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滨州
❶ 水活滨州城
王少青
(山东省滨州市水利局)
一、滨州市的基本情况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黄河三角洲地区,属山东鲁北平原,辖六县四区,面积9600平方千米,人口374万人,有耕地750万亩 1亩=666.67平方米。
二、滨州水利基本情况
滨州市水系比较发达,黄河由西向东横穿市境内94千米,各类河道长度为823.1千米。滨州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6毫米。全市当地水资源量为11.48亿立方米,人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307立方米。全市13处引黄闸,引水能力达466立方米/秒,平均年引黄河水量11亿立方米。有山区水库23座、平原水库96座、河道蓄水闸坝60多座,全市一次性蓄水能力达8.7亿立方米。
三、着力生态城市建设,创建水土保持示范城市
按照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在城区着力建设大绿地,加强城市水土保持,2005年11月,滨州市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的复核验收,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这标志着滨州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全国一流水平。滨州城区水土流失控制率达到94.7%,水系两岸绿化率达95%,林木覆盖率达22%,人均绿地12.9平方米,荣获“山东省园林城市”称号。城市水系绿化率的提高,增强了水源涵养,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城市水环境和周边居住环境。
四、建设“四环五海”,水活滨州城市
滨州市城区各类供水主要靠引黄河水,由于蓄水供水能力低下,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求。城区河道淤积严重,水质污染,水环境恶化,形成了脏乱差的局面,极大地影响到城市排水、防洪、景观和居民生活环境。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防洪减灾、蓄水、供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改善等城市水问题与城市发展、城市居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城市水问题已经变成制约城市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水与城市建设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文化、人才资源集中的地方,水利工程在保障城市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应该统筹考虑,并与现代城市建设相协调。防治洪涝灾害与防治水污染并重,水系整治与水环境改善并重,水利景观建设与水生态环境改善并重;城市水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黄河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协调。力求通过城市水系建设,做足做活水文章,凸显水特色,体现黄河文化与水文化特色,让水活滨州城。
2002年以来,围绕“建设四环五海、水活滨州城”,充分发挥城市紧靠黄河的优势,进行滨州新城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规划设计“四环五海”城市水系,突出大水面、大绿地、大空间的城市特色,显现黄河文化与水文化相融合的城市文化底蕴,开展以“四环五海、水活滨州”为重点的一系列城市生态水系建设。
(一)“四环五海”,生态城市
滨州的“四环五海”工程,由滨州市水利部门规划设计,滨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建设,目的是为了突出滨州城市的水特色,体现大水面、大绿地、大空间的城市特色,打造滨州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特色城市,促进滨州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四环五海”工程是一项集水利、交通、城建、林业、旅游建设于一体的城市建设综合系统工程,也是建设“碧水绿阴、生态园林型现代滨州”的重点工程。“四环”即环城水系、环城公路、环城绿化、环城景点;“五海”即中海、西海、北海、南海、东海,“五海”分别代表天、地、人、情、水的设计理念。“四环五海”工程建设总投资8亿多元。从2002下半年到2006年年底,经过4年的时间,完成了总长度45.33千米的四环河和总蓄水量7000多万立方米的5个海的建设任务,“四环五海”和城市水系的总水面已达15平方千米以上,蓄水量达到1亿多立方米,居黄河流域城市之首,可称谓“四环五海”、“黄河水都”。
(二)高起点规划设计“四环五海”
为科学建设好城市四环五海工程,先后完成了“四环五海”城市水系及建筑物的设计和南海、西海、北海、中海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编制完成了《“四环五海”水环境影响评价》和《四环五海建设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北京、天津、四川、南京、济南等高等院校的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了评审鉴定,评审结论:“四环五海”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两项成果分别荣获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高标准建设“四环五海”
高起点科学规划设计和研究水与滨州城市建设相结合,为高标准建设“四环五海”城市水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1.南海
南海体现“情”的理念,突出黄河文化、黄河风情和黄河三角洲风情。设计南海占地4600余亩,蓄水量1200万立方米,水面2.9平方千米。主要功能是为市区生态供水、工业居民供水。同时建有南海观音、黄河艄公、大河风帆、黄河文化广场等景点,供旅游观光。
