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司机
Ⅰ 水污染案例,缺水故事各一则,字数不限
甘肃省秦安县四户乡刘庄村双目失明的周四喜,他只记得小时候母亲为他擦过一次澡,打那以后没再洗过澡。县送水服务队来到这个村,周老汉叫双腿残疾的妻子领着,挑着水桶去村口迎接。听到哗啦啦的流水声,老人不住地流泪。他对记者说:“政府好啊,给我们村送了水,唉!我只是看不见政府啊”。
这里的院落一般有三间屋子,屋顶一律是单面斜顶,为的是使瓦面上的雨水能全部落到院里,然后,顺着斜坡地面流到院角那眼水窖里。这单面斜顶,这倾斜的院场,就象一双双干枯的手掌。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向老天爷伸着,乞求苍天开恩降雨。
蓝天下,延绵的沙丘一望无际。宁夏回族自治区池县高沙窝乡魏压子村的村民,赶着毛驴,到几公里以外的沙窝子里取水,因为风大,吹得沙子满天跑,往往去取水还有路,回来就找不着路了,行走极为困难。干旱把男人们几乎都赶到外地打工去了,妇女们支撑着全部的生活——照顾老人,管教孩子,耕作田地,家庭养殖,外出找水。可以说,她们是缺水造成的全部恶果的最直接、最艰辛的承受者。她们还必须精确地使用每一滴水,否则便“巧妇难为无‘水’之炊了”。难怪人们说,帮助一个贫困母亲,就是帮助一个贫困家庭。
许多地方实在找不着水,只好在干涸的河床上挖坑,也管不了那水是苦是咸,全村几百口人就在这样的坑中一点一点地舀水。许多地方打回来的是黄泥水。
由于缺水,西北旱区农家的习俗跟外面的世界大不一样。比如家中来了客人,主人一般是用馍招待,除非认为你是一位尊贵的客人,才有幸被敬上一小杯水,客人多了,也就没这个待遇了。农家有女初长成,嫁到何处最放心?用陕西的一些方言说:“一看女婿僚不僚(僚就是好,出色的意思),二看有没有大水窖。”以对方家庭是否有水窖作为择偶的主要标准之一,这在中国其他地方没
Ⅱ 青藏铁路修建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环境和脆弱的生态。
一、千里冻土
冻土在冻结状态下体积膨胀,到夏季则冻土融化体积缩小。在这两种现象的反复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会出现破裂或者塌陷。
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强烈、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其多年冻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中国科学家采取了以桥代路、片石通风路基、通风管路基(主动降温)、碎石和片石护坡、热棒、保温板、综合防排水体系等措施 ,冻土攻关取得重大进展,青藏铁路的冻土研究基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冻土研究基地。
二、高原病
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
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紫外线强,自然疫源多,被称为人类生存极限的“禁区”。青藏铁路沿线的所有重点施工段,基本配有高压氧仓等先进设备,有效地解决了建设者缺氧困难。
青藏铁路也是民工待遇最高的铁路工程项目之一,铁路部门投巨资对民工管理实行三统一:“统一生活、统一居住、统一饮食”;第一次规定民工日最低工资,对民工实行免费医疗保障。
著名的风火山隧道,开始施工时工人吃不消,后来请专家来,在当地建立供氧站,山洞里采用弥漫式供氧(达到海拔3千多米那种氧气程度),外面还有吸氧吧以恢复体力(达到低海拔那种氧气程度),最终克服问题。
三、生态环保
青藏铁路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地处世界“第三极”,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
青藏铁路经过可可西里和羌塘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保护野生动物,铁路沿线修建了25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电子监测证实,大批藏羚羊通过铁路沿线的野生动物通道自由迁徙。
环保总局等部门的调查表明,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沿线冻土、植被、湿地环境、自然景观、江河水质等,得到了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未受明显影响。
拓展资料: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
全长1956千米,是重要的进藏路线,被誉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13年9月入选"全球百年工程",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青藏铁路经过几十年努力,项目四起三下:西格段814千米,20世纪50年代准备建设,1979年铺轨,1984年运营;
格拉段1142千米(新建线1110千米)因存在千里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而长期停建,最终克服难题而于2001年6月开工,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运营。
2014年8月16日,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全线开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