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需水量
㈠ 生态需水量与环境需水量有什么区别
生态需水是生态系统达到某种生态水平或者维持某种生态系统平衡所需要的水量,或是发挥期望的生态功能所需要的水量,水量配置是合理的、可持续的.对于一个特定生态系统,其生态需水有一个阈值范围,具有上限值和下限值,超过上下限值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
㈡ 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哪个需水量大
生态需水:维系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存和一定生态环境质量(或生态建设要求)的最小水资源需求量。它包括天然生态系统保育与人工生态建设所必需的水量.
生理需水:直接用于作物生理过程的水分。
生态需水大,只有保持了生理需水才会有生态需水。同时要说的是,这两个不是一个方面的概念。要是硬要说谁大也只有这么解释了。
㈢ 在城市生活、工业、生态、以及农业等方面,受水反对调来的水量应重点保证哪个方面的需要
首要保证的应该是居民的生活用水。人类是城市的主题,也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只有保证了基础的城市生活用水才能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
㈣ 流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虽相互联系,但有不同,前者偏重于自然方面,后者侧重污染与水环境容量[1]。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分为河道内需水与河道外需水两大部分。
(1)河道内的生态用水可从河流功能的各方面来分项计算。包括:
——河道基流。根据多年最小径流Rmin与多年平均最小月径流Rmin,a,确定求取Rmin/Rmin,av=α,在只有多年月系列的情况下,河道生态最小基流量用a确定。
——冲沙水量(Rsid)。从河流多年流量与泥沙系列中选择实测大断面与相应的流量、泥沙进行定量。
——河道环境需水量。主要是保持河流水环境容量的需水量,可参照以下方法计算:①Tennant法;②月流量保证率设定计算;③100%保证率最小月流量等方法。
——与河流相连接的湖泊、湿地的生态需水量。前者用设定水位来计算,后者由湿地水量平衡来确定。
——河流生物需水量。综合考虑水量与水质。简单的方法采用历史资料鉴别。
——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是绿化植被的需水量。面积按城市规划计算。
(2)河道外的生态用水。从河道引出的水量,主要是生活与生产用水,过去并未专门提供生态用水的计算,但是河流中的水量来自河道外的流域面积。流域内的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实际要影响汇入河道中的水量。主要是绿化——林草、农田及水土保持(含少量的雨水利用)需用(耗)的水量,可按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规划部门提供)分别在计算河道内、外各种生态系统环境需水的基础上进行汇总。
文献[4]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认为生态需水量是生态系统中客观存在的水量,是水资源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时间变量,随生态系统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生态用水量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它是一个空间变量,根据不同需求,可将生态用水量划分为最大、最小和适宜生态用水量。文中阐述了生态需水量估算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并指出:对于流域而言,生态需水的计算分河道内和河道外。河道外的生态需水量应首次选定天然植被并进行本底分区,然后由区域天然植被生长的年降水量、气温及热量平衡资料结合区域水量平衡算出植被的需水量(文献[1]中也引用了国外Baird等的不同植被蒸腾量的确定与估算)。河道内按不同生态功能计算需水量。二者之和扣除重复才是整个流域的生态需水量。
王西琴等认为[2],根据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影响程度,可以将地表水资源利用划分为4个阶段:①未被人类利用阶段;②合理利用阶段;③极限利用阶段;④过度利用阶段。由此分析得出:①虽然地表水能被人类利用,但是有一个限度。国际上认为,地表水合理的开发利用率应为25%。考虑到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其合理利用率为40%。只有低于合理的利用率,才能保证河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②河道内必须留有足够的水量,以保证水体固有的生态和环境功能。③人类不能无节制地利用水资源和追求河道水体的功利性功能,而必须重视生态系统本身所需要的水,以保证水资源的良性循环,达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河流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功利性功能,如为生产、生活提供用水,为航运、水上娱乐、养殖等提供水域,对水力发电提供能源等;二是生态环境功能,如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对污染物的稀释自净作用,保证河口地区生态系统稳定,以及输沙排盐、湿润空气、补充土壤含水等功能。