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生态斑块

生态斑块

发布时间: 2020-11-29 22:29:34

㈠ 斑块,廊道的生态学意义

廊道: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为廊道所分割,又被廊道联系在一起。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某些物种的栖息地,某些物种以廊道作为栖息地,而很少出现在基质中;②物种迁移通道,如河流是许多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迁移通道;③分隔地区的屏障和过滤器,如抵挡自然灾害或外来物种的入侵,与梯田平行的植被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等;④影响周围基质的环境和生物源,如农田林网的防风、改善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廊道的功能不仅体现在物种上,也体现在能量和矿物质的流动上。如经过廊道的影响,土壤或水域中的养分含量会有明显的差异。
斑块主要对景观的物种流动、演化过程具有较大意义。

㈡ 你好,请举例子说明斑块的生态学意义。谢谢。

你好。斑块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动物斑块,一种是植物斑块,动物斑块附居于动物表皮,吸收动物体内营养生长,但并不是做为个体存在,植物斑块一般生长于植物茎部,吸收阳光水分。并且参与植物的生命活动,也不是做为个体单独存在。

㈢ 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和缀块的概念有什么区别。

一个意思,有时候翻译的不一样

㈣ 利用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分析任何一种景观形式的论文。

1.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上来就写,是坏习惯。几百字没问题,几千字勉强,几万字就内难了。必须列出写作提容纲,再充实完善,以保证思路的连贯和字数的均衡。
2. 平时多写及时总结阶段性的工作,多写文章多投稿。到最后阶段,把这些文字有机地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毕业论文。
3. 不要罗列所有数据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分量,研究生往往会观测较多的指标。但毕业论文并非数据越多越好。一定要舍弃那些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数据。否则,要么显得累赘松散,要么成为破绽。
4. 打印修改在电脑上直接修改,会遗漏很多错误。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错误,一定要打印出来修改。
5. 让别人指出错误自己修改,仍然受个人习惯的局限。错误摆在那里,却熟视无睹。让别人给你指出错误吧,不管他与你是不是同一专业。