2.西海
西海体现“地”的理念,突出挖海造地堆岛、形成水中有岛、半岛环绕的景观。西海占地3800亩,蓄水量15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2.5平方千米。主要功能为滨州新区提供工业居民供水、旅游观光。
3.北海
北海体现“人”的理念,瘦水环绕,碧波荡漾,兔岭浮波,绿地林阴,形似瘦西湖。北海占地3700亩,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2.4平方千米,主要功能是水上娱乐、旅游观光。
4.中海
中海体现“天”的理念,突出日月星辰,景点和建筑大多以天像命名。北极星理念的五角星造型的滨州国际会展中心,北斗七星理念的滨州中海宾馆,天、地、人三桥,象征滨州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太阳岛、月亮湾、月宫、航母等景点布局周边;中海全部占地8000亩,其中水面面积4000亩,海岛和绿地面积4000亩,蓄水量1100万立方米。主要功能为水上娱乐、观光旅游。
5.东海
东海规划设计体现“水”的理念,浩渺水面配有周边的绿树林带,形成大水面、大绿地的生机景象。东海又称东郊水库,占地4700亩,库容1390万立方米,主要功能为滨州老城区和东区工业居民供水。
6.四环河开挖整治工程
四环河规划设计环滨州城市一周,总长45.33千米,分东环河、北环河、东环河、南环河全部连接沟通,河宽20~80米,河坡植草生态自然型,水深3米左右。河道外侧是一级环城公路;路外侧和河内侧布设150米左右的绿化带;围绕城市水系建设了许多观光景点,有古井琉璃、莲池月夜、榆林晚照、兔岭浮波、秦台晓月、清河横流、蒲湖古渡、黄河楼、黄河公园等。主要功能是供水排水和蓄水观光。
(四)城市河道水系综合治理
1.新立河综合治理工程
新立河是滨州市区的排水泄洪河道,全长31.2千米。由于新立河20多年未治理,致使河道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杂草丛生、水质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劣,成为市区内的一条脏河、臭河。
2003~2005年,实施新立河综合治理,全河进行清淤疏浚,城区河道14千米进行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开挖疏浚河道、砌石与混凝土护砌河坡、驳石护岸、花岗岩栏杆和碎石板砌筑人行道、河坡及河岸180米绿化带等。在14千米的河道两边布设40处景点,按照春夏秋冬的理念,分别设立春园、夏园、秋园、冬园。新开挖河道宽50米,水深3.5米,总投资9000多万元。治理后的新立河,成为滨州城区的一条绿化带、景观带、旅游带,沿河同时成为宜居地带,周边房地产迅速大幅升值。
2.秦台河综合治理工程
秦台河穿越滨州城区,全长33千米,原是为农田灌溉和城市排涝而开挖的一条河道,治理前是滨州城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主要排放河道。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杂草丛生、污泥淤积、垃圾漂浮,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臭水沟”。为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秦台河两岸人民的生活条件和城市生态环境,对全河进行清淤疏浚,城区9.7千米的秦台河进行综合整治。主要建设内容为清淤疏浚、污泥外运填埋、河道护砌、人行道布设、沿河两侧绿化,设置大理石栏杆等。新开挖河道宽30米,水深3~4米,工程总投资7800万元。经过治理后的秦台河在滨州城区形成了一条景观带,改善了水环境,美化了市民的居住环境。
3.张肖堂干渠治理
张肖堂干渠穿过市区,长34千米,城区沿河企业和村庄的污水、生活废水和固体垃圾直接排入渠道,造成干渠水质污染,环境极差。综合治理城区段7.5千米,投资7000万元。治理内容为渠道砌石与砼板护坡,河口设花岗岩栏杆,两侧布设人行道,道路交叉口处设绿化景点,桥梁两侧布设亲水平台,下游建设橡胶坝1座。治理后的张肖堂干渠,成为城区的一条绿化带、景观带,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五、水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成效良好
滨州市通过实施“四环五海”工程和城市水系建设,水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城市与水结合的文章做得好,城市水系得到完善,水环境得到修复改善,城市凸显水特色,水使滨州活了起来,大大提升了滨州的知名度,提升了城市品位。滨州四环五海和城市水系的建成完善,使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一)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城市“四环五海”和城市水系的水源,主要是黄河水,其次是地表雨洪水、浅层地下水、处理后污水。这些水在流路上:首先进入“五海”、路边小溪,然后进入河道,最后用于农田灌溉、水生态维护。在使用上:首先用于景观、水上娱乐、旅游用水、城市生态维护,再进入河道、渠道,用于河道、渠道的生态维护和农田灌溉。在功能上:首先蓄水、供水;其次能蓄洪、滞洪、减洪,消减了城市洪水的下泄速度和下泄流量,减轻了对下游排水泄洪的压力和灾害,雨洪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再次用于景观、水上活动、水上旅游业、水上养殖、三产服务业等。城市水系的贯通和各类水的联合运用,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发挥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二)改善了人居环境
城市水系建设和水环境的修复改造,大大改善了城市水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几乎每个居民居住小区都有水面相邻,“人在湖畔住,夜闻蛙鸣声”就是这座城市真实写照。当你晚上漫步在中海边,会呈现“海岸灯光拂杨柳,天上银河落滨州”的美景。城市水系建设后,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生存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滨州已经变成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之一。
