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格局
① 试析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主要方法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主题。在这一大背景下,超越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思维,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我国外交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怎么建”这个问题提出的具体方案。
二、将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作为优先方向,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周边经济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减少摩擦和冲突,增加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减少对我国战略资源的牵扯和消耗,使我国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拓展延伸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首要前提。
三、将打造“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作为重点任务,关键是加强“一带一路”的机制建设和规则构建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作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要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突破沿线发展瓶颈;要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增强发展新动力;要推动开放合作,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四、将构建公正合理的规则体系作为制度保障,核心抓手是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有效运转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作为制度基础。着眼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应按照构建包容联动的世界发展治理格局、开放合作的全球贸易投资治理格局、安全高效的国际金融和市场治理格局的要求,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制度和规则保障。
(1)生态安全格局扩展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世界形势作出清晰的判断。面对霸权主义、零和思维对国际格局的长期负面影响,面对世界前途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面对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唯有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价值观念差异、文明之间隔阂、社会制度矛盾,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大潮,
需要世界各国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共同努力,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全球发展的成果和收益。
② 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内涵
3.1.2.1 矿区土地利用安全内涵
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构成评价矿区资源承载力指标,其中矿区土地资源是矿区自然资源中重要的组成之一,也是矿产开发对矿区资源环境破坏最直接最严重的对象之一,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是在土地实体基础上发生演化的。土地资源是矿区生态安全研究的实体,是矿区各类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的基本载体,土地资源提供了地表比较完整的自然地理单位体系和空间结构[93]。土地类型空间结构是地表的“原生态”结构,也是自然界最稳定或安全的生态格局,因而将它作为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的标准指标体系,对矿区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
矿区的土地利用安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尺度内,其自然、经济、社会所构成复合生态系统,在提供能源、动力的前提下,土地资源系统维持其组织结构,仍然能够实现其自身正常的承载和服务功能,以承受人类各种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同时在受到外界一定的胁迫和压力的情况下,能够自我恢复的能力和程度。
张大超、汪云甲等认为矿区土地资源安全是保持矿区居民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土地资源,维持矿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矿区土地资源系统安全状态是一个与时间空间范围内的土地资源量、土地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是动态的,它随其系统组分、过程的不同时刻的状态变化而转化;同时其安全状态应该是一个人类可以接受的状态,而不是极限理想的安全状态[93]。
3.1.2.2 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
对于矿区景观来说,非常重要的生态特征是土地利用结构及格局,采矿对景观的干扰表现为用地结构的变化及格局调整[52]。
目前,矿区土地利用关注的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注重的是土地资源数量,重视废弃地复垦及其质量、对塌陷区的治理、废弃石山的复垦、废弃地先锋物种的选育等。矿区土地资源安全是从区域整体发展出发,改善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区域景观以及重新利用破坏的土地[106],是对矿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全面的整治和重塑,即重新设计和塑造已存在的采矿迹地[131],寻求其同自然景观的融合,并从经济、生态和美学的角度,创建具有较高价值的景观。因此,遵从生态学原理对矿区区域进行景观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研究,将矿区的生态重建与区域规划连接起来,做到整体的考虑、局部的治理[107]是很有必要的。
生态学家王如松提出将“最严格的土地数量管理”改变为“最有活力的土地功能管理”的观念[132]。同时,生态工程方法论的研究已从物理过程的量化走向生态过程的序化,从工程结构的优化走向生态格局的进化;从机器的人工智能走向人的生态智能[133]。因此,研究关系矿区土地功能的安全格局,构筑合理的对于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的安全格局意义重大。