根据上述分析,河道环境需水是指为保护和改善河流水体水质、为维持河流水沙平衡、水盐平衡及维持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平衡所需要的水量。可以概括为河道基本环境需水、输沙需水及入海需水。三者之间有重合部分,其中基本环境需水包含于输沙需水和入海需水之中,输沙需水和入海需水既有重合部分,又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主要决定于河流的主导功能。河道最小环境需水量是指为维系和保护河流的最基本环境功能不受破坏所必须在河道内保留的最小水量的阈值。河道生态需水是指维持水生生物正常生长及保护特殊生物和珍稀物种生存所需要的水量。如果以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衡量,其相当于水资源利用的第二阶段河道内留有的水量。河道最小生态需水是指维系和保护河流的最基本生态功能不受破坏所必须在河道内保留的最小水量的阈值。如果以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衡量,其相当于水资源利用的第三阶段河道内留有的水量。
事实上,生态、环境需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对生态环境功能的要求越高,则相应的生态需水量也越多,反之亦然。因此,生态(环境)需水不是一个定值。而最小生态(环境)需水是保证生态系统平衡所必须具有的最低阈值。因此,在一定阶段,如果对生态环境功能的要求不变,则最小生态(环境)需水应是一个定值。
㈤ 关于生态及环境需水的概念
目前,对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有些定义为生态需水,有些定义为环境需(用)水,有些定义为生态环境(需)用水,有些将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进行区分。文献[2]对此作了如下阐述:
Covich认为,生态需水就是保证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所需的水量。Peter H Gleick提出了基本生态需水(basic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的概念,即提供一定质量和一定数量的水给天然生境,以求最大程度地改变天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并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整合性;同时应该考虑气候、季节变化等因素对生态需水的影响,认为基本生态需水应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动的值,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值。
杨振环、崔宗培、徐乾清等将环境用水的概念定义为:“改善水质、协调生态和美化环境的用水”。汤奇成界定了干旱区的生态环境用水量概念,认为生态环境用水,一是指对一些重要(对绿洲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周围生态环境起重要作用)的湖泊进行补水,不主张对干旱区所有萎缩和干涸的湖泊进行补水,如罗布泊、台特马湖等;二是人工造林及人工草场的用水量,以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不再扩大为原则。贾宝全等认为,生态用水就是环境用水或生态环境用水,并给出了干旱区生态用水的粗略概念:在干旱区内,凡是对绿洲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及环境质量维护与改善起支撑作用的系统所消耗的水分,称之为生态用水。谢新民等认为:所谓生态需水量是指为解决生态问题(如保护湖泊、湿地、水生生物、生态防护等)所需要的水量。刘昌明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用水的关系,提出了“四大平衡”的原理,即水分能量平衡、水盐平衡、水沙平衡与水量平衡(含水资源供需平衡)。钱正英等认为;“从广义上讲,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热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所需要的水都是生态环境用水”,“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其狭义概念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建设用水。根据狭义观点,钱正英等从保护和恢复内陆河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和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回补黄淮海平原及其他地方的超采地下水等方面,估算了全国的生态用水,认为全国的生态用水低限应为800×108~1000×108m3。
综上所述,应该看到,生态需水和环境需水是有区别的:
(1)环境需水是指为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及其水环境所需要的水量。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①改善用水水质。对于河流,应保证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使其保证河流最基本的环境功能,达到一定的污径比,以改善水质。对于湖泊,主要是加强受污染水体的水量交换,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降低单位容积的纳污量,以达到湖泊功能要求和水质标准。②协调生态环境。为维持水沙平衡、水盐平衡及维护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需要保持一定的下泻水量或入海水量。③回补地下水。为遏制超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需要一定的回灌用水。④美化环境。主要指城市净化、绿化及公园湖泊等用水。
(2)生态需水是指维持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生物物体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维护天然植被所需要的水量,如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植被等;②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所需要的水量,如绿洲、生态防护林等;③保护水生生物所需要的水量,如维持湖泊、河流中鱼类、浮游植物等生存的用水。
文献[3]主张“生态用水”概念,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支撑生态系统完整性所需用的水量”,同时指出,在操作时应根据研究区具体情况,划分生态系统类型,进而划分生态用水类型与范围,针对每一生态用水计算区进行计算,再汇总。显然,这里的完整性包含了环境的含义在内。文献中列举了生态用水计算模型和生态用水定额的确定方法,描述了生态用水量与水资源量的关系以及水资源配置中如何考虑生态水的建议。
笔者认为,“环境”与“生态”有交互重叠的部分,但只用“生态需(用)水”或只用“环境需(用)水”都难以完全涵盖用以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水需用量。因此,采用“生态环境需水量”一词较为贴切。
㈥ 关于生态需水量的定量理论<sup>[1]</sup>
由于在我国,特别是北方,生活、生产与生态(“三生”)的用水是共享的关系,“三生”之间自然存在着相互的矛盾与竞争。由于生活与生产过多地用水,普遍认为是挤占了生态用水,致使生态系统退化,其结果表现为森林、草场与植被的严重退化,包括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漫延,使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逐渐消失,实际是对生活与生产挤占生态用水的自然报复。当前的热点与难点,从应用上主要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需水量的定量及其理论问题。
由于生态需水的研究方兴未艾,目前尚无完善的理论方法,因此,不同的水文水资源和生态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与理解,而有不同的要求与定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维护现有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遏制其不再继续退化的“最小生态需水量”。例如西北内陆区维持胡杨林生长,保持其地区的地下水埋深为6m所需保持给予的水量,从生态学的角度讲是不可挤占的水量。又如华北的“明珠”——白洋淀,使其不致干涸并保持水生生物生存而需从大清河下定义为最小生态需水量。显然,不同生态系统的这一需水量是极不相同的,不可以一概全。在已经形成“三生”水矛盾竞争的我国北方地区,重视生态需水,不挤占生态用水,预留最小生态需水量,应成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一条原则。最小生态需水虽是某种意义上的权宜之计,但其现实性与易操作性应为当务之急。
第二,适宜生态需水量是以生态系统的水、热条件最佳匹配为标准。其定量是由能量(净辐射Rn)换算的水分当量(通过除以蒸发潜热L)与水分收入(P)相等为基础。即其比值为1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或者其比值趋近于1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在这种条件下,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但是,Rn/P→1的条件下并不时时处处存在。当Rn/P≥1时,“三生”用水处于竞争状态,生活与生产用水的发展使生态用水受到影响或被挤占;当Rn/P≤1时,水分有盈余,生态用水常能满足。盈余过多时还会形成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湖沼、河滩与三角洲)。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的P不完全等于一个区域的降水收入,P的含义是一个区域中各种形式水的收入(包括地面与地下客水的汇集)。对于前述的Rn/P≫1或Rn/P≪1,计算其适宜生态需水可通过人工方法加大或减小水分收入: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从水利措施上看,△P1称为补水(如灌水、引水等);△P2称为排水。△P1为适宜生态需水的需补水量;△P2为适宜生态需水的需排水量。
