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学
❶ 生态学定理
我随便总结的……凑合着用吧。qj
葛洛格规则 Gioger'rule:
温血动物在温暖地区的个体黑色素增多,在干旱地区则红,黄,棕色为多,在寒冷地区色素逐渐减弱.
利比希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气候定律:
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每向北移纬度1°向东移经度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则各提前四天等等。
贝格曼定律
贝格曼定律由Bergman提出,其原始定义为:“在相等的环境条件下,一切定温动物身体上每单位表面面积发散的热量相等。”
阿伦定律
阿伦定律是生态学的一条定律,具体内容是: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如图所示的两种狐狸(请注意它们的耳朵,白色为北极狐,棕色为非洲狐)。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霍普金斯定律
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气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每向北移纬度1°向东移经度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则各提前四天等等。
2、葛洛格规则(Gioger's rule):
温血动物在温暖地区的个体黑色素增多,在干旱地区则红,黄,棕色为多,在寒冷地区色素逐渐减弱。
3、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亦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是美国生态学家V.E. Shelford 于1913年提出的。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生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受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受性定律。具体可定义为: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
E. P. Om ( 1973 )等对耐性定律作了如下补充:
( 1 )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
( 2 )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种,其分布也广。仅对个别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制约,其分布不一定广。
( 3 )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长期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繁殖的个体、种子、卵、胚胎、种苗和幼体的耐性范围一般都要比非繁殖期的要窄。例如,在光周期感应期内对光周期要求很严格,在其它发育阶段对光周期没有严格要求。
( 4 )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 5 )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任何一种生物,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理化生态因子都有一定的耐性范围,耐性范围越广的生物,适应性越广。据此,可将生物大体划分为广适性生物和窄适性生物。
4、利比希定律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是由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g,1840)在《有机化学及其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中首先指出:作物的产量一般不是受到水、CO2之类本身大量需要而自然环境中也很丰富的营养物质的限制,而是受到需要量虽少但在土壤中也非常稀少的元素(硼、铁等)的限制。据此他提出的“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观点,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也就是说,生物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在稳定的情况下,其所能利用的量紧密地接近所需的最低限度时,就起到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❷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❸ 产业生态学的介绍
本书较为系统的介抄绍了产业生态学的兴起、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生态工程和相关政策。其中重点介绍了生命周期评价、生命周期成本评估、生态设计、产业代谢分析技术、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生态农业工程规划以及面向生产者、产品和组织的环境管理政策等。本书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管理学、营销学、产业经济学等专业师生或政府管理人员参考。
❹ 求产业生态学与两型社会论文
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的生态转型
讨论了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国际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学研究动向,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转型方法。重点介绍了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中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趋势,并从观念与目标的转型,规划与设计的转型和技术与材料革新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转型方法。
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生态规划;转型;方法
