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改变生态瓶

改变生态瓶

发布时间: 2020-11-30 20:52:18

㈠ 改变生态

1.材料用具

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动物(如椎实螺、环棱螺)、水、砂子、玻版璃瓶(如标本瓶权、大试管或医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骤

①瓶子处理:洗净标本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

④加盖封口:瓶子加盖,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几上林。

⑤粘贴标签:在瓶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⑥放置瓶子: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于阳面窗台上(以后不要再随意移动其位置)。

㈡ 你家附近的水塘有哪些生物他们为这个水塘做出了什么贡献

改变生态瓶并进行观察和记录:你改变的是什么

㈢ 小学教材目录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科版
经全国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前在全国上海、深圳、贵州、内蒙古等31个实验区进行试教。

《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2. 种子发芽实验
3. 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4. 秋冬季的生物
5. 动物的栖息地
6. 建立栖息地
7. 记录动物的特征
8. 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9.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0. 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
第二单元 在阳光下
1. 我们知道的太阳
2. 阳光下的影子
3. 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4. 美丽的彩虹
5. 阳光下的物体
6. 光强与光弱
7. 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
8.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9. 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10. 利用太阳能
第三单元 材料
1. 研究材料的特征
2. 雨天中的布料
3. 各种材料的“锅”
4. 被“种下”的材料
5. 材料的选择
6. 保护鸡蛋
7. 材料进步的历程
8. 材料的再利用
9. 新材料的畅想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
1.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2. 饮食和健康
3. 选择健康食品
4. 水——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
5. 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
6. 健康需要新鲜空气
7. 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8. 运动与健康
9. 让我们的精力更充沛
10. 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科学》五年级下册
《科学》封面
目录
第一单元 运动和力
1. 我们的小车
2. 给小车装上动力
3. 给小车安个螺旋桨
4. 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
5. 小车载重
6. 运动与摩擦力(一)
7. 运动与摩擦力(二)
8. 控制小车的快慢
9. 设计我们的赛车
10.制作我们的赛车

第二单元 时间
1. 时间在流逝
2. 在时钟发明之前
3. 夜间的计时器
4. 用水测量时间
5. 做一只水钟
6. 用摆计时的钟
7. 测量摆的快慢
8. 调整钟摆
9. 保持时间统一
10.寻找时间的痕迹
第三单元 生物与环境(二)
1. 蔷薇花丛
2. 它们是什么关系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4. 做一个生态瓶
5. 观察生态瓶
6. 显微镜下的生命
7. 改变生态瓶
8. 维护生态平衡
9. 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
10.爱护珍稀动物和植物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 关于时间
2. 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
3. 昼夜交替的解释
4. 回顾人们认识地球的历史
5. 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
6. 是清晨还是黄昏
7. 谁最先迎来黎明
8. 极地的白天为什么那么长
9.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
10.昼夜、四季与动植物

《科学》六年级上册
《科学》封面
目录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1. 我们常用的工具
2. 打开盖子的工具
3. 杠杆的研究
4. 螺丝刀里的科学
5. 动滑轮和定滑轮
6. 起重机
7. 在斜坡上
8. 我的自行车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1. 抵抗弯曲
2. 增强抗弯曲能力
3. 拱形的力量
4. 找拱形
5. 框架结构
6. 塔的研究
7. 桥的研究
8. 设计建造我们的桥
第三单元 热和燃烧
1. 热起来
2. 哪杯水温度高
3. 热是怎样传递的
4. 让水凉得慢一些
5. 着火了
6. 蜡烛能燃烧多久
7. 把火熄灭
8. 火与我们的生活
第四单元 能量
1. 各种各样的能量
2. 能量的转化
3. 电和磁
4. 电磁铁的磁力
5. 水的变化与热的传递
6. 永不停步的旅行家
7. 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更多信息请查阅 http://blog.kxsy.net/user1/446/archives/2007/15165.html

㈣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识方面,划分为四个教学单元:
《生物与环境》单元,通过对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的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只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结实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学内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地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光焕发分为四部分,让我们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太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拭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2、能力方面
实验能力:实验操作方法,对比实验,模拟实验.
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制作能力,创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通过讲述我国的珍稀生物,我国古代在天文科学方面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自然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各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四 、相关措施
1、根据自然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自然课仍然要加强直观,重视课本上的图画和实践操作.
2、重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
3、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教学思路。如探究各种自然变化规律,原因的采用“问题――观察实验――思考――结论――应用”或”“问题――假设――观察实验――结论――应用”的结构;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多采用“认识构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复练习”的结构。
4、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
5、注意发展儿童智力,培养能力。
6、注意与其它年级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五 基本活动: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六、教学进度:

周次 起讫月日 教学内容 教时 执行情况
1 8月30日至
9月6日 1.1种子发芽的实验
1.2种子发芽的实验
2
2 9月10日至
9月14日 1.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1.4蚯蚓的选择
3
3 9月16日至
9月20日 1.5食物链和食物网
1.6做一个生态瓶
1.7改变生态瓶 3
4 9月22日至
9月26日 1.8维护生态平衡
2.1光和影
2.2阳光下的影子 3
5 10月1日至
10月5日 国庆节放假
6 10月6日至
10月12日 2.3光是怎么传播的
2.4光的反射 3
7 10月15日至
10月19日 2.5光与热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3
8 10月22日至
10月26日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3.1地球表面的地形 3
9 10月22日至
11月2日 3.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3
10 10月22日至
11月2日 3.4土地壤中有什么
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3
11 11月5日至
11月9日 3.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3.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3
12 11月12日至
11月16日 3.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4.1我们的小缆车
3
13 11月19日至
11月23日 4.2用橡皮筋作动力
4.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3
14 11月26日至
11月30日 4.4测量力的大小
4.5运动与摩擦力 3
15 12月3日至
12月6日 4.6滑动与滚动
4.7运动与设计 3
16 12月10日至
12月14日 4.8设计制作小赛车 3
17 12月16日至
12月21日
18 12月24日至
12月26日
19 12月31日至
1月4日

㈤ 谁有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生长与变化

生物与环境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种子发芽实验”,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完整过程,懂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意义。
2、用生态瓶实验探究如何维持一个小生态系统内的平衡,观察这个小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失去平衡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能够通过调查、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研究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能利用恰当的词语包括正确的科学术语(如生长环境、生态环境、生物群落、食物链等)来描述自己参加的调查、探索和观察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
核心概念
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需求。如光照强度、水分多少、食物种类等。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如食物关系等。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平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梳理关于生物的观察资料,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重要观念的理解。
2、愿意通过观察、动手制作、查阅资料、讨论等形式参与研究活动,并愿意与同学就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与分享。
3、意识到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日益严峻,我们应该追求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整个单元的教学由8个主题活动组成。第一部分(第1-3课) 由“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二)”、“观察绿豆种子的生长” 三个活动,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种子发芽实验(一)”开始、将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绿豆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到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制订实验计划、观察记录现象、分析整理数据、作出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在此同时,三个活动又各自承载着不相同任务,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材没有采取以往以逐一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法,而是直接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研究阳光、温度、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尽管这样的研究种子的活动已经在前面出现过,但是学生在这里经历的是比较严密的一整套控制实验的过程,这对学生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学生经历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观察记录控制条件下的种子发芽过程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三项活动,从中了解绿豆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第4课) “蚯蚓的选择”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
第三部分(第5课)” 食物链与食物网”通过学习认识和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第四部分(第6、7、8课)通过设计和建造生态瓶的模拟实验,观察生态瓶内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研究改变生态瓶的控制条件,推测和观察条件改变后的生态状况,初步感受生态平衡的意义。最后将研究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在了解学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通过上网、访问、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认识了解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进一步关注自然界的珍稀动植物,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做一个某种珍稀动植物生存现状和保护措施的调查研究报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材与教学问题研讨】
本单元第1课时,提出问题后即引导学生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安排学生每人回家进行实验,同时以组为单位在学校进行实验,做好标签,明确分工管理。本单元的第4课时进行教学,大约在种子发芽实验进行了一周时间的时候,安排第2课教学进行分析,在此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督促了解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本单元探究活动多,真正落实好每一个观察、实验活动,做到不走过场,落在实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明确每一个观察实验的方法、步骤,如何操作,怎样观察,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考虑完整,使每一位学生清楚观察实验的具体方法。如:设计种子发芽试验,我打算作种子在黑暗中发芽快,还是在光照的情况下发芽快这一项实验。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个实验只有一点不同,即一个是在黑暗的环境里不需要光照,一个是在明亮需要光照的环境下。其它条件都相同,同时下种、同时在自然的温度情况下,掌握好水量,指导好学生怎样选择黑暗的环境(放在什么位置)。如果环境没有选择好实验现象可能会出现不太明显的现象,看似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往往由于疏于指导或强调得不够,造成实验不成功。同时还要明确怎样做记录,记录下哪一天下的种,哪一天萌发出芽,量一量每天长多高。告诉学生注意保留原始数据,以备对比时整理研究。
要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要认为当地的条件不够,或者与教材上的设想不同而放弃实际操作的机会,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蚯蚓的栖息地也可以用其他的动物来代替,代替的动物最好是当地常见的动物。可以在教室里或者实验室里建立一个研究生物栖息地的环境,帮助学生学习。 本单元对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资料和数据是重点要求的,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知道如何看待数据、尊重数据、引用资料、鉴别资料,并使自己的结论更加接近真实,更加接近事实。关于控制实验的研究,教师最好自己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补课,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施这方面的研究。
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中重点要体现在这两个环节上:
一是设计实验的环节,实验前要把实验方法想周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虚心接受同学的正确意见,完善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是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实施实验的能力。认真做好记录、收集实验数据,实事求是不伪造数据。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科学地操作的行为习惯。