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即确保矿山建设活动对环境景观的损害最小的状态,不仅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组分,它还需要具有合理的格局,同样的组分由于其格局的合理性不同,可以加强或减少其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是矿区土地利用安全从土地数量安全转向土地功能安全的实现途径。
因此,通过优化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及格局,能够保住矿区土地利用的安全底线,为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构建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有效途径,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
③ 为什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1、对自然岸线的开发和利用直观地表现在原有自然景观的改变。一方面,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地改变了自然景观原有的水文、地貌、沉积和生态系统结构;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岸线地带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易受外界干扰。因此,自然岸线的改变是永久的和不可逆的。
2、自然岸线一旦破坏,则无法恢复,再恢复也不会是原来面貌了。自然岸线经过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形成,经过涨落潮、烈日、台风等侵蚀,自然赋予了它特殊的生态意义。人为去破坏、干扰、变动自然岸线,不但会引起自然灾害,而且红树林、珊瑚、鱼类可能也会消失。有时为了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某些改变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我们要尊重自然,不能无序、无休止、不讲规律地开发,不要太贪婪,讲究一个度,要可持续发展。
3、自然岸线是一种可以造福人类的资源,是一种独特、有价值、不能替代的资源,它为维持生态安全、地球稳定性提供基础。范志勇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滨海湿地、长江和黄河沿岸,这些地方开发非常严重,对自然周期性变化以及极端天气变化缺少了适应能力。
④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要素
基于对土地自然演变规律的认识,为确保矿区自然生态系统景观结构的有效性,在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中,确定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是首位的,人工生态系统应该受到一定的引导和限制。
景观生态中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它们由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所构成,这种格局对于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具有关键性作用,称为安全格局(简称SP)。通过对景观中的这些关键性组分的设计和耦合,可以实现主动优势、空间联系优势、高效优势3个方面的战略优势。高效优势是SP的总体特征,也包含在主动优势和空间联系优势之中,SP组分的鉴别和耦合是土地安全格局构建的核心内容[155]。研究影响土地利用安全的要素及其原理,识别安全格局中关键性的部位,是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基础。
4.1.1.1 格局组分
景观组成要素按其空间结构特征,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类景观结构成分和景观边界(表4.1)。在区域景观模式中,分为自然性质和人工性质[155]。
表4.1 区域景观体系分类
另外,边界也是景观结构中重要的组成要素,是“景观的皮肤”,具有过渡性和阻滞功能[121]。
现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已经总结了许多关于斑块、廊道等景观模型的基本原理[156],为“斑块-廊道-基底”模式的建立提供操作依据。
4.1.1.2 土地利用组织
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不仅需要具有景观组成要素,还需要具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由于其布局的合理性不同,同样组分可以加强或减少其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一般认为,合理的土地利用组织应当是自然斑块保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空间格局,即包括几个大型的自然斑块和多个分散的小型自然斑块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组成的结构,可以最好地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
考虑物种从源向外扩散过程中遇到的累积阻力,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会产生不同阻力。土地覆盖类型的生态阻力等级排序如下:湿地、水体生态服务价值最大,林地<灌木林、竹林<经济林、草地<水田<旱地<建成区<高速道路[140]。
农田作为最大的区域景观基质,是建立生物缓冲区的主体。保护对生物过程具有战略意义的农田和经济林,避免被侵占,在破碎化景观中,可以作为跳板的栖息地斑块,要严格保护。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要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宏观上设计出合理的景观格局,在微观上创造出合适的生态条件[157],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
⑤ 生态网络体系整合
河流蓝线、山脊线、道路绿线、生态通道四线所组成的生态网络廊道体系是保护区域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最低底线,构成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生态绿道等。它是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它可以保持区域的整体性,是人与土地的和谐关系,是持续发展的根基。
5.2.4.1 生态网络廊道体系整合