1.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世纪之交,我国城乡正在开展大规模的人居环境建设。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在景观、人文、经济、建筑、交通、环境和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不仅要体现科技进步,更要注重以人为本,创造更多的适宜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生理心理需要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综观当今城市的生态景观,在人们赖以栖息的建筑外面,满目水泥森林、屋顶景观、五彩阳台、塞车景观、垃圾景观和污水景观。掩藏在高楼大厦背后的却是危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生态负效应:建材污染效应、能量耗散效应、气候热岛效应、水分流失效应、环境污染效应、建筑拥挤效应、景观压抑效应等。城市环境问题的实质是: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人们从大自然索取的资源只有少部分变成产品并参与生态循环,多数滞留在环境中形成污染,如水体富营养化、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等)和耗竭(人们从大自然索取过多而投入、返回过少,导致生态系统的耗竭,如水土流失、地表沉降、湿地退化、景观破坏等);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如条块分割、学科分割、景观破碎、过程断续等)和板结(如人口集聚、交通拥挤、土壤板结、热岛效应等);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关系上的短见(如行为的短期化、局部化和)和调控机制上的缺损(如体制、法规、政策、计划的战略评价、社会监督、信息反馈、绩效评估和能力建设等)。城市的核心是人,发展的动力和阻力也是人。正确处理好人与土地(包括地表的水、土、气、生物和人工构筑物)的生态关系是人居生态研究的核心任务。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而其神或魂却是生态的“生”字,包括生存能力(示范区的吸引力,离心力和竞争力),生产实力(从第一性生产到废弃物的处置),生活魅力(方便适宜的设施,丰富多彩的环境)及生境活力(风、水、花、鸟等自然生境和生物活力)。
人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生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往往只看到城市活动的物理过程,而忽视其生态过程;只重视城市设施的社会服务功能,而忽视其生态服务功能;只注意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益而无视其生态效益;只看到污染物质的环境负价值而忽视其资源可再生利用的正价值。城市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管理职能条块分割,以产量产值为主的政绩考核指标和短期行为,以及生态意识不强、生态教育落后的国民素质,是我国城市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扭转的根本原因。
2.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动向
当前,各国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特别注重城市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耦合体的等级性、异质性和多样性;注意城市物质代谢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生态演替过程的健康程度;以及城市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及自然调节功能的强弱和活力。其中生态资产、生态健康和生态服务功能是当前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正逐渐形成几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生态学分支:一是产业生态学,研究产业及流通、消费活动中资源、产品及废物的代谢规律和耦合方法,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正面影响的生态建设方法。二是人居生态学,研究按生态学原理将城市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及消费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为城市居民提供适宜的人居环境(包括居室环境、交通环境和社区环境)并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影响的生态学措施;三是城镇生命支持系统生态学,研究城镇发展的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网络关联、景观格局、风水过程、生态秩序、生态基础设施及生态服务功能等。
尽管国际城市生态学的启蒙研究归功于美国的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但国际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却一直在欧洲。自19世纪末叶以来,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和高的人口密度迫使欧洲人不得不认真研究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生态问题、过程、对策与技术手段。从霍华德的田园城运动到德国法兰克福的灵敏度模型,特别是1970年代以来以“增长的极限”为催化剂的环境运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倡导的城市生态研究,为西方国家城市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功能的强化奠定了科学基础。
进入1990年代以来,城市生态学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制定21世纪议程的科学基础,各种类型的国际城市生态学术讨论如火如荼,仅1991年以来在美洲、澳洲、欧洲和非洲就举行了20余次国际生态城市学术讨论会。1996年6月的土耳其联合国人居环境大会专门制定了人居环境议程,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那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政策和生态格局,减少环境压力,促进有效的和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说、土、气、生、林、能)。为所有居民,特别是贫困和弱小群组提供健康、安全、殷实的生活环境,减少人居环境的生态痕迹,使其与自然和文化遗产相和谐,同时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澳大利亚的Halifax生态城是在Adelaide市外60km的一片17h㎡退化的农田上建设的。当地居民通过社区自助性开发方式进行生态恢复、治理水土流失,并向传统房地产商挑战。首期开发了一片2.4 h㎡混合功能居住区,居民800余人,90%的技术是对区内及区域环境良好的,70%的植物种是当地种。区内综合开发了各种节水、节能、节物的生态建筑技术,包括太阳能供热水、制冷、取暖、自然采光、中水及雨水利用技术,选用对人体无毒、无过敏、节能、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建筑材料等。其发起人Joan Bourne太太患癌症30年,通过这种生态建设活动及健康的人居环境,其生理和心理健康明显增强。Whyalla生态市在Adelaide市北400km,占地15 h㎡,居民2.6万人。