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
㈠ 生态园和生态文化园的区别
生态园和生态文化园,虽然都是在园林的基础上形成的园林地带。但是它们的区别在于理念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生态园是指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强调绿地对城市的渗透力和系统性,运用生物学、生态学规律建立绿色走廊,并以此引导城市的空间布局的集自然、人文于一体的园林地带。而生态文化园是指在园林地带或园区,展现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通过园区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挖掘、保护、研究、展示、演讲、交流、体验与弘扬文化的活动平台。
㈡ 什么是生态文化旅游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㈢ 什么是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指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的形成.意味着人类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标志着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过渡。
1、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协调的精神力量。生态文化以文化的形式固化、传承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优秀成果,它是人类思想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近代社会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仅关注人类的价值,漠视自然的价值,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灾难频繁,严重阻碍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于是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自身价值和自然本体价值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生态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2、生态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生态文化把和谐、协调、秩序、稳定、多样性以及适应等观念纳入自己的伦理体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既关心人的价值和精神,也关心人类的长期生存和自然资源增值,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认识。
3、生态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是人类根据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它包括人类为了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必须采取的手段,以及保证这些手段顺利实施的战略、策略和制度。可以说,生态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集成,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㈣ 如何举办生态文化讲座
2003年夏,瀚海沙核心成员共赴藏、蒙草原考察。历时两个月的考察学习是瀚海沙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段经历。他们看到了当地的传统宗教文化与当地生态心息相依,也看到了当地在西方强势文化和全球化经济侵蚀下所面临的重重危机。
他们在考察中,在与牧民们的交流中,发现了荒漠化的根源其实是在远离自然、日渐荒芜的人心里。那次考察更加明确了瀚海沙的方向——必须从心灵的净化入手,从文化的回归开始,从自身的实践做起。
回来之后,他们举办了草原生态与文化系列讲座,讲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了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草原荒漠化的状态,他们还出版了《我从草原来》,书中记录了他们草原之行的历程,以及他们的所见所思。
2004年,瀚海沙有了一次全新的尝试。这一年他们深入支持荒漠化和草原地区基层草根组织,帮助草根组织筹款和提高自身能力,并和当地社区一道,共同探索如何继承发扬土著民族文化对本土生态的保护,及在全球化的现状下社区可持续发展之路。他们还开设了“心灵环保”项目,翻译圣雄甘地关于印度民族文化与乡村发展的思想著作,编辑东方古贤关于心灵滋养的格言,引导志愿者游览充满智慧的历史古迹,组织观摩赏析优秀影片。让久居城市的我们重温心灵经典,从历史的智慧中找到钢筋水泥困境的出路。
㈤ 解答 我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元素________,挖掘并________我国历史文化和
之心儒解答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该空搭配“生态文化元素”,A项“吸取”、B项“提取”和C项“汲取”均可以搭配。D项“记取”指记住,多搭配教训、嘱咐等,不搭配“生态文化元素”,排除D项。
第二步,再看第三空。该空搭配“许多”。A项“启蒙”指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B项“启动”指开始工作、开始实施或进行,皆不能搭配“许多”,排除A项和B项。C项“启迪”指开导、启发,置于此处搭配“许多”表示带给我们许多启发,符合语境。锁定答案C项。
第三步,验证第一空。“俯拾皆是”指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填入该空表示我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元素很多,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C选项。
㈥ 工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指的是什么
企业文化建设要想对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真正起到推动与提升的作用,单单靠一个文化手册以及后期的培训宣导是做不到的。这需要企业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文化后期的“深植”过程中。通过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关键价值驱动要素的确立,一方面要建立关键业绩指标与之对应,一方面要梳理文化价值倡导中的能力素质以作呼应。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套从文化价值观确立,到能力素质提升,再到关键业绩指标改善,最终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企业文化建设联动机制。
㈦ 安发生物的古田生态科技园建设时提出的“三大文化”指的是什么
安发(古田)现代农林示范园建于2012年,建设内容围绕“四大产业”、“三大文化”、“二个提 升”展开。其中,“三大文化”指的是生态文化、慈善文化、孝道文化。望采纳~
㈧ 中国馆,向世界讲述中国生态之美中中国生态文化展区的主题是和而共生吗
走进北京世园会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半环形的标志性建筑——中国馆。青山绿水间、梯田花海旁,这座建筑宛如一柄温润的“如意”,金色的屋顶勾勒出蜿蜒柔和的曲线。中国馆汇聚了中华园艺精华,向人们讲述中国园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走进中国生态文化展区,“天地人和”“惠风和畅”“山水和鸣”“祥和逸居”“和而共生”等主题依次布局,通过传统园艺场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多方位诠释中国传统生态观和生活哲学。“天地人和”展项以甲骨文、《诗经》中的植物等为素材,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惠风和畅”展项以精美的押花、插花等工艺再现秀丽多姿的绿水青山;“祥和逸居”展项通过纱幔、光影、数字影像与实物相结合的形式,营造“风拂花开、崇尚自然”的动态互动效果……
㈨ 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以致能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
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生态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色彩。
生态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适应新的世界潮流,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可持续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中处于基础的、前提的、决定性地位,换言之,没有可持续发展,既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而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一个崭新的指导思想。
一、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存方式。人用文化来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改善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状态,并通过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和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我们迄今为止的传统文化。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转变。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生态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色彩。