武安市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如山、水、田、林、草,这些生态基础设施是建设生态矿区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对于武安市来讲,建立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就是建立“以太行山、洺河水及其周边生态控制区域为生态链,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矿山公园、水利风景区为生态源,以农田、林地为共生体”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是实现武安市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空间安全保障。使武安市区“两环两带六斑块”绿色空间向外延伸,与山水生态链、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矿山公园生态源、农田、林地等区域生态基础设施连通,形成区域土地利用安全保障。
对矿业用地来说,在矿区建设中保持生态网络廊道的连通性,在大规模建设之前给生态用地留出空间,并在矿区建设中利用大好时机改进建设生态廊道。
5.2.4.2 土地利用空间组织
以生态网络为先导,采用“安全格局”指导土地利用配置,确保空间布局的生态合理性。采用生态网络为先导,指导区域土地利用配置,目标是基于区域中关键或重要生态环境组分及其空间配置方式的识别和保护,调整矿区的空间布置,使重要生态环境组分在空间上能够实现相互渗透,在保证经济、信息畅达的同时,能够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过程,使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193]。
矿区是区域山水基质上的一个斑块。矿区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背离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了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肌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一大关键。因此,基于生态网络指导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配置,对传统矿业用地遗留下的大量废弃地在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以及环境治理中分类指导,使局部问题有了可操作性的实现途径。主要考虑功能分区组织(图5.5),网络廊道体系组织。
图5.4 基于生态网络体系指导的武安市矿区廊道恢复格局
(1)生态网络体系组织修复。
根据武安市整体生态功能分区要求,在绿色生态矿业发展区中合理组织生态网络体系。
根据武安市各主要矿区的位置与状态,结合所处生态网络位置(图5.4),将主要矿区依据廊道恢复种类归类,共分为4类,以指导其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以及环境治理工作。
道路廊道单一廊道恢复建设主要包括:暴庄煤矿,贺庄煤矿,薛村煤矿,玉泉岭铁矿、上泉铁矿,广平铁矿。
道路廊道、绿色通道2类廊道恢复建设主要包括:县团城铁矿。
图5.5 武安市生态功能分区
河流廊道、道路廊道、绿色通道3类廊道或河流廊道、道路廊道、山脊廊道3类廊道恢复建设:其中恢复河流廊道、道路廊道、山脊廊道包括周庄煤矿、临漳煤矿、矿山村铁矿、成安煤矿、曲周煤矿、万年煤矿;其中恢复河流廊道、道路廊道、绿色通道包括云驾岭煤矿、小汪铁矿、东河湾铁矿、平顶山铁矿、县团城铁矿、玉石洼铁矿、北洺河铁矿、团城铁矿。
山脊廊道、河流廊道、道路廊道、绿色通道4类廊道恢复建设包括:西石门铁矿、邱县煤矿、衡水煤矿、陶一煤矿、郭二庄煤矿、阳邑煤矿、康二城煤矿、漳村煤矿、显德汪煤矿、51002部队煤矿、车网口煤矿、小店煤矿、石板坡铁矿、玉石洼铁矿、马甲脑铁矿。
(2)西石门铁矿生态网络廊道修复内容详见4.3.3.3。
在区域和矿区尺度上,构建出和谐的网络体系格局,以及土地利用安全框架,仅仅是美好的蓝图。通过对残缺的山体、阻断的河流等生态通道的修复及农林牧景观生态元修复,实现景观现实整合。经过对矿业用地整合后,武安市景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显著提高,对改善武安整体安全格局起到积极的作用。
⑥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从哪儿入手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我国辽阔的内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容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为了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
⑦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模式
根据景观生态学安全格局理论,格局和过程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命题,景观格局决定着资源和物理环境的分布形式和组合,制约着各种生态过程,与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区域生态安全能够通过优化景观格局达到实现[90,158~159]。
俞孔坚1995年提出了“景观安全格局理论”,认为景观中各个点、线、面在景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存在着某些关键点(或称战略点)以及某些特定格局,对景观过程起到潜在的决定性影响,从而构成了控制景观的安全格局[160]。
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构建原则是遵循自然演进思想,注重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结合矿区废弃地复垦建设格局完整、自然界面延伸、生物通道连接、景观干扰有限、生态足迹减小、规划建设健康的内部共生,外部协调的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
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模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考虑矿区的综合生态特点及具体的目标要求,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矿区生态系统。在矿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模式中,典型的有集聚与分散结合的模式、生态网络构建模式。
4.1.2.1 集聚与分散结合模式
它是进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美国景观生态学家Forman[161]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该格局包括以下景观生态属性:①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用以涵养水源,维持关键物种的生存;②粒度大小,既有大斑块又有小斑块,满足景观整体的多样性和局部点的多样性;③小型自然植被斑块作为临时性栖息地或避难所;④廊道用于物种的扩散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这一模式强调集中使用土地,保持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引导和设计自然斑块以廊道或小型斑块形式分散渗入人为活动控制的地段或农耕地段;同时在人类活动区沿自然植被斑块和廊道周围地带设计一些小的人为斑块,通过景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各类斑块大集中、小分散,确立景观的异质性来实现生态保护,以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持和视觉多样性的扩展。