(三)显现了黄河文化底蕴
滨州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黄河横穿城区,沿河建城,城市巧妙地利用黄河水,引水进入城市的各个水系,在水系的周边建设黄河文化的众多景点,建设了全国唯一的滨州水文化馆,建成全国最大的汉白玉大禹雕像和大型花岗岩黄河母亲雕像,大型综合建筑滨州文化中心设计理念为“水印”等,都散发出了黄河文化的韵味,体现黄河文化、水文化和黄河三角洲风情,显现了独特的、民族的、个性化的城市文化与形象。滨州整个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活,因水而发展,这是水与城市建设巧妙结合的独到之处。水与城市的建设,把黄河文化、水文化、黄河三角洲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滨州富含黄河三角洲城市文化底蕴的风采。
(四)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四环五海”水系的建成,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减轻了洪涝灾害威胁;改善了水资源条件的,提高了供水能力,足以支撑未来10~2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用水需要;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和项目落户滨州;开发完善了旅游业,推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实现了人水和谐和生物多样性
“四环五海”城市水系的建成,整体上凸现了滨州水的优势,配合城市绿化景观,显示出滨州城市的生态效应与水环境特色,体现了“人水和谐”,展现“秀水、绿脉、新城”的生态园林型城市整体形象。城市水系大多是土坡、泥质海(河)底,有利于地表水的入渗和地下水的相互转换。海中有岛,岛上有林,林中有鸟;水里有各种水鸟,水中有著名的黄河三角洲大闸蟹、黄河鲤鱼等;采取了橡胶坝拦蓄调控和适时补充水量,有效保证生态水量,有利于青蛙、莲藕等各种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繁衍生长,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实现了人水和谐。
(六)促进了城市快速健康发展
滨州市规划建设“四环五海”、“五纵六横河道”、“36桥”、“72湖”、“108园林景点”等城市水系和绿化工程的建设,配套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区由2000年21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83平方千米;城区人口由2000年的2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60余万人;土地价值由2000年的2万元/亩,提高到现在的200多万元/亩。2009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51亿元,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55.5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100%,用水普及率100%,市区路灯总数达2.44万盏;城市居民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850元,比上年增长15.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增长9.6%,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879元,增长9.8%;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4.7平方米。
❷ 滨州生态环境情况
确切的说,是滨州市滨城区(原来叫滨州地区滨州市,现在划地为市了,我还不大习惯呢)
滨州一共分(大概)博兴,阳信,无棣,沾化,惠民,还有滨城区,其中市政府就在我们滨城区啦。
别的你可以从网上搜到,现在我给你讲讲搜不到的。
滨州在山东,老实说算穷的,除了博兴和滨城,别的地方据说比较困难,但是我不很确定。不过这些地方的特产很有名,阳信鸭梨,沾化冬枣,无棣蜜枣。。。很多。我家是滨州市里(滨城区)的,原来一直感觉不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这两年换了市委书记(还是市长?不大清楚)变化确实太大了。市政府西迁之后,那边太漂亮了,号称是“四环五海,生态滨州”。我看了中海,真美。我现在在济南工作,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比济南好的太多了,就是人比较少,8车道的马路没车跑,我都去那里练车。不过我相信种好梧桐树,凤凰自然来。而且滨州的房子现在最好的地方也就2000左右,一般1千6,7就差不多,而且都是新房。物价不算高,收入也不算低,我爸妈一个月都是两千多。环境很好,前些年一只是全国50大卫生城市。总的来说,如果想来定居,滨州应该是不错的。
肯的回答是不错的,因为近一两年滨州确实发生了大变化。定居环境也不错,人文地理天时地利,确实是居家过日子的最佳选择。慢悠悠的不紧张,就是好日子。
兴县、邹平县、滨州经济开发区两区六县
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45‰,死亡率6.21‰,人口自然增长率6.24‰。年末全市总人口368.90万人,较上年增加2.29万人。
2002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有少数民族39个,17589人,分布全市各县区。主体少数民族是回族,15278人,其他超过百人的少数民族是:满族435人、彝族410人、蒙古族273人、苗族273人、白族107人、拉祜族106人。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1950年建惠民专区,几经沿革,1992年改称滨州地区,2001年撤地设市。现辖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六县一区和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69万人。
