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生态影响类

生态影响类

发布时间: 2020-12-01 05:12:36

❶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一、人类对自然不合理的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都是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因素。
1、改变物种(有意无意造成物种的消失或引入物种)
如1859年有农民从英格兰带了25只野兔到澳大利亚,由于没有天敌,造成澳大利亚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又如,1906年美国亚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为保护鹿群,捕杀肉食动物,导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后没有食物,濒临灭就等。
2、环境因素的改变(大量污染物质进入环境)
3、信息交流系统的破坏(破坏生物释放的驱赶天敌、排斥异种、吸引异性等的信息素)等。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 (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害虫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3)对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地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到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雌虫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三、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开始注意保护环境可以说是人类的重大进步。
在古代,人类和自然是不平等的关系,人类是弱者,处处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却无力改变自然。于是人类把大自然视为敌人,战天斗地成为一项难得的品质,愚公精神千百年来受到不断颂扬。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人成了强者,而“温和的自然”却成了容易受伤的对象。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如杀虫剂、油漆、洗涤剂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大规模的能源消耗改变了大气的构成,进而改变了地球气候;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剧增加,人类活动大量破坏了地球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于是,“温和的自然”变为“凶恶的自然”,人类施加给它的,它最终都要归还人类。被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区,畸形儿和绝症的出现比率大大高于正常;石油资源一旦枯竭,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必定遇到问题;气候异常必定带来水灾或干旱,饥荒也将伴随着种种天灾降临人间。“凶恶的自然”将再一次让人类成为弱者,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又将回到起点。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人类就必须保护“温和的自然”,不让它继续恶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是人类经历工业化,在自信心极端膨胀之后的可贵共识。
世界各国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10年前,178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聚集,共同商讨保护环境的问题。与会领导人计划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人类的福利和发展。1997年,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订了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但由于减少排放阻碍经济发展,美国这个二氧化碳头号排放国却拒绝执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地球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和科学家继续商讨改善环境的计划。
10年过去了,人类在保护环境问题上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分歧仍然严重。地球现在到底处在怎样的状态呢?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迎接未来呢

❷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______和______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______因素和______因素两大类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故答案为:生活;分布;生物;非生物.

❸ 请教生态影响类验收规范“75%”的问题

你再看导则,75%不是针对这些路的,如果路没有达到75%是以实际情况验收。水利、输变电、矿山开发、油气田在正常运行下可以验收。75%还是针对偏工业项目一点。

❹ 垃圾填埋场场地修复治理工程属于生态影响类吗

垃圾场填埋场吸附功能当然属于生态影响力,做好这个需要资金投入,而且要重视环保。

❺ 什么是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

举例来说,如水利工程项目、环保工程项目、电子工程工厂等。

❻ 生态如何破坏影响人类生存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是复杂的,从环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大小看,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如地震、洪水、海啸、泥石流、火山爆发、高温、低温等可直接导致人的死亡;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则导致人的生存环境恶化,或使致病因素增加,或使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

从人对环境影响的大小看,有自然本身的因素和人为的因素,或人与自然共同作用。自然本身的因素,包括地质、地理环境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如果人类居住在这些地方,则对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威胁,或出现某些与地质地理有关的地方性疾病;人为因素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它们既可直接损害人的生命,也可间接破坏人体的健康,它们是当今环境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如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汽车大量排放尾气等使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而产生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出现气象异常,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除这些灾害事件直接损害人的生命、增加伤亡外,也可间接使某些疾病的发病增加。如气象异常的高温导致“中暑”病人增加,而低温则使“冻伤”病人增加。据有关报道,2007年7月席卷欧洲中部和南部的热浪在匈牙利造成将近500人死亡,仅在中部就有230人丧生。持续高温还造成罗马尼亚30人死亡,另有860人在街上昏厥。另据中新网2009年1月8日报道,受到来自西伯利亚和北欧的冷空气影响,欧洲主要地区连日来受到一股寒流侵袭,东部和中部主要地区冷到零下31℃至零下10℃度低温,连日来有十多人冻死。

全球变暖使万亿年的冰川融化,可能使冷冻在冰川中的不知名病毒复活,从而爆发难以控制的不知名的疾病,犹如2003年爆发流行的“SARS”一样。SARS是英文的缩写,中文名“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是非典型肺炎(AtypticalPneumonia)的一种,在中国俗称为“非典”,2003年2月首次发现于中国广东、香港以及越南的河内等地,并迅速蔓延到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开始由于不知道疾病原因,故名“SARS”。后来发现,SARS是一种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呼吸综合征,大部分感染者表现出急性呼吸困难综合征()和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截至2003年4月23日,在短短的2个多月时间内,全球已有4288人遭到感染,其中251人死亡。由于最初不知道疾病的原因,曾一度引起全球的恐慌。

