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风险评估
Ⅰ 环境生态风险评价的现实意义
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1.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
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污染,主要是为工程设计和建设单位服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二者的评价因子不同
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因子主要是水、大气、噪声、土壤污染,是根据工程排污性质和周围环境的要求进行筛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因子则是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等,根据开发活动的影响性质、强度和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筛选。
3.二者的评价方法不同
现行环境影响评价重工程分析和治理措施,采用定量监测与预测的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重生态分析和保护措施,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
4.二者的工作深度不同
现行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阐明污染影响的范围、程度、治理措施达到排放标准和环境标准的要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后果,保护措施达到生态环境功能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Ⅱ 什么叫生态入侵它对物种引进有什么启示
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 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生长繁殖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扩展,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
在我国3万多种高等植物种类中,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就有近百种。它们分布在草原、林地、水域或湿地,生长在农田、荒地或铁路、公路两侧,与本地植物竞争土壤、水分和生存空间,造成了本地生物种类的下降或灭绝。更有甚者,严重威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有些有毒植物造成当地牲畜死亡或生存力下降,同时还在气候、土壤、水分、有机物等方面产生连锁反应。凡此种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将解决外来植物生态入侵问题尽快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封杀外来植物生态入侵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薇甘菊会吞掉内伶仃岛吗在距深圳蛇口工业区13海里的海面上,有一座7000多亩的海岛,岛上绿树成荫,野果飘香,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在这个岛上生长着猕猴、蟒蛇、穿山甲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它们依赖岛上丰富的香蕉、荔枝、龙眼、野生桔及一些灌木、乔木,繁衍生息了几百上千年。这就是著名的内伶仃国家自然保护区。
从1996年开始,在这片野生动、植物的乐园中,出现了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喜欢攀缘的藤本植物———薇甘菊,这里便产生了灾难性的厄变。薇甘菊是原产于中南美的菊科植物,这种植物所产生的种子数量特别大,具有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能力。它攀上灌木或乔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窒息而死。对6—8米以下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经济林、风景林几乎所有树种,尤其对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风景林危害极大,可造成成片树林枯萎死亡而形成灾害性后果。就是这些有“植物杀手”之称的薇甘菊,占据了内伶仃岛80%的“国土”,造成灾害性危害面积达1200多亩。致使大片林木死亡,断绝了野生动物的生长条件,使这些动物濒于灭绝,600多只猕猴需要人工饲养。为了挽救这片保护区,深圳市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不惜投资1000多万元,雇用民工进行人工砍除。但是这边砍了那边长,山脚易割山顶难砍,即便砍掉,在往山下运输的时候,种子洒落,使得薇甘菊传播得更快。使用化学除草剂,则会影响所有的植物,小小的薇甘菊使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伤透了脑筋。水葫芦欲困死云南滇池800里滇池水波浩淼,气势恢弘,引发多少骚人墨客的奇思异想。然而,近年来云南滇池却被一种叫做水葫芦的水生植物所困扰。1000公顷的水面上全部生长着水葫芦,其盖度近100%。水葫芦又称凤眼兰、凤眼莲,雨久花科,凤眼莲属,原产南美,大约于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大陆,并曾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水葫芦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和水塘之中,由于其无性繁殖速度极快,往往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近些年,由于水质污染导致了水葫芦疯长,使得滇池内很多水生生物处于灭绝的边缘。资料记载,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种,水生动物68种,但到了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继消亡,水生动物仅存30余种。近年来随着滇池污染治理的大规模开展,云南人民采取多种措施对水葫芦进行打捞、喷药,但是始终难以控制其发展。
据介绍,目前,水葫芦已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大部分省市,其中尤以广东、云南、江苏、浙江、福建、四川、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为重。而且还在继续以很快的速度向周边地区蔓延、扩散。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其危害将会越来越大。西双版纳切莫成为飞机草的一统天下“杠板归”是一种不怎么出名的中药材,早些年,在西双版纳到处都是。最近几年却很少见到了。这倒不是由于人类的过量采摘,而是被飞机草和紫茎泽兰两种外来植物所封杀。飞机草与紫茎泽兰均属菊科泽兰属,原产中美洲,大约于解放前后传入我国云南南部,历经30余年,现已遍布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很多地区,而且每年还以50公里的速度向北扩展,仅云南目前发生面积就达2470万公顷。飞机草和紫茎泽兰生态适应性很强,特别是紫茎泽兰,在海拔330米的黔桂公路上的南盘江渡口到海拔2900米的云南文山县的老军山均有其踪迹。
据中科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刘伦辉等人调查介绍,在同一地区,无紫茎泽兰分布的自然草坡,每亩可产鲜草240公斤左右,其它非牧草500多公斤。当发生紫茎泽兰危害之后,每亩牧草产量不足20公斤,其它非牧草植物也未超过100公斤,而紫茎泽兰却可高达3000公斤。墨江县1958年建立了一个牧场,全场养有600头牛,200匹马和很多山羊。10年之后的1968年,紫茎泽兰蔓延成灾,原有马匹因紫茎泽兰诱发哮喘病而全部死光,牛因无饲草锐减到200头,并由原来的放养改为厩养,山羊也被淘汰,牧场只好撤消。据滇中地区群众反映,80年代前,这里的森林砍伐地、火烧地只要封山3—5年,旱冬瓜就长满山坡,现在到处只见紫茎泽兰,连山间小路也被它阻塞,经济林地成片死亡,水陆交通长期被堵,成为一大害草。