生态文化起于生态意识的觉醒。其主旨强调,人类只不过是复杂的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虽然拥有无与伦比的能动性,但是不可能超脱自然生态关系的制约。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生态科学的带动下,在生态环境现实问题的促使下,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化开始逐渐形成。在此之前,人类文化无非是两种类型:一是自然中心主义的原始文化;二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本文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是前所未有的文化类型。它起于现代,属于未来。
二、可持续发展将人与自然视为共同体,从而形成新的生态文明观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作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包括人类与自然界共同进化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就是资源的永续利用。没有资源的永续利用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包涵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宏观概念。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点在于认为生态危机是人类社会内部危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表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一个新文明的路标具有深刻的哲学根基。它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共同体,自然作为人发展的自身要素纳入人类发展的内涵,自然不再是一个被征服的对象或客体,不再仅仅是供使用的工具或手段。自然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的“伙伴”和“同行者”,因而,其意义与价值不再只属于人类,自然也具有自己内在的价值具有生存的权利。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的基石和理论基础,也是目前正在形成的新型生态文明观的理性内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按生态学的原则,文化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应。”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这样一来,人类文明的进程即成为人类文化与不断变化的环境协同进化的进程。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持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荣。这种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在改造自然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又有明显的不同,即生态文明突出强调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要尊重和保护环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把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是实现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可持续发展呼唤生态文化建设
今天,当人类面临环境和生态危机的时候,在人们重新审视人和自然关系的时候,认识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必须承担人对自然进行保护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而这种义务和责任的形成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全新的文化,即生态文化。把传统文化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关系,重视生态文化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功能,从而建设崭新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构建,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完善,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文明的新境界。
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我们要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唤起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态良知”,使人们全面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要建立起全新的生态文化理念:人既有改造自然的权利和自由,同样也有保护自然的义务和责任。人有责任有义务尊重自然和其它物种存在的权利。因为,人与其它物种都是宇宙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享用自然并非人类的独有特权,而是一切物种共有的权利。要使人和自然共同迈向未来,人类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自然把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规范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倡导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国情与现代化的惟一选择,也是全球人类共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作为核心目标。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和总趋势,生态文化的形成是必然的。作为文化模式,从人类的长远发展来说,它被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所选择也是必然的。只有选择生态文化模式,文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主体选择与历史客观规律的统一,人类才能真正摆脱生态危机,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㈩ 生态文化节是什么时候
2005年,“三江源协会”在澜沧江源地青村成功举办了首届藏族绿色生态文化节。并于2007年7月再次在措池村举办了生态文化节。文化节以传统神山祭祀活动为平台,通过绿色服饰表演、赛马、放生、话说山川、土著游戏、讲解宗教生态思想、评选最具慈悲之心的村民、播放濒危物种影视宣传片等形式,宣传绿色消费理念,推崇绿色服饰,并向主流社会展示,开创了在藏区不穿濒危动物制品服饰的生态文化活动先河。
2006年年初,“三江源协会”与国家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都办事处、云南办事处、西藏办事处和保护国际、国际爱护动物保护基金会一起对西藏、四川和云南进行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是亚洲大河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发源地,世称“亚洲冰塔”,它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森林、高寒灌丛、草甸、草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是我国江河支流最多,湿地资源以及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区域。它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雪豹、黑颈鹤的原始栖息地,其生态环境仍然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状态。然而,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开发进程的加快,这里的生态环境和土著文化面临各种挑战。因此,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弘扬传统优秀的生态文化,推动高原生态文明的建立,促进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2006年,“三江源协会”参与了世界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省林业厅合作开展的野生动物考察工作,完成了从新藏线到青藏线、从长江源到黄河源的大藏北羌塘无人区野生动物考察工作。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由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环保组织,成立于2004年6月5日。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后,以阿拉善地区为重点,通过社区综合发展的方式解决阿拉善地区荒漠化问题;通过“SEE生态基金”项目,资助不同类型的环保组织实施环境项目;组织与环保相关的讲座、论坛、参观等企业家交流活动,为企业家参与环保事业提供平台;协助企业建立环境保护体系,从工艺、产品、品牌和文化等方面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引进国际环保资金、技术和项目,并进行最大限度的本土化操作,使其在中国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推动了中国企业家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推动了企业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建设,推动了中国民间环保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