种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基地、为人们提供了旅游等方面的良好的经济效益。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的特殊形态就是生态系统的易变性,当湿地中的水量减少,甚至是干涸时,湿地生态系统就会演变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湿地中的水量增加时,湿地生态系统又演化为以湿地为主要的生态系统,这也就证明了水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力。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等方法,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就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自然界中陆地、水体和大气相互平衡后,得出的产物就是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陆生与水生动植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单位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调节径流、维持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等方面,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是地球上储备淡水资源的重要蓄积地。水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要素,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除少量开采地下水外,均来源于湿地,湿地也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特殊的生态特性,使其在内部植物生长、促淤造陆等生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由于缺乏得当的微生物活动体,使得其土壤在吸引和释放二氧化碳方面的工作进行的十分缓慢,这些事件反而对其内部碳的固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其形成良好的、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

由于湿地的水流速度非常的缓慢,对生长在湿地中的植物、微生物和细菌等生物,有很好的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转换功效,对包含在其内部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有很好的吸收、分解或转化功能,更有利于物质的沉积,从而做到对水资源的良好净化功能。

⑸ 湿地生态系统的构成

所有的生态系统都由无机环境(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湿地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最大的特点是间歇或永久的浅水层,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过渡的湿地,其水位经常存在或接近地表,或者为浅水所覆盖,如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其水或静止或流动,可以是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湿地不但有贮水能力,还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对于保持物种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陆地湿地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据资料反映,湿地鸟的种类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⑹ 湿地生态系统资源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的新淤积河口湿地,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

8.1.3.1 植物资源

黄河三角洲湿地的自然植被多为耐盐的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其空间分布没有明显的经向或纬向分异规律,它们的分布与生存条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土壤含盐量,而土壤含盐量又由微地貌、海拔高度等因素决定。

8.1.3.2 动物资源

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动物可分成陆生动物生态群和海洋动物生态群。陆生动物在中国陆地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东北亚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动物区系。海洋动物在中国海洋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黄、渤海区动物区系,是冷暖性水生动物交会地带。黄河等河流入海处,由于淡水注入,带来大量营养物质;区内软体、甲壳动物资源丰富,并成为重要的鱼类产卵场和索饵场。

大面积的浅海滩涂和沼泽,丰富的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资源,为鸟类的繁衍生息、迁徙越冬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

⑺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有哪些

1、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2、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3、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4、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如果没有湿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会遭到海浪的破坏。

5、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

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作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6、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7)湿地生态系统扩展阅读:

湿地恢复

湿地恢复包括湿地的恢复、湿地改建以及湿地重建,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退化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恢复的原则

1、可行性原则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实施时首先必须考虑湿地恢复的可行性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

2、优先性和稀缺性原则

尽管任何一个恢复项目的目的都是恢复湿地的动态平衡,并阻止其退化过程,但湿地恢复的优先性并不一样,

在实施湿地恢复前必须明确恢复工作的轻重缓急稀缺性就是指在恢复过程中,要优先考虑针对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种、种群或稀有群落的恢复。

3、恢复湿地的生态完整性、自然结构和自然功能原则

湿地恢复是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其组成、结构、功能与自然生态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富有弹性,能自我维持,能承受一定的环境压力及变化,其主要生态状况在一定的自然变化范围内运转正常。

4、流域管理原则

湿地恢复设计要考虑整个湿地区域,甚至整个流域,而非仅仅退化区域应从流域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集水区或流域内影响工程项目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因子,系统规划设计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5、美学原则

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不但表现在生态环境功能和湿地产品的用途上,而且具有美学、旅游和科研价值因此,在湿地恢复过程中,

应注重对美学的追求美学原则主要包括最大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在湿地的清洁性、独特性、愉悦性、景观协调性、可观赏性等许多方面。

6、自我维持设计和自然恢复原则

保持恢复湿地的永久活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将人为维护活动降到最低水平,同时在恢复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湿地

⑻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受黄河三角洲形成过程及特定的自然条件制约,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表现为如下特征。

8.1.2.1 分布不平衡

在黄河三角洲东部,滨海滩涂湿地、黄河现河道与故道的河口湿地、黄河现河道河漫滩湿地等分布集中,面积大;而在西部,由于距海远、地势高、人类开发等原因,仅在一些河道、低洼地、坑塘、水库、水稻田等有零散湿地分布,湿地较少、面积小。

8.1.2.2 水分补给条件差

除海潮可影响到湿地和常年有水的河流、水库外,大部分湿地为季节性或短期性积水,仅表现为地表过湿,地下水埋深一般0~1m之间。随着黄河来水的减少、黄河断流的加剧,受黄河水直接或间接补给的湿地水分状况日趋恶化。

8.1.2.3 动植物残体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湿地的动植物残体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据测定,土壤有机质最高值为4.52%,一般在1.5%以下;这种状况明显与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有差异。

8.1.2.4 持水能力弱

除河流水面、水库湿地外,大部分湿地地貌过于平坦,水分补给条件的变化在其积水状况上反映敏感;湿地成土母质较粗,多为砂壤土,少为壤土、黏土;动植物残体和土壤有机质少;以上均导致湿地的持水能力弱。

8.1.2.5 植物群种少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建群种少、结构简单、覆盖率小,因环境与季节不同而变化明显。

植物群种主要有盐地碱蓬、獐茅、罗布麻、芦苇、碱蓬、茵陈蒿、白蒿、二色补血草、拂子茅、香蒲等,它们常组成单优势群落。群落内种的饱和度小,单位面积内种数少;植物生长低矮稀疏,结构上分层不明显,一般1~2层;群落内水平分布不均,常呈小群聚分布;群落覆盖率季节变化大,夏、秋季高达 50%~60%以上,而春季多在10%~30%。

在同一地带常由于微地貌变化,引起水分条件和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差异,致使植物群落因环境不同而有一定变化。如柽柳群落中,盐分较重处有盐地碱蓬小群聚,呈红色;而盐分较轻处则为白茅小群聚,呈灰白色,红白相间甚为明显。

水分条件的季节变化,各种植物物候期的差异,是植物群落季相更替的主要原因。春季,獐茅等植物正值花期,显得突出;夏秋季节水分较多,罗布麻、芦苇、柽柳、盐地碱蓬等开花结果,红、白、绿各色鲜明。

8.1.2.6 生态食物网简单

从大的生物类别上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鸟类、水生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兽类、昆虫、陆生无脊椎动物等物种较为齐全,但是植物、鸟类、水生动物、昆虫、陆生无脊椎动物等物种多,而两栖类、爬行类、兽类表现为数量大、物种少。简单的生态食物网降低生态系统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

⑼ 什么是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由水域浅滩和湿润潮湿的气候,而形成的生态系统。其中沼泽类的地形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因为沼泽地中的植物种类繁多,所以相对的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对自然环境的调节起到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被人们誉为是“地球之肾”。

由陆地和水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系统就是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包括了陆地所有淡水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沼泽;以及处于陆地和海洋过渡地带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同时还包括了海洋边缘部分咸水、半咸水水域。全球湿地面积约有57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湿地同陆地、海洋相比面积要小很多,但是,湿地生态系统是支持了所有淡水生物群落和部分盐生生物群落的重要生产地,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强的生态功能,国际上通常把森林、海洋和湿地并称为全球三大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生态系统。

尽管到目前为止对湿地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湿地结合了陆地和河流各有的独特特点,是陆地和河流的过渡。在对对沼泽、滩涂等湿地研究中,中国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积累,是形成中国特色湿地分类系统的保护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