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应
A. 淡水生物的生态效应是怎样的
淡水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其主要生态作用是: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种矿质养分和有机物,保持水体一定的清洁度,增加水体的溶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形成水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渔业生产上所讲的培养水质或肥水,实质上是指繁殖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生产力的大小,预示着池塘鱼类产量的高低。浮游植物是鲢、鳙和罗非鱼等鱼类的主要饵料,浮游动物是幼鱼的饵料。
多种鱼类共同对水体环境发生影响。草食性鱼类的粪便可以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鲢、鳙提供饵料。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取食浮游生物和细菌,使水质变清,有利于草食性鱼类的生活。鲤、鲫、罗非鱼等摄食有机碎屑,也可保护水质。各种水生生物之间以及水生生物与环境之间连接成一个合理的、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既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又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
湖泊中,水生植物常占重要地位,大量植物有机残体沉积湖底,积极参与湖盆的填平作用,据分析,云南省天然湖泊底泥中有机质含量,洱海为2.69%、滇池为6.34%、草海最高可达27%,为湖泊的沼泽化和泥炭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次,水生植物具有过滤泥沙、减缓水流的作用,促使湖水透明度增大。在氧化塘中利用水生植物(如凤眼莲)处理污水,也是水生生物净化、改造水域环境的实例之一。
B. 兰花的生态效应是什么
兰花是喜荫植物,多生长在山林或林绿,但阳光又是兰花生长不可缺少的,因为阳光是制造养分的能量来源。兰花种类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对光线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在冬季要求有充足的光线,利于其生长发育。而在夏季因阳光过强,温度过高。则必须遮荫,但不同种类差别较大。
建兰较喜光,只需遮去60%~70%的光线;春兰与蕙兰略进一步,需要遮去70%~80%的光线;墨兰则更喜荫,需遮去85%左右的光线。光照过强或过弱对兰花的生长均不利。光照过强,不仅易造成叶色褪绿,而且会影响到叶芽与花芽的生长发育,尤其不利于幼芽生长,叶色也易变浅,甚至影响花色与花艺的表现。如受骤然强光照射,则叶色很快变黄,叶面粗糙,重则还会导致叶片焦黄、枯萎、死亡;光照适度,不仅花芽较多,而且生长也较健壮,叶色虽绿且质地细腻,具光泽;光照不足,叶芽较多而花芽较少,且长势不良,生长也不健壮,叶色深绿,但失去光泽。而除了光照强度之外,光照时间的长短对兰花的生长也有明显的影响以及可喷施翠姆氨基酸叶面肥让植株更有光泽。
有研究表明,延长光照时间至14~16小时,可以促进兰花小苗及中等植株提早开花,但若要促进成熟兰株开花,则光照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此外,冬季开花的种类,昼短夜长加上低温,可以促进开花;而夏季开花的种类,则要求昼长夜短与高温。 因此,在栽培兰花的日常管理中需要根据兰花的生长发育对光照的要求,调节光照强度与光照时间。调节的方法或用建筑物调节光照;或在兰堂、亭廊、水榭等处放置兰花;或在向阳的地方布置遮阳网、竹帘等遮光,夏季则可利用菌棚培育兰花;或搭建棚架,四周种上攀援植物,任其爬蔓其上遮荫;或在兰圃的四周按照高低及树荫疏密配植常绿或落叶树木,调节光照。
栽培兰花不多时,还可用有色塑料板、塑料薄膜、草席、苇帘遮荫。家庭养兰于阳台院落的,可用苇帘遮光,也可每天端进抱出,一方面能随心所欲调整光照,另一方面也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C. 生态功能、生态效益、生态效应的区别
生态功能--指生物群体发挥的作用。例如草坪绿地功能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噪音就是生态功能。
生态效益--指生物群体对人类产生的财富,分有形的和无形的。例如木材造纸,产生的利润。防风固沙等。
生态效应--指生物群体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一些影响。例如茂密的林区夏季不热,冬季不冷。
D. 森林生态系统还有哪些生态效应
野生动物和植物是陆生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其中尤以森林生态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动植物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作用,野生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例如,由于箭竹的成片死亡,给大熊猫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威胁着它们的生存;野生动物中有很多都是害虫害兽的天敌。燕子;蝙蝠在空中啄食各种害虫;啄木鸟能啄食树干里的害虫,被称为森林卫士;猫头鹰、老鹰能捕食田间的啮齿类害兽,堪称农家良友;蛙和蟾蜍能捕食危害稻麦的害虫,被誉为农业上的功臣。
据报道,在我国鼠害猖獗时期,鼠类数量达30亿只,一年可吃掉粮食250亿千克,超过我国每年进口粮食的总量,年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而一只狐狸一昼夜可以吃掉20只老鼠。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消灭1000只田鼠。青蛙的食物80%是昆虫。一只灰喜鹊一年可以吃掉15000条松毛虫。但是;人们往往更多地重视野生生物的经济价值,而较少地注意到它们的生态效益。如森林生态系统除了能直接提供木材外,更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防治污染、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应。所以,野生生物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我们既要合理开发利用,又要全面规划,保护和发展它们,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E. 槐树的生态效应是什么
国槐是庭院常用的特色树种,其枝叶茂密,绿荫如盖,适作庭荫树,在中国北方多用作行道树。配植于公园、建筑四周、街坊住宅区及草坪上,也极相宜。龙爪槐则宜门前对植或列植,或孤植于亭台山石旁。也可作工矿区绿化之用。夏秋可观花,并为优良的蜜源植物。花蕾可作染料,果肉能入药,种子可作饲料等。又是防风固沙,用材及经济林兼用的树种,是城乡良好的遮荫树和行道树种,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国槐也是可以选作为混交林的树种。
例如国槐与泓森槐混交林,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营养面积,能较好地发挥防护效益,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立地条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资源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F. 什么叫生态环境效应
[论文摘要]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生态恢复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主要从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来论述。
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 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
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
(五)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一)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具体包括:(1)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G. 桃花的生态效应是什么