该地原是一个废弃的钢铁工业基地,通过各种生态恢复措施,如人工湿地,废水回用,垃圾堆肥,太阳能的利用以及生态建筑的规划设计与社区参与型管理等进行生态建设。城市形态和格局一反澳大利亚传统方式的殖民地形态的城市布局,按Kevin Lynch提出的3种城市形态进行生态设计。其生态建设的12条原则是: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适应当地生态型;在环境容量限度内开发;防止城镇摊大饼式外延;优化能源结构和效率;创造和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卫生、安全的人居环境;社区共生;基础设施及社区服务共享;历史文化的延续性;突出多样性的文化景观,修复和支持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建设中的“生态”是人与环境间高效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简称,它既是一种竞争、共生和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又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持续与和谐的系统功能;既是一种着眼于富裕、健康、文明目标的高效开拓过程,也是一种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进化适应能力;既是保护生存环境、保护生产力、保护生命力支持系统的长远战略举措,也是一场旨在发展生产力的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革命,是一种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
城市生态建设的生态不是回归自然的原始状态,也不是人间仙境式的理想生态,而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生态。生态建设既要立足于环境的保护,又要着眼于企业经济和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生态建设的重心应放在力度和稳度并重的发展上。有别于环境保护主义和环境掠夺主义,城市可持续能力包括生存适应能力、生产进化能力和生态整合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城市生态建设的宗旨是通过生态规划、生态设计与生态管理,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强生命力的生态系统,从技术革新、体制改革和行为诱导入手,调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促进全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经济、生态和文化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综合整治及人的综合发展。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包括:
⑴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资源型、知识型和网络型高效持续生态经济的转型,以生态产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
⑵促进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建造良好的生态基础;
⑶促进城乡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良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培育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生态社会建设者。
3.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转型方法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急需4类生态转型:从物理空间需求向生活质量需求转型;从污染治理需求向生理和心理需求转向;从城市绿化需求向生态服务功能转型;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向面向过程的居民身心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推动城市的生态转型就是要促进城市产业从产品经济走向服务经济,都市景观从均一性的物理景观走向多样化的生态景观,城市文化从人定胜天的掠夺文化走向天人合一的共生文化,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一个生态城市建设的热潮正在我国兴起。其实,任何一个居住城市都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结合的“生态”城市,只不过有些生态合理,有些城市生态而已。居住区不只是一类避雨遮阴御寒的人类栖息地,也是人类与地理环境(地理、水文、气候、)、代谢环境(物质流、能量流)、生物环境(有益、有害生物)、社会环境(服务设施与水平)、经济环境(就业环境、房产市场)和文化环境(历史的延续性、标识性)的生态关系。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调节其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基本要素间的生态关系,包括水(水量、水质、水灾、水利);火(能量、能值、大气、气象);土(土壤、土地、景观、地理);木(植被、作物及其它生命有机体);金(矿产、营养物、产品及废品流)等自然生态要素以及人口(数量、质量、供给、需求);人力(劳力、智力);人文(技术、体制、文化);人心(价值、信仰、伦理、道德);人气(购买力、集聚效应、环境)等人类生态要素。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转型包括心件(Mindware)、软件(Software)和硬件(Hardware)的转型。
3.1观念与目标的转型
首先要转变城市决策、规划、管理人员、企业家和普通市民的城市化、现代化观念,重建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的生态理念。
天人和一的系统观:针对传统城市建设中条块分割、学科分离、技术单干、行为割据的还原论趋势,引进生态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复合生态系统原理,重视景观整合性、代谢循环性、反馈灵敏性、技术交叉性、体制综合性和时空连续性。
道法自然的生命观:营建一种朴实无华、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生命力活、能自我调节的人居环境,具有强的竞争、共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强调水的流动性、风的通畅性、生物的活力、能源的自然性以及人对自然的适应性和低的风险。
巧夺天工的经济观: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通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优化。
以人为本的人文观: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健身、娱乐、美学及文化等社会需求,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和融合与升华。