滨州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商朝时建有蒲姑国,秦朝开始建县,从西汉起至民国先后设有郡(国)、州、府、道等地方行政建置,五代时期置滨州,以濒临渤海而得名。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发源于博兴的吕剧、惠民的胡集书会、泥塑、木版画及滨州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滨州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惠民县是古代著名军事家中国武圣孙武的故里。邹平县是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生长地。博兴县是汉孝子董永的故乡,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滨州还是中国吕剧的发源地。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央渤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滨州交通便利。济青高速、滨博高速、京滨高速和205、220国道穿越境内,是连接苏、鲁、京、津的重要通道。津汕高速大高至鲁冀界段、威乌高速辛庄子至邓王段、滨德高速、黄大铁路滨州段、黄河公铁两用桥、中国滨州大高通用航空城、滨州万吨级港口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自2003年底开始的以防潮堤为屏障的“北带”开发扎实推进,新增土地61万亩。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农业基础良好。农、林、牧、渔各业发达,现已建成棉花、蔬菜、冬枣、水产、牧草“五个百万亩”基地。无棣金丝小枣、沾化冬枣、惠民蜜桃、邹平水杏、阳信鸭梨等各具风味,驰名中外。沾化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和“冬枣原产地”,成为中国最大的冬枣生产基地。渤海文蛤、梭子蟹等名优水产品名扬海内外。
滨州工业发展迅猛。纺织家纺服装、油盐化工、汽车和发动机及零部件、造船及零部件、飞机及机械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粮油果蔬食品深加工、生物工程、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十大产业(链)集群初具规模。“汽车上路、轮船下海、飞机上天”目标基本实现,陆、海、空立体化高科技产业框架正在形成。魏桥创业、滨化集团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盟威制造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9年夺得国内同行业之冠。鲁北企业集团是国内第一批“环境友好型企业”、第一家无“三废”绿色化工企业。全市已有上市公司6家,累计募集资金59.2亿元,其中境外上市2家,募集资金4.89亿美元,列山东省第1位。 滨州剪纸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结构严谨、古朴浑厚、拙中蕴灵、题材广泛,多豪放粗犷之作,与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一脉相承,堪称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在滨州剪纸的传统题材中,表现较多的有葫芦和鸟、鸡狗鹅鸭、花草鱼虫、猪羊骡马等,无不蕴涵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洋溢着创作者自然、淳朴的真挚感情,其主要题材,多与古时黄河下游人民的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一些神话有关。
滨州剪纸艺术新人辈出,许多名作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并作为中国剪纸艺术的优秀代表出国展出。 【 矿产资源 】
全市已探明的矿产有26种,已开发15种。邹平南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铜矿储量约56.9万吨,同时伴生有金、银、钼等贵重稀有金属; 已探明可开采利用的建筑石料储量约1.3亿立方米,麦饭石储量约1亿吨左右。
除邹平南部山区外,辖区内整个平原及北部海滩、浅海地下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总储量约6亿吨,天然气总储量约164亿立方米。
无棣、沾化两县海岸带有两条宽数百米、绵延数十公里的贝壳梁,可开采利用储量约1600万吨,是生产水泥、饲料添加剂、化工添加剂、贝瓷等理想原料。
沾化县东北部地下蕴藏煤层,埋深约2000米,储量约25亿吨。
全市已发现矿泉水4处,邹平县2处已开发利用,博兴、惠民各1处,尚未开发;发现热水出露点18处,已开发利用7处。
无棣、沾化海岸地带盛产原盐,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地下卤水储量丰富,分布广、储量大、产量高。滨州市矿产潜在总值1400亿元,居全省第六位。
【 土地资源 】
全市土壤共分褐土、潮土、盐土、砂姜黑土、风沙土5个土类。全市土地总面积1416.7万亩,其中农用地919.1万亩 (包括耕地面积674.9万亩、园地面积41.5万亩、林地24.3万亩、牧草地10.4万亩、其他农用地168.0万亩), 建设用地206.4万亩(包括居民及工矿用地174.9万亩、交通用地8.8万亩、水利设施用地22.6万亩),未利用土地291.1万亩。全市人均土地面积4.20亩,人均耕地1.86亩,略高于全国水平。
【 海洋资源 】
滨州海岸线长239公里,约占山东省的8%;滩涂17万公顷,约占山东省的31%;负十五米浅海20万公顷,宜盐面积9.6万公顷, 是山东省第二大海盐生产基地和全国四大渔场之一。沿海滩涂、浅水海域发展水产养殖和制盐业潜力巨大。
【 淡水资源 】