第三,区(流)域最大缺水量,或水文气候学定义的区域水量盈亏,其中最大的缺水量包含着区域的生态缺水。这一定义是参照了前苏联国际水文10年国家委员会组织撰写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8年出版的巨著《世界水平衡和地球水资源》。水文气候学定义的最大缺水量(D)的计算是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式中:P为年平均降水量(mm);E0为蒸发能力或潜在蒸发量(mm)。上式又可写为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显然,其中的E0/P是区(流)域的干燥指数。考虑区域或流域水量平衡,则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其中,R为年平均径流;E为年平均实际蒸发;△W为流域土壤蓄水变量,对年平均而言,可近似认为△W≈0。显然,结合流域水文的缺水量计算可写为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6.3)式对西北内陆河出山口的径流散失区具有特殊意义。因内陆河出山口以外的降水特别稀少,不敷蒸发的消耗能力,且山口以外的径流难以产生,R值主要来自山口以上,如果R值一定,天然E0又难以控制,则实际蒸发量E具有生态意义。
若要实现最大缺水量D=0,则有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显然,在未开发的内陆河或无人类用水的情况下,R是全区(流)域的生态需水的主要来源,其生态需水量的不足(DE)为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6.5)式中的蒸发能力或潜在蒸发量与出山口的径流量差值应是该区(流)域的天然最大生态需水量。
由于人类活动的进入,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建立,生活与生产用水的追加,通过截留R,造成DE在人类活动区增加,而在天然生态区的R减少,势必使原来信赖R的天然生态系统失水或使E减少,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原有天然生态系统的E值的计算确定各种生态类别的需水量。
由于内陆河区(流)域缺乏对蒸散(E)的观测,因此,采用气象方法得出潜在蒸发来分类估算,可用计算得到的E0折算生态区(Fi)的生态需水量(E)值。
水资源问题与区域研究
显然,(6.6)式表示的是最大生态需水量,其中为保护生态类型(i)的规定面积,Fi实际是一个折算系数,显然不同,生态需水量不同。
此外,在生态需水量的定量研究中,区分生态需水量、生态用水量与生态耗水量是很有必要的。生态需水量(Dd)是由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加之其对水的利用与消耗,分为3种:即生态固有的需水量(Dd)、生态用水量是实际供给生态系统的水量(Ds)、生态耗水量(Dc)是De的消耗量。在目前的情况下,它们的关系应是:Dd>Ds≥De。
㈦ 小糠草对生态环境有什么要求
(1)温度:小糠草适应性强,分布幅度较广,性喜凉爽温和气候,抗寒力也较强,在高寒地区栽培可以安全越冬。在温暖地区,初冬亦能保持绿色。耐热性较差,在炎热的夏季若遇40℃左右的高温时,生长停滞,甚至部分植株死亡。
(2)空气:小糠草对空气的反应比较敏感,要求土壤的通透性好。通气良好时可增加吸收作用,能使生长在表层土壤中的枝条原始体发育良好。小糠草的根茎是生长在4~15cm深的土壤中,要保证这些根茎有充足的湿度和养分,必须加强田间管理,以后新一代的根茎年年都在老一代的根茎上形成。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根茎逐渐接近表土,通气加强,湿度降低,尤其在干旱季节湿度更低,容易死亡。需使小糠草很好地生长,并生存得较久,除了合理利用、管理外,还必须补播,行施种子繁殖。
(3)水分:小糠草需要水分较多,蒸腾系数约在400~500,土壤水分应在完全持水量的75%左右。小糠草从种子发芽至分蘖发生时,需水相对较少,约为土壤饱和持水量的25%~30%;分蘖形成而营养枝伸长时需水较多,约为饱和持水量的75%左右;叶片发育盛期需水量达90%以上;生长末期需水量逐渐减少。但是刈割后再生时,需水量又复增加。放牧用小糠草草地需水量比割草用小糠草草地少。这是由于放牧的关系,茎叶不能很好生长发育之故,一般草高15~20cm时就被家畜利用,它的需水量约为饱和持水量的50%~60%即可。
(4)土壤:小糠草对土壤选择不严,可在多种土壤中生长,尤其较耐酸性土壤,在微碱性土壤中也可正常生长发育,无不良反映出现。土壤以黏壤及壤土为佳。在较干的沙土和缺少钙质的土壤上也可生长,而在干燥坡地则少见其生长。在有些草种不能生长的潮湿、酸性土壤上,小糠草可以做混播草种种植。小糠草对施入土壤中的氮肥有特别良好的反应,尤其是刈割和放牧之后,效果更好。
小糠草不易感染病虫害,只在叶锈病、冠锈病和条锈病大发生时有轻微危害,应加强预防。
㈧ 什么叫河道外植被生态需水量
河流外面的填单和坡地生物生长需要的水量叫河道外植被生态需水量。
㈨ 什么是人工生态需水量
要保持人工生态环境(人为确定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单位时间需要的耗水量。
㈩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定义
生态需水是生态系统达到某种生态水平或者维持某种生态系统平衡所需要的水量,或是发挥版期望权的生态功能所需要的水量,水量配置是合理的、可持续的。对于一个特定生态系统,其生态需水有一个阈值范围,具有上限值和下限值,超过上下限值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