理想人居环境应实现以下的生态建设目标:整合性(地理、水文、自然及人文生态系统的时空连续性、完整性);多样性(物种、景观、建筑、文化及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和异质性);进化性(随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的需求及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的进化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能力);自然性(水、气的自净循环能力、环境安静度、土地和土壤自然度、生命活力);畅达性(水的流动、风的流通、物能流和滞竭再生和人的交流程度);标识性(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特性的显示度);和谐性(内与外、形与神、标与本、虚与实、近与远);经济性(资源利用效率、成本、市场竞争力)。
3.2规划与设计的转型
生态规划与设计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人的空间生态需求包括了居住空间、活动空间、绿色空间和美学空间。计算容积率时不能只考虑居住空间的容积率。绿是生命之道,城市绿化不止是一个乔、灌、草合理布局的植被绿,而且是一种包括技术、体制、行为在内的内在绿;结构、功能、过程的系统绿;以及竞争、共生、自生的机制绿在内的生态系统工程。实现小区物理空间(绿色空间(植被)、蓝色空间(水体)、白色空间(建筑)与灰色空间(道路与构筑物))、代谢空间(水、热、气、电、食物、废弃物)、服务空间(商饮、教育、医疗、娱乐)、交流空间(信息、交通、社交)和文化空间(文化氛围、社区安全、精神生活)等多维人文生态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在时、空、量、构、序层次的系统和谐性是生态规划的核心任务。
生态规划的任务就是要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通量。以小区规划为例,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正从传统的物理规划走向生态规划,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从绿地到绿体:屋顶花园、中空花园、立面绿化、底层公园;从占地到造地:恢复被占土地的部分生产和生态功能,改善小区的水文循环和局地气候;从静态到动态:风与水的流动性、生物的多样性、小区建设的滚动发展及居民选择的;从排污到用废:减少小区的物耗、能耗和水耗,废弃物在小区内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减小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市政压力;从单调到多样:改善小区水泥景观、屋顶景观、阳台景观、交通景观、垃圾景观、污水景观、街市景观;维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建筑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从结构到功能:从空间居住功能到自然及社会生态服务(自净再生、绿色生产、休闲养生、人际交流、示范工程)功能,提供适宜于人的室内外栖息环境,保障居民身心健康;强化小区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安全、减小生态风险,诱导小区生态文明,加强社区人文生态交流,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和参与能力;从形态到神态:建筑风格的整合性、与环境的融合性、风水及景观的自然生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自然及人文生态内涵,从点(单体建筑、标识建筑和示范工程)、线(二龙戏珠、南北绿线加中轴线)、面(屋顶花园、底层公园、中空花园、立面绿化和边缘立面)、体(景观、建筑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形象)四方面体现生态景观的灵与神;从建筑设计到生态设计:充分尊重和利用小区的景观资源和生态资产,利用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的边缘效应原理和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进行设计。
3.3技术与材料的革新
当前,人居环境建设正面临着一场技术与材料领域的重大革新。我国城市生态建设雅俗共赏、土洋结合、新老兼顾的一些重点技术包括:建筑结构、形态、功能的生态整合技术;建筑用地生产与服务功能的空间生态恢复与补偿技术;废弃物的就地经济处理、循环再生技术;可再生资源、能源、水的开源与节流技术;健康建材(对人体和生态系统无害或有益)的研制、开发与推广技术;绿体的入户、上楼和屋顶景观、水泥景观的改造技术;室内外生命空间的活化、美化、自然化技术;以及小区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式生态管理技术。与人居环境建设有关的生态工程也正在国内外兴起,如:
⑴结构活化生态工程: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中,赋予建筑以生命活力。使建筑具有当地文化特色,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充分体现自然、采光、隔热、制冷、绿化、美化及其他生态工程原理对建筑结构的要求。
⑵能源优化生态工程: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建筑能源,降低对矿物能源的消耗。以太阳能供热、制冷及动力系统为主要目标,生物质能可考虑作为太阳能供热的辅助能源。
⑶生态建材产业工程:生态型建筑材料主要指建筑材料来源的可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建筑材料生产及使用工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的最小化;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无害化。建筑材料对建筑本身的安全性、节能性、经济性、对内外环境设计的适应性等。
⑷生态智能系统工程:主要指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原理及信息技术设计的居住小区的通信系统、控制系统、安全系统及服务系统等智能化综合服务网络。可按不同消费水平设计不同档次的生态智能系统。
⑸废弃物再生生态工程:垃圾处理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两部分,干垃圾收集到小区外进行处理,湿垃圾采用庭院式小型发酵装置进行处理,生产的肥料用于小区绿化等方面。粪便可采用大、小便分离马桶系统(干式和沼气发酵式),特点是卫生、方便、节水、节能、经济。
⑹活水净水生态工程:采用卫生净水供应系统,保障人饮用水卫生安全。设计雨水利用系统保证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采用无动力厌氧和耗氧结合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系统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便静水为动水,死水为活水、污水为净水、废水为利水。