全市水资源总量平均13.1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7亿立方米,地下水7.4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326立方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可供利用的黄河过境客水资源比较方便,黄河过境长94公里,多年平均过境水量为303.5亿立方米,穿过邹平、惠民、博兴、滨城4县区,全市黄河总引水量为14.79亿立方米。 引黄供水是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全市有库容超千万立方米的平原水库9座,中小型库塘248座,全市蓄水能力达4.64亿立方米。 滨州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个中心-一个龙头-南北城市带”组团式、连带型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规划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四环五海”工程(即环城公路、环城水系、环城绿化带、环城风景带和东、西、南、北、中五座平原水库)顺利完工,集园林与湖水于一色,融产业、生态、文化为一体,初现“四环相连”、“五海”呼应、72湖点缀的生态城市特色。滨州经济开发区建设步入快车道,道路、广场、绿地等公用设施逐步配套完善,为项目建设、产业配套提供了良好载体。
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滨州现代物流中心初具规模、国际会展中心竣工使用,奥林匹克公园动工建设。家纺文化节、中美明星水上对抗赛、沾化冬枣节、博兴国际小戏节等节赛活动相继举办,会展经济方兴未艾。诚信滨州建设逐步深化,连续四届银企合作恳谈会成果丰硕,共签约资金1067亿元。同时,以“四环五海”、武圣孙子为品牌,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了具有滨州特色的“两山(鹤伴山、碣石山)两带(沿黄、沿海)一圣人(孙子)”的旅游格局。
近年来,滨州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坚持‘五个统筹’,打造系统‘九州’”(小康滨州、开放滨州、生态滨州、诚信滨州、科教滨州、人才滨州、文明滨州、民本滨州、平安滨州)的战略部署,坚持“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招商是重点,实干是关键,稳定是基础、廉政是保证”的工作方针,解放思想,科学实干,经济社会持续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后劲足、变化大的良好态势。2005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实现665亿元,同比增长17.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2.1亿元,同比增长45.9%,增幅居全省第1位,总量列全省第1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同比增长12.5%。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滨州由“追赶战略”向“赶超战略”的转折年、关键年。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滨州市委、市政府将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继续执行“30字”工作方针,突出超越发展“一个主题”,冲刺2006,锁定到2007年经济总量进入全省中游、人均指标进入上中游从而彻底改变欠发达面貌“两个目标”,抓住班子实干、招商投入、环境整治“三个关键”,狠抓强势工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四个发展”,扎实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南北一体化、环境生态化、社会和谐化“五个加快”,加速形成十大产业(链)集群,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努力建设民富市强、碧水绿荫的生态园林型现代滨州。 滨州市辖滨城区、无棣县、阳信县、沾化县、惠民县、博兴县、邹平县、滨州经济开发区两区六县。全市18个乡,57个镇,9个办事处,各县区所辖镇、乡、街道办事处
❸ 滨州市金天地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滨州市金天地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02月23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农产品种植(种子生产版经营除权外)等。
法定代表人:曹文滨
成立时间:2011-02-23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7160220000791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滨州市黄河浮桥路南首
❹ 滨州撤地建市征文
滨州是一个淡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地区,常年平均降雨量为56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800多毫米。因此,作为最大客水来源的黄河,成为全市吃水、用水的主要依靠。然而,滨州虽然紧靠黄河,但由于蓄水设施不足,长期以来用水非常紧张。
数据显示,2005年,滨州市区仅有蒲城水库和东郊水库,一次性蓄水容量不足2000万立方米,仅能勉强维持当时二十多万滨州市民的生活用水和现有企业生产用水。每遇黄河断流或引水紧张,则经常是为保生活用水而减少工业用水,严重制约了滨州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全媒体记者 姚行彬
实习生 刘萍
创四环五海速度
在这个背景下,滨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四环五海”工程。这是一项集交通、水利、城建、林业、旅游建设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预算总投资5.32亿元。
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滨州市委、市政府围绕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滨州新城,组织规划设计部门及有关专家,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立足滨州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以创新精神进行城市形象设计,描绘了建设滨州“四环五海”的宏伟蓝图。
