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园林
A.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大意义在哪里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居住环境,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城市建设工作的具体体现,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不仅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措施。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积极引导城市建设向“生态城市”目标发展。 生态这个词语在当今社会真的是备受关注,生态旅游将会是一个投资热点,也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热点,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有关于生态旅游我们做过专门的研究,如果你想要对其进行详细的了解的话可以参看下列的研究成果:1、《生态养生旅游开发》2、《依托湖泊资源打造康复疗养旅游产品对策研究》对于生态旅游如果你还有更加前沿的研究的话,我们期望可以与大家一起来探讨分享!
B. 生态园林城市与园林城市的关系
园林城市主要注重园林绿化指标:人均绿化面积、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等几种,内当然也涉及到容公共事业,如公交状况、燃气使用、自来水以及城市路灯、广告牌等等。
生态园林城市更注重的是“生态”二字,城市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比园林城市要高两个档次,一般一个城市创建的步骤为:绿化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
C. 目前国家园林城市有哪些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有哪些
国家生来态园林城市,自是由国家建设部自1992年发起的,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每年进行一次,采取城市自愿申报,建设部组织专家评议。申报城市必须是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首批试点城市:青岛、扬州、南京、杭州、威海、苏州、绍兴、桂林、常熟、昆山、张家港。
2016年1月29日,住建部首次命名徐州、苏州、珠海、南宁、宝鸡(地级市);昆山、寿光(县级市)7个城市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017年10月27日,住建部决定命名杭州、许昌(地级市);常熟、张家港(县级)4个城市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
D.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有哪些
国家生态市(区、县)名单
江苏省:
高邮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江阴市、太仓市、宜兴市、无锡市、滨湖区、锡山区、惠山区、吴江市、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南京市、江宁区、高淳县、金坛市、常州市、武进区、海安县、扬中市、丹阳市、句容市、丹徒区、镇江市 、宝应县
上海市:
闵行区
浙江省:
天台县、安吉县、义乌市、临安市、桐庐县、磐安县、开化县
北京市:
密云县、延庆县
山东省:
荣成市
广东省:
深圳市、盐田区、中山市,福田区、南山区
四川省:
双流县,成都市、温江区
安徽省:
霍山县
陕西省:
西安市、浐灞生态区
辽宁省:
沈阳市、东陵区、沈北新区
天津市:
西青区
E. 我国现有的生态园林城市
1992—2007年历年国家园林城市名单 116个城市(区)
第一批(1992年):北京、合肥、珠海 3个城市
第二批(1994年):杭州、深圳 2个城市
第三批(1996年):马鞍山、威海、中山 3个城市
第四批(1997年):大连、南京、厦门、南宁 4个城市
第五批(1999年):青岛、濮阳、十堰、佛山、三明、秦皇岛、烟台、上海浦东区(国家园林城区) 8个城市(区)
第六批(2001年):江门市、惠州市、茂名市、肇庆市、海口市、三亚市、襄樊市、石河子市、常熟市、长春市、上海市闵行区(国家园林城区) 11个城市
第七批(2003年): 上海市、宁波市、福州市、唐山市、吉林市、无锡市、扬州市、苏州市、绍兴市、桂林市、绵阳市、荣成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富阳市、开平市、都江堰市 17个城市
第八批(2005年):
1、嘉兴市(浙江省)2、泉州市(福建省)3、武汉市(湖北省)4、湛江市(广东省)5、库尔勒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徐州市(江苏省)7、安宁市(云南省)8、乐山市(四川省)9、吴江市(江苏省)10、长治市(山西省)11、遵义市(贵州省)12、郑州市(河南省)13、伊春市(黑龙江省)14、宝鸡市(陕西省)15、许昌市(河南省)16、宜昌市(湖北省)17、包头市(内蒙古自治区)18、淄博市(山东省)19、廊坊市(河北省)20、镇江市(江苏省)21、宜兴市(江苏省)22、安庆市(安徽省)23、岳阳市(湖南省)24、寿光市(山东省)25、邯郸市(河北省)26、南阳市(河南省)27、日照市(山东省)28、新泰市(山东省)29、胶南市(山东省)30、漳州市(福建省)31、晋城市(山西省)
第九批(2007年):
石家庄市、迁安市、沈阳市、调兵山市、四平市、松原市、常州市、南通市、江阴市、衢州市、义乌市、淮南市、铜陵市、永安市、南昌市、新余市、莱芜市、胶州市、乳山市、文登市、新乡市、济源市、舞钢市、登封市、黄石市、株洲市、广州市、东莞市、潮州市、贵阳市、银川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市、奎屯市、天津市塘沽区、重庆市南岸区、重庆市渝北区 37个城市(区)
全国园林城市(区)
中央直辖市: 北京市 上海市 天津市(塘沽区) 重庆市(南岸区,渝北区) 5
河北省: 秦皇岛 唐山市 廊坊市 邯郸市 石家庄市 迁安市 6
山西省: 长治市 1
内蒙古: 包头市 1
辽宁省: 沈阳市 大连市 调兵山市 3
吉林省: 长春市 吉林市 四平市 松原市 4
黑龙江省: 伊春市 1
江苏省: 南京市 常熟市 徐州市 张家港市 昆山市 吴江市 无锡市 扬州市 苏州市 镇江市 宜兴市 常州市 南通市 江阴市 14
浙江省: 杭州市 绍兴市 宁波市 富阳市 嘉兴市 衢州市 义乌市 7
安徽省: 合肥市 马鞍山 安庆市 淮南市 铜陵市 5
福建省: 厦门市 福州市 三明市 泉州市 漳州市 永安市 6
江西省: 南昌市 新余市 新余市 3
山东省: 威海市 青岛市 烟台市 淄博市 荣成市 寿光市 日照市 新泰市 胶南市 晋城市 莱芜市 胶州市 乳山市 文登市 14
河南省: 濮阳市 郑州市 许昌市 南阳市 新乡市 济源市 舞钢市 登封市 8
湖北省: 十堰市 襄樊市 武汉市 宜昌市 黄石市 5
湖南省: 岳阳市 株洲市 2
广东省: 珠海市 深圳市 中山市 佛山市 江门市 惠州市 茂名市 肇庆市 开平市 湛江市 广州市 东莞市 潮州市 13
广西省: 桂林市 南宁市 2
海南省: 海口市 三亚市 2
四川省: 都江堰市 绵阳市 乐山市 3
贵州省: 遵义市 贵阳市 2
云南省: 安宁市 1
西藏: 无
陕西省: 宝鸡市 1
甘肃省: 无
青海省: 无
宁夏: 银川市 1
新疆: 石河子 库尔勒市 克拉玛依市 昌吉市 奎屯市 5
F. 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名单有哪7个城市