⑺景观生态工程:建筑的外观标识性及生态空间的营造。如绿色空间和建筑绿化、动植物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营造、水景观和其它人工景观的特异性、外观的易维护性、公共空间的美化、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亲和性、适应性等。充分体现地域特点,当地自然生态景观、建筑风貌和本土历史文化融为一体,独具特色。
⑻居室生态工程:建筑内部的光、温、湿、气的控制,内部环境及设施的舒适性、无害性、方便性、经济性及生态合理性(内部的美化、绿化、自然性的体现、废弃物处理设施的优化设计)。
⑼土地恢复与再造生态工程:在生态小区引进城市农业和庭院经济,对建筑的屋顶、中层及立面营造绿色立体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占用土地的原有生物生产或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恢复,对系统的生产经济效益进行补偿,为居民提供一种接近自然的。
⑽社区生态工程:以人体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美学、心理学原理为基础,针对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群的生态需求,进行社区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和管理。使人和自然、人和人得以和谐共生,使居民的生理、心理和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使建筑工程和自然生态及社会生态环境达到高度的和谐。
❺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工业生态学是生态工业的理论基础。 1989年9月美国通用公司的研究部副总裁Robert Frosch和负责发动机研究的Nicolas Gallopoulos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题为《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的文章正式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工业生态学把整个工业系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看待,认为工业系统中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不是孤立的简单叠加关系,而是可以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那样循环运行,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相互连接的网络系统。
工业生态学通过“供给链网”分析(类似食物链网)和物料平衡核算等方法分析系统结构变化,进行功能模拟和分析产业流(输入流、产出流)来研究工业生态系统的代谢机理和控制方法。工业生态学的思想包含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管理系统观,即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不应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采掘、原材料生产、产品制造、产品使用以及产品用后处理。系统分析是产业生态学的核心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代谢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是目前工业生态学中普遍使用的有效方法。工业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考察工业代谢过程,亦即从取自环境到返回环境的物质转化全过程,研究工业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以研究调整、改进当前工业生态链结构的原则和方法,建立新的物质闭路循环,使工业生态系统与生物圈兼容并持久生存下去。
❻ 如何建立产业链,生态链体系
产业链是区域经济学范畴,包括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以及围绕该主导产业的发展,所形成的涵扩其产业上游、下游配套产业体系(郎咸平教授的《产业链阴谋》写的不错,但它忽视了一个中国特色的问题,就是我国乡镇企业的集群——国外称新产业区)。生态链是产业生态学范畴,它往往是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重点内容,即建设生态产业链,说白了也就是废物链,它是基于园区各企业之间副产品、固体废弃物、废水、废能综合循环利用的一个企业共生组合,从丹麦卡伦堡几个企业通过相互利用其废弃物从而形成世界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或者工业共生网络开始,世界各国,包括我国许多地区也建立了不少有特色的生态产业链(鲁北、贵港、南海、。。。。多了去了)。
❼ 产业生态学的教材
书名:产业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
ISBN:750257245
页数:294
出版日期:1900-1-1
版次:1
开本:小16开
包装:平装
目录:
目录
第1章产业生态学概论1
11产业生态学产生的背景1
12产业生态学的概念2
13产业生态学发展历史4
14产业生态学与传统环境科学的
区别6
15产业生态学的知识体系7
16产业生态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和主
要领域10
161关键问题10
162主要研究领域10
17国内外的产业生态学教育12
171耶鲁大学12
172挪威理工大学12
173丹麦技术大学的产业生态学
教育13
174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
学院)13
175密希根大学13
176荷兰莱顿大学13
177中国产业生态学的教育现状13
18结语14
参考文献14
思考题15
第2章产业生态学基本理论16
21企业与生物体的相似性16
22企业种群生态学17
23产业生态群落18
231生物群落概念及基本特征18
232产业生态群落概念19
24产业生态系统19
241产业生态系统概念19
242产业生态系统结构组成20
243产业食物链及食物网21
244产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22
245产业生态系统的发育24
246产业生态位25
247产业共生理论26
248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理论26
249产业生态平衡理论27
25产业生态学原则28
参考文献29
思考题29
第3章生命周期评价30
31概论30
311定义与技术框架30
312生命周期评价发展历程32
313应用概况34
314LCA在中国37
32生命周期评价方法38
321目标和范围定义38
322清单分析41
323生命周期影响评价48
324生命周期解释67
参考文献72
思考题73
第4章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评估74
41概述74
42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概念体系74
421产品生命周期74