2002年5月,“四环五海”还只是个想法;2002年8月,“四环五海”也还只是一个初步实施方案;2003年正月,“四环五海”变成了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到了2005年,“四环五海”工程已基本完成。滨州人创造了可与“深圳速度”相媲美的“四环五海速度”,也初步筑起了“四环五海”大框架。
经过三年多时间,滨州市完成了总长度为45.33公里的四环河和总蓄水量为7000多万方的五海建设任务,“四环五海”和城区水系的总水面已达15平方公里,蓄水量达到1亿方。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对淤积、污染严重的城市河道和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先后完成了投资9000多万元的新立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了投资8500万元的秦台干沟治理工程,新立河、秦台干沟已成为城区的绿化带、景观带。
而完成这一声势浩大的工程并非易事。在工程运作过程中,按照政府启动,公司运营,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多渠道筹资建设。成立了南海、西海等水务公司,资金筹措时按照市场化运作,工程占地由农民用土地入股,按年分红,一定50年;四环河建设采取河道取土筑路、挖土填基等卖土变现的办法,缓解了工程急需资金问题。
“四环五海”水利工程是整个“四环五海”工程的关键所在。滨州市水利部门按照“四环五海”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高质量地完成了“四环五海”工程水系的勘测设计任务和南海、西海、北海、中海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滨州市四环五海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价》和《四环五海建设研究》,经评审鉴定,两成果被评定为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村村通上自来水
供水水质是否安全,既影响到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效果,又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滨城区为例,2003年12月,滨城区解决吃水的村庄有454个,19.64万人,仅占总数的57%。其他村民则以本村小库塘及受季节影响的浅水井解决饮水问题,缺水村庄和水质变差的村庄共有553个,23.05万人。其他县区的饮水情况更是糟糕。
据专家分析,造成农村饮水困难的主因,是地下浅层无淡水或淡水储量少,水质易变,不能满足人畜吃水需求,而建设水库等其他水源工程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又负担不起;因土地少不具备建水库的条件,地下水被严重污染,原有吃水井不能饮用。
在吃水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滨州市委、市政府把农村供水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成立了各级行政一把手为饮水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对本地的供水水质进行全面检查。对监测出水质不合格的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限期整改。对于供水水源水质不符合标准的,采取水厂改造、改进水处理工艺、完善消毒设施等措施进行整治,经整治仍不达标的停止使用。对使用机井为供水水源的县,高度重视机井供水水质不稳定问题。并建立健全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完善检测数据的分析和报告制度,做到水质监测经常化、制度化。同时,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搞得热火朝天。
到2005年,在滨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实现新增蓄水能力8100万方,总蓄水能力达到6.1亿方;解决和改善了520个村庄30.1万人吃水问题,农村通自来水率已达到66%,全省村村通自来水现场会在滨州市召开推广了滨州的经验做法;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781项,累计投入资金2.93亿元,完成土石方3788万立方米,完成工日1581万个。滨州水利局在该年两次被市委、市政府给予记集体二等功奖励,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被国家人事部、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并受市政府通报表彰。
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蓄水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列为市政府2006年的十件大事和十大民心工程,并准备在三年内实现村村通自来水。“以前都是喝井水,水质很不好,后来村里建了水库,大家很高兴,但还是要拿着水桶去挑水吃。最近这几年,我们村里安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为吃水难犯愁了。”沾化县黄升乡62岁的刘学军老人对政府的善举赞扬不已。
到2007年,滨州市引黄总量达到了11.3亿立方米,人均引水量305.4立方米、列全省第一位;总蓄水能力7.5亿立方米,人均201.6立方米,均列全省第二位。村村通自来水普及率95.6%,列全省第一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6%,完成省政府三年规划任务目标的139.6%,经省政府督察考核组考核验收,滨州市总分列全省第一位。
