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生态瓶
㈠ 怎样制作生态瓶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生态瓶是一种有趣、充满活力且十分有用的工具。因为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饲养、观赏生态瓶中的鱼和其他各种水生生物,这种饲养和观赏可以增长知识,促进探究,增进理解,并带来美的享受。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生物与环境(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是一个直接影响本单元探究活动能否深入开展的活动。怎样做生态瓶?教材上面有一些简单的介绍,可是我们学生按照教材介绍的方法去做生态瓶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生态瓶制作的失败,导致整个单元的教学无法正常开展。那么做一个生态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笔者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关于生态瓶的制作为背景(详见教材P49),做一些补充。 ■步骤一:“准备一只透明的塑料瓶,剪去上面的部分。” 这样的瓶子直接可以用来做生态瓶了吗?学生的瓶子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取自垃圾场、垃圾桶,二是自己喝了饮料留下的。不管那种情况,第一次使用时,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但不能用肥皂或去污剂来洗涤(孩子往往容易用这些东西来洗)。因为用这些化学物品洗涤后,塑料瓶上会有肥皂等残留物,它们将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会带来危害。建议你用热水洗涤,必要时可加一些小苏打。 有条件的还可以在瓶子底部放置一个过滤器。当然:也可以不用过滤器,但如果不用过滤器的话,瓶子中的水会因为细菌的繁殖而很快变浑浊,这样,你就不得不频繁地更换瓶子中的水。 ■步骤二:“在瓶底装入一层水底的淤泥,并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讲,“水底的淤泥”和“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都是无法获取的,即使是在农村地区,让孩子课外去找“水底的淤泥”和“自然水域的水”也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行为。而且根据笔者的实验结果,淤泥对生态瓶水质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容易使整个生态瓶变得十分脏乱,而脏乱的生态瓶很多水生动植物是无法生存的。 建议取一些粗沙或细石,放在一个大滤网上,然后用自来水冲洗,除去其中的尘土和脏物质,然后铺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 无法获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用隔夜水来替代。制作隔夜水,至少要将自来水事先静置24小时,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其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 在生态瓶里灌好水后,最后用胶带在生态瓶外面标出水面的精确位置。因为当瓶中的水不断蒸发后,水中矿物质的浓度会变得越来越高,为了维持一个平衡的环境,就需要补充水分以维持瓶中的水量。当然,再补充的水也只能是隔夜水。 ■步骤三:“在瓶子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生态瓶中的植物一般为藻类,它们没有根,基本都是靠沙子固定。所以应该先将水加到位,然后再放植物,从而避免加水时把植物冲起来,有个孩子就这么一个细节没注意,种了一个下午的水草还是没种好。 加满水、种上水草的生态瓶一般要等待一天两天的时间,让水中的一些浑浊物沉淀下来,再开始放进水生动物,。 ■步骤四:“把田螺、小鱼、小虾、小泥鳅等放进去。” 其实是鱼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造成的,大多数鱼都对水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鱼被突然换到不同水温的水中后,自然容易死去。因此,将鱼放进生态瓶也是有讲究的。你可以在原来鱼所在的水缸中放进一个塑料袋,将鱼转移到这个塑料袋中,然后连水连鱼一起转移到生态瓶中,约1.5小时后,你就可以放心地把鱼放到它的新家中去了。 很多学生会问老师,一个生态瓶中到底放几条鱼好呢?生态瓶中放养的鱼的数量和生态瓶中水的体积及鱼在水中可获取的氧气量直接相关。如果养的是金鱼,则每4升水放两到三条成年金鱼就可以了。还有一个判别生态瓶中鱼是否太多的方法就是注意是否有鱼浮在水面不断“喘气”,如果有这个现象发生,则表明水中没有足够的溶解氧,要么是水质出问题了,要么就是放入的鱼太多了。 田螺、小鱼、小虾,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很难获得,我们可以用水蜗牛来替代。一般一个20升的瓶子中放一两只水蜗牛就可以了。水蜗牛的繁殖速度也很快,不久你就会发现瓶壁上或水面上有胶质状的卵,两周内你和你的学生就会观察到卵开始孵化成小蜗牛。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绿藻就是生长在瓶壁上的那层绿色的薄膜状物质。注意,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
㈡ 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确认制作所需材料工具齐备:镊子、透明玻璃瓶、水草泥、雨花石、海树枝、小水兰一颗、蜈蚣草两段;打开玻璃瓶瓶塞,倒入水草泥,水草泥厚度应在3到3、5厘米,轻摇玻璃瓶使水草泥平整;在水草泥上铺设雨花石,雨花石应完全盖没水草泥;选取大小合适的海树枝,长度应为瓶身高度的三分之二左右,用力插入水草泥中,保证海树枝稳固;选取合适长度的蜈蚣草,长度应控制在瓶身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并将水草最下端4厘米左右的叶片全部摘除,再使用镊子夹住水草根部末端,定植于水草泥中,然后将小水兰以相同方法定植于水草泥中;向生态瓶中加入生态培养水,加水过程中注意在加水初期用手进行引流,防止水流过猛冲击雨花石和水草泥。水位控制在离瓶口1、5~2cm的位置;用镊子调整水草的姿态,避免水草互相缠绕;添加适量的鱼和虾,一般最佳数量为三条鱼、两只虾。
㈢ 如何制作小型生态瓶
很多学生会发现鱼刚刚放进生态瓶的第一天是很容易死去的,第一天生态瓶的水质很好,鱼为什么这么容易死去呢?