4.1.2.2 生态网络模式
自然生境的破碎化形成了许多自然生境斑块,这些彼此隔离的自然斑块之间破碎化程度与隔离程度的增加导致某些动植物种群灭绝。生态网络概念是在人们研究自然生境的破碎和隔离时提出的。生态网络把各种彼此分离的生态系统连接起来,是景观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物种沿着生态网络移动,并对周围景观基质和斑块群落产生影响。
在生态网络模式中,连通性、踏脚石、核心区、异质种群等都是重要因素[162]。一般来说,生态网络常常由核心区、生态缓冲区和连接区组成。核心区是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区域,属于绝对保护区域;生态缓冲区是为了对核心区进行保护,以资源保护或景观恢复为目的的缓冲区域;连接区是为了维持和促进核心区内部及核心区之间某些物种进行迁移的区域。
⑧ 武安市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评价
根据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武安市进行矿业用地生态安全格局评价。随着武安市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加速了资源的枯竭,开发利用条件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土地破坏严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随之衰退,选其作为研究区域对验证矿区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是否合理具有指导意义。
应用前述建立的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市及典型矿区进行土地安全格局评价。
评价指标量化的情况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人口密度(C1):武安市2006年人口为71.2×104人,人口密度为391人/km2,1996年人口为61.0×104人,人口密度为335人/km2。河北省人口密度指标范围为300人/km2~400人/km2。
扰动强度指数(C2):指矿业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2006年武安市独立工矿用地是5168.54hm2,1996年独立工矿用地是4735.18hm2,1996年、2006年矿业用地所占总面积百分比分别是2.60%,2.84%。
自然框架的整体性(C3):生态网络格局整体性指采矿引起网络破坏,生态网络体系构成区域网络安全框架。武安四条生态廊道总长230428m,其中洺河河流廊道153468m,公路廊道23060m,太行山山脊廊道30820m,生态廊道23080m,1996年、2006年采矿引起网络破坏长度占总廊道长的百分比分别为10.26%,8.00%。
自然过程的完整性(C4):有生态价值的土地占总面积的比重,计算时取耕地的一半(由于耕地春种秋收,其土地生态价值按1/2计)、林地、水域用地为有生态价值的土地(表3.4)。
表3.4 武安市具有生态价值的景观类型比例
自然界面的延伸性(C5):矿业用地界面长度与总界面(边缘)长度之比,1996年矿业用地界面长度17450m,总界面长度981650m,占总界面长度百分比1.778%;2006年矿业用地界面长度29790m,总界面长度2794810m,占总界面长度面积百分比1.065%。标准值取武安市主要景观类型中最大的耕地景观界面长度与总界面(边缘)长度百分比(表3.5),1996年为37.8%,2006年为33.1%。
表3.5 武安市主要景观类型界面长度与总界面(边缘)长度比例
生态足迹(采用生态足迹和承载力之差与承载力的比值,C6):武安市2006年人均生态承载力0.55059,人均生态赤字(生态足迹与承载力之差)6.3964,人均生态赤字与承载力的比值11.62,1996年生态赤字与承载力的比值7.57[153]。
河北省历年人均生产足迹:1995年2.7629,2000年2.9922,2003年3.4670,计算结果1996年2.8088,2006年3.7519。人均生态承载力:1995年0.3892,2000年0.3234,2003年0.3169,计算结果1996年0.3760,2006年0.313[154]。
武安市人均生态赤字1996年2.43272,2006年3.43888;人均生态赤字与承载力的比值1996年6.47,2006年10.98。
景观多样性(C7):1996年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SHDI)1.32;2006年多样性指数1.45。
景观破碎度(C8):1996年和2006年独立工矿周长面积破碎度分别为1.4106和1.3715。
景观聚集度(C9):1996年独立工矿斑块集聚度为0.8894;2006年斑块集聚度为0.6661。
景观分维数(C10):1996年独立工矿用地景观平均分维数1.12,2006年景观平均分维数1.10。
矿产资源回采率(C11):根据武安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1996年平均为75%,2006年煤矿平均78.5%,铁矿平均80%;取均值79.25%。河北省平均为85%。
土地复垦率(C12):当前,武安市已经展开“千矿万亩”综合治理工程,预计共复垦土地1846.66hm2,其中,恢复为耕地1113.33hm2,恢复为林地733.33hm2,共投资1.7亿元。一期选出26个已经闭坑和即将闭坑的矿区矿段进行恢复治理,恢复治理耕地和林地共746.67hm2。其中16个矿区计划恢复耕地440hm2,10个矿区计划恢复林地为306.67hm2,2006年复垦率42.21%。
矿产综合利用率(C13):全国平均30%,2010年为35%。
科技投入(环境)(C14):环境治理投资占GDP百分比,根据1996,2006年投资额度计算。
表3.6,表3.7显示出,1996年武安市土地利用安全评价综合系数为50.42%,2006年为46.24%,矿区土地利用总体安全状态处于下降趋势,这与20世纪末大规模采矿、小矿山上马相吻合。
1996年压力、状态、响应对安全状态的贡献程度分别为53.87%,34.93%,11.20%;2006年压力、状态、响应对安全状态的贡献程度分别为32.07%,51.93%,16.00%;对比数值可以说明矿业用地总体“压力”下降,矿业用地“状态”趋于向好的方向转变,矿山环境治理、矿区土地复垦使“响应”机制对土地安全格局贡献程度增加。但“响应”程度尚不足以使矿业用地达到安全“状态”,局部得到改进但总体趋势恶化的状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表3.6 1996年武安市土地利用安全评价
表3.7 2006年武安市土地利用安全评价
续表
矿业用地整体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因此,必须遵循矿业用地利用安全模式的规律,按照整体考虑,局部治理原则,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构建矿业用地安全格局,加大投入,修复被破坏的环境,使矿区土地利用处于安全状态。
⑨ 阿坝州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地位是什么
阿坝州山清水秀,草原辽阔,雪山耸列,江河纵横,融气势磅礴、广袤宽阔、俊秀幽深内于一体。这里容,地形地貌复杂、沟谷交错、气候多样,构成独特的地理环境。保留了世界上别的地方早已绝迹的动植物资源,如熊猫、珙桐等活化石;保留了在工业文明中难以找到的静谧、古朴的壮丽自然景观,如九寨沟、黄龙等世界自然遗产。阿坝州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