开发旅游新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水利风景区,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已成为拓展水利产业空间的新领域。近年来,滨州市水利系统在水利开发建设中,把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和水源保护作为建设的重点,争创“绿色景区”和“生态景区”。相继建成了以文化古迹和河流景色为重点的“邹平一河两湖”和滨城区“三河湖”水利风景区;以平原水库和周边绿化为重点的秦台水利风景区;以宽阔水面和观光旅游为重点的中海水利风景区和毛家洼水利风景区;以城乡供水和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滨城区蒲湖、东郊水库以及惠民孟家水库风景区,为开展水利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创建旅游品牌,滨州市水利局以“四环五海”水系为依托,积极组织申报创建中海为“国家级水利旅游风景区”。2006年8月,中海水利风景区被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当年10月,全国水生态修复以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在滨州召开,创建了滨州中海的国家级旅游品牌。如今,各个水利风景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今年我朋友结婚,婚车专门绕着中海走了一圈,在中海边拍点照片和录像再回去,去中海已成了一些人引以为荣的象征。”在丽景小区居住的张先生如是说。
三河湖旅游于2003年9月28日正式启动,现已开辟有水上游览,旅游观光,垂钧赏荷等项目。随着邹平“一河两湖”水利风景区、惠民孟家水库风景区、滨城区三河湖、新立河风景区创建省级水利风景区,水利旅游事业逐渐成为水利产业中的生力军。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水利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滨州水利工作将继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效益为目的,建立滚动发展的水利产业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水利行业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水利基础和保障。
从“54321”到“1155”
2004年底,根据中央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滨州市委、市政府结合滨州实际情况,提出了滨州水利工作总体奋斗目标,即“54321”工作目标。
这一目标包括建设统一的城乡供水体系,完善的蓄水工程体系,高标准的防洪除涝体系,先进的水管理体系,精良的水利执法体系等“五大体系”;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由农村水利向农村、城市和生态水利的转变,由水利建设向水利建设、管理与经营的转变等“四个转变”;建成全市节水型社会,建成水土保持示范市,建成水务一体化市等“三个品牌”;搞好水利队伍建设,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等“两个建设”;创建滨州水利在全省水利行业一流水平。四年时间过去了,这一工作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2008年,按照滨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遵循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想,滨州市水利局党委提出了滨州水利新的“1155”发展目标。即以“建设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为口号;以创建“人水和谐,惠泽滨州”为服务品牌;以打造“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科学水利、和谐水利”为目标;以构建科学的蓄水水网、完善的排水水网、合理的供水水网、优美的城市水网、和谐的生态水网“五大水网”体系为主线,实现滨州水利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水利实现新跨越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抢抓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省蓝色半岛经济区战略规划实施的关键年。综观全国、全省水利发展大局,审视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滨州水利已经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正遇改革与发展的机遇期,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滨州水利立足发展的大背景,着眼发展的大趋势,置身发展的大格局,充分认识当前滨州市水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发展新机遇,积极应对更加复杂的挑战,在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滨州水利发展新跨越。
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要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滨州市政府也确定,2010年的林水会战以奖代补资金由32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五大工程”全部纳入林水会战奖补范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水资源供给、水生态保护、旱涝潮灾害防御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滨州正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个品牌,在全市叫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