其实是鱼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造成的,大多数鱼都对水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鱼被突然换到不同水温的水中后,自然容易死去。因此,将鱼放进生态瓶也是有讲究的。你可以在原来鱼所在的水缸中放进一个塑料袋,将鱼转移到这个塑料袋中,然后连水连鱼一起转移到生态瓶中,约1.5小时后,你就可以放心地把鱼放到它的新家中去了。
很多学生会问老师,一个生态瓶中到底放几条鱼好呢?生态瓶中放养的鱼的数量和生态瓶中水的体积及鱼在水中可获取的氧气量直接相关。如果养的是金鱼,则每4升水放两到三条成年金鱼就可以了。还有一个判别生态瓶中鱼是否太多的方法就是注意是否有鱼浮在水面不断“喘气”,如果有这个现象发生,则表明水中没有足够的溶解氧,要么是水质出问题了,要么就是放入的鱼太多了。
田螺、小鱼、小虾,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很难获得,我们可以用水蜗牛来替代。一般一个20升的瓶子中放一两只水蜗牛就可以了。水蜗牛的繁殖速度也很快,不久你就会发现瓶壁上或水面上有胶质状的卵,两周内你和你的学生就会观察到卵开始孵化成小蜗牛。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绿藻就是生长在瓶壁上的那层绿色的薄膜状物质。注意,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
有了这个生态瓶后,同学们就可以根据你们的观察记录进行讨论,对所观察到的变化的原因进行猜测,或预测一下这个水生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好了,大家动手试试看吧!
㈣ 生态瓶如何制作
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一、材料用具 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动物(如椎实螺、环棱螺、金鱼、泥鳅等)、水、砂子/细石、玻璃瓶(如标本瓶、大试管或医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二、方法步骤 ①瓶子处理:洗净标本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第一次使用时,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但不能用肥皂或去污剂来洗涤。否则塑料瓶上会有肥皂等化学残留物,它们将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会带来危害。建议用热水洗涤,必要时可加一些小苏打。还可以在瓶子底部放置一个过滤器。这样瓶中水就不会因为细菌的繁殖而很快变浑浊,亦不必频繁更换瓶子中的水。当然,不放也可以。②放砂注水:在瓶底装入一层水底的淤泥,并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或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代替淤泥,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无法获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用隔夜水来替代。) ③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生态瓶中的植物一般为藻类)加满水、种上水草的生态瓶一般要等待一天两天的时间,让水中的一些浑浊物沉淀下来,再开始放进水生动物。④加盖封口:瓶子加盖,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凡士林密封。⑤粘贴标签:在瓶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⑥放置瓶子: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于阳面窗台上(以后不要再随意移动其位置)。注意事项: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等生物能吃掉的差不多。
㈤ 生态瓶怎么做
根据高中生物课本讲法,也可以用晒过的自来水,当然用雨水和河水是最好的,要放水草和小石子,石子不用放太多,再铺上一层粗砂,也可以夹上一些细沙,不要放田螺,没作用,还有既然是生态瓶,要供氧机做啥?也不要用金鱼缸的水,那种水问题很大的。生态瓶一般不需要太大,又不是开生态馆,基本上直径比一条小鱼大点就行,瓶里放一条鱼就可以了。p.s.这完全是高中生物课本上说的,我们做过学生试验,成功了。
㈥ 用来制作生态瓶的瓶子是
生态瓶,就是“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光口瓶中,形成的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中国生物教学网)。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生态瓶是一种有趣、充满活力且十分有用的工具。因为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饲养、观赏生态瓶中的鱼和其他各种水生生物,这种饲养和观赏可以增长知识,促进探究,增进理解,并带来美的享受。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生物与环境(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是一个直接影响本单元探究活动能否深入开展的活动。怎样做生态瓶?教材上面有一些简单的介绍,可是我们学生按照教材介绍的方法去做生态瓶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生态瓶制作的失败,导致整个单元的教学无法正常开展。那么做一个生态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笔者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关于生态瓶的制作为背景(详见教材P49),做一些补充。