2009年3月起,由墨西哥发端的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成千上万人受到感染。

此外,气候反常还会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

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

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而β紫外线则可导致皮肤癌。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每降低1%,皮肤癌就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21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

森林植被的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巨大。由于过度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土地森林面积和植被面积减少,土地质量退化,并逐步沙漠化,加之全球暖化,气象反常,使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除前面已经谈到的沙尘暴可以直接导致人的伤亡外,还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严重的损害。

在沙尘暴天气时,大量的尘土被吸入气管和肺,不仅会损害气管和肺组织,破坏呼吸功能,而且还由于尘土中常常含有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如果被吸入呼吸道和肺中,则可导致呼吸道和肺部的感染,使呼吸道疾病增加。在医院中可发现,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后,患呼吸道疾病的病人都会大量增加。

由于滥砍滥伐、过度开垦使森林植被大量减少,特别是热带雨林的减少,使其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的功能削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这不仅导致温室效应,也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另外森林中含有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的负氧离子,森林的减少,导致环境空气中负氧离子下降,使人们感到清新的空气越来越少。空气质量的下降,使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增加。

森林植被的减少不仅使某些植物物种减少,也导致某些依赖森林的动物物种减少。加上人们的滥捕滥杀、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在内的所有生物物种不断减少,这种生物物种不断减少的现象即为生物多样性减少。

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有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可能使具有某种潜在药物作用的植物减少,同时也可能破坏动物原来已经平衡的食物链关系。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这就是一种食物链关系。对于食物链上任何一种生物来说,上链生物就是下链生物的天敌,下链生物就是上链生物的食物。天敌的减少或灭绝,必然导致其下链生物的大量繁殖。比如由于人们对老鼠的天敌之一——蛇的大量捕杀,使老鼠现在越来越猖獗。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还使原本五彩缤纷的世界变得单调、灰暗;动物物种的减少,使人类的朋友越来越少,人类变得越来越孤独。这也许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孤独症”和抑郁症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吧。

❼ 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将会有什么影响

走向死亡。创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

破坏生态平衡,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数量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食物减少,疾病增加,严重的将导致人类无法生存。

人类破坏森林,制造沙漠。

我们不要浪费资源,学会节约。生态平衡被破坏后 这块地方的生物最终都会死去 包括人类。如果人类对生态的修复技术比较先进的话 可能还可以恢复但是 一般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因为这是几十亿年来不断演化形成的。

❽ 生态环境改善之后,对人类哪些方面有何影响具体说明是哪方面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这种破坏又可分为二大类:一是直接破坏,如过度的砍伐,开垦,放牧,狩猎,捕捞等.二是间接地破坏,如:工业的排污,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大气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等,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地球上所有生物间又是以各自的生物圈相互串成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生物愈是进化,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就愈差,(非典的肆虐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说,自然界中的生物最终将要消亡,人的消亡肯定不是最后一个.

❾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哪些影响?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一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应该严格保护,但相当数量已经开垦为耕地,特别是水稻田——人工湿地( 如在黑龙江三江平原 )。森林是地球之肺,也是应该严格保护的。但森林同时又是以木材为主的一系列林产品的生产基地,这些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可以也应该合理经营利用的,而且应该通过科学的培育措施,越用越好。除了少数需严格保存的自然保护区之外,合理的采伐利用,仍是必要的森林经营措施,要把森林的保护和经营利用更好地协调起来,否则的话,森林的调节功能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会加剧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在一些江河上(特别是西南地区)修建水电站,这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减少 C02排放,但水电站的建设也必然带来一些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某地区的生态环境。
据联合国报告:称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生态系统

联合国在伦敦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为削减贫困和抵抗疾病所做的努力。人类活动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近几十年中,地球上五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红树林遭到破坏,动物和植物多样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种濒临灭绝。另外,疾病、洪水和火灾的发生也更为频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

2002年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到2015年使未能饮用卫生水和无基本卫生保障人口数量减少一半”的发展目标。报告称,如果各国政府不采取更有利于环境的政策,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对卫生饮用水、食品和燃料的需求将对该目标的实现形成巨大障碍。