大米草正在侵吞中国的海岸滩涂
大米草是禾本科米草属几种植物的总称。60———80年代,我国为了保护滩涂,从英美等国引进了大米草。30多年来,经过人工种植和自然繁殖扩散,在我国北起辽宁锦西县,南到广东电白县80多个县市的沿海滩涂上均有生长,为我国沿海地区抵御风浪、保滩护堤、促淤造陆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带来了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是近几年来,大米草在一些地区疯狂扩散,其覆盖面积越来越大,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福建宁德地区于1980年开始引种大米草,1983年在全区沿海乡镇大面积推广,9年以后,覆盖面积就达13万多亩,约占全区滩涂面积的一半。这些外来植物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使沿海养殖的多种生物窒息死亡;它们堵塞航道,影响各类船只出港;它们影响海水的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它们与沿海滩涂本地植物竞争生长空间,致使大片红树林消亡。高密度的大米草不仅没有起到人们预先希望的作用,相反却成了东吾洋这个以水产业闻名全国的“蓝色宝库”的大祸害。1990年,东吾洋一带的水产业年损失高达1000多万元。
天敌———外来生态入侵的克星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丁建清副研究员告诉记者,造成外来植物入侵成灾的原因很多,但是,很重要的一条是这些外来植物在由境外迁移到我国时,它们的天敌却没有相应跟过来,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生态失衡。因此,要解决外来植物生态入侵问题,就要尽快引入或筛选这些植物原产地的食性专一的、不危害其他植物的天敌因子,重新建立有害植物--天敌之间的相互调节、相互制约机制,恢复和保持这种生态平衡。丁建清介绍说,天敌一旦在新的生活环境下建立种群,就可能依靠自我繁殖、自我扩散,长期控制有害植物,形成新的生态平衡。因此,生物防治具有控效持久、对环境安全、防治成本低廉的优点。
根据国内外众多的事例,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化学、机械或人工方法的综合体系是解决外来有害植物最有效的方法。我国在生物防治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特别是在水葫芦的生物防治上,已经取得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但是,生物防治外来有害植物在我国还是一个冷门领域,人们尚不认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对外来有害生物潜在危害及重要性的认识,将解决有害生物生态入侵问题尽快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对引进的动植物严格审批把关;组织对外来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分布、危害、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生物防治外来有害生物学科的研究和应用给予特别的支持,是解决外来生物生态入侵的根本保证。
Ⅲ 生态风险评估是什么
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目的
美国于70年代开始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美国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进行了修改。
生态风险评价与环境管理存在以下联系,能够有效地用于环境决策的制定:
(1)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和执行是给环保部门提供关于不同的管理决策所产生的潜在不利后果。风险评价首先考虑环境管理的目标,因此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有助于评价的结果用于风险的管理。
(2)生态风险评价有利于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在EPA,生态风险评价被用于支持多类型的环境管理行为,包括危险废物、工业化学物质、农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态系统由于多种非化学或化学因素产生影响的管理。
(3)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需要不断利用新的资料信息,能够促进环境决策的制定。
(4)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以表达成生态影响后果的变化作为暴露因素变化的函数,对于决策制定者——环境保护部门非常有用,通过评估选择不同的计划方案以及生态影响的程度,确定控制生态影响因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5)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对风险的比较、排序,其结果能够用于费用—效益分析,从而对改变环境管理提供解释和说明。
生态风险评价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有明显的优点,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惟一的管理决策的决定因素,环境保护部门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引导环境保护部门采取措施。
事实上,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从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环境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
3 生态风险评价过程
美国EPA对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库,并且做了大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以下过程:(1)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目标和评价重点;(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4)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生态风险评价框架见图1。
4 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的调查研究
我国的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在化工项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等方面作过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没有导则参照执行。生态风险评价我国已经作过一些研究工作,但是还难于系统的应用与环境影响评价当中,原因是生态风险评价不同于化学物质和物理变化能够直观的评价对环境的破坏。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生态调查,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美国于1998年才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导则。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生态项目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拓展领域。由于生态项目所在地的差别,使项目类型千差万别,每个项目的环境影响有所不同。对我国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生态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给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的大量的生态系统环境调查,还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评价模型的论证等。如毒性物质生态风险评价(整体模型见图2),需要以下研究工作:
图1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1)不同生物种类、生长阶段、栖息地的调查;
(2)毒性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调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质对不同生物种类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
Ⅳ 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
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美国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进行了修改。
Ⅳ 结合实例(如建造纸厂),介绍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生态风险评价是以化学、生态学、毒理学为理论基础,应用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等科学技术,预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有害影响。92年美国环保局定义其为“评价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压力下而发生不利生态效应可能性的过程”。
Ⅵ 简述生态风险评价的原则
生态风险评价,是指对因一种或多种内部或外界因素导致的不利生态影响所进行的评估。即评估由于化学品排放、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强度,并进行定性和定向研究。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生态影响因素和所产生的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能够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以往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步骤的风险评估: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
生态风险评价一般遵循的原则及过程为:
1、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日标和评价点;
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
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各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4、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
Ⅶ 生态风险评价的应用
生态风险评价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有明显的优点,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惟回一的管理决策的决定答因素,环境保护部门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引导环境保护部门采取措施。
事实上,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从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环境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
Ⅷ 生态风险评价
这个想当的简单啊~~~
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目的
美国于70年代开始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美国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进行了修改。
生态风险评价与环境管理存在以下联系,能够有效地用于环境决策的制定:
(1)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和执行是给环保部门提供关于不同的管理决策所产生的潜在不利后果。风险评价首先考虑环境管理的目标,因此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有助于评价的结果用于风险的管理。
(2)生态风险评价有利于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在EPA,生态风险评价被用于支持多类型的环境管理行为,包括危险废物、工业化学物质、农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态系统由于多种非化学或化学因素产生影响的管理。
(3)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需要不断利用新的资料信息,能够促进环境决策的制定。
(4)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以表达成生态影响后果的变化作为暴露因素变化的函数,对于决策制定者——环境保护部门非常有用,通过评估选择不同的计划方案以及生态影响的程度,确定控制生态影响因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5)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对风险的比较、排序,其结果能够用于费用—效益分析,从而对改变环境管理提供解释和说明。
生态风险评价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有明显的优点,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惟一的管理决策的决定因素,环境保护部门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引导环境保护部门采取措施。
事实上,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从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环境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
3 生态风险评价过程
美国EPA对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库,并且做了大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以下过程:(1)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目标和评价重点;(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4)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生态风险评价框架见图1。
4 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的调查研究
我国的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在化工项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等方面作过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没有导则参照执行。生态风险评价我国已经作过一些研究工作,但是还难于系统的应用与环境影响评价当中,原因是生态风险评价不同于化学物质和物理变化能够直观的评价对环境的破坏。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生态调查,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美国于1998年才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导则。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生态项目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拓展领域。由于生态项目所在地的差别,使项目类型千差万别,每个项目的环境影响有所不同。对我国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生态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给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的大量的生态系统环境调查,还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评价模型的论证等。如毒性物质生态风险评价(整体模型见图2),需要以下研究工作:
图1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1)不同生物种类、生长阶段、栖息地的调查;
(2)毒性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调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质对不同生物种类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
生态风险性评价是研究环境污染,包括农药污染,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见图5-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找出生态系统中的哪一部分处于化学品,包括农药,的风险中,例如使用农药后,益虫命运如何?促进肥料吸收的微生物种群命运如何?拣食粮食的鸟类命运如何等等。
暴露评价:
暴露评价是测定化学品,包括农药,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浓度。例如向农田使用农药,它可能挥发到大气中,可能下渗到地下水,可能残存积累在土壤内;可能通过根系为作物所吸收;可能通过径流进入溪流和河湖之中。因此,这个系统所含的环境介质应包括气,水,土和生物四个方面(见图5-3)。
图5-3农田生态系统的单元世界
剂量效应:
效应评价是通过测定剂量效应曲线找出所使用的化学品,包括农药,的阈值浓度,低于此阈值浓度将对生态系统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典型的剂量效应曲线见图5-4。
图5-4剂量效应示意图(NEC-无影响浓度)
风险表征:
风险表征是根据暴露数据和效应数据对上述每一环境介质进行逐个生物种群进行比较和评价其风险大小,给出可能发生效应的概率。由于,实验数据和实际情况还有差别,因此结论必然带有不确定性。
哈哈,希望你不要觉得有点烦~~~~~~
886~~~大虾
Ⅸ 什么叫生态风险评价其程序如何举例说明。
生态风险评价 小论文(一)
几个关于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在一项工程动工兴建以前对它的选址,设计以及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和建成投产、退役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1969年,美国首先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并在《国家环境政策法》中定为制度。随后,日本、加拿大、英国、瑞典、澳大和亚、法国等也陆续推行。中国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这种制度要求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即根据气象、地理、水文、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作出环境影响评价,以便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哉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预测。按时间因素可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预断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项目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达到可接受水平、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最小。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址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变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评价内容包括风险识别及分析, 同类项目事故统计,风险标准体系 ,最大可信事故及源项,后果计算及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及减缓风险措施,应急预案等。
生态风险评价(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受一个或多个胁迫因素影响后,对不利的生态后果出现的可能性进行的评估,生态风险的最终受体不仅为人类自己,而且包括生命系统的各个组建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景观)并且考虑了生物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及不同组建水平的生态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风险级联)。目前主要引起原因可分为生态过程(转基因植物对人
体的副作用),生态入侵(云南滇他的水葫芦爆发事件),人为活动(城镇化过程)等三类情况。
生态风险管理(ecological risk management)是指根据生态风险评价(ERA)的结果,根据恰当的法规条例,选用有效的控制技术,进行消减风险的费用和效益分析,确定可接受风险
度和可接受的损害水平,并进行政策分析及考虑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决定适当的管理措施
并付诸实施,以降低或消除事故风险度,保护人群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安全。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是生态风险评价的一个分支,它在区域尺度上描述和评价环境污染、人为活动或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与单一地点的生态风险评价相比,它强调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所涉及的风险源和评价受体都有区域分异现象.
Ⅹ 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基本内容和评价程序
EPA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
生态风险评价过程 美国EPA对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库,并且做了大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以下过程:(1)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目标和评价重点;(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4)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
(1)数据评估
.确认有关的潜在化学物质;
.分析相关的场所数据。
(2)暴露评价
·确定危害源及迁移途径;
.确认受潜在影响的人群,并分析受体可能的暴露途径
.建立适合该场地的模型;
·制定暴露力案;
.确认暴露点的化学物质的浓度;
.计算受体的暴露剂量。
(3)毒理学评价
.收集毒理学资料.包括可能的重要的化学物质的毒理学持性,如急性、亚慢性、慢性。致癌性以及对繁殖的影响等;
.确定适当的毒理学参数(如MDI或BfD或SF)。
(4)风险表征
.估算致癌物的致癌风险性;
.估算非致癌物的危害商值及系统污染物的指数;
.风险结果,包括对水确定性的分析
(5)制定清洁标准
.确定受体的风险“可接受”水平;
.确定污染物的可接受清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