我有参考文章,可以发你。

㈤ 关于景观生态学的,说明下图涵义及解释斑块类型及特点

该图示意4种典型斑块类型及其持久性时间、干扰强度、干扰范围。从图中可知4种斑块类型的特点如下:
1.环境资源斑块
这是一种相当稳定且与干扰无关的斑块,主要是由于环境条件或资源的不同,斑块内的生物与周围基质有所不同。如沙漠中的绿洲,火山口处的天池,甚至海洋中的岛屿等等。确切地说,这种斑块是由于环境资源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引起的。
环境资源斑块与周围基质之间的交界有时不太明显,如草原上局部的湿草甸斑块就是这样;并且由于资源的分布相对持久,所以斑块的寿命较长,斑块内的物种周转率较低。
2.干扰斑块
干扰斑块主要是由于基质内的局部干扰引起的,如森林火烧、采伐,草原过牧、烧荒,以及局部植被暴发病虫害等。其特点是干扰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往往难以预料,持续时间也长短不同,因此造成的后果也就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干扰的发生可能会引起斑块内的物种组成、物种相对丰度和变化速率与基质之间产生明显差异。首先是物种种群发生很大变化,有的会造成个体大量伤亡,有的物种甚至会局地灭绝,而有些物种则在干扰条件下更加繁盛,有时还伴随着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有物种,特别是动物物种的迁出。如黄河改道新形成的低湿洼地,使原来的盐生植被大量消失,而以芦苇、香蒲等为主的水生、湿生植被会趁机蔓延;如果再次发生改道,淡水补给量减少,甚至全无,盐生植被又会重新在这里定居。这时就可以认为干扰斑块已经消失。
干扰斑块通常是寿命最短的一类斑块,一般随干扰的消失而消失,但如果干扰反复发生或持续时间过长,或者干扰过重,以至超过了原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的极限,这种斑块往往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如毁林开荒、长期过牧、人工采石等活动形成的斑块,持续时间就较长。
3.残存斑块
残存斑块是由于基质受到广泛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其成因机制与干扰斑块正好相反。典型例子就是火烧后留下的小片植被,这在林区和草原地区都是比较常见的。还有严冬过后在背风区留下的一些草木群落,以及免遭蝗虫袭击的小片农田等等。动物群落也有残存斑块,如棉区未打农药的小块棉田里,就可能残存有大量蚜虫或其它害虫,为下次的虫汛提供虫源。
残存斑块和干扰斑块之间也有不少相似之处:1) 二者都起源于自然或人为干扰;2) 二者都具有较高的物种周转率;3) 种群大小、迁入和灭绝的速度都在干扰发生之初变化较大,随后进入演替阶段;4) 当基质和斑块溶为一体时,两者都将消失。
残存斑块很难保持未受干扰前的基质状况。在景观基质受干扰后,某些物种会迁移至残存斑块,有的甚至定居下来,从而改变了这里原来的物种组成。随着基质的演替,残存斑块内的物种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最终与周围基质融为一体,但这种新的景观可能与干扰前的景观大相径庭。如沙漠化发展过程中,最初会在水源较好的地方残存一些绿洲,但随着风沙推进,水分补给减少,最终绿洲消失,完全变成了沙漠。
还有一种与残存斑块相似的再生斑块,是在大面积干扰区内未受干扰而发生演替的小面积区域,其外貌酷似残存斑块,但演替中物种的动态却与干扰斑块相似。如农业景观中局部的新“天然”林地,以及有些新成立的“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
4.引进斑块
这是由于人为活动将某些物种(动物、植物或人类自身)引进某一地区时所形成的斑块,实际上也是一种干扰斑块,只不过其分布面广量大,遍及全球,影响深远,故单独划为一类。它主要包括种植斑块和聚居斑块两大类。
种植斑块主要是由人类引种植物形成的,如稻田、麦田、柑桔园、苹果园、人工红松林、人工刺槐林等等。这类斑块的寿命取决于人类的管理活动。一旦人为管理停止,野生或半野生物种很快就会侵入这类斑块,从而进入自然演替过程。这一点非常类似于干扰斑块,不同之处在于,引进物种可能在很长时间内占据优势,如人工林,也可能周转很快,如轮作的农田,这些都延缓了自然演替过程。
种植斑块的形成缘于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即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所需要的产品,所以人类种植之后一般都要采取措施防止自然演替的发生,如除草、杀虫、修剪、翻耕、施肥、灌水等等,这样就可以使种植斑块长期延续下去。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这样的斑块有的持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我国做为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景观生态学研究有着丰富内容,而农田斑块作为最基本的景观结构单元,其形态、功能和变化更应成为研究的重点。
还有一类种植斑块是以刀耕火种的形式形成的,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南美的潮湿热带地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有。首先在林中开辟一块空地,种植2-3年后撂荒,使之发生自然演替,然后在另一处重复同一过程。这类种植斑块保留期较短,而且周转较快。
种植斑块的物种动态包括与干扰和种植相关的急剧变化的初始时期,管理期间相对稳定的长久时期,以及撂荒和演替期间的又一短暂重大变化时期。当斑块与周围基质融为一体时,这种变化序列也就结束,但要恢复到斑块形成前的状态是相当难的。
将某些动物引进某一区域也会形成动物引进斑块。比如在广阔的草原地区,原来单一的、散布着野生动物的草地上,可能会由于人为引进畜群而形成动物引进斑块。还有沿海水产养殖业发达的地方,往往有一系列的鱼塘、虾塘、蟹塘,都可以认为是动物引进斑块。
聚居斑块是当今地球上最明显而又普遍存在的景观成分之一,它是由人类定居形成的,大到城市、郊区,小到村落、庭院及其毗邻环境,持续时间往往较长,短则数年,长则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取决于人类管理的程度和恒定性。聚居地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几乎全部被破坏,代之以人工建筑物和人工种植、养殖的物种,或者自然富集一些伴人物种,如家鼠、跳蚤之类,有时还会从异地迁入一些物种。
聚居斑块是高度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它与周围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高度依赖于周围环境。在聚居地内,人类是最大的消费者,所需要的粮食、原材料、能源等绝大部分要靠外界供给,而生产的产品和消耗之后产生的废弃物又要输出到周围环境中去。
聚居斑块大小相差悬殊,大型斑块如城市和郊区本身就可以独立成为景观,这里人和非当地物种是主体;而大部分小型斑块则以多住所聚居地的形式镶嵌在农业景观中,有些地方,独立房舍、场院形成的斑块也很常见,这种斑块更多地受到周围基质影响,以人和当地物种为主体。