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名单,徐州、苏州、昆山、寿光、珠海、南宁、宝鸡7个城市。同时,河北沧州等46个城市被命名为新一批国家园林城市、河北高邑县等78个县城为国家园林县城、山西巴公镇等11个镇为国家园林城镇。至此,全国已有约半数的城市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约1/10的县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
G.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区别
与国家园林城市评比中侧重城市的园林绿化指标不同,“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更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之“园林城市”的评比标准,“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增加了衡量一个地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恢复水平的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城市热岛效应程度,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等评估指标。
H.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指标
(一) 城市生态环境指标
序号
指 标
标准值
1
综合物种指数
≥0.5
2
本地植物指数
≥0.7
3
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
≥50%
4
城市热岛效应程度(℃)
≤2.5
5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5
6
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m2)
≥12
7
建成区绿地率(%)
≥38
(二) 城市生活环境指标
序号
指 标
标准值
8
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年
≥300
9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100
10
城市管网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
100
11
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95
12
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85
(三) 城市基础设施指标
序号
指 标
标准值
13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
≥85
14
自来水普及率(%)
100,实现24小时供水
15
城市污水处理率(%)
≥70
16
再生水利用率(%)
≥30
17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0
18
万人拥有病床数(张/万人)
≥90
19
主次干道平均车速
≥40km/h
I. 为什么说生态园林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一、 城市生态园林的概念与内涵
1、 生态园林及城市生态园林的概念
关于生态园林的概念,我国著名园林专家程绪珂等都阐述了自
己的观点,我个人浅识为:生态园林是以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植物单个有机体和整个群落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关系,同时研究植物群落的发展,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扬其共生、避其相克,形成有规律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以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促进城市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具体在城市中,城市生态园林就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和谐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按照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类型,建立与地方气候相适应,相当稳定,结构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和而成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网络。
2、 城市生态园林的基本特征
城市生态园林与一般城市绿化的差别,在于它改变了过去孤
立的,狭窄的公园绿地设计,主要要解决了游览、休息、观赏、美化、文化娱乐等功能的观点,而以生物工程技术措施为主,利用生物及其群体的发展规律,用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及效益,它具有多属性、多功能、多效益,综合使用价值观的特征。
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角度看,它就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植物为主,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其内部的物质变换,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为一体,同步发展,达到最高水平。为人类创造清洁、舒服、优美、文明的最佳生态环境。达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传统园林与生态园林的不同(差异)
生态园林自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世界各地重视以来,发展较
快。我国1986年5月中国园林学会在温州召开的《城市绿化系统植物造景与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上提倡在我国建设“生态园林”以来,十多年来,生态园林建设无论在布局,设计上都发展较快。生态园林是当今最有长远性、方向性、开创性、实现性和普遍意义的城市综合建设和管理工作,也是实现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传统园林和生态园林的园林绿地都是人工生态系统,传统园林绿地也有生态效益。但生态效益的发挥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生态园林是能够使园林绿地按照人的要求去发挥作用的目的系统。生态园林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生态园林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同时,并不降低对园林审美质量的要求,生态园林在继承造园意境,植物造景等传统园林精华的基础上,把园林绿化推向更加齐全、高效、经济更加合理,形式更具有现代特色的新阶段。
4、 生态园林的作用
(1)提高城市绿地率和绿视率,降低眼疾发生率,消除疲劳。
生态园林的目标是扩大绿地面积和绿色空间,绿地面积及绿