㈥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改变生态瓶”的课应该怎么上

一、物质存在复的空间形式有2种:制1、实体性物质(气、液、固态物体乃至社会组织)。2、能量性场物质(电场、磁场、引力场、电磁场等)。实体性物质占有排他性空间,而能量性场物质可以共享空间但同样具有方向性等空间属性。二、物质存在的时间形式也有2种:1、静态存在、可以观测的,产生“力”(如引力、电力、斥力,乃至如权力等影响力)作用的各类场、物及其一切高级形态(包括货币、社会组织等等)。2、动态存在、发生、发展着,可以观测、记录下来,现实存在的事物、事件及其过程、现象。

㈦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基本操作
1—1种子发芽实验(一)
一、实验内容:
种子发芽实验
二、器材:
(每生)放大镜1个、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
(每组)水1杯、滴管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第4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1、实验前要先观察种子形状,记录下相关的特征和数据,并把它们画下来;
2、按照实验计划用标签给种子分组编号;
3、要告诉学生隔一段时间就去观察一次,及时做记录。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盒子或黑色塑料袋1个、一些潮湿的土壤、(冰箱)。
1— 2种子发芽实验(二)
一、实验内容:
整理分析实验记录的信息
二、器材:
(每组)实验后发芽的和不发芽的种子、放大镜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略。
1—4蚯蚓的选择
一、 实验内容:
探究蚯蚓生长环境实验
二、 器材:
(每组)长方形扁纸盒2个、蚯蚓10条左右、干土和湿土若干。
三、 规范操作要点:
1、学生先谈谈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
2、分组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1—6做一个生态瓶
一、 实验内容:
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
二、 器材:
(每组)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和小石子、一些捕捞工具。
三、 规范操作要点:
1、讨论建造生态瓶所需的的生物和非生物自然环境。
2、准备材料,做一个生态瓶。
四、 操作建议:
1、讨论时要考虑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食物和其他关系等。
2、建造好的生态瓶要进行管理和长期的观察、记录。
1—7改变生态瓶
一、 实验内容:
改变生态瓶的生态环境实验
二、 器材:
(每组)已建造好的生态瓶1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漏网1个。
三、 规范操作要点: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预测、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
2—1光和影
一、 实验内容:
研究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实验
二、 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4K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尺子1根。
三、 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25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 操作建议:
1、活动1要控制手电筒到木块的距离不变,只改变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这个活动难度较大,教师要演示实验和记录的方法。其中,手电筒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提高物体,才能看到影子。
2、活动2中屏最好垂直竖起来,屏和手电筒的位置保持不变,只改变木块到手电筒的距离。
3、实验时要求学生先在屏上用铅笔画下实际的影子,再把结果画在课本上。
2—2阳光下的影子
一、 实验内容:
观测阳光下的影子及变化
二、 器材:
(每组)10厘米长的筷子1根、平滑的木板1块、白纸1张、橡皮泥1块铅笔1枝、尺子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1、 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并把它放在校园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2、 记录时,先看看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再量出影子的长度,然后在白纸上描下影子。
四、操作建议:
课堂上每10分钟观察1次,课后每1小时观察1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 实验内容:
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4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28-2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1、 每张卡纸之间距离最好为15厘米左右,并保持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高度上;
2、 教材要求画出光前进的路线有一定难度,第一次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空心弯管2个、直管3根等。
2—4光的反射
一、 实验内容:
光的反射实验
二、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小镜子1面、书1本。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30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同时将手电筒和小镜子提供给学生,特别是在活动2时,提示学生使用小镜子。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自制潜望镜1个。
2—5光与热
一、 实验内容:
研究光的强弱与温度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小镜子5面、温度计1支、白纸1张。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先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使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反射光的强弱并记录。
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并记录。
四、操作建议: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
2、镜子的反射光斑调整集中到温度计的玻璃泡部位。
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4、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5、靠近温度计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1——
