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地
1. 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修复、绿地规划 与现阶段的城市规划有什么关系
我觉得可能存在的关系有:
1,绿色规划有利于环境的建设和提高
2,有利于规划好的城市风格
3,有利于缓解空气的质量
2. 生态绿地和草坪有什么区别
生态绿地是自然或人工种植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植物覆盖、虫鸟栖息的以绿化为主的区域(可以理解为没有建筑或建筑较少),一般有不同的种群、群落组成一个完整的自成体系的生态链,从而可以自我生长、修复,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养护。
草坪一般是指单一品种的从草场移植的草地,不能形成完整的生态链,需要经常人工浇水、打孔,否则会干枯或板结影响根系呼吸。
因此,一般现代景观设计都要求设计成乔、灌、地被、草坪相互搭配的生态绿地,这样既美观又环保。
3. 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减少噪音,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丰富物种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加居民生活幸福感。
4. 重庆翠云板块的生态绿地是什么意思
反正重庆园博园在翠云
5.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在生态水文分区的基础上,推算受水区各城市生态环境的配水量,这是进行生态环境影响效益评估的重要一环。根据7.1.1中河南省各县(市)绿地用水量比例及表7.1可以知道北调水用于保育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水量(表7.4)。
表7.4 中线一期工程北调水中用于保育河南受水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水量
据此,结合南水北调河南受水区生态水文分区结果,可以得出各分区的绿地用水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研报告中北调水量的分配仅具体到地市级,而本研究分区是以县为分区单元的,所以,当同属某个地市的县分别位于不同生态水文区时,本研究综合考虑该县(市)的人口、经济等因素,将该地区的分水量进行了细分。单位面积城市绿地年用水量,本研究取值为 2000m3/hm2。根据绿地用水量以及单位面积用水量可得出北调水可保育的各城市绿地面积(表7.5)。
表7.5 河南受水区北调水可保育绿地面积
根据式(6.5)~式(6.20)可计算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过保育河南受水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能够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物质量和价值量(表7.6,表 7.7),则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能够给受水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年度生态环境效益价值为301627.76万元。
表7.6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区受保育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物质量
表7.7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区受保育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价值量
6. 如何构建具有生态积极意义的城市绿地系统
绿地设计在内容设置上要健全,同时应充分考虑各级绿地的服务半径.除中心绿地,其他绿地应尽可能的均衡布置,点、线、面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还应注意方便居民前往,并尽可能和公共活动场所和商业中心结合.
其次是平面布局与立面设计.平面布局:平面布局在划分上可分为规则式和均衡自由式.规则式即有明显的主轴线、对称或不对称,或者呈规则的几何图形;均衡式则布局灵活,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自由分区,但在总体上要给人一种均衡合理的感觉,自由活泼但又不失严谨.平面设计中要注重色彩的处理,绿地虽然要以“绿”为主,但也不能太单一,可利用有色植物如红叶小檗、金叶女贞等或成片草花使绿地有一定的色彩变化.立面设计:立面设计应以满足功能为基础,与平面布局有机结合.设计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必要的可进行人为塑造)、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塑造立面效果.大片绿地则可利用成片乔灌木、竹林等来塑造.同时立面设计也应考虑到动态透视效果,以取得移步换景的良好效果.
7. 生态绿地规划的内容
1 保持基址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像中国古代军事家所说的那样: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势”就是全局发展趋势。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首先应把滨水绿地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而不应该把河道与大的区域空间分割开来,单独考虑。
3.2 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不再进行建设了,而是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建设行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成因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3.3 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城市滨水区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水运、防洪等使用功能的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湖泊的水质,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提升滨水地区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角度出发.均会有失偏颇,造成损失,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3.4 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物能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为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加以体现。
3.5 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是城市滨水绿地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滨水绿地文化内涵和地方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