㈥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的生物多样性是什么意思

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的发展,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并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多样性保护的途径主要分为两个,一个是以物种为中心的传统保护途径,另一个是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景观生态保护途径。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本文论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景观生态学原理的运用,并简要介绍了目前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旨在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全球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环境。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尤其是盲目地大量的向自然界索取生物资源,作为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基础--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问题已不再仅仅是科学家关心研究的问题了,它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多国政府的广泛关注[1~4]。

生物多样性表现在生命系统的各个组织水平,即从基因到生态系统。各个组织水平的多样性都是十分重要的。不同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5]。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与传统生态学研究相比,景观生态学明确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和尺度在研究生态学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学系统的影响,尤其突出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在多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就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言,景观生态学注重景观多样性与生物个体行为、种群、群落动态及生态系统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作用[6]。强调景观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所在[7]。

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有两条途径[6,8~10],一是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等底层开始的“Bottom-up”的途径,这种研究途径强调系统的组分作用,利于揭示自然状况下生物多样性发生、维持、丧失的微观机制,但往往忽略人为干扰等外部环境的作用。目前人类活动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对种群、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物系统均造成巨大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绝灭早已不是自然界正常演化过程的结果。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应特别重视另一条“Top-down”的研究途径,这种途径将人为干扰看作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强调人为干扰下景观格局的改变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并据此制定相应的生物保护战略,这正是景观生态学所侧重的研究途径。

1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运用的景观生态学原理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运用到的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主要有: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等级斑块动态和复合种群理论;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景观连接度、连通性及渗透理论;干扰理论等[7,11~14]。

1.1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异质性陆地区域。按照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要素可以分为斑块、廊道、基质三种类型。

1.1.1斑块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位置、数目、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

斑块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还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决定斑块甚至整个景观的生态功能。最优景观是由几个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组成,并与众多分散在基质中的小斑块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景观整体。斑块类型对物种动态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它通过影响某一特定的物种从斑块中迁入或消失,来影响该物种在该斑块中的种群数量和丰富度,进而影响物种的多样性。斑块的形状在影响生物多样性方面与面积同等重要,对生态学过程和各种功能流有重要的影响。斑块形状主要通过影响斑块与基质或其他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影响斑块内的物种多样性。圆型斑块物种多样性可望较高,而长条形斑块易于促进斑块与周围环境物质、能量、生物方面的交换。一般而言,两个大型的自然斑块是保护某一物种的最低斑块数目,4~5个同类型斑块对维持物种的长期健康与安全较为理想。此外,斑块的边缘效应是造成不同形状斑块中生态学差异的最重要原因。在相同的面积下,内部面积与边缘面积之比,圆形的大于矩形的,细长斑块的比最低。所以在景观规划中应综合考虑斑块的形状、大小、数量以及其产生的边缘效应等因素,从而得出最优方案。

1.1.2廊道廊道是指与基质有明显不同的狭带状地,是具有通道或屏障功能的景观要素,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的连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能量的交换和基因交换。

㈦ 请问各位高人,斑块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

斑块大小与形状的生态学本身没有单体联系,但是在生物学中,有些生物如变形虫等,利用其斑块与其周围的环境的类似性而起到保护作用。

㈧ 城市大型自然斑块规划的关键点有哪些

城市生态公园是保护及改善城市系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结构,减少大专气污染,改善生存环境属,保护自然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城市生态公园的本质还是公园,可以供游人休息,散步,锻炼身体,享受清新空气。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和权利,城市当中的生态...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