422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75
423产品生命周期成本77
424生命周期成本分析77
425环境成本会计77
43开展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必要性
和意义77
431必要性77
432开展生命周期成本评估的
意义78
44产品生命周期内部成本评估79
441生命周期内部成本评估所要
考虑的基本要素79
442生命周期内部成本评估
步骤81
443生命周期内部成本结构计量
概念模型81
444生命周期内部成本估计
方法83
45生命周期外部环境成本评估
方法92
451环境污染或资源破坏损失评
估一般方法92
452产品生命周期外部环境成本
评估95
46应用案例98
461不同能源动力系统公交车生
命周期成本比较98
462生命周期成本在投资决策中
的应用101
463桥梁加固工程生命周期成本
横向对比分析103
464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核算
案例107
参考文献108
思考题109
第5章产品生态设计110
51产品生态设计概念及准则110
52产品生态设计的意义111
521产品设计与环境问题111
522生态设计的重要性111
53产品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的
区别112
54实施产品生态设计的驱动力113
541外部动因113
542内部动因114
55国内外产品生态设计的进展114
56产品生态设计步骤与方法116
561生态设计项目的组织116
562选定一种要设计的产品119
563建立生态设计策略120
564产生并选择产品改进的
构想126
565概念的详细设计127
566交流和把产品推向市场128
567确定后续工作129
57产品生态设计策略及具体实施
方法131
571开发新的产品理念131
572选择环境影响更低的材料132
573降低材料用量136
574优化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136
575优化运输和销售系统148
576降低使用过程的环境影响150
577优化产品寿命152
578优化产品生命终点系统153
579不同生态设计策略之间的
权衡158
5710在生态策略和产品其他要
求之间进行选择159
58典型设计案例介绍160
581索尼?Videco项目160
582哥斯达黎加的高效照明
系统160
583菲律宾的单座计程车160
584中国办公家具161
585K公司的A水壶161
586高性能洗碗机161
587专业咖啡机的回收与重复
利用162
59产品生态设计展望162
参考文献163
思考题163
第6章产业代谢分析164
61概论164
611产业代谢概念内涵164
612产业代谢分析的基本原理167
613产业代谢分析的意义和
用途167
62产业代谢分析方法论168
621基本要素构成168
622分析程序169
623量化指标170
624相关软件171
63产业代谢分析形式172
631国家范围内物质代谢分析172
632区域或流域内物质代谢
分析173
633家庭物质代谢分析174
64产业代谢分析实例175
641国家层次的产业代谢分析
实例175
642AnnArbor的城市代谢分析176
643奥地利的家庭代谢分析177
644莱茵河流域镉的代谢分析178
645美国汞和砷的代谢分析180
646德国橙汁的产业代谢分析182
参考文献183
思考题183
第7章产业生态工程(一):生态
工业园区185
71生态工业园区基本概念185
711定义185
712特征186
713类型186
72国外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状况187
721生态工业园的先驱——丹麦
的卡伦堡工业共生体187
722美国的生态工业园190
723加拿大生态工业园193
724日本的生态工业园195
725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纳罗达
工业区197
726印度尼西亚的Zonainstri
Manis项目198
73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199
731规划设计原则199
732规划设计步骤200
733规划设计基本方法200
734规划设计内容202
735工业生态系统结构设计204
736园区景观生态规划207
74国内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9
741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
示范园区209
742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
园区211
743包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15
744天津经济开发区生态工
业园217
745山东鲁北企业集团的生态工
业园区218
75生态工业园区的运行与环境
管理219
751生态工业园区的运行机制219
752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221
参考文献224
思考题225
第8章产业生态工程(二):农业
生态工程226
81农业生态工程的产生与发展226
811农业生态工程的概念226
812农业生态工程的产生与
发展227
813我国农业生态工程与国外农
业生态工程的比较232
82农业生态工程设计原理233
821系统论原理233
822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
益协同原理234
823投入产出原理234
824产品与市场协调原理234
825生物之间共生、互生、抗生
原理235
826机能节律与时间节律配合
原理235
827生态位与扩展的生态位
原理236
828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原理237
83农业生态工程设计原则与主要
技术类型238
831农业生态工程设计的原则238
832主要技术类型239
84农业生态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242
841生物种群的选择242
842生物群落结构设计243
843人工环境设计244
844节律匹配设计244
845人工食物链设计244
85典型农业生态工程设计示例247
851种植业生态工程247
852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农业
工程248
853林业生态工程实例250
854养殖业生态工程实例252
855农村庭院生态工程255
856农业生态工程与湖泊面源
污染治理与控制257
86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研究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259
861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259
862产业链条设计缺乏高科技
含量260
863理论研究规范化与支撑手段
现代化尚需加强260
864学科构成较单一260
参考文献260
思考题261
第9章基于产业生态学的环境
政策262
91延伸生产者责任262
911延伸生产者责任的发展
概况262
912延伸生产者责任的内涵264
913延伸生产者责任的实践265
914延伸生产者责任的发展
前景269
92产品导向的环境政策270
921发展概况270
922产品导向环境政策的基本