一、 实验内容: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学具中有)对折做成的纸袋各1个、每个纸袋配温度计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把不同颜色和材料的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四、操作建议: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实验2——
一、 实验内容: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黑色纸袋3个、每个纸袋配温度计1个。
三、 规范操作要点: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按照与地面水平、垂直、与阳光垂直这三种方式摆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四、 操作建议:
除了摆放时的角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讲解原理,但要求学生都要做)
一、 实验内容:
设计并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二、器材:
(每组)带盖大纸盒1个、泡沫塑料若干、饮料瓶1个、塑料薄膜1张、黑色纸1张、镜子或锡箔纸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40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设计和制作。
四、操作建议:
1、引导学生弄清教材中的设计方案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组的设计和制作;
2、升温措施有:塑料瓶直接吸热、盒子内外涂成黑色、盒内瓶子背面贴锡纸、盒盖用塑料薄膜、盒子装上支架、盒子后面用镜子或锡箔纸反光照射等;
3、保温措施有:盒子加盖、瓶子加盖、瓶子周围放泡沫塑料等。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 实验内容:
展示并检验太阳能热水器
二、器材:
(每组)自行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1个、温度计1个、冷水1小桶。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各组展示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
2、在各组热水器的瓶子中装好相同温度的冷水200毫升;
3、各组同时将热水器放到指定的场地中;
4、每隔5分钟测出水温并如实记录。
四、操作建议:
1、教师事先对活动日期、场地的选择、布置、划分、活动的程序、方法等方面要作充分的考虑和准备;
2、比竞赛更重要的是每个组的自我评价和各组间的交流、反思和改进。
3—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一、 实验内容:
探索岩石变化原因的实验
二、器材:
1、(每组)较小的岩石块1块、酒精灯1盏、火柴1包、镊子1个、烧杯1个(装半杯水);
2、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实验1——
1、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着岩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捏的方法)
2、将加热的岩石块立即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
3、如此反复进行数次,直至岩石块分裂成更小块的岩石为止,才熄灭酒精灯。
实验2——
1、在瓶子中装上大半瓶水,放入一些碎砖块,盖好瓶盖。
2、两手分别握紧瓶盖和瓶底部分,用力摇晃瓶子,让砖块互相摩擦、碰撞。
3、取出砖块观察,并与原砖块进行比较。
四、操作建议:
1、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用外焰加热,用灯盖熄灭,盖两次为好。
2、摇晃瓶子的时间要稍长一些,最好是砖块明显变小为宜。
3—4土壤中有什么
一、 实验内容:
寻找土壤成分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些新鲜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小铲子1个、塑料盒1个、报纸1张、放大镜1个、塑料杯、镊子1个、筷子或小棍1根、水半瓶、牙签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2到53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三个步骤的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做沉积实验时,土壤倒入水中时应该先观察一下,再搅拌静置、观察。
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一、 实验内容:
雨水对土地侵蚀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喷水器1个、水1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5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1、造斜坡时要将土拍紧,防止喷水时整体滑坡。
2、喷水时应离开斜坡一定距离,保持较大的喷水面积,也不宜过高,防止沙土溅出太远。
3、提醒学生对土坡和径流都要仔细观察。
五、 对一些实验器材的替代:
喷水器可用瓶盖上扎有一些小孔的饮料瓶替代。
3—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一、 实验内容:
探索土地侵蚀原因的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有植物生长的土壤若干、报纸2张、塑料薄膜2张、小铲子1个、脸盆或水桶2个、喷水器2个(孔有大小之分)、水2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8到5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1、喷水器喷水的高度要相同,喷水的量也要相同。
2、作为对比实验,实验时不能再动土坡的模型,而且只能改变实验计划中所选的那一个条件。
3、实验后观察、比较的重点是土坡被侵蚀的程度(被侵蚀的土壤的多少、所接的水的多少和清澈程度、土坡的变化情况等)。
五、对一些实验器材的替代:
2个喷水器可分别用瓶盖上扎有一些小孔或大孔的饮料瓶替代。
3—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一、 实验内容:
河流对土地侵蚀原因的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大饮料瓶1个、杯底侧边扎孔的塑料杯1个、高10厘米的木块1块、水1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8到5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测量、记录。
四、操作建议:
倒水是要保持带孔塑料杯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即保持河道中的水量和水的流速基本一致,无较大的变化。
3—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一、 实验内容:
设计和建造模拟家园
二、器材:
(每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喷水器1个、水1瓶、小泡沫块10块左右、小草4棵左右。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63到64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设计、交流、实验、观察。
四、操作建议:
实验前的设计和交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可将目标明确指向设计的意图、目的。
4—1我们的小缆车
实验1——
一、 实验内容:
安装一辆小缆车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两大盒铁垫圈(五金店买)。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70页的图示的方法和样子进行安装。
四、操作建议:
1、拴绳线的位置一般在车头的正中,否则小车容易跑偏。
2、绳线的长度应约等于桌子的高度。
3、桌子的边缘可用铅笔袋或夹子拦住,避免小车冲出桌面掉下桌子。
实验2——
一、 实验内容:
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实验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铁垫圈若干、秒表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71页的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
四、操作建议:
1、小车动起来之前要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才能发现不是任何小的力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也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的力。
2、小车动起来之后要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才能更容易用秒表测量或目测出小车运动的快慢。
4—2用橡皮筋作动力
一、 实验内容:
橡筋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实验
二、器材:
(每组)带车轴套的实验用小车1辆、橡皮筋4根、测量距离的皮尺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并根据推测设计实验。
2、安装小车后,观察和感觉橡皮筋产生的弹力大小和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因缠绕圈数的多少而不同。
3、到室外平坦的场地上进行实验,验证推测。
四、操作建议:
1、安装时,车轴套应位于后车轴的中间部位,使产生的力量均匀作用于车轮。
2、如果没有车轴套,可在轴上缠上几圈胶布或胶带来解决。
3、室外实验场地要平坦但不很光滑,并用尺子在地上画好表示距离的格子。
4、实验后可以让学生讨论怎样使小车行驶得更远,并让学生实施自己的设想。
4—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一、 实验内容:
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支架1个、喷嘴1个、气球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按照教材75页的图示的方法和样子安装一辆喷气小车。
2、试一试:给气球吹足气,放开气嘴,小车能否运动起来。
3、到室外平坦的场地上进行实验,测量行驶的距离。
四、操作建议:
1、气球吹足气安装到小车上时,要避免与碰到车轮,否则会影响小车的运动。
2、想办法将气球固定在小车上,以保持小车在运动时基本处于一条直线上。
4—4测量力的大小
一、 实验内容:
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钩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学生拿起测力计,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置,不准的话请教师调整。
2、测量物体重力时,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作好记录进行比较。
3、测量拉文具盒匀速前进要用多大的力,为下一课做技能准备。
四、操作建议:
1、测量前只要求检查而不调整,强调的是检查计量工具的意识;请教师调整,目的是避免学生自行乱调指针。
2、在测量时要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果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3、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这一点与读温度计的要求是一样的。
4、 要求学生尽量估计准确一些,促使学生建立实际的“牛”的大小的概念。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几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
4—5运动与摩擦力
实验1——
一、 实验内容: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砂纸1张、两块木板。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相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对比实验时,光滑程度的差别要大些才好。可以同时把接触的两个面都弄粗糙,摩擦力就会大大增加。
2、这一个实验做两次也可以了。
实验2——
一、 实验内容: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不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对比实验时,物体重量的差别要大些才好。
2、这一个实验较容易,可以多做几次再比较。
4—6滑动与滚动
一、 实验内容:
测量滚动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实验用小车1辆、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胶带。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轮子滚动前进和滑动前进的两辆小车,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在小车上加一些重物,测量滚动摩擦力就会容易些,两种摩擦力的差别也会大一些。
2、小车运动的接触面应粗糙些为好,若轮子与桌面打滑,就测不出多大区别了。
4—7运动与设计
一、 实验内容:
观察自行车上与摩擦有关的设计
二、器材:
(每组)自行车或儿童车的实物1辆。
三、规范操作要点:
1、观察实物和教材85页的图示,确定应观察的与运动密切有关的部件。
2、区分这些部件中需要摩擦力和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3、从这些部件的设计特征中找出增加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四、操作建议:
1、操作实物活动前要强调注意安全,不能快速转动轮子。
2、研究时只要学生说得对就应给予肯定。
3、教学目的不是要找尽自行车上好的设计,可以适时中止讨论。
4—8设计制作小赛车
一、 实验内容:
设计并制作小赛车
二、器材:
(每组)制作小车的材料和工具。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利用教材87页提供的设计任务和要讨论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设计。
2、分组进行设计,写出方案,交流和反思、改进。
3、引导学生分析教材88页提供的四个小车和一个制作流程图,指导学生制作。
4、各组介绍交流制作好的小赛车,进行小赛车比赛。
四、操作建议:
1、设计时重要的是要增大动力,减少阻力,启发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已学的知识。
2、实际制作一般放在课后进行,教师的督促和及时指导极为重要。
3、小赛车制作和测试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