■步骤一:“准备一只透明的塑料瓶,剪去上面的部分。”
这样的瓶子直接可以用来做生态瓶了吗?学生的瓶子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取自垃圾场、垃圾桶,二是自己喝了饮料留下的。不管那种情况,第一次使用时,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但不能用肥皂或去污剂来洗涤(孩子往往容易用这些东西来洗)。因为用这些化学物品洗涤后,塑料瓶上会有肥皂等残留物,它们将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会带来危害。建议你用热水洗涤,必要时可加一些小苏打。
有条件的还可以在瓶子底部放置一个过滤器。当然:也可以不用过滤器,但如果不用过滤器的话,瓶子中的水会因为细菌的繁殖而很快变浑浊,这样,你就不得不频繁地更换瓶子中的水。
■步骤二:“在瓶底装入一层水底的淤泥,并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讲,“水底的淤泥”和“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都是无法获取的,即使是在农村地区,让孩子课外去找“水底的淤泥”和“自然水域的水”也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行为。而且根据笔者的实验结果,淤泥对生态瓶水质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容易使整个生态瓶变得十分脏乱,而脏乱的生态瓶很多水生动植物是无法生存的。
建议取一些粗沙或细石,放在一个大滤网上,然后用自来水冲洗,除去其中的尘土和脏物质,然后铺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
无法获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用隔夜水来替代。制作隔夜水,至少要将自来水事先静置24小时,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其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
在生态瓶里灌好水后,最后用胶带在生态瓶外面标出水面的精确位置。因为当瓶中的水不断蒸发后,水中矿物质的浓度会变得越来越高,为了维持一个平衡的环境,就需要补充水分以维持瓶中的水量。当然,再补充的水也只能是隔夜水。
■步骤三:“在瓶子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生态瓶中的植物一般为藻类,它们没有根,基本都是靠沙子固定。所以应该先将水加到位,然后再放植物,从而避免加水时把植物冲起来,有个孩子就这么一个细节没注意,种了一个下午的水草还是没种好。
加满水、种上水草的生态瓶一般要等待一天两天的时间,让水中的一些浑浊物沉淀下来,再开始放进水生动物,。
■步骤四:“把田螺、小鱼、小虾、小泥鳅等放进去。”
很多学生会发现鱼刚刚放进生态瓶的第一天是很容易死去的,第一天生态瓶的水质很好,鱼为什么这么容易死去呢?
其实是鱼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造成的,大多数鱼都对水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鱼被突然换到不同水温的水中后,自然容易死去。因此,将鱼放进生态瓶也是有讲究的。你可以在原来鱼所在的水缸中放进一个塑料袋,将鱼转移到这个塑
㈦ 生态瓶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生态瓶是一种实验用或观赏用的小型生态系统。
生态瓶一般选用粗砂,细砂等做底料铺在透明的玻璃瓶或塑料瓶内,种上水草,然后放入一些小型贝类或几条小鱼,最后注入清水。生态瓶可选择密封或不密封。
水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小鱼和贝类提供氧气和食物来源;小鱼和贝类排出的排泄物则作为水草的养分。因此生态瓶可以在只有光照这一种条件下,就能维持生态运转。
但是生态瓶里的生态系统大约只能持续一到两个月左右,无法持久运转。这是因为生态瓶里的生态系统规模太小,物质之间的循环太小,终有一天生态平衡会被打破。
生态瓶的实验被应用到了科幻作品当中,有关生态瓶的科幻作品知名代表是《流浪地球》。
㈧ 如何制作一个生态瓶
金鱼藻 小草鱼 小螺蛳 浮萍 瓶子最好长一点1.材料用具
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动物(如椎实螺、环棱螺)、水、砂子、玻璃瓶(如标本瓶、大试管或医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骤
①瓶子处理:洗净标本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
④加盖封口:瓶子加盖,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几上林。
⑤粘贴标签:在瓶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⑥放置瓶子: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于阳面窗台上(以后不要再随意移动其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