原理271
923产品导向的环境政策的
实践272
924综合产品政策275
925环境标志计划277
93组织导向的环境管理政策——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284
931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
标准介绍284
932环境管理体系287
933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
基本思想和运行特点292
参考文献293
思考题294
❽ 生态产业的基础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突出了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环境战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一种高效的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很明显生态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及“现代产业”,但又是“传统产业”及“现代产业”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生态产业,横跨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第三产业)。
生态产业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也是一门“研究可持续能力的科学”产业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R.Frosch等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工业代谢是模拟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代谢功能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实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将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转化为产品和废物的代谢过程。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贝尔实验室共同组织了首次“产业生态学”论坛,对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内涵和方法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贝尔实验室的C.Kumar认为:“产业生态学是对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3代产业。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
❾ 试论述产业生态学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简单的说:抄面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人们处理的方式经历了末端治理、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三个历程。末端治理就不说了,我国现行的环保法规(除国家层面上出台的循环经济法等几个外)尤其是地方环保法规都是基于末端治理制定的。。。。。。(这也阻碍了产业生态在企业和区域层面的发展)。。。。。清洁生产着眼与产品生产的前端过程,从摇篮就控制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量,以及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产业生态在清洁生产基础上又跨进了一步,在企业层面,它侧重于从摇篮-坟墓-摇篮的全过程循环与废物零排放,在园区层面,它侧重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废弃物的交换利用,形成产业共生网络;可以说,产业生态学是清洁生产技术的升华,清洁生产是产业生态学的基础。当然,在具体应用时,你会发现他们之间也有矛盾,尤其再加上我国环保法规的不健全和地方制度的不灵活。。。
❿ 产业生态学相关资料
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20世纪初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地阻碍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进而威胁着全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人类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学作为一门“联系生物、环境和人类社会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E. P. Om,1997),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并不断拓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与生态学的学科发展需求中应运而生的。生态动力学是生态学和动力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研究生物、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机制与途径。生态控制原理是生态学与控制论之间的交叉学科,根据生态动力学原理,调控生态过程,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生产力,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要全面准确理解生态过程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必须借助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交叉研究,尤其是物理学中动力学和数学中的控制论知识。应用数学方法和有关的系统方法分析并处理生态动力源和生态动力汇间的关系、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应用生态动力学等方面基本问题、复杂问题是生态动力学的重要内容。如借鉴气象、水文、天文、地震、经济等预报提出来的生态动力预报;再如,对生态建设进行优化设计的运筹方法,生态县基地建设数学模型、作物种植类型的决策方法,库存论和Monte Carlo方法结合的优化方案,对生态资源开发评价和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等等。(裴铁璠等,《生态动力学》,2001)
生态控制原理不局限于与控制理论有关的问题,除控制论所包含的经典控制论、现代控制论、大系统理论和复杂巨系统理论外,其他有关数学方法也可以认为是生态控制原理的理论基础,它包括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计算数学、模糊数学等。除了上述数学方法,源于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也是生态控制原理的基础,即使它们尚不能用科学理论予以解释。生态控制原理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寻找最优方案,据此调控生态动力源汇关系。在上述基础上,生态控制原理形成了包括确定型生态控制、随机型生态控制、传统生态控制及大系统和巨系统生态控制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生态动力学阐述生态过程动力学机制,侧重认识自然;生态控制原理通过生态动力源汇关系,调控生态过程,使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它侧重改造自然。通过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充分认识与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过程特征与规律,依据不同情况对生态系统实行定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乃至定量控制,使生态系统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可应用到诸如农田、森林、草地、湿地、海洋、动物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
草地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主要包括生态动力预报和草地生态控制。一些研究进行了草地生态动力模拟、树—草相互作用动力学模型、牧草生长和发育的统计预报。为了制作牧草生态动力预报,要研究预报量对预报因子即生态动力因子的依赖关系。草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环境和自然资源对草原行业的重要性,制定国家草原行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离不开草原生态学及其相关理论。Schlapfer等研究非随机物种灭绝和植物生产的一些问题,结果表明,物种消失对植物生产以及半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其他方面影响的预报必须考虑特定的非随机灭绝过程和灭绝后条件;对于欧洲中低湿草地经历的从高密度向低密度管理的转变的研究结果表明,若高生产力作为管理目标的话,消失种再度入侵必须借助强有力的外因。
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用于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方法论
大量数学方法(包括均匀设计和集对分析等新方法)应用到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构建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模型,这些模型通常能应用到与农田、森林、草原、农林复合、林草复合、健康等生态系统有关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生态学家必须研究这些问题,还要研究与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其他理论。要重视数学方法在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中的应用。
生态控制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对于开放复杂巨系统,目前还没有一个以微分方程描述的确定性模型,基于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统计机制理论还没被提出,实践证明综合集成方法是处理包括社会系统在内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唯一方法,在这一方法中人们能将定量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自1990年以来,综合集成方法被应用到生态建设系统规划和地理规划研究。事实上,系统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已有许多被应用到生态控制中,生态控制涉及规划论、排队论(随机服务系统)、存储论、蒙特卡罗模拟技术、模式识别、专家系统、决策论、博弈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上述理论和方法本身是复杂的。基于理论与实践、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成果和实践经验应用到农业科学、林业科学、地理科学等许多方面。
尽管许多数学方法应用到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在生产和生态建设中已取得一些成果,然而这还是不够的。因为生态系统通常是复杂的,对于我们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非轻而易举。鉴于现代数学方法应用到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及其可持续发展之中,已涉及到许多学科,故其复杂程度超过数学在天文学和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对于简单生态控制问题,应用数学方法可圆满解决。然而对许多复杂问题,必须应用前已述及的综合集成方法去解决。综合集成方法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机相互作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专家系统、资料系统、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在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及其可持续发展中的综合集成方法依赖于几个层面上的知识—— 经验知识及有关自然和哲学科学知识。顾基发对可持续发展宏观决策提出了正在制订的人机合作综合集成支持系统的主要方案。胡晓惠提出了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实施途径。研讨厅系统可应用到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这个系统面对专家组,专家组包括生态学、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专家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专家,这些专家所从事学科与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及其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这个系统适合于专家知识同系统紧密结合,专家与所提供的有用工具间的合作,能通过定向问题模块分析它们的具体资料,用模型资料方法能处理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及其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这个网站有些资料不错的:http://www.ee.org.cn/Article/ecology/ecology/200610/10236.html