所以要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搞发展。这就要适度限制发展的行为,选好发展的领域,改变发展的方式,充实发展的科技含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来取得最大的效益。实际上,要充分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事,但面对我国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实际上,如果按目前许多不可持续的方式搞发展,连当代人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威胁。各级主持发展工作的决策者实在应该在作出决策之前为此而三思。

❿ 环评中生态影响包括哪些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1 基本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的步骤,这些步骤按顺序进行。在实际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可以不同,而且各步骤的顺序也可变化。
1.1 环评的重要性
(1)为开发建设活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为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为确定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应的环保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为制定环境保护对策和进行科学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1)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1.2 环评的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注明:任何环境影响评价书,没有注册环评工程师签名盖章均不产生法律效应。)
1.3 环评的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及规定应采取的行动,可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提出环保要求和建议,可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对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

1.4 环评的定义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 ,是强化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上都有重要作用。

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
3、为区域开发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1.5 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2 基本条件
(1)基本上适应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的项目,并能够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做出识别和评估,
(2)对各种替代方案(包括项目不建设或地区不开发的情况)、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
(3)生成清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以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了解可能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4)包括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
(5)及时、清晰的结论,以便为决策提供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与导向功能
3 基本分类编辑本段
按照对象分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分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等;
按照时间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4 编写格式
4.1 总论
1.1 评价目的
1.2 编制依据
1.2.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1.2.2 环境评价规范
1.2.3 建设项目有关资料
1.3 总体构思
1.4 评价原则与标准
1.4.1 评价原则
1.4.2 评价标准
1.5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确定
1.5.1 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5.2 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5.3 评价因子的确定
1.6 评价等级
1.6.1 环境空气
1.6.2 地表水环境
1.6.3 声环境
1.6.4 风险评价
1.7 评价范围
1.8 评价工作重点
1.9 评价时段
1.10 保护目标及环境敏感点
1.10.1 环境保护目标
1.10.2 环境敏感点
4.2 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地形、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气象
2.1.4 水文
2.1.5 自然资源
2.2 社会环境概况
2.2.1 社会经济概况
2.2.2 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
2.2.3 交通
2.2.4 能源
2.3 区域规划
2.3.1 城乡总体规划
2.3.2 城市总体规划
2.3.3 项目园区规划
2.4 项目工程依托设施概况
4.3 拟建项目概况
3.1 基本情况
3.2 建设内容
3.3 产品质量指标及原料理化性质
3.4 总平面布置及其合理性分析
3.5 主要原辅料及动力消耗
3.6 公用工程
3.6.1 给水
3.6.2 排水
3.6.3 供电、电讯及报警
3.6.4 供热
3.6.5 储运
3.7 主要生产设备
注:本章内容根据项目拟建工程不同需要做调整
4.4 工程分析
4.1 生产工艺及污染因素分析
4.2 物料平衡分析
4.3 环境保护
4.4 项目运行污染物排放汇总
4.5 非正常工况排污及处置
4.5 清洁生产分析
5.1 清洁生产概述
5.2 本项目清洁生产分析
5.3 清洁生产的措施
5.4 小结
4.6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6.1 环境对拟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6.2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筛选
6.3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筛选
6.4 评价因子确定(气、水、声、渣)
4.7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3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4 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4.8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
8.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8.2 施工期的水环境影响分析
8.1 施工噪声的影响分析
8.1 施工固体废物的影响分析
4.9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固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10 环境风险评价
10.1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10.2 风险识别
10.3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10.4 潜在的风险因素识别
10.5 风险类型
10.6 事故概率分析
10.7 事故发生对环境的影响
10.8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0.9 应急监测方案
10.10 应急预案体系
10.11 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4.11 总量控制
11.1 总量控制因子
11.2 总量控制建议
4.12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12.1 三废及噪声治理措施
12.2 环保投资估算
4.13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3.1 概述
13.2 环境保护费用
13.3 环境保护效益
13.4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3.5 小结
4.14 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度分析
14.1 环境管理
14.2 环境监测计划
4.15 产业政策符合性及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15.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15.2 规划符合性分析
15.3 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15.4 环境容量
15.5 环境风险
15.6 小结
4.16 结论与建议
16.1 建设项目内容
16.2 规划符合性分析
16.3 环境现状
16.4 清洁生产
16.5 拟建工程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16.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7 环境风险评价
16.8 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16.9 总结论
5 目录介绍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