色空间面积越大,它的优越性也越大。据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须由150M2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棵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出健康生存。为此,大力提高城市各类土地及空间的绿色覆盖水平,尽量在绿地中少建小品,假山、喷水池,少塑雕像,提高绿地率。
绿色植物能吸收太阳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反射出适合于视网膜的绿光,所以绿色对人的视觉神经最适宜,它对视力起到了维持和保护作用。据日本科学家研究指出,当人们视野里绿色占25%时感觉到最舒服。所以,日本要求工厂和机关的环境中保持20%~25%的绿地。据报导,绿化好的城市,眼疾的发病率在2%以下,而绿化差的城市眼疾的发病率达22%左右。绿化的校园里,学生学习眼睛感到疲劳时,看看窗外的绿树或草坪,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神。道路两旁的树林,可以减少疲劳,能使司机专心驾驶车辆。绿色对人的眼睛有益,生态园林可以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合适的绿色环境。
(2)提高单位面积植物的叶面积系数
植物叶绿素能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加大叶面积系数(植物的叶面积总和与植物覆盖面积之比)是提高光合作用率的有效途径。而植物吸毒抗污染的作用与叶面积多少成正比。所以,生态园林根据乔木叶面积系数比灌木草本大得多的特点,多种乔木,配以藤灌草相结合的复层人工植物群落,可以尽量扩大叶面积系数。
(3)发挥以间接效益为主,直接效率为辅的综合效率。
据美国一资料记载,绿化的间接效益是它本身直接效率的18-20倍。苗木从种植成活到成林成材,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其贡献价值,除本身生产大量的氧气外,还有防止大气污染、截流储水、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栖息鸟类、旅游保健、陶冶人们情操等作用,其间接效益是相当大的。因此,由于生态园林的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其综合效益比一般园林绿化为高。
(4)提高景观价值
生态园林建设,主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组建的多层次多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具有千姿百态或灿烂的色彩,或发出浓郁的芳香,展现出神妙的风韵,形成良好的景观,使人工美和自然美有机结合,提高了景观观赏价值,满足了人们多种多样的需求和审美情趣。
二、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
1、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紧迫性
当前世界处在环境日趋恶化,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环境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树立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时的威胁。先建设(污染)后治理(保护)的教训代价太大。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2、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城市生态园林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是为了使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减少热辐射和噪声污染及城市热岛效应,使环境适宜人类居住的发展战略要求。自然就是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向往绿色。绿色植物具有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所以把植物比喻为“城市的肺”,供城市交换空气。城市绿化具有改善城市气候,改善卫生环境,蓄水防洪、防灾、美化景观、承载游憩、城市节能等不可替代的功能,城市假如没有绿化将是不可想象的。增加绿量,重视生态,绿化城市是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关键,而人均绿化面积(
㎡/人均),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的量化基础。
3、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有助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完善形成
当前,城市都在为步入现代化城市而积极的编制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围绕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这一中心而编制新一轮的城市绿化规划。“园林城市”标准明确要具有编制完成并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化系统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军民区绿地及风景林地、干道绿化等。这几种绿地形式从点、线、面上涵概了绿地系统的布局,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必要基础依托。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的确定是绿地系统建设完备完善的标志体现,是为城市绿地系统注入更高的要求标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宗旨是要改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它强调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创造“天人合一”与植物融合的人居环境的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空间“构筑绿色城市的空间网络。建设中要求具有亲和性,富有人情味,又有教育性和舒适性,还要求自然性,以自然为宗,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和空间属性等进行科学布局和规划,体现自然植被景观和群落结构特征,实现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自我维持,协调发展,并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J. 生态园林的原理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
系统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中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树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槭树叶片转红,在不同的季节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四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