我知道生长习性
桃性喜光,要求通风良好;喜排水良好,耐旱;畏涝,如受涝3~5日,轻则落叶,重则死亡。耐寒,华东、华北一般可露地越冬。
桃花宜轻壤土,水分以保持半墒为好。不耐碱土,亦不喜土质过于粘重,不择肥料,其余生态习性大致与梅类似。但生长势与发枝力皆较梅为强,而不能持久,约自20龄起即始趋衰退。
一般树龄可维持20~40年。桃树进入花、果的年龄皆早,通常嫁接苗定植后1~2年即始花始果,3~5年进入花果盛期。生长迅速,一年能抽发2-4次副梢。根系发达,须根尤多;移栽易于成活。花芽每节1~3朵,几无柄,花与叶大致同时抽发,而叶在花后长成全形。
多数桃花品种以长果枝为开花、结果之主要部位,但“寿星桃”等少数品种则多在短果枝、中果枝上开花、结果。华东、华中一带多于3月中下旬开花,6~9月果熟。
H. 竹子的生态效应是什么
可再生资源之一,可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其属浅根植物,对表层土有极好的保护作用。
I. 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有哪些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1能量流动折叠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
能量传递
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过程折叠
①能量的输入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太阳能以光能的形式被生产者固定下来后,就开始了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被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只占太阳能的很小一部分,下表给出太阳能的主要流向:
项目
反射
吸收
水循环
风、潮汐
光合作用
所占比例
30%
46%
23%
0.2%
0.8%
然而,光合作用仅仅是0.8%的能量也有惊人的数目:3.8×10^25焦/秒。在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后,能量就以化学能的形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
②能量的传递与散失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是不可逆的,而且逐级递减,递减率为10%~20%。能量传递的主要途径是食物链与食物网,这构成了营养关系,传递到每个营养级时,同化能量的去向为:未利用(用于今后繁殖、生长)、代谢消耗(呼吸作用,排泄)、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最高营养级除外)。
注:粪便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营养关系折叠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捕食、寄生等关系构成的相互联系被称作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就
形成了食物网。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重要形式,其中,生产者被称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被称为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由于能量有限,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是以面积表示特定内容,按营养级至下而上排列形成的图示,因其往往呈现金字塔状,故名。常用的有三种: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物数量金字塔。
①能量金字塔(energy)
含义: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能量的数量值用面积表示,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即为能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
特点:能量金字塔永远正立,因为生态系统进行能量传递是遵守林德曼定律,每个营养级的能量都是上一个营养级能量的10%~20%。
②生物量金字塔(biomass)
含义:将每个营养级现存生物的有机物质量用面积表示,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即为生物量金字。
特点:与能量金字塔基本吻合,因为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与其有机物质的同化量正相关。
③生物数量金字塔(Eltonian pyramid)
含义:将每个营养级现存个体数量用面积表示,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即为生物数量金字塔。
特点:形状多样,并不总是正立。例如,几百只昆虫和数只鸟可以同时生活在一棵树上,出现“下小上大”的现象。
2物质循环折叠编辑本段
主条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这里的生态系统也并非家门口的一个小水池,而是整个生物圈,其原因是气态循环和水体循环具有全球性,一个例子是2008年5月,科学家曾在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内检测到了脂溶性的农药DDT,这些DDT就是通过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从遥远的文明社会进入企鹅体内的。
按循环途径分类折叠
气体型循环(gaseous cycles)
元素以气态的形式在大气中循环即为气体型循环,又称“气态循环”,气态循环把大气和海洋紧密连接起来,具有全球性。(吴人坚141页)碳-氧循环和氮循环以气态循环为主。
水循环(water cycle)
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过程,是所有物质进行循环的必要条件(吴人坚143)
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cles)
沉积型循环发生在岩石圈,元素以沉积物的形式通过岩石的风化作用和沉积物本身的分解作用转变成生态系统可用的物质,沉积循环是缓慢的、非全球性的、不显著的循环。沉积循环以硫、磷、碘为代表,还包括硅以及碱金属元素。(吴人坚141~142)
常见物质的循环折叠
碳循环(carbon cycle)
碳元素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循环,其循环主要是以二氧
碳循环
化碳的形式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流动。碳-氧循环的主要流程为(可参见右图):
①大气圈→生物群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化为有机物
·消费者通过食物链获得植物生产的含碳有机物
植物与动物在获得含碳
J. 梅花的生态效应是什么
依据梅花生态习性,露地栽植亦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通风向阳的高燥地,成活后一般天气不旱不必浇水.... 各地纷建梅园,遍植梅树、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赏梅景观的引导效应,使喜梅、植梅、赏梅成为一种社会时...
梅(学名:Armeniaca mumeSieb.):小乔木,稀灌木,高4-10米;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灰绿色。花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芽内,直径2-2.5厘米,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的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果实近球形,直径2-3厘米,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与核粘贴;核椭圆形,两侧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2n=16,24。 梅原产中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桩。鲜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果实可食、盐渍或千制,或熏制成乌梅人药,有止咳、止泻、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线虫危害,可作